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的“十万个为什么”
  可以带在身边的“国学老师”
  ·百姓视角
  ·专家解答
  ·精美插图
  ·直观呈现
  教育科举
  职官典制
  法律文化
  哲学宗教
  语言文学
  书画艺术
  戏曲曲艺
  体育娱乐
  衣食住行
  建筑园林
  民生礼俗
  中华医药
  ……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插图本)》所能囊括的。《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插图本)》只是采用杂志栏目式的方式,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许多重要内容、基本常识将在以后各册陆续回答。
  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严谨准确。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看起来一目了然。
  不知您是否意识到,也许您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文化”——“五谷杂粮”有哪五谷?“六亲不认”是哪六亲?“株连九族”都包括谁?为什么买“东西”不说买“南北”?为什么“败北”不说“败南”?为什么说话算数叫“一言九鼎”,换成“六鼎”“七鼎”行不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里找到答案。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在典籍里,更活在我们的生活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除了经典常识、制度法律、教育科技,传统的民生礼俗、戏曲曲艺、体育娱乐……也是《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插图本)》要介绍的内容。
  这里所说的“常识”,有两个重点:一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二是读书时经常遇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大家知其然但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插图本)》中获得您想要的——
  假如您是学生,您可以把它当做课业之余的休闲读物,既释放了压力,又学到了国学知识。
  假如您身在职场,工作繁忙,它“压缩饼干式”的编排方式,或许能成为您快速了解传统文化的加油站。
  假如您退休在家,您会发现这样的阅读轻松有趣,滋养心灵……     
内页插图
          目录
   职官典制
“司马”原来是姓吗?
洗马是干什么的?
“员外”一词是怎么来的?
什么是斜封官?
“节度使”是怎样的官职?
被张飞暴打的“督邮”是负责什么工作的?
鲁智深人称“鲁提辖”,提辖是什么官?
“县令”、“县长”、“知县”这名称是怎么来的?
三班衙役指什么人?
宋江人称“宋押司”,押司是什么身份?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
道台的官级有多高?
“总督”和“巡抚”哪个权力大?
清代“贝勒”是官职名吗?
大学士为什么称“中堂”?
古代官署为什么被称为“衙门”?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明代的东厂、西厂是怎么回事?
明代的锦衣卫主要负责什么?
内阁是什么样的机构?
清代军机处是负责什么的?
“帝”与“后”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陛下”一词最初来源何处?
“山呼”是什么意思?
“谥号”与“庙号”是怎么回事?
古代官员的“品”、“级”是怎么回事?
古代官员的工资为什么称“俸禄”、“薪俸”?
“丁忧”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夺情”?
“走后门”是怎么来的?
什么是“伴食宰相”?
法律文化
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是怎样的?
“宪法”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法律吗?
中国历史上哪部法典最有名?
什么是“法”、“律”?
成文法是何时出现的?
“三尺法”是什么?
“发号施令”的“令”是指什么?
“作奸犯科”的“科”是指什么?
“刑”、“罚”是指什么?
什么叫“刑”?“五刑”和“九刑”分别指什么?
秋审是怎样审判的?
封建社会在什么情况下会大赦天下?
成语“十恶不赦”是怎么来的?
封建社会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
“刑不上大夫”指的是什么?
三司会审包括哪三司?
九卿会审包括哪九卿?
古代的刑讯逼供是怎样的?
古代的“比”、“例”指的是什么?
古代犯罪可以花钱免刑吗?
为何要在午时三刻行刑?
古代的肉刑何时开始废除?
为何犯人害怕“三推六问”?
炮烙刑罚是谁所创?
“丹书铁券”就是免死金牌吗?
为什么给犯人剃光头?
古人犯罪后可由别人代受刑罚吗?
“网开三面”的“网”原本是用来干什么的?
古代的执法者在审讯中如何察言观色?
“桎梏”是什么东西?
打屁股的刑罚是什么刑?
弃市是如何执刑的?
千刀万剐是什么刑罚?
徒刑的“徒”是什么意思?
刺配属于什么刑罚?
古代犯人的重体力劳动有哪些?
“斩”、“轘”、“磔”、“剐”、“绞”、“枭”等各有什么不同?
盗窃就是偷东西吗?
“狱”最初是指什么?监狱在古代有哪些名称?
诏狱是什么狱?
三字狱是怎么来的?
什么叫班房?
为什么在衙门里当差的叫皂隶,这是一种职业吗?
讼师形象为什么大多丑恶?
“王子犯法”真的“与庶民同罪”吗?
枭首示众是怎样的刑罚?
变法的商鞅是如何死的?
方孝孺为什么被诛十族?
汉朝的淮南王英布为何又称为黥布?
除肉刑外,远古还有什么刑罚?
曹操割发代首是不是诈术?
民生礼俗
何谓“姓氏”?“姓”与“氏”是一回事吗?
何谓“名字”?“名”和“字”是一回事吗?
古人的号是怎么起的?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祖”、“宗”?
“家族”的含义是什么?
“六亲”是指哪些人?
古人怎么排行?
古代对百姓都有哪些称呼?
古代“奴”、“隶”是怎样的人?
古人所说的“三姑六婆”是指哪些人?
中国人的年龄是怎么计算的?
“壮”、“强”、“艾”各指多大年龄?
“壮丁”是些什么人?
花甲、古稀、耄耋、期颐之年各指多大岁数?
“糟糠之妻”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把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呢?
岳父为何被称作“泰山”?
岳父为何又被称作“丈人”?
古代为什么将丈夫的父母称为“舅姑”?
为什么把女婿称为“东床”?
为什么姐妹的丈夫互称“连襟”?
为什么把未出嫁的女孩叫“黄花闺女”?
为什么女孩待嫁叫“待字闺中”?
古代结婚主要有哪些程序?
古人什么时候结婚?
为什么古时新娘出嫁要在头上盖一块红布?
交杯酒怎么喝?
为什么把完婚的新房称作“洞房”?
古代的冥婚是怎么回事?
古代对“死”主要有哪些叫法?
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为什么叫“牺牲”?
“坟”与“墓”有何区别?
衣食住行
古代“衣”和“裳”有什么不同?
古代的礼服都是什么样子的?
凤冠霞帔是什么样的服饰?
“冠冕堂皇”一词是怎么来的?
马弁、武弁指的什么人?
丢了官为什么常说丢了“乌纱帽”?
明清之际为何流行戴六合帽?
“一统六合帽,平定四方巾”中的四方
巾是怎样的服饰?
步摇是什么样的首饰?
何谓“玉搔头”?
古人当了官为什么叫“释褐”?
古人的“袍”是什么样的?
布衣之交是什么样的交情?
古人把内衣叫什么?
兜肚是什么样的衣服?
马甲、马褂与马有什么关系?
古代的斗篷、风衣是用什么做的?
“纨绔子弟”指什么样的人?
古代如何扎腰带?
古人如何称呼鞋?
古代“足衣”指什么?
“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指什么?
“五味俱全”中的“五味”指什么?
“八珍”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把一些小零食叫“点心”?
馒头是怎么来的?
何谓“馄饨”?
何谓“珍馐”?
《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是什么样的?
面条是怎么来的?
茶有哪些称呼?
酒有哪些称呼?
何谓“滥觞”?
“房”和“屋”有什么不同?
何谓“门当户对”?
“登堂入室”中的“堂”和“室”分别指建筑物的哪个部分?
为什么常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非常贫困?
古代大门上的“铺首”是做什么用的?
古代屏风有哪些样式?
“床”、“榻”有什么不同?
“桌”、“案”有何不同?
“筵席”就是指酒席吗?
“胡床”是床吗?
“太师椅”与太师有关系吗?
何谓“四通八达”?
为什么常用“阳关大道”来比喻前途光明的道路?
何谓“康庄大道”?
古代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车轼”是指车的哪个部位?
管辖的“辖”是什么意思?
比较的“较”指的是什么东西?
古代车的轮子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动身出发叫“发轫”?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什么要实行“车同轨”?
安车是什么样的车?
韫辌车是什么车?
古代对于抬轿子的人数有什么规定?
何谓“骖乘”?
古代“馆驿”是做什么用的?
“脚夫”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古代不同的船都有什么样的名称?
体育娱乐
围棋为什么黑子先行?
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是怎么来的?
古人也玩“飞行棋”吗?
古代的“六博”是什么样的游戏?
樗蒲是一种什么样的游戏?
中国古时斗牛与西班牙斗牛一样吗?
斗鸡游戏起源于何时?
古人如何斗鸭?
古人如何用花草进行比赛?
斗蛐蛐起源于何时?
古代的投壶游戏怎么玩?
“射覆”是古人的猜谜语游戏吗?
古时如何玩纸牌?
高跷戏为什么又被称为“高瞧戏”?
古人喝酒时如何行酒令?
古时酒席上也划拳吗?
……
哲学宗教
语言文学
书画艺术
戏曲艺术
建筑园林
中华医药      
精彩书摘
     “司马”原来是姓吗?
  “司马”一姓大家都很熟悉,历史上也有司马相如、司马迁、司马光等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实,“司马”是古代的官名,后来以官为姓,成为姓氏之一。
  司马作为官职.在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亦称“三有事”。司马为朝廷重臣,掌管军政与军赋,常常统兵出征,所率军队为六个师或八个师不等,相当于大将军。
  春秋时,各诸侯国官制中都有司马一职。有的诸侯国还设有大司马,此外还有左司马、右司马作为司马的属官。不仅在官制中有司马一职,在军队中也设有此类官称,如晋军中有司马,是低于军尉的官职。
  战国时,军将或军师常常被称为司马,如《战国策·齐策》记载“禽燕之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田单)之功也”,燕司马就是指燕将骑劫。在军队的将帅之下,还设有很多司马之职,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此外,地方的县、都也有司马的官,如秦有县司马。春秋战国的铜官玺中还包括很多的县、都的司马之玺。
  司马的官职到了汉代曾一度被取消,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称作少司马。汉代大将军统管五部,每部各设军司马一人。
  魏晋至宋代,司马为军府之官,总理军府事务,参与军事计划。隋、唐两代,州、郡、府中各设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自居易,《琵琶行》中就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而到了明、清两代,司马则成为府同知的别称了。      
前言/序言
       
				 
				
				
					书名: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插图本)  内容简介  在这部内容丰赡、图文并茂的《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插图本)》中,我们为您精心梳理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核心智慧与璀璨精华。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洪流,深入浅出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激发读者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一、 奠基之石:经典中的智慧闪光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构筑起中华文明思想大厦的基石。     《论语》:人生处世的智慧宝典。 我们精选《论语》中那些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语录,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话语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探讨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以及其在个人修养、社会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智慧启示。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现代的解读,帮助读者理解何为君子之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从而提升个人品德,和谐人际关系。     《道德经》:道法自然的玄妙哲思。 我们将带您走进老子《道德经》的世界,领略其“道”的宇宙观与人生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些经典语句,揭示了天地运行的规律,以及返璞归真、柔弱胜刚强的生存智慧。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无为而治”、“柔克刚”等核心概念,帮助读者理解老子思想在应对现代社会复杂性中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宁静来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孟子》:仁政民本的理想蓝图。 孟子的“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仁政”的政治哲学。本书将梳理孟子关于性善论的论述,解析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以及其对国家治理、社会和谐的独特见解。我们将结合历史事实,探讨孟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实践的影响,以及其在当代社会治理和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二、 历史长河:民族精神的塑造者  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不仅是王朝更迭的记录,更是民族精神与价值观的熔铸过程。     英雄传说与历史故事。 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愚公移山”的坚持,到“夸父逐日”的壮志,本书将选取那些广为流传、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我们不仅仅是讲述故事本身,更会深入挖掘这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如坚韧不拔的毅力、舍生取义的担当、勤劳勇敢的品格、爱国主义的深沉情感等。通过这些鲜活的故事,读者将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愈发坚韧的强大生命力。     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制度。 本书还将简要介绍一些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和制度,如科举制度的设立及其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汉唐盛世的辉煌与开放,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世界意义等。我们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让读者对中华文明的演进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创造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三、 文学瑰宝:情感与审美的载体  中华文学,是中华民族情感表达、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诗词歌赋的韵律与意境。 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雄浑瑰丽,再到宋词的婉约细腻,本书将精选一批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我们会对这些诗词进行简要的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情感内涵,以及创作背景。例如,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的豪迈不羁,苏轼的旷达豁达,都将在这些作品中得以展现。本书的插图也将与诗词意境相呼应,力图让读者在视觉和文字的双重体验中,感受中国诗词独特的音乐美、意境美。     经典散文与小说。 本书还将触及一些经典的散文和小说片段,例如《桃花源记》中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以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章回体小说的精彩片段。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也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和情感世界。  四、 艺术殿堂:民族审美的独特表达  中华艺术,是中华文明对外展示其精神风貌、生活情趣的重要窗口。     书画的意境与哲学。 中国书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气韵生动”。本书将介绍中国书画的一些基本常识,如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原则,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我们还将重点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书画作品,并通过精美的插图,让读者领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例如,王羲之的行书,吴道子的山水,齐白石的写意花鸟,都将作为范例,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书画的艺术世界。     传统建筑与园林。 从气势恢宏的宫殿,到古朴典雅的民居;从巧夺天工的园林,到庄严肃穆的寺庙,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本书将通过大量精美的插图,展示这些建筑艺术的魅力,解析其设计理念、结构特点,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例如,故宫的布局体现的等级制度与皇家威严,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与天人合一的意境,都将一一呈现。     传统戏曲与音乐。 京剧的脸谱艺术,昆曲的婉转悠扬,古琴的清幽高远……本书还将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戏曲和音乐的艺术特色,让读者了解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我们将通过对经典唱段、乐器介绍的文字描述,结合精美的插图,帮助读者初步领略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独特韵味。  五、 生活智慧:日用而不知的文化根基  国学常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节庆习俗的源流。 从春节的团圆喜庆,到清明的祭祖扫墓;从端午的龙舟竞渡,到中秋的皓月共赏,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我们将解析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感恩、祈福、团聚等价值观念,让读者了解这些节日在传承中华文化、维系家庭情感中的重要作用。     饮食文化的特色。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本书将介绍中国饮食的基本特点,如“五味调和”、“食医同源”等理念,并简要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技法。通过对这些饮食文化的介绍,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注重养生、追求和谐的生活态度。     中华传统美德。 孝道、诚信、勤俭、友爱、礼仪……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至今的重要精神支撑。本书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故事,阐释这些美德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优秀的品质。  六、 结语: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插图本)》的编撰,旨在一扫过去国学学习的枯燥与晦涩,以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国学真正走进大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我们相信,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启示。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索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激发您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并在传承与创新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