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

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幼蒸 著
图书标签:
  • 胡塞尔
  • 现象学
  • 纯粹现象学
  • 现象学哲学
  • 哲学
  • 西方哲学
  • 德语哲学
  • 思想史
  • 著作集
  • 理论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25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85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是《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三卷本的第二卷,俗称“观念2”,为作者于《观念1》完成后立即接续完成的另一巨著,但因作者对此复杂主题的过高慎重要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以遗著版问世。在现象学运动内,此书的影响力仅次于《观念1》和《逻辑研究》。全书分为三部分,包括:“物质自然的构成”,“动物自然的构成”,“精神世界的构成”;另有14则附录。
  《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曾因其手稿对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产生过重大影响而著称。《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自出版后,特别是最近三十年以来,在欧美哲学界和人文科学界的影响有进一步扩增之势。《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中译本加附了保罗?利科为《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撰写的长篇导读。中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参考了法译本和英译本。

作者简介

  胡塞尔(1859—1938),德国犹太裔哲学家,20世纪欧陆影响卓著的哲学思潮“现象学”的奠基人,现当代西方思想界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曾先后任教于哈雷、哥廷根、弗莱堡大学。《全集》出版已逾40卷。胡塞尔现象学以数学和逻辑学的理性主义为模型,强调在心理、精神、文化、思想领域内的思维严格理性化实践,以期为主体性范畴奠定坚实的理性基础,故可被视为“西方心学”传统内的第一宗师。
  
  李幼蒸,1936年生,旅美学人,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2004—2014),主要研究方向:现象学、符号学、解释学、仁学伦理学。著有《结构与意义》、《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理论符号学导论》等十余部专著,另有《野性的思维》、《哲学和自然之镜》、《小说的准备》等十余部译著。

目录

第一部分 物质自然的构成
第一章 一般自然观念
第二章 直观物本身的存在论意义层次
第三章 相对于感觉性躯体的感性知觉〔Aistheta〕

第二部分 动物自然的构成
导论
第一章 纯粹自我
第二章 心灵实在
第三章 心灵实在通过躯体的构成
第四章 在移情作用中的心灵实在的构成

第三部分 精神世界的构成
导论
第一章 自然主义世界和人格主义世界的对比
第二章 作为精神世界基本法则的动机化
第三章 精神世界对自然主义世界的本体论优先性

附录
中译本附录
胡塞尔的《观念2》:分析和问题
德、法、英、中现象学用语对照表

精彩书摘

中译本译者序

虽然《观念2》早于60年前即已出版,而且此书对法国存在主义派现象学的影响非常之大,但西方学界对其关注的程度,近二三十年来才有越来越增强之势。其原因涉及方方面面,英译本和法译本的先后出版固然为具体促进著作国际流通的因素之一,而另一间接因素是,随着卢汶《胡塞尔全集》新编各卷的陆续出版,学界也日益感觉到今日应该加强对胡塞尔思想全面和深入的掌握,特别是作者身后出版的几部重要著作。本书并非属于作者生前未刊稿中的“讲演稿”之一,而是和《观念1》(也可简称《通论》)类似的“专著”。此外,本书还是作者当初曾多次认真打算安排出版的书稿,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再者,一个并非不值得注意的所谓“现象学运动”中的“典故”或“佳话”是:所谓法国“首席”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还曾于“占领期间”亲自到卢汶档案馆研读过这部手稿,从而奠定了自己的“知觉现象学”的知识论基础。本书英译本序言即说过,“此书甚至于在其出版前曾经影响了最伟大的现象学家中的两位: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也就是德、法两国“最大的”存在论“现象学家”都曾远在本书出版之前通过阅读手稿而从中受益。
在三部以“观念”命名的书稿中,此部今日几乎与《观念1》齐名的著作,之所以受到较前更大的关注,原因之一当然也在于其内容不仅相当完整,而且历经多次助手改动后曾为作者所最后审定,其学术性价值在“全集”中的地位自然也较为靠前。那么,为什么胡塞尔没有安排它在20年代末出版呢?研究者的分析多种多样。在中译序中我们首先按照德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的编者和译者的序言内容,对本书成书过程和内容概要简述如下(如果不是因为“版权”问题,中译者本来可以将诸不同文版的译序译出以作为中译本的“附录”的。因为,直接引介原著和西方专家的著作始终是本人在三十多年来促进中国现象学研究事业过程中所特别强调者)。同时,和《观念1》一样,中译者此次也将法国解释学派现象学家保罗•利科有关本书的长篇导读——《胡塞尔的〈观念2〉:分析和问题》——译出,作为中译本的一个附录,以供中文读者读解时的参考。
本书最初德文版编者玛丽比麦尔在其1952年出版的本书编序中,对本书成书过程概述如下。
作者在《逻辑研究》出版后,思想变化迅速,并对自己的思路产生怀疑,因此极少发表新作,直到1907年发现“现象学还原”的所谓“转折点”后,才在当年出版的《现象学观念》小册子中首次披露了此一新现象学思想。“观念写作计划”中最初即包含了三卷,内容为:第一卷有关于方法论和纯粹意识分析;第二卷应该包括分析和科学理论思考;而原始的第三卷应该相关于现象学哲学观念及绝对知识问题。其后计划改变,第二卷原稿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其中有关“构成分析”部分后来成为第二卷的内容主体,而原第二卷中的“现象学和科学基础”部分,后来原封不动地成为《观念3》的内容。而原来设想的第三卷“哲学的观念”部分,当时并未写出,其后放弃了。
玛丽比麦尔说,档案表明,第二卷手稿在第一卷完成后不久即写成,与作者原初的设想一致。而原构想第三卷中未曾写出的内容,其后在1922年的“第一哲学”讲稿中有所论述。这部《观念》的第二卷手稿,其后在1912—1928年间经过几次修改,重点集中为对象在意识中构成的问题。编者指出,1913年时作者已经在“自然与精神”标题下处理过“构成问题”,下一年研究班中还曾对此进一步讨论。而构成问题已经不再是作为现象学的“引言”加以编写,而是被看成一个相当独立的课题,论述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了。关于此书的情况,作者本人在20年代末曾提到:“我自己多年进行的并在讲演中经常大量引述的具体研究系列,希望能够在最近几年中出版。1912年一部最初已经完成出版准备的著作是《观念》第二卷的手稿,这是与《观念》第一卷相连的著作。经史泰茵(Edith Stein)博士编辑后,许多学生和同事都看到过此手稿。与此同时,〔该手稿中〕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比预计的〕要困难和广泛得多。”(《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250页注)我们由此看到,胡塞尔一方面对于本书的各项主题十分重视,急欲安排发表以促进现象学研究的提升,而另一方面对其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并不满意,以至于多次将出版延后。结果,本书虽曾在作者的主持下不断修改,却终因问题本身的困难而令作者难以心安。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情况,岂止《观念2》一书?他的许多现在纳入《全集》的讲演稿著作,不同程度上都可视为均有待进一步改善之作。这固然源于作者治学严谨,也因为问题本身的重要和复杂。严格来说,西方哲学家们的许多重要著作也都应该这样看待,不可能均视之为“完善经典”。
关于本书其后改写的过程,玛丽比麦尔说,作者于1915年即开始改写本稿,而其助手史泰茵1916年开始协助改写工作,即首先整理完成了294页书稿。同时,作者允许史泰茵自由选用作者的其他相关稿源。(据英译者说,战后1918年时史泰茵曾完成对此稿的第二次编辑工作。)至1924年时,作者曾对本书内第三编增加了评注、修改和补充。1924—1925年新的助手兰德格里伯则将史泰茵整理过的手稿部分地变成打字稿,并对各个部分重新进行了比对整理,但对正文没有多少更动,只是增加了附录部分。这样,兰德格里伯的整理稿就成为目前版本的实际基础,“因为这是最后的和最完全的稿本”。玛丽比麦尔指出,作者对各助手们的编改工作均曾予以检查,而本书的章节划分则基本上以史泰茵稿和兰德格里伯稿为基础。英译本序作者R�盧ojcewicz 和A�盨chuwer指出,此书编改跨越了20年,虽经多人之手,但因作者先后做过3次审阅,“内容无不可溯源至胡塞尔思想”,故具有高度统一性。1923—1925年兰德格里伯接手后,也是按照胡塞尔本人的意思将许多新的资料编入附录的。此后3年作者还曾继续修改,其更改和补充注释的部分后来还曾由卢汶档案馆的Strasser编者继续整理。最后,以往各种编辑、补充后的书稿材料均由玛丽比麦尔着手编入现在的版本。
本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物质自然的构成,动物自然的构成,以及精神世界的构成。作者在本书中的研究抱负十分深远,并首次企图跨越多个异质性领域,对其进行逻辑上的统一处理: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最初还包括科学世界)等不同的存在界域。但现象学的还原原则试图将一切存在域均最终挂接到主体域。而为了完成此“唯主体论”的统一化工作,他还得首先解决主体自我和他人自我的“逻辑关系”问题,以及在物与心、精神之间的多元逻辑关系的问题,以便为最终完成现象学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关系问题进行准备。1982年法译本译者�hliane Escoubas在序言中曾对本书内容概述如下:构成理论根据《观念1》的两个基本概念:还原和意向性。还原并不是先天性认知的基础,而是要“返回事物本身”,此即对象的“自所与性”概念。胡塞尔建立了两个交叉对立关系:真实性与意向性,内在性与超越性。作者在此双对立中确立了本质描述。而且因为意向性只是确定意识作为“认知的门径”或“裂缝”,意识的这个“通道”之确定遂有多种方式:态度,意指,体验,行为。意识的还原则导致了意义的“呈现”和 “构成”。所谓构成,即存在之意义的构成,存在之意义的构成也就是“在如何中之客体”〔Objekt im Wie〕的构成。后者包括两个方面:体验和现象。构成不是由主体决定客体,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而是在先验领域内的展开,即在主体意识区域内所呈现的存在意义。
构成理论,存在意义的结构,产生的“呈现”作用(Darstellung)涉及三个层次:物质自然,动物自然,精神世界;可称之为:自然,躯体,精神。(以及与躯体一道的第四层:心灵。)这一结构研究证明了构成的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层次或成分的复杂化—含蕴化关系,此即“一致性”的关系,或意识内诸层次的套接关系。与此“一致性”关系相联结的是意识内“缠结式的”意向活动结构。法译者说,此复杂化—含蕴化关系调节着描述规则,成为本质描述的重要特点,它既非笛卡尔方向的也非柏拉图方向的,胡塞尔的存在形象永远是复杂的—含蕴性的,它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方向。第二个过程是不同层次间的“转换”(Umschlage)。物质因果性转向心理—躯体决定性,再转向心灵动机化。作为把握样式,自然统握转向了自我理解。描述性的这两个结构性法则永远基于一个基本层次:躯体。躯体是构成理论的核心和始源。本书开始从物质自然理论转向感性理论,此即知觉世界的溯源学。“自然”作为构成层消失了,它被“显现分析学”所取代,后者联结着科学的视界。显现分析学体现于胡塞尔的“侧显理论”中。显现行为实现于一个双结构内:显示性结构和指示性结构。法译者指出,显示概念假定着世界的逻各斯存在,这是一种相续性和同时性秩序,即客体的展延和时间秩序。此世界秩序和“实在原则”与显现理论不可分,它根基于一个几何世界的前提,而几何世界相符于向心化自我之建立,而此自我又生存于理论态度中。从此唯我论的秩序不难过渡到主体间秩序和自然科学秩序。显现之基础当然仍然是感性物,此即称之为诸侧显的感性物复多体。法译者指出,构成理论在感性理论和呈现理论(意义理论)之间发挥着作用,并进而在现前和反思之间发挥着作用。
关于胡塞尔几经犹豫并在正将付印之际仍然放弃出版并随即转入其他写作计划的真实原因,后人尚无确切了解。人们猜测的一个外因可能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出版有关,而毫无疑问的一个内在原因当然缘于本书处理的主题过于复杂,胡塞尔在多方面的思想压力下对之尚无充分自信之故。我们选择了保罗•利科在本书德文版出版的同时根据手稿先行写就发表的一份长篇导读,一方面它可以使读者对本书复杂的结构先获得一个简明的轮廓,有助于对本书全体的进一步读解,另一方面可通过利科的评论了解他所看出的胡塞尔在本书表述的理论的难点之所在。利科此文发表时间甚早,而且是根据《观念2》的手稿完成的。我曾就在本书中译本纳入利科此文作为参读附录一事征询美国现象学家Embree的意见。这位对利科学术相当了解并尊重的学者对此选择是否恰当表示有所迟疑,因怕读者会将利科的意见当作读解本书的“权威性指导”,因为自该文发表后60年以来《全集》卷数大为扩增,研究的水准比起战后时期进展显著。我不禁想起80年代曾经对打算在《观念1》中纳入利科注解和长篇序言事征询该书新版编者舒曼的意见,舒曼也曾对此表示不同意见,怕读者会把利科的评论当成权威性评论。而实际上我两次安排利科研究作为辅助读物的想法都十分简单:对于内容如此复杂艰涩的哲学读物,我们需要一些由西方专家紧扣原著撰写的“引介性”辅助读物,而这样的作品其实非常之少,而利科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作品,其内容足以起到初步导读的作用,其可取性对于中文读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解释是否具“权威性”问题,我们本来就并不期待任何专家的研究具有这类唯一的“读解权威性”,其观点自然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而已。我后来还曾进一步希望Embree(其实他是利科此文的英译者之一)介绍一种他(作为美国《现象学百科词典》主编)或许了解的有关引介本书的较新作品,但他承认除了利科此文外他并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作品可作为本书读解的参照。之后我和法国出版社与该文最初发表的刊物《形上学和道德学评论》(利科后来长期担任该刊主编)联系版权转让问题,经过几次协商,顺利获得了翻译许可,遂将此文即行译出。我也在此对该刊及大学出版社的惠允表示感谢。
趁此机会,有关作为本书中译本附录的利科这篇文章,我也愿意对中文读者表示一点个人意见。在我们读解本书内容的同时当然要关注作者以及评论者对各种相关问题的看法的正当性问题。在我看来,利科此文在读解胡塞尔有关“纯粹自我”、“心灵”、“动机化”等关键性主题方面论述极为清晰,颇有助于我们对原著的理解。但在一些更具哲学性的问题上,如本体论或存在论的问题上,“前解释学时期”的利科当初的观点颇带法国存在主义色彩,其解释带有较明显的倾向性。同时,在此根本性问题上,利科一生仍然像多数法国哲学家一样受限于西方形上学传统,而将胡塞尔特意回避或排除本体论的倾向,做了并非确当的解释。他没有体悟到胡塞尔如此曲折地前进正是为了不落“本体论窠臼”。利科对此的处理反而反映着他本人的思想矛盾方面。但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利科在1950年前后,即法国存在主义刚刚流行时刻,急于对胡塞尔两大“观念”经典进行翻译、注解和提供导读,目的之一正在于与当时影响渐巨的萨特和梅洛庞蒂的所谓现象学思想形成“对比”。他强调的是应该首先正确深入读解胡塞尔“原著”。因为他一定感觉到不仅萨特对胡塞尔本人思想一知半解,即使自称战时短时期间内(大约2周)研读了《观念2》的梅洛庞蒂,也是急于从胡塞尔原著中“抽取”一些对自己创学有用的理论以作为比附之资源,却缓于全面地先行深入研读胡塞尔本人作品。利科一生致力于首先研读各家各派原创性思想本身,结果反而被学界一些人视为欠缺个人独创性,这反映了法国学者一向追求个人独创性表现的民族性偏颇倾向。这样的倾向却可能妨害思想家对重要的其他思想家的成果获得深入理解的机会。与其他法国存在论派现象学家们相比,利科当时对胡塞尔本人的认识论思想细节应该是掌握得最为忠实的一位。这可以首先从他对本书最重要的两大主题——纯粹自我和心灵——的论述中看出。特别是关于介于物质界和精神界中间的“心灵”概念的设定理由方面,利科的分析极具认识论深度。而纯粹自我和主体间性之间的认识论纠结,利科更是视之为既重要又困难的胡塞尔主体性理论中的“死结”。对此,我们在总序中已经指出,我们如视之为一种现象学对客观性问题的认识论“突破”,不如视之为西方认识论应继续深化探讨的出发点。
利科与其他一些法国现象学家们越过德国世纪初精神科学运动而企图直接在存在哲学基础上创立新说相反,他始终关注着德国世纪初新一代哲学朝向理性方向发展的哲学史问题(这是利科后来走向解释学和靠近结构主义的思想根源之一)。他特别指出了胡塞尔的“精神科学”论由于新康德主义时代价值哲学方向的局限而未能真正获得突破的背景。而且利科特别指出了本书最后关于“精神”的这一部分显得与前两部分之间欠缺逻辑连续性的事实。这一观察是完全正确的。不过,这个问题是当代欧陆哲学集体性的问题所在,并不只是胡塞尔的问题。胡塞尔有关现象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精神科学关系的诸多讨论,今日看来都只能看作是人们未来有关人文科学认识论继续发展的出发点,而绝不是什么现成可资依据的“逻辑基础”。虽然如此,我们仍然要细心理解胡塞尔极其细密的认识论思维的诸逻辑性推论中的“结点”。他的设问方式本身就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就哲学观而言,在本书中我们再一次体会为什么胡塞尔学属于百分之百的现代期,因此与黑格尔哲学没有任何渊源。利科,以及许多当代胡塞尔学者同然,将胡塞尔追求科学性的精神世界理论暗示为与黑格尔的“客观精神”之间具有隐在相通处,从而显露了现代法国现象学派对“存在论方向”之偏执,然而这样的解释却并不恰当。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现当代西方哲学在两种“本体论”之间发生的混淆:形上学的本体论和科学的本体论;也就是,“玄学”的存在问题和“科学”的存在问题。胡塞尔的本质意义论和其存在性关切都是处于追求各种不同类型之“实在”的结果,而其中并不包括对玄学式的或浪漫主义的“反实在”的兴趣。
本书中译本根据《胡塞尔全集》第4卷由玛丽比麦尔编辑的德文原版译出。翻译过程中参照了�hliane Escoubas的法译本(1982)和Richard Rojcewicz 和André Schuwer的英译本(1989),在此谨对诸位编者和译者表示谢意。保罗•利科已故世多年,如果他知悉他的此篇作品被译成中文纳入他所尊敬的胡塞尔的另一部经典作为附录,一定深感欣慰,并会再一次了解三十多年来中译者的理论趣味与其何等接近了。



李幼蒸
2012年3月于美国旧金山湾区

前言/序言


《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的图书简介 导论:探寻意识的深层结构与意义的生成 胡塞尔的现象学,一场深刻的哲学革命,旨在揭示意识活动的本质,追溯我们经验世界得以可能的基本构造。本书《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正是这一宏伟事业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并非对既有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意识自身构成活动的精细梳理,对现象学哲学作为一种全新科学的奠基性探索。本书深入我们经验世界的“构成”过程,即意识如何主动地生成意义,赋予对象以存在,使我们能够理解和认识世界。 第一部分:纯粹现象学——通往意识本质的道路 本书的上半部分,聚焦于“纯粹现象学”的核心方法论和基本原理。胡塞尔在这里为我们铺设了一条通往意识本质的道路,这条道路的起点在于对“世界”的悬置,即著名的“现象学悬置”(epoché)。这不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否定,而是对我们通常认为理所当然的“实证”态度的暂时搁置,以便将注意力完全转向意识本身。通过这种悬置,我们得以摆脱自然主义的束缚,将研究对象从“自在之物”转变为“自在意识中的显现之物”。 胡塞尔在此强调,纯粹现象学的目的在于把握“意识的自在结构”,即意识在其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固有的、普遍的、先验的模式。这包括了意识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即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本质特征。无论是知觉、记忆、想象,还是判断、情感,意识的每一次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并在与对象的关联中获得其特定的意义。本书将详细剖析意向性在各种意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揭示意向性如何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更进一步,胡塞尔引入了“先验意识”(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的概念。这不是一个独立于经验的神秘实体,而是指在经验活动发生之前,作为一切可能经验之基础的、普遍有效的意识结构。纯粹现象学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先验还原”(transcendental reduction),从具体经验的偶然性中抽象出这种普遍的、先验的意识结构。这就像是在拆解一个复杂的机器,逐一分析其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连接,最终理解其整体的运作原理。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意向分析”(eidetic analysis)的方法,即通过对意识现象进行“自由变易”(free variation)的想象,来把握其固有的本质(eidos)。例如,当我们想象一个“杯子”,我们可以改变它的颜色、大小、材质,但“杯子”作为一个容器的本质功能和基本形态,却始终保持不变。通过这种方式,纯粹现象学能够揭示意识经验中的普遍范式,为我们理解经验的统一性和规律性提供基础。 第二部分: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构建全新的哲学科学 本书的下半部分,则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视野,阐述“现象学哲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科学的观念与可能性。胡塞尔认为,传统的哲学,尽管提出了各种关于真理、知识、实在的理论,却始终未能找到一种严格的、科学的出发点。现象学哲学,正是要弥补这一缺失,建立一种能够确切地、无误地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 这里的“观念”并非指抽象的设想,而是指胡塞尔对现象学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所设定的目标、方法和前景的清晰阐述。他主张,现象学哲学应该是一种“始源科学”(first philosophy),因为它研究的是一切知识和一切科学赖以成立的根本前提——即意识及其构成活动。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意识如何构成经验世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来源、真理的标准以及实在的本质。 本书将重点阐述“世界同一性”(world-identity)的问题,即我们为何能够确信,尽管我们各自拥有不同的经验,但我们共享的是同一个客观世界。胡塞尔认为,世界的同一性并非来自某种外在的、独立的实在,而是源于意识在构成过程中的普遍有效性。所有意识的构成活动都遵循着内在的逻辑和结构,这些结构保证了不同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从而建立起我们共享的世界。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主体性”(subjectivity)与“客观性”(objectivity)的关系。胡塞尔并非将主体性视为孤立的、主观的领域,而是将其理解为构成客观性的源泉。客观性并非独立于主体而存在,而是通过主体的构成活动而得以显现和确立。他强调,现象学哲学正是要超越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揭示它们之间深刻的、构成性的联系。 本书还将涉及“共情”(empathy)与“他我”(alter ego)的问题,即我们如何能够理解和认识到其他意识的存在。胡塞尔认为,通过一种特殊的“类比”(analogy)和“移情”(appresentation),我们能够推断出其他主体拥有与我们相似的意识结构和经验模式,从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感受。这为我们理解社会、文化以及人际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第三部分:构成研究——意识活动的具体分析 本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核心部分,即“构成研究”,将具体的、案例式的分析意识如何进行构成活动。这部分内容将是对前两部分理论原则的生动实践与具体化。胡塞尔将不再停留在对抽象原则的阐述,而是深入到意识活动的具体环节,展示意识如何一步步地构建出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 例如,在关于“感知构成”(perceptual constitution)的章节中,胡塞尔将详细分析我们如何从一系列感觉材料中构成一个稳定的、有形的“物体”。他会阐释“经验性关联”(empirical association)的作用,以及“先验范畴”(a priori categories)在组织和理解感觉材料中的关键作用。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我们并非只是接收一堆颜色和形状的混合,而是意识主动地将其组织成一个“苹果”,并赋予它“可食性”、“圆润性”等属性。 本书还将探讨“时间构成”(temporal constitution)的奥秘。我们如何经验到时间的流逝,如何将瞬间的“当下”(primal impression)与“记忆”(retention)和“预期”(protention)联系起来,形成我们连贯的时间意识?胡塞尔将揭示意识在时间构成中的主动角色,以及这种构成如何使得我们能够形成“历史”和“过程”的概念。 此外,对于“空间构成”(spatial constitution)的分析也将是本书的重要内容。我们如何从二维的视觉感受中构建出三维的空间感?意识如何通过“视角”(perspective)的转换以及“运动”(motion)的经验,来理解和把握物体的空间位置和相对关系? 本书还将触及“自我构成”(self-constitution)的问题。我们如何形成一个稳定而统一的“自我”意识?自我并非一个给定的实体,而是通过意识的不断反思和活动而得以建构。胡塞尔将分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与其他构成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语:现象学作为理解世界的钥匙 《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哲学著作。它不仅仅是对现象学理论的系统阐述,更是对意识活动的一次深入解剖,一场关于意义生成的哲学探索。通过对纯粹现象学方法的精炼运用,以及对现象学哲学作为一种全新科学的坚定信念,胡塞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意识本质、把握世界构成奥秘的窗户。 本书所揭示的构成性分析,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知识的获得、经验的统一性以及主客体关系的本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视角。它要求我们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重新思考我们是如何“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对于任何渴望深入理解意识自身运作机制、追求哲学真理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奠基之作。它不仅是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更是我们理解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一把关键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节奏感来说,这本《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二卷,与其说是理论阐述,不如说是一场漫长的、关于意识结构的“内在沉思录”。它要求读者放弃对外部世界既有答案的依赖,转而向内探索意识自身的运作机制。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原初给予”的讨论,也就是现象呈现自身的那个不可再简化的核心。胡塞尔试图证明,真正的知识源头,不在于外部世界的某个实体,而在于这种“被给予”的方式本身。这种对“给予性”的深刻挖掘,让我对语言的局限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因为语言似乎总是倾向于将事物实体化,而胡塞尔的工作恰恰是要穿透这种实体化的倾向。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系统化和累积性的,前一个论断是后一个论断的绝对基石,这使得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可能导致整体理解的崩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经验”二字的理解被彻底“重置”了,这是一种既令人疲惫又极其充实的哲学体验。它不是提供慰藉的读物,而是提供一种全新的、更严格的思维工具。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这第二卷的思绪,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极其复杂的迷宫,里面所有的墙壁都是由逻辑和分析构筑而成的。胡塞尔在这里对“时间性”和“自我意识”的探讨,简直是把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彻底颠覆了。他不是在讨论时间流逝的物理过程,而是探讨在我们的意识内部,时间是如何被“构成”出来的。这种对内在经验结构的精妙刻画,让我对“当下”这个词产生了全新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现在”,其实是包含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预期,而胡塞尔就是试图将这种复杂的交织清晰地分离出来,还原到最原始的、不被经验世界污染的状态。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关上书本,闭上眼睛,努力在自己的内心寻找他描述的那种“还原后的体验”。这种阅读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理论,而是在进行一次严肃的自我训练。这本书的语言是极其严谨和晦涩的,充满了德语哲学特有的那种层层嵌套的从句,初读时会感到极大的挫败感,但一旦你适应了他的节奏,就会发现其内部的严密性无与伦比。它对“主体间性”的探讨也极其深刻,试图在纯粹的自我内部找到通往他者世界的可能路径,这无疑是现象学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

评分

说实话,这卷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可以媲美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风景固然壮丽,但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生怕滑落。我发现,胡塞尔在这里已经超越了早期那种仅仅描述现象的阶段,开始着手构建一个真正的“先验哲学”的体系。他引入了大量的技术性术语,像“直观的把握”、“本质的悬置”等等,这些词汇本身就是一把钥匙,但要找到正确的锁孔打开它们,确实需要一番摸索。我特别欣赏他对“范畴”如何从现象中生发出来的论述,这颠覆了康德以来那种认为范畴是先验固定的观念。在胡塞尔看来,这些结构不是被强加给经验的,而是从现象的“自显性”中被纯粹意识所把握和提取出来的。这给我一种强烈的解放感,仿佛被允许去重新审视一切知识的起源。这本书不是让你寻求简单的答案,而是要求你接受一种持续的、无止境的追问状态。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事物的方式都变得更审慎了,总会忍不住去问:“我是如何‘意向性’地指向这个物体的?”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即使我无法完全掌握其全部的精妙之处。

评分

我个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更侧重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雄心壮志”。胡塞尔试图为哲学开辟一条全新的、严格的科学道路,这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尝试。第二卷中,他将焦点更多地转向了“世界的构成”这一更广阔的领域,试图展示纯粹意识如何通过一系列操作,将混沌的经验流塑造成一个稳定、可把握的“世界”。这部分内容读起来,会有一种建筑师在绘制蓝图的感觉,极其精确,但同时也令人感到一丝冰冷的距离感。他不断地强调要“悬置”我们对自然科学和常识的信念,这对我这个习惯于相信眼睛所见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认知挑战。我不得不一遍遍地提醒自己,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这个桌子是否存在”,而是“我如何经验到‘桌子’这个概念是如何在我的意识中被把握和确立的”。这种对“作为界限的现象”的不断逼近,使得文本充满了张力。它不是一本用来轻松阅读的书,更像是一本需要你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意识去“实践”的文本。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哲学上的“精神体操”。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物理上的分量,更像是扛起了一座哲学的大山。我本来对现象学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那玩意儿太玄乎,离日常生活太远。但读了这本《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第二卷,我的看法有了极大的转变。它不是那种让你在午后阳光下轻松翻阅的小说,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探险。胡塞尔在这里深入探讨了“意识的构成”这个核心问题,试图搭建一座通往真正哲学科学的桥梁。他不停地在追问,我们如何把握“事物本身”?这个过程并非简单地观察世界,而是一种对意识活动本身的彻底反思和还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意向性”的精细剖析,那种将“看”这个动作拆解到最小单位,分析其内部结构和指向性的方法,简直是手术刀般的精确。每一次我以为自己快要抓住那个“纯粹的自我”时,胡塞尔又会抛出一个新的层面,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解框架。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耗费心神的,需要反复回溯和咀嚼,但每当一个关键概念像是闪电一样击中我的时候,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让人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它确实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试图为整个哲学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一个不依赖任何预设的、纯粹基于现象的科学。

评分

书很不错,易懂,推荐阅读

评分

差评 当权利被侵害,而强势的商家消极沟通

评分

现象学和科学基础: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第1卷早就买了,2出来了,也买下。

评分

《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曾因其手稿对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产生过重大影响而著称。《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自出版后,特别是最近三十年以来,在欧美哲学界和人文科学界的影响有进一步扩增之势。《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中译本加附了保罗?利科为《胡塞尔著作集(第3卷)·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2卷》撰写的长篇导读。中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参考了法译本和英译本。

评分

血她与男友在一起甜甜蜜蜜如胶似漆她在学校对我设计陷害被反报复后歇斯底里她被男友抛弃往事败露无法立足被学校开除后的绝望悲怆无数个她在脑海里汇集最终融为一体此时脑中剩下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她瘦如材骨精神恍惚的模样而现在他们说张诗诗死了她在凌晨的精神康复中心拿着一根磨平的牙刷结束自己的生命往事像潮水般不断翻涌挤得心口发痛我用力地闭上眼睛在这狭隘的空间轻声喘息夏昕你怎么了李维克突然开口打断我的思绪脸上冰凉的触感慢慢唤回我的意识睁开眼他的脸被隔绝在薄薄的水汽之外看着模糊的后视镜我才发现自己哭了多么可笑恨之入骨的人死了我居然会为她掉眼泪我没事就是想起了以前的事顿了顿我又补充一些很不好的事”李维克点点头将车窗摇下凉风让我清醒一些他微笑道:过去就让它过去吧追忆往昔只会让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他说话时并没看我目光深邃笔直望向前方仿佛自言自语路程还有一半我重新闭上眼睛打算小憩手机又一次响起我看了李维克一眼滑下接听:喂”夏昕你接到班长电话了吗嗯接到了”准备出席吗李维克陪我一起你应该也会过去吧电话那头很嘈杂我听见她轻声应了一句通话结束前我像魔怔一般突然道:周舟要不我们送个花圈过去她怔了一下只说了句好”便挂断电

评分

很不错的东西~~~~~~~

评分

第三章 心灵实在通过躯体的构成

评分

第二章 直观物本身的存在论意义层次

评分

活动买的,价格优惠,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