训诂学

训诂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在贻 著
图书标签:
  • 训诂学
  • 经学
  • 文献学
  • 古汉语
  • 古典文献
  • 文本研究
  • 语义学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 中国古典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79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40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独创性与实用性强,多年来被一些高校和地方作为文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全书共十章,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具有书独创性与实用性强的特点,全书共十章内容,一章至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学的概念、内容、作用;第四章至第五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条例、方式、术语以及方法;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讲述的是学习和研究训诂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所采取的正确能度和所常见的严重弊病;第八章至第十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学的新领域和源流;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訓詁和訓詁學
一 什麽是訓詁
二 什麽是訓詁學
第二章 訓詁學的内容
一 釋詞和解句
二 辨析古書異例
(一) 倒文
1. 句中倒字
2. 倒字叶韻
3. 倒句
4. 倒序
(二) 省文
1. 蒙上省
2. 因下省
3. 語急省
4. 以疏略而省
5. 二人之辭而省曰字
(三) 複文
1. 同義字複用
2. 複句
3. 兩字義類相同牵連用之而複
4. 語詞叠用
5. 一人之辭加曰字
(四) 變文
1. 用字錯綜
2. 連類並稱
3. 變文叶韻
4. 上下文變换虚字
5. 句中或人名中用助字
第三章 訓詁學的作用
一指 導語文教學
(一) 訓詁學可以指導我們確認古代詞語的正確含義
(二) 在遇到眾說紛紜的疑難問題時,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裁斷,以决定取捨,避免盲從
(三) 在遇到課本或選本中當注而未注的疑難問題時,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獨立的研究,從而求得正確的答案,以彌補課本或選本在注釋方面的不足
(四) 課本或選本如有誤注之處,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這種錯誤,並加以匡正
(五) 訓詁學能够使我們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指 導古籍整理
(一) 訓詁與校勘
(二) 訓詁與標點
(三) 訓詁與注釋
(四) 訓詁與翻譯
三 指導辭書編纂
(一) 糾正舊辭書在釋義上的謬誤
(二) 考索和補充被漏略了的義項
(三) 抉發詞的意義結構間的内部聯繫
第四章 訓詁的條例、方式和術語
一 訓詁的條例
(一) 形訓
(二) 聲訓
(三) 義訓

二 訓詁的方式
(一) 互訓
1. 《說文》同一郡百中的互訓
2. 《說文》不同部首中的互訓
3. 集合同義字以類為訓
(二) 推原
(三) 義界
三 訓詁的術語
(一) 釋義的術語:曰、為、謂之、謂、貌、猶、之言、之為言
(二) 擬音的術語:讀如、讀若
(三) 改字的術語:讀為、讀曰
(四) 正誤的術語:當作、當為
(五) 其他術語:互文見義、析言渾言、讀破、反訓、遞訓
第五章 訓詁的方法
一 據古訓
二 破假借
三 辨字形
四 考異文
五 通語法
六 審文例
(一) 連文
(二) 對文
(三) 儷偶
(四) 上下文
(五) 整部書的用詞
七 因聲求義
八 探求語源
第六章 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掌握的基本觀點
一 歷史的觀點
二 辯證的觀點
(一) 訓詁舆音韻
(二) 訓詁與文字
(三) 訓詁舆校勘
(四) 訓詁與語法
三 唯物的觀點
第七章 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採取的正確態度
一 務平實,忌好奇
二 重證據,戒臆斷
三 寧闕疑,勿强解
第八章 訓詁中常見的幾種弊病
一 望文生訓
(一) 因昧於古義而望文生訓
(二) 因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訓
二 增字為訓
三 誤解聯綿詞
四 誤解俗語詞
五 誤解虚詞
第九章 訓詁學的新領域——漢魏六朝以來方俗語詞的研究
一 俗語詞研究的意義
(一) 俗語詞研究是漢語詞彙史研究的重要環節

(二) 俗語詞研究有助於古籍整理
1. 俗語詞舆古籍校勘
2. 俗語詞典古籍標點
3. 俗語詞舆古籍注釋
二 俗語詞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三 俗語詞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一) 俗語詞研究的材料
(二) 俗語詞研究的方法
1. 審辨字形
2. 比類綜合
3. 據對文以求同義詞或反義詞
4. 據異文以求同義詞或近義詞
5. 即音求義
6. 探求語源
7. 方言佐證
四 俗語詞研究的展望
(一) 繼續編著各種俗語詞專書
(二) 介紹和整理歷代俗語詞著作
(三) 編纂斷代性質的俗語詞辭典
(四) 編著《俗語詞研究概論》
第十章 訓詁源流述略
一 先秦典籍中已出現萌芽狀態的訓詁
二 出現於秦漢之際的《爾雅》一書,是第一部成系統的訓詁專著
三 兩漢時期,訓詁學大興
四 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訓詁學擺脱經學附庸的地位,而為一切古文獻服務
五 宋代是訓詁學的變革時期
六 元、明兩代訓詁學趨向衰落
七 清代訓詁學發展到新的高峰,成為中國訓詁學史上的黄金時代
(一) 對前人所著訓詁專書的研究
1. 對《說文解字》的研究
2. 對《爾雅》的研究
3. 對《小爾雅》的研究
4. 對《方言》的研究
5. 對《釋名》的研究
6. 對《廣雅》的研究
(二) 字典和工具書的編纂
(三) 古籍的注釋
1. 經部方面
2. 史部方面
3. 子部方面
4. 集部方面
(四) 文集筆記的寫作
(五) 幾位傑出的訓詁大師
1. 戴震
2. 段玉裁
3. 王念孫、王引之
4. 俞樾
5. 孫诒讓
附錄一 訓詁學參考文獻要目
附錄二 俗語詞研究參考文獻要目
後 記
《訓詁學》整理後記

精彩书摘

  據王念孫考證,遽也是何的意思。“連言何遽者,古人自有複語耳。遽字或作証、距、鉅、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豈遽,或言庸遽,或言寧渠,其義一也。”(《讀書雜志.漢書九》“何遽不若漠”條,又《讀書雜志.荀子第六》“豈鉅知”條)王氏的話是對的。顏師古注《漢書》,訓遽為迫促,楊惊注《荀子》,訓遽為速遽,都是被遽字的常義所惑,中學課本訓遽為就,為遂,蓋即源於顏師古、楊惊之誤注。
  (五)訓詁學能够使我們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要想讀懂讀透一篇古文或一首古詩,不能滿足於知道其中的字、詞、句應該怎樣解釋,還要進一步研究為什麽可以這樣解釋,造就是所謂知其所以然。要想達到這一高標準的要求,需要憑借訓詁知識,因為訓詁學是解釋古代書面語言並進一步闡明為什麽可以這樣解釋的一門學問。離開了訓詁學的指導,缺乏必要的訓詁知識,我們在古文的閱讀和教學中便很難做到由表及裹、由淺人深,學生問一個為什麽,便往往無詞以對。舉例來看:
  樂府詩《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其中的“盈盈”和“冉冉”,一般都注為緩慢的樣子,這是不錯的。但是進一步問:為什麽盈盈和冉冉會有緩慢之義?恐怕就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回答得出了。

前言/序言

   
《训诂学》是一部严谨而深刻的学术著作,它并非对某个特定主题进行肤浅的描绘,而是致力于探索一种更为普适性的认知方法论。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并阐释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去准确地理解和阐释古人留下的文字材料。 本书的立意,根植于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关怀。作者认为,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的演变、社会背景的变迁,都可能导致我们对古籍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误读。这种误读不仅是对先贤思想的亵渎,更是对历史真相的隔膜。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训诂方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成为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关键。 《训诂学》并非一本简单的字典或词典,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解码器”,一套指导我们如何“读懂”文字背后意义的“思想工具”。本书并没有预设某个特定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或哲学流派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训诂”这一行为本身。它剥离了具体内容,直击训诂的本质,探究训诂的理论基础、原则方法、操作步骤以及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价值。 本书的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第一部分,溯源与论证:训诂之基石。 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对“训诂”这一概念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从先秦时期萌芽的字义辨析,到汉代经学训诂的成熟,再到后世训诂学的演变与发展,作者细致地勾勒出训诂学作为一门独立学问的形成过程。这一梳理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旨在说明训诂并非一时兴起的学术热潮,而是具有深厚历史根基和学术传统的。 接着,作者深入探讨了训诂的理论基础。这包括了语言的本质、文字的性质、意义的生成机制等哲学层面的讨论。例如,书中会探讨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以及词义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这些都为理解训诂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作者还将语言的社会性、历史性与训诂紧密联系,强调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必须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中。 此外,书中还论证了训诂在认识论上的重要意义。为何我们需要训诂?因为我们无法直接回到过去,无法亲身经历古人的生活,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来认识他们。而训诂,正是我们理解文字,进而理解古人思想和生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作者认为,缺乏严谨的训诂,任何对古籍的解读都可能流于主观臆断,甚至“望文生义”,最终背离原文的真实意图。 第二部分,方法与实践:训诂之术。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也是最能体现其学术价值的部分。作者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详细阐述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训诂方法。 形义结合法: 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作者强调,理解字形演变是理解字义的基础。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字形的细微变化往往蕴含着意义的流转。本书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字源学的知识,追溯字形的本义,并分析其如何引申出多样的含义。例如,某个字在古代的形体可能描绘了某种具体事物,而这种事物的特征又如何引申到抽象的意义。 词义辨析法: 现代汉语中,同一个字可能有多重含义,而在古代,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作者会指导读者如何通过上下文、词类活用、异文现象等来辨析词语的准确含义。本书会举例说明,同一个“道”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意义可能是道路、道理、方法,甚至是哲学概念。准确辨析,是理解原文的关键。 校勘互证法: 面对传世文献中可能存在的讹误、脱漏、增补,校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作者将介绍如何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文献,寻找差异,并运用训诂学的知识来判断何种文本更为可信。同时,本书还会强调“互证”的重要性,即利用其他古籍中的相关记载来印证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一个孤立的词语,在其他大量文献中出现的用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可靠的参考。 语境分析法: 语境是意义的载体。作者会强调,任何一个词语或句子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具体语境来理解。这包括了篇章的整体语境、作者的写作意图、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读者自身的文化认知等。本书会深入分析,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其传达的语气、情感和信息会有天壤之别。 类比与推论法: 当遇到前人未曾解释过的词语或句子时,可以通过类比和推论来尝试理解。作者会指导读者如何从已知的相似现象中寻找规律,并运用逻辑推理来推测未知。但这需要建立在严谨的逻辑基础之上,避免牵强附会。 语音考证法: 尽管本书主要聚焦于字义,但作者也会提及语音在训诂中的作用。例如,某些词语的意义与古代的读音有关,通过语音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词语的本义。 本书的实践部分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案例,对上述方法进行生动演示。这些案例的选择极为广泛,涵盖了先秦诸子、两汉史书、唐宋诗文、明清小说等多个时期和体裁的文献。作者并非仅仅罗列问题和答案,而是详细展示了整个训诂的过程,包括了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思考、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如何排除干扰、最终得出结论的。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案例,学会如何将书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阅读和研究中。 第三部分,融汇与展望:训诂之用。 在掌握了训诂的方法之后,本书还将进一步探讨训诂学的应用价值。 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准确的训诂是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主题、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的基础。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典故、隐喻、双关等,都需要通过训诂才能被准确解读,从而领略其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在历史学研究中的作用: 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史料的解读。史书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历史信息,而训诂则是解读这些信息的钥匙。对史书的准确理解,才能还原历史真相,避免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在哲学与思想史研究中的作用: 哲学思想往往是高度抽象和精炼的。对哲学著作的理解,更是需要严谨的训诂。一个概念的细微差异,可能导致整个哲学体系的颠覆。 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作用: 训诂学本身也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为语言史、词汇学、语义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和研究方法。 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尽管本书主要关注古籍,但作者认为,对古代语言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反观和优化现代汉语的表达。 最后,本书将对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作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训诂学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类的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对文本深层意义的探求,始终是训诂学不可或缺的核心。 总而言之,《训诂学》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字、珍视文化、追求真知者的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方法论和丰富的实践指导,为读者提供了一把开启古籍宝库的钥匙,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窗户。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授一套能够让我们自己去发现答案的方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仅仅学会如何“读懂”古籍,更将深刻理解“理解”的真谛,以及知识传承的重要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浸淫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生,我一直深知训诂学在治学中的核心地位。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对训诂学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零散的知识点上,缺乏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框架。这本《训诂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个“总纲”,让我能够从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这门古老的学问。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训诂学的理论基础,例如关于“字”、“词”、“义”三者关系的哲学思考,以及训诂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的联系与区别。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历代训诂学家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评价,尤其是那些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人物和学派,他们的治学方法和理论创新,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现代训诂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将传统的训诂方法与现代研究工具相结合,以应对当下古籍整理和研究中出现的新挑战。

评分

我最近偶然得见一本名为《训诂学》的书,虽然还未细细品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足以让我感受到它非同一般的学术分量。书中对于训诂学历史的梳理,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汉代的初步发展,再到历代学者的不断完善,脉络清晰,引人入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训诂”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演变的论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现代汉语中,“训诂”一词可能显得有些生僻,但它所代表的意义——即解释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却是理解古代文献的基石。许多古籍之所以难以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熟悉古人使用词语的习惯和规则。《训诂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则的绝佳平台。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训诂的方法,例如通过字形、字音、字义的推求,或者借助其他文献的旁证,甚至是以近义词、反义词的比较来辅助理解。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实例,并对具体的古代词语进行详尽的训诂分析,那将是对我们这些热爱古籍的普通读者莫大的福音。

评分

我对《训诂学》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尤其是希望它能为我解答一些长期以来困扰我的古籍阅读难题。我常常在阅读一些先秦诸子、唐诗宋词时,遇到一些看似简单,实则含义深邃的词语。例如,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含义可能截然不同,而传统的注释有时也显得捉襟见肘,无法完全释疑。《训诂学》这本书,据说能够系统地阐释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辨析字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如何理解假借字的运用,如何通过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真实含义。书中如果能列举一些经典的训诂案例,并详细分析其过程和结论,那将是极好的。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虚词”和“实词”训诂的论述,因为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理解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句子的意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训诂思维,从而能够更加自信地徜徉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之中,不再为字词的障碍而止步不前。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训诂学》,我心中充满了一种探索古代汉语魅力的渴望。书的装帧典雅,散发着淡淡的纸墨香,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颇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为古籍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而困扰。在阅读大量古籍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遇到一些词语,其本义、引申义,抑或是当时特有的用法,都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以往,我只能零散地通过查阅各种工具书,或者依赖一些注解来揣摩,但这种方法往往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误解。因此,我迫切地希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训诂方法、讲解训诂原理的著作。这本《训诂学》在我看来,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份指引,它承诺要为我揭示理解古人言说的钥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洞察那些凝结在字里行间的智慧。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的古代文献世界的大门,让我不再是那个隔靴搔痒的读者,而是能够真正领略古籍精髓的受益者。

评分

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名为《训诂学》的书,心中不免升起一股阅读的冲动。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古代文献,仅仅依靠字面意思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古人造字、用字的智慧,以及词语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演变。《训诂学》这本书,如果能如其名所示,系统地讲解训诂的理论和方法,那将是对我们这些古籍爱好者的一大福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循循善诱地教会我如何辨析字词的本源,如何理解古人的引申和假借,如何通过“音”、“形”、“义”等多方面的证据来确立一个词语的准确含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例证,例如选取一些在古代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且含义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细致的训诂分析,让我们能够看到训诂的过程和方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样,不仅能让我们学到知识,更能培养我们独立解决古籍阅读中词语难题的能力,让我们在阅读古文时,能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送货到家,而且京东购物放心

评分

应该是老教材,值得买,不是简体。

评分

书不错,是正品,是老师推荐的教材。

评分

很好的书。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认为,《联邦党人文集》和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阐述了民主制行政理论,美国建国的实验是以民主制行政理论为基础的。通过交叠管辖和权力分散等体制,民主制获得了一种稳定的形式,从而提供了一种公共行政组织的替代结构。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的行政主流行政传统拒绝了民主制行政理论,这一拒绝导致了20世纪众多行政改革努力的失败,也是美国在最近几十年里宪法危机不断的思想根源。

评分

教材也很有意思

评分

很喜欢的一本书!古代文学专业必备!

评分

这是我的课本,和别的课本一起买的,五六本第二天就收到了,太棒。

评分

课本,是正版,繁体字的

评分

都是繁体字,阅读有些困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