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菩萨心行要略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菩萨心行要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释印顺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印顺法师
  • 菩萨心行要略
  • 佛学
  • 选集
  • 净土宗
  • 中国佛教
  • 大乘佛教
  • 修行
  • 佛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0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96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菩提心、菩萨行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本书汇集了印顺法师关于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精彩论述,包括菩萨行通说、学佛三要、自利与利他、菩萨行的精进、正常道与方便道,以及佛菩萨的胜德与法门等内容。

作者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及《印度佛教思想史》等专著行世,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內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囚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菩萨心行要略
一 菩萨行通说
一 空与慈悲
二 从声闻到菩萨
二 趣人大乘的不同根性
四 不同根性的菩萨及其行践
五 菩萨道的三阶段
六 人菩萨行的真实形象
二 学佛三要
一 信愿·慈悲·智慧
二 菩提心的修习
三 慈悲心的修习
三 自利与利他
一 净心第一·利他为上
二 重于利他的大乘
三 长在生死利众生
四 从利他行中去成佛
四 菩萨行的精进
五 正常道与方便道
第二篇 佛菩萨的胜德及其法门
一 文殊菩萨及其学风
二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
三 皆大欢喜
四 观世音菩萨的赞仰
五 修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
六 地藏菩萨之圣德及其法门
一 中国僧俗的崇敬
二 九华山之地藏菩萨
三 地藏菩萨之名德
四 地藏菩萨之特德
五 救度众生不堕地狱
六 临堕已堕者之拔济

精彩书摘

  等的地位。但这里特重“知母”,“念母恩”。因以一般世情说,母恩似乎更重,如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大部分的养育责任都落在母亲身上,所以母子之情最深。儿女若见母亲受苦,应感到切肤之痛。若不顾母亲的死活,那就算是忤逆不孝,世间的法律与舆情也不会容许。佛教视一切众生为父母,即是把一般关切父母的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不但佛教如此,即中国儒、墨二家,及西洋耶教等,也都以此为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源。如儒家的德行,主要的是孝,故以孝为首善,以不孝为极恶。而德行的心理,主要是仁,仁的初意也就是爱敬父母,而后扩大起来。所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说仁,必从孝顺父母做起,若不能尽孝,似乎就没有仁可说。印度婆罗门和西洋耶教,他们不从如何孝父母出发,但却以天或上帝为一切之父。世间万物皆为上帝所造,上帝是人类最早的祖宗,所以每个人应当爱上帝,信奉上帝。这跟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一样。不但爱父母——神,体贴神的意思去爱世人,也等于爱兄弟姊妹。但人与神(上帝)成立于渺茫的神话,还不如中国儒家直约亲子的恩情来说,比较切实。不过儒家着重现生,忽略过去与未来,因此一般儒者都偏重家庭的仁孝,气魄不够大。佛教的德行,也基于亲子的关系,但通论到三世轮回,视一切众生为父母,所以悲悯心是着实而广大的,不同神教的渺茫,也不同儒家的狭隘。
  有人说:佛教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父是母,平等慈悲,是不近人情的事,这可说是代表了中国儒家的传统观念。孔孟所表扬的仁,是先孝父母,先爱家属亲友,然后乃可扩及他人。

前言/序言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菩萨心行要略》是一套汇集印顺法师毕生心血的佛教经典选集,旨在深入浅出地阐释佛陀的根本教义,特别是关于菩萨行愿的精髓。本选集的核心在于“菩萨心行”,意即菩萨的内心观照与外在实践。它不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实践的指引,为读者提供一条通往觉悟的清晰路径。 一、 菩萨道的根本精神:慈悲与智慧的融合 印顺法师的著作,尤其是在“菩萨心行”这一主题上,始终贯穿着慈悲与智慧的双重光辉。他深刻指出,菩萨道的实践,绝非仅仅是消极的“不杀生”、“不偷盗”等戒律的遵守,而是要以无量的慈悲心,利益一切众生,同时以圆满的智慧,破除我执与法执,最终证得无上菩提。 慈悲的广博与深切: 选集详细阐述了慈悲的含义,它并非一种短暂的情感冲动,而是建立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深层体悟之上。众生与菩萨本是一体,众生的苦难即是菩萨的苦难,因此菩萨自然生起救度之心。这种慈悲,是普度一切,不分亲疏、不分善恶,对所有生命都怀有平等的关怀与救助的愿心。书中会从不同角度,如“发心”、“愿行”、“摄受”等方面,来阐释菩萨如何安住于慈悲,并将慈悲融入日常的待人接事中。 智慧的透彻与圆融: 智慧是菩萨行之所依,没有智慧的慈悲,易流于感性而失其方向;没有慈悲的智慧,则可能变得冷漠而缺乏人文关怀。印顺法师强调,菩萨的智慧,是能够了知诸法实相,破除“我”与“法”的二元对立,体悟空性。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对佛法的精深理解,更体现在能够以最善巧方便的方式,引导众生离苦得乐。选集将深入探讨“空性”、“无我”、“缘起”等根本佛法,并阐明这些理论如何支撑起菩萨广大的慈悲行为。 慈悲与智慧的辩证统一: 印顺法师特别强调,慈悲与智慧并非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菩萨正是因为体悟到众生因无明而受苦,所以生起度脱的慈悲;而菩萨度脱众生的行为,本身就是对智慧的实践和展现。书中将通过诸多公案、比喻,以及对佛经的深入解读,来说明这种“理事无碍”、“悲智双运”的菩萨精神。 二、 菩萨心行的关键历程:从发心到成佛 “菩萨心行”是一个动态而充满成长的过程,选集将引导读者一同走过这一历程。 菩提心之发: 菩萨道的起点,在于“发菩提心”。这并非简单的许愿,而是一种深刻的觉醒,认识到众生的苦难,并立下以自己成佛为因,度脱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印顺法师会细致地剖析发菩提心的内涵,包括“增上意乐”、“劝发”、“无生法忍”等,帮助读者理解如何从根本上建立起菩萨道的动力。 六度万行的实践: 菩萨道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六度万行”之中。选集将围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逐一进行深入的阐释。 布施: 不仅是物质的给予,更包括法布施、无畏布施,以及内心的无我、无相布施。 持戒: 不仅是守持戒律,更是安住于内心的清净,不为烦恼所动摇。 忍辱: 面对逆境、诽谤、侮辱,能够安忍不动,甚至将之视为修行资粮。 精进: 勇猛精进,不懈怠地朝向目标迈进,克服懈怠与退转。 禅定: 通过禅定收摄散乱的心,获得内心的宁静与专注,为智慧的生起奠定基础。 智慧: 贯穿于六度之中,是洞察诸法实相,破除迷妄的关键。 印顺法师会结合具体的佛经公案和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现菩萨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圆满地实践六度。 助道法门的引入: 除了六度之外,选集还会介绍一些重要的助道法门,如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等,这些法门是菩萨度化众生、利益自他不可或缺的工具。 成佛之道与回向: 最终,菩萨的行愿将导向无上菩提。选集将探讨成佛的意义,以及菩萨如何将修行的功德回向众生,这体现了菩萨“自觉觉他”的伟大情怀。 三、 印顺法师的独特视角与思想特色 印顺法师在佛学研究上,以其“契理契机”、“平凡而伟大”的风格著称。在本选集中,其思想特色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回溯佛陀本怀: 印顺法师极为重视对佛陀本怀的回归,他主张深入探究佛陀最初的教导,剔除后世的附会与误解,以还原佛教的纯粹面貌。在本选集中,读者将能感受到对原始佛教精神的深刻体悟。 重实际、轻玄理: 尽管佛法中有许多深奥的哲理,但印顺法师更强调佛法的实践性与现实意义。他引导读者将佛法应用于生活,解决现实人生中的痛苦与困惑。 破除迷信与邪说: 印顺法师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佛教中的一些迷信、附会和不合佛法的观点进行了辨析和澄清,帮助读者树立正知正见。 现代化与本土化: 他的著作,语言通俗易懂,善于运用现代的语汇和思维方式来阐释古老的佛法,使其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理解。 宏大愿景与平等关怀: 选集将展现印顺法师宏大的悲愿,以及他对一切众生的平等关怀,这种情怀足以感染和启迪每一位读者。 四、 选集对读者的意义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菩萨心行要略》不仅仅是一套学术性的佛学著作,更是一部指导性的修行宝典。 提升生命品质: 通过学习菩萨心行,读者能够培养慈悲心、智慧,从而化解内心的烦恼,增长善根,提升生命的品质。 找到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菩萨道的宏大愿景,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超越个人利害的人生目标,找到真正的生命意义和方向。 实践佛法于生活: 选集中的教导,并非脱离现实,而是引导读者将佛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实现“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 深入理解佛教: 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佛教教义,特别是大乘佛教核心思想的读者,本选集无疑是绝佳的入门与进阶之选。 获得精神的滋养与力量: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印顺法师的智慧与慈悲,能为读者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与面对困境的力量。 总之,《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菩萨心行要略》是一套价值非凡的佛学著作。它以清晰的思路,深邃的洞见,以及深切的慈悲,为我们展示了菩萨道的壮丽图景。通过研习本书,我们不仅能获得佛法的智慧,更能点燃内心的慈悲火焰,踏上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关照,是其最让我感到震撼的部分。它没有停留在古代的语境中空谈理论,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迷茫和价值失序等问题。作者的文字中流淌出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他似乎非常理解现代人的挣扎与困惑。每当读到关键的论述时,我都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个结被轻轻解开了。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锚点,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疲惫心灵的角落。这种不局限于学术探讨,而深入到生命实践层面的关怀,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佛学读物,更像是一部心灵的指南。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古典的沉稳大气,又不乏现代的灵动。作者在阐述哲理时,常常会引用一些贴近生活的譬喻,或者运用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这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比如描述心性的流转变化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自己的念头起落。虽然主题是严肃的,但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有一种韵味悠长的美感。这种将深邃的哲理与优美的文字完美融合的能力,显示了作者极高的文学修养。每一次重读,我总能从中发现新的美感和更深层次的意蕴,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喜爱传统文化的朋友量身定做的。封面采用了厚实的布面材质,触感温润,那种朴实中透着雅致的质感,让人一拿到手就觉得心神宁静。字体排版上,无论是正文还是引言,都遵循了古籍的风格,墨色深沉,字距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眼睛不容易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页边缘微微的做旧处理,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又像是提醒我们所读之书的厚重。即便是作为书架上的一个摆设,它也散发着一种独特的书卷气,那种沉静的力量,远胜过那些花哨的设计。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仿佛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进行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值得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工作做得非常到位,看得出译者在佛学领域的深厚功底。对于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术语,译者没有简单地直译,而是结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给出了清晰易懂的解释,并且常常在脚注中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思想渊源,这对于初涉佛学领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缘起性空”那几章,原本觉得这些概念极其抽象,但通过作者的层层剖析和巧妙的比喻,那种原本遥不可及的智慧,仿佛触手可及了。这种兼顾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的处理方式,在我读过的众多佛学译著中,算是顶尖的。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充满距离感的哲学思辨,变得鲜活起来,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行文逻辑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在组织材料时,展现出一种大师级的宏观视野和对佛教教义脉络的精准把握。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条清晰、严密的论证链条。从基础的概念建立,到核心思想的深入阐发,再到最终的实践指导,每一步都过渡得浑然天成,毫无滞涩感。读起来,你会自然而然地被引导着,一步步深入到作者构建的理论框架之中,不会感到迷失方向。这种结构上的严谨,使得即使面对复杂的宗派分歧和深奥的义理辨析,读者也能始终保持清醒的思路,清晰地追踪作者的思考路径。这对于想系统学习某一方面佛理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

好书!学习中,,,,,

评分

阿弥陀佛 好书值得学习。

评分

此书收录了印顺导师在不同作品或者开示中的要点。顶礼印顺导师。

评分

菩提心、菩萨行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本书汇集了印顺法师关于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精彩论述,包括菩萨行通说、学佛三要、自利与利他、菩萨行的精进、正常道与方便道,以及佛菩萨的胜德与法门等内容。 书的内容给五星,到手后皮面脏还踒了,给四星吧!

评分

不错,京东信的过 不错,京东信的过

评分

。。。。。。。。。

评分

印顺法师的精品之作!

评分

不愧为“玄奘以来之第一人”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