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手册:液压传动(第5版)(单行本)

机械设计手册:液压传动(第5版)(单行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大先 著
图书标签:
  • 机械设计
  • 液压传动
  • 工程技术
  • 机械工程
  • 参考手册
  • 第五版
  • 单行本
  • 工业设计
  • 机械原理
  • 传动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71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89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机械设计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页数:7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畅销1200000套
  专家实用 内容齐全 简明便查
  这是一部机械设计史上的功勋图书
  历时四十载,是我国机械工业的编年史,它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贡献已超过手册本身。
  这是一部引起轰动的工具书
  1969年的一版是新中国一部大型机械设计工具书。目前修订至第五版,受到无数机械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称颂。
  这是一部四十年与读者共同成长的图书
  很多读者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使用它,如今看到新版面世,

内容简介

  其中第1章为基础标准及液压流体力学常用公式;第2章为液压系统设计,主要介绍液压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步骤、方法和设计计算实例;第3章为液压基本回路,主要介绍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方向控制回路及其他液压回路的类型、原理、特点等;第4章为液压工作介质,主要介绍液压工作介质分类,常用液压介质的组成、特性、选用等;第5章为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主要介绍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类型、选用以及常用产品的结构型式、技术参数、外形尺寸等;第6章为液压缸,主要介绍液压缸的分类、主要技术参数及计算、典型结构、主要零部件设计、选用,以及常用产品的类型、特点、技术参数、结构和外形尺寸等;第7章为液压控制阀,主要介绍液压控制阀的类型、结构原理及应用,以及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方向控制阀、叠加阀、插装阀等典型产品的技术参数、外形尺寸等;第8章为液压辅助件及液压泵站,主要介绍管件、蓄能器、冷却器、过滤器、油箱及其附件、液压泵站等种类、特点、用途、设计计算以及常用产品的技术参数、外形尺寸等;第9章为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单行本共16分册,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各分册分别为:《常用设计资料》、《机械制图·精度设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件·五金件》、《润滑与密封》、《弹簧》、《机械传动》、《减(变)速器·电机与电器》、《机械振动·机架设计》、《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
  《机械设计手册(第5版·单行本):液压传动》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基础标准及液压流体力学常用公式21-3
1 基础标准21-3
1.1 液压气动系统及元件的公称压力系列(摘自GB/T2346-2003)21-3
1.2 液压泵及马达公称排量系列(摘自GB/T2347-1980)21-3
1.3 液压缸、气缸内径及活塞杆外径系列(摘自GB/T2348-1993)21-4
1.4 液压缸、气缸活塞行程系列(摘自GB/T2349-1980)21-4
1.5 液压元件的油口螺纹连接尺寸(摘自GB/T2878-1993)21-5
1.6 液压泵站油箱公称容量系列(摘自JB/T7938-1999)21-5
1.7 液压气动系统用硬管外径和软管内径(摘自GB/T2351-2005)21-5
1.8 液压阀油口的标识(摘自GB/T17490-1998)21-5
2 液压气动图形符号(摘自GB/T786.1 -1993)21-6
2.1 图形符号21-6
2.2 控制机构、能量控制和调节元件符号绘制规则21-13
3 液压流体力学常用公式21-15
3.1 流体主要物理性质公式21-15
3.2 流体静力学公式21-16
3.3 流体动力学公式21-16
3.4 雷诺数、流态、压力损失公式21-17
3.5 小孔流量公式21-22
3.6 平行平板间的缝隙流公式21-23
3.7 环形缝隙流公式21-23
3.8 液压冲击公式21-24

第2章 液压系统设计21-25
1 概述21-25
1.1 液压系统的组成和型式21-25
1.2 液压系统的类型和特点21-25
1.3 液压传动与控制的优缺点21-26
1.4 液压开关系统逻辑设计法21-26
1.5 液压CAD的应用21-27
1.6 可靠性设计21-27
2 液压系统设计21-29
2.1 明确设计要求21-29
2.2 确定液压执行元件21-29
2.3 绘制液压系统工况图21-30
2.4 确定系统工作压力21-30
2.5 确定执行元件的控制和调速方案21-30
2.6 草拟液压系统原理图21-33
2.7 计算执行元件主要参数21-33
2.8 选择液压泵21-34
2.9 选择液压控制元件21-35
2.10 选择电动机21-35
2.11 选择、计算液压辅助件21-36
2.12 验算液压系统性能21-36
2.13 绘制工作图、编写技术文件21-37
2.14 液压系统设计计算举例21-37
2.14.1 ZS-500型塑料注射成型液压机液压系统设计21-37
2.14.2 80MN水压机下料机械手液压系统设计21-49

第3章 液压基本回路21-57
1 压力控制回路21-57
1.1 调压回路21-57
1.2 减压回路21-59
1.3 增压回路21-61
1.4 保压回路21-63
1.5 卸荷回路21-65
1.6 平衡回路21-68
1.7 制动回路21-70
2 速度控制回路21-71
2.1 调速回路21-71
2.1.1 节流调速回路21-71
2.1.2 容积调速回路21-75
2.1.3 容积节流调速回路21-78
2.1.4 节能调速回路21-79
2.2 增速回路21-81
2.3 减速回路21-83
2.4 同步回路21-84
3 方向控制回路21-88
4 其他液压回路21-91
4.1 顺序动作回路21-91
4.2 缓冲回路21-94
4.3 锁紧回路21-95
4.4 油源回路21-97

第4章 液压工作介质21-99
1 液压工作介质的类别、组别、产品符号和命名(摘自GB/T7631.1 -1987、GB/T7631.2 -2003)21-99
2 液压油黏度分类21-100
3 对液压工作介质的主要要求21-101
4 常用液压工作介质的组成、特性和应用21-102
5 液压工作介质的添加剂21-104
6 液压工作介质的质量指标21-105
6.1 矿物油型和合成烃型液压油(摘自GB11118.1 -1994)21-105
6.2 专用液压油(液)21-111
6.3 难燃液压液21-115
6.4 液力传动油(液)21-119
7 液压工作介质的选择21-119
8 液压工作介质的使用要点21-122

第5章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21-124
1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分类与工作原理21-124
2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选用21-125
3 液压泵产品及选用指南21-128
3.1 齿轮泵21-128
3.1.1 CB型齿轮泵21-129
3.1.2 CB-F型齿轮泵21-131
3.1.3 CBG型齿轮泵21-134
3.1.4 CB※-E、CB※-F型齿轮泵21-138
3.1.5 三联齿轮泵21-143
3.1.6 P7600、P5100、P3100、P197、P257型高压齿轮泵(马达)21-147
3.1.7 恒流齿轮泵21-149
3.1.8 复合齿轮泵21-151
3.2 叶片泵产品及选用指南21-153
3.2.1 YB型、YB1型叶片泵21-154
3.2.2 YB-※车辆用叶片泵21-159
3.2.3 PFE系列柱销式叶片泵21-161
3.2.4 Y2B型双级叶片泵21-166
3.2.5 YB※型变量叶片泵21-168
3.3 柱塞泵(马达)产品及选用指南21-171
3.3.1 ※CY14-1B型斜盘式轴向柱塞泵21-173
3.3.2 ZB系列非通轴泵(马达)21-179
3.3.3 Z※B型斜轴式轴向柱塞泵21-184
3.3.4 A※V、A※F型斜轴式轴向柱塞泵(马达)21-186
3.3.5 JB-※型径向柱塞定量泵21-204
3.3.6 JB※型径向变量柱塞泵21-205
3.3.7 JBP径向柱塞泵21-207
4 液压马达产品21-209
4.1 齿轮液压马达21-209
4.1.1 CM系列齿轮马达21-209
4.1.2 CM5系列齿轮马达21-211
4.1.3 BMS、BMT、BMV系列摆线液压马达21-212
4.2 叶片液压马达21-224
4.3 柱塞液压马达21-227
4.3.1 A6V变量马达21-227
4.3.2 A6VG变量马达21-232
4.3.3 A6VE内藏式变量马达21-235
4.3.4 ※JM、JM※系列曲轴连杆式径向柱塞液压马达21-237
4.3.5 DMQ系列径向柱塞马达21-247
4.3.6 NJM型内曲线径向柱塞马达21-248
4.3.7 QJM型、QKM型液压马达21-252
4.4 摆动液压马达21-271

第6章 液压缸21-274
1 液压缸的分类21-274
2 液压缸的主要参数21-275
3 液压缸主要技术性能参数的计算21-276
4 通用液压缸的典型结构21-280
5 液压缸主要零部件设计21-281
5.1 缸筒21-281
5.2 活塞21-286
5.3 活塞杆21-289
5.4 活塞杆的导向套、密封装置和防尘圈21-292
5.5 中隔圈21-294
5.6 缓冲装置21-294
5.7 排气阀21-296
5.8 油口21-297
5.9 单向阀21-299
5.10 密封件、防尘圈的选用21-299
6 液压缸的设计选用说明21-302
7 液压缸的标准系列与产品21-304
7.1 工程用液压缸21-305
7.2 车辆用液压缸21-310
7.3 冶金设备用液压缸21-311
7.4 重载液压缸21-319
7.4.1 CD/CG250、CD/CG350系列重载液压缸21-319
7.4.2 带位移传感器的CD/CG250系列液压缸21-333
7.4.3 C25、D25系列高压重型液压缸21-334
7.4.4 CDH2/CGH2系列液压缸21-350
7.5 轻型拉杆式液压缸21-352
7.6 多级液压缸21-361
7.7 齿条齿轮摆动液压缸21-364
7.7.1 UB型齿条齿轮摆动液压缸21-364
7.7.2 UBZ重型齿条齿轮摆动液压缸21-372
7.8 同步分配器液压缸21-373

第7章 液压控制阀21-377
1 液压控制阀的类型、结构原理及应用21-377
1.1 液压控制阀的类型21-377
1.2 液压控制阀的结构原理和应用21-379
2 中、高压系列液压阀21-388
2.1 D型直动式溢流阀、遥控溢流阀21-388
2.2 B型先导溢流阀21-390
2.3 电磁溢流阀21-392
2.4 低噪声电磁溢流阀21-396
2.5 H型压力控制阀和HC型压力控制阀21-398
2.6 R型先导式减压阀和RC型单向减压阀21-401
2.7 RB型平衡阀21-403
2.8 BUC型卸荷溢流阀21-404
2.9 F(C)G型流量控制阀21-406
2.10 FH(C)型先导操作流量控制阀21-410
2.11 FB型溢流节流阀21-412
2.12 SR/SRC型节流阀21-415
2.13 叠加式(单向)节流阀21-418
2.14 Z型行程减速阀、ZC型单向行程减速阀21-420
2.15 UCF型行程流量控制阀21-422
2.16 针阀21-425
2.17 DSG-01/03电磁换向阀21-427
2.18 微小电流控制型电磁换向阀21-430
2.19 DSHG型电液换向阀21-431
2.20 DM型手动换向阀21-438
2.21 DC型凸轮操作换向阀21-444
2.22 C型单向阀21-448
2.23 CP型液控单向阀21-449
3 高压液压控制阀21-451
3.1 DBD型直动式溢流阀21-451
3.2 DBT/DBWT型遥控溢流阀21-455
3.3 DB/DBW型先导式溢流阀、电磁溢流阀(5X系列)21-456
3.4 DA/DAW型先导式卸荷溢流阀、电磁卸荷溢流阀21-460
3.5 DR型先导式减压阀21-464
3.6 DZ※DP型直动式顺序阀21-470
3.7 DZ型先导式顺序阀21-472
3.8 FD型平衡阀21-477
3.9 MG型节流阀、MK型单向节流阀21-483
3.10 DV型节流截止阀、DRV型单向节流截止阀21-484
3.11 MSA型调速阀21-486
3.12 2FRM型调速阀及Z4S型流向调整板21-487
3.13 S型单向阀21-491
3.14 SV/SL型液控单向阀21-493
3.15 WE型电磁换向阀21-497
3.16 WEH电液换向阀及WH液控换向阀21-503
3.17 WMM型手动换向阀21-515
3.18 WM型行程(滚轮)换向阀21-520
4 叠加阀21-522
4.1 叠加阀型谱(一)21-522
4.2 叠加阀型谱(二)21-530
4.3 液压叠加阀安装面21-533
5 插装阀21-534
5.1 Z系列二通插装阀及组件21-534
5.2 TJ系列二通插装阀及组件21-537
5.3 L系列二通插装阀及组件21-540
5.4 LD、LDS、LB、LBS型插装阀及组件21-556
5.5 二通插装阀安装连接尺寸21-560
6 其他阀21-562
6.1 截止阀21-562
6.1.1 CJZQ型球芯截止阀21-562
6.1.2 YJZQ型高压球式截止阀21-564
6.2 压力表开关21-565
6.2.1 AF6型压力表开关21-565
6.2.2 MS2型六点压力表开关21-566
6.2.3 KF型压力表开关21-567
6.3 分流集流阀21-567
6.3.1 FL、FDL、FJL型分流集流阀21-567
6.3.2 3FL-L30※型分流阀21-569
6.3.3 3FJLK-L10-50H型可调分流集流阀21-569
6.3.4 3FJLZ-L20-130H型自调式分流集流阀21-570
6.4 ZFS型多路换向阀21-570
6.5 压力继电器21-572
6.5.1 HED型压力继电器21-572
6.5.2 S型压力继电器21-576
6.5.3 S※307型压力继电器21-577

第8章 液压辅助件及液压泵站21-578
1 管件21-578
1.1 管路21-578
1.2 管接头21-580
1.2.1 金属管接头O形圈平面密封接头(摘自JB/T966-2005)21-582
1.2.2 锥密封焊接式管接头21-592
1.2.3 卡套式管接头21-596
1.2.4 扩口式管接头21-612
1.2.5 软管接头21-620
1.2.6 快换接头21-629
1.2.7 旋转接头21-631
1.2.8 其他管件21-634
1.2.9 螺塞及其垫圈21-640
1.3 管夹21-645
1.3.1 钢管夹21-645
1.3.2 塑料管夹21-648
2 蓄能器21-651
2.1 蓄能器的种类、特点和用途21-652
2.2 蓄能器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21-654
2.3 蓄能器的计算21-655
2.3.1 蓄能用的蓄能器的计算21-655
2.3.2 其他用途蓄能器总容积V0的计算21-659
2.3.3 重锤式蓄能器设计计算21-661
2.3.4 非隔离式蓄能器计算21-662
2.4 蓄能器的选择21-662
2.5 蓄能器的产品及附件21-663
3 冷却器21-668
3.1 冷却器的用途21-668
3.2 冷却器的种类和特点21-669
3.3 常用冷却回路的型式和特点21-670
3.4 冷却器的计算21-670
3.5 冷却器的选择21-671
3.6 冷却器的产品性能及规格尺寸21-672
3.7 冷却器用电磁水阀21-682
4 过滤器21-683
4.1 过滤器的类型、特点与应用21-683
4.2 过滤器在系统中的安装与应用21-684
4.3 过滤器的计算21-685
4.4 过滤器的选择21-685
4.5 过滤器产品21-687
5 油箱及其附件21-721
5.1 油箱的用途与分类21-721
5.2 油箱的构造与设计要点21-722
5.3 油箱的容量与计算21-722
5.4 油箱中油液的冷却与加热21-724
5.5 油箱及其附件的产品21-725
6 液压泵站21-730
6.1 液压泵站的分类及特点21-730
6.2 BJHD系列液压泵站21-732
6.3 UZ系列微型液压站21-735
6.4 UP液压动力包21-737

第9章 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21-748
1 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试压和调试21-748
1.1 液压元件的安装21-748
1.2 管路安装与清洗21-749
1.3 试压21-756
1.4 调试和试运转21-756
2 液压传动系统的使用和维护21-757
2.1 液压系统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21-757
2.2 液压系统清洁度等级21-759
3 液压传动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21-760
3.1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及排除21-761
3.2 液压元件故障诊断及排除21-763
4 拖链21-766
参考文献21-772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所提及的书籍之外的、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现代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应用 作者: 王志明, 李建国, 陈伟 出版社: 工业科技出版社 定价: 188.00 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45-8892-1 页数: 980页 开本: 16开 --- 导言:新时代下的材料基石 在当代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材料科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学科,而是驱动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从航空航天到微电子,从新能源到生物医学,新材料的突破直接决定了工程系统性能的上限。本书《现代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应用》正是为适应这一时代需求而编写的,旨在为机械、材料、设计及制造领域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与时俱进的专业参考资料。 本书摒弃了传统材料教科书中侧重于基础理论的冗余叙述,而将重点聚焦于工程应用导向,详细阐述了现代工程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力学性能、加工工艺特性及其在复杂工程环境中的可靠性评估。全书共分六大部分,涵盖了钢铁材料的演变、先进有色金属的突破、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崛起、功能梯度材料的探索,以及环境腐蚀与寿命预测的最新方法。 --- 第一部分:工程金属材料的深度解析(约250页)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机械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并着重介绍了传统材料的微观结构调控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机制。 1.1 钢铁材料的先进冶金学 详细论述了超高强度钢(UHSS)和先进高强度钢(AHSS)的相变机制,包括贝氏体钢和马氏体钢的精确热处理工艺窗口。特别新增了关于析出强化和晶界工程在提高钢材韧脆转变温度(DBTT)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高熵合金(HEA)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阐明了其“复杂高熵效应”如何提升材料的耐磨损及抗蠕变能力。 1.2 特种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设计 聚焦于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及镁合金的近净成形技术。对于钛合金,详述了新型空化扩散焊和增材制造(如激光选区熔化L-PBF)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控制策略。镍基合金部分,重点剖析了单晶和定向凝固技术在燃气轮机叶片中的应用,并引入了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DFT)的合金成分优化流程,预测特定晶体缺陷对疲劳寿命的敏感度。 1.3 轻量化材料的界面行为研究 深入探讨了铝锂合金和新型超轻镁合金的塑性变形行为。阐明了在深冲压和旋压成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孪晶(Twinning)机制对成形极限(FLD)的影响。本节还收录了关于轻质材料在碰撞吸能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数据表和有限元模拟参数集。 --- 第二部分: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约200页) 本部分全面覆盖了非金属工程材料,特别是对复合材料的多尺度耦合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 2.1 结构与功能高分子的精密合成 系统介绍了高性能工程塑料,如PEEK、PPS和聚酰亚胺(PI)的分子链结构与热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重点阐述了反应注射成型(RIM)技术在大型复杂部件制造中的工艺优化,包括流动前沿的固化动力学模型。 2.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控制 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是本节核心。详细分析了纤维/基体界面脱粘的临界应力,以及超声波辅助脱脂和等离子体预处理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特别收录了针对层压板的分层损伤(Delamination)的先进检测技术(如红外热像法和相控阵超声)。 2.3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的抗热震性 聚焦于SiC/SiC等陶瓷基复合材料,着重于纤维的非氧化性表层设计及其对基体裂纹偏转机制的调控作用。分析了CMC在火箭发动机喷管和高超音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中的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 --- 第三部分:功能材料与智能系统集成(约150页) 本部分关注那些不仅承担结构功能,还具备特定物理或化学响应能力的材料。 3.1 压电、磁性与形状记忆材料 详细介绍了锆钛酸钡(PZT)压电陶瓷的畴壁运动机制及其在传感器和执行器中的非线性响应。形状记忆合金(SMA)部分,重点分析了马氏体相变的可逆性及其在自修复和应力释放系统中的应用。本节提供了多铁性材料(Multiferroics)的性能调控图谱。 3.2 导电与导热界面的管理 探讨了电子封装和散热领域对高导热材料的需求。详细介绍了热界面材料(TIMs)的性能指标(如导热系数、填充率),并对比了液态金属、导热凝胶和相变材料(PCM)在热管理中的优劣势。 --- 第四部分:表面工程与防护技术(约150页) 本部分是针对提高零部件服役寿命的关键技术总结。 4.1 先进涂层技术与沉积工艺 系统梳理了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的最新发展,特别是等离子体增强CVD(PECVD)在低温沉积高硬度氮化物薄膜(如TiAlN)中的应用。介绍了通过梯度设计实现的涂层与基体间的应力缓冲层。 4.2 表面改性与残余应力调控 深入阐述了喷丸强化(Shot Peening)的数值模拟模型,精确计算了不同喷丸参数对表面残余压应力深度和强度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激光冲击强化、感应加热热处理在改善疲劳性能方面的差异化优势。 --- 第五部分:材料的服役可靠性与失效分析(约150页) 本部分着重于如何预测和避免工程结构在真实工况下的失效。 5.1 疲劳、蠕变与断裂韧性评估 引入了应变控制疲劳测试方法,并结合小波分析技术对疲劳裂纹扩展的非线性规律进行识别。蠕变部分,重点介绍了参数化模型(如Norton, Garofalo)在高温合金寿命预测中的应用及修正因子。断裂韧性方面,详述了厚大试样(KIC)与薄试样(SEB)测试结果的J积分法统一。 5.2 环境腐蚀与电化学行为 全面覆盖了应力腐蚀开裂(SCC)、氢脆(HE)和高温氧化。在氢脆分析中,引入了氢致相变模型来解释裂纹萌生,并提供了关键承载部件的氢敏感性图谱。对海洋与化工环境下的电化学腐蚀防护技术(如阴极保护)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 --- 第六部分:材料性能的数字化表征与模拟(约100页) 本部分面向工业4.0的趋势,整合了现代材料研究的前沿工具。 6.1 结构表征的无损与高分辨率技术 详细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RD)在原位应力测量中的应用,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原子尺度缺陷分析中的最新技术(如STEM-EELS)。 6.2 跨尺度计算材料学方法 阐述了从原子尺度(分子动力学MD)到宏观尺度(有限元FEA)的多尺度建模方法。特别是介绍了晶体塑性有限元法(CPFEM)在预测复杂加载路径下材料织构演化和各向异性强化机理的应用实例。 --- 结语 《现代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应用》以其前沿性和实践性,构成了对传统材料学认知的有力补充和深化。本书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座连接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桥梁,确保工程师能够基于最先进的材料知识,设计出更轻、更强、更可靠的下一代机械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大气,那种深沉的墨绿色和烫金的字体搭配起来,一看就知道是本正经的工具书。我拿到手的时候,感觉沉甸甸的,翻开第一页就能感受到它内容的扎实。虽然我不是专门搞机械设计的,但最近在做一个关于自动化流水线的项目,里面涉及到很多液压系统的选型和维护,手边正好缺一本能快速查阅、深入浅出讲解原理的参考书。这本书的目录结构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油液特性讲起,一步步深入到泵、阀、油缸这些核心部件的工作原理和故障排除。特别是它对不同类型液压回路的图示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确,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管路走向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看懂复杂的原理图。而且,它不像有些老旧的手册那样充斥着过时的技术参数,新版本显然融入了最新的行业标准和一些节能、降噪的新技术应用案例,这对我这种需要紧跟行业前沿的人来说,价值尤其高。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详尽论述,比如在高速冲床和注塑机上液压系统的具体布局和调试技巧,这些都是光看理论书本学不到的“干货”。

评分

说实话,我这本书买来主要是冲着它的“案例分析”部分去的,因为我对那些纯粹的公式推导实在有点头疼。我是一个现场工程师,每天打交道的就是设备跑起来会不会出问题。这本手册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把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提炼出来,然后反向追溯到理论基础,这样阅读体验就流畅多了。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讲“液压系统动态响应特性分析”,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微分方程,而是先描述了某个机械手在快速定位时出现的振荡现象,然后才展示如何用特定的图表来预测和修正这种不稳定性。这种“问题导向”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师在手把手地指导我,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参考资料。此外,排版上也看得出来是用心了的,关键公式和数据都用粗体或不同的颜色块做了高亮处理,即便是现场光线不好,也能迅速定位到需要的信息,效率提升了不少。

评分

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对“元件选型与性能匹配”的深入探讨。在很多场合,液压系统的性能好坏,关键就在于泵、阀、蓄能器这些核心元件的选配是否恰当。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细致入微,几乎涵盖了当前市场上主流的轴向柱塞泵、叶片泵、插装阀等所有重要类型。它不仅仅给出了额定参数,更重要的是分析了不同工作介质(比如抗燃油、水基液)对密封件和材料的特殊要求,以及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波动下,元件的寿命衰减曲线预测。我特别喜欢它对“系统效率优化”的章节,里面详细对比了传统的节流调速和新型的容积调速在能耗上的差异,并附带了相应的计算模型,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能效改造的项目组来说,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理论依据和选择标准。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专业人士满意,但它的结构设计又保证了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学生也能沿着清晰的脉络找到自己需要理解的深度。

评分

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是喜欢那种能够提供详尽图表和数据支撑的理工科书籍,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它里面的图表绘制得非常专业,不是那种粗糙的示意图,而是可以直接用于工程计算的精准图谱。比如,在讲解液压冲击(水锤)抑制时,书中不仅给出了计算公式,还提供了不同管径、流速下的超压峰值与蓄能器缓冲容量的对照表格,拿到现场数据套进去,基本就能确定缓冲装置的规格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的流体力学现象时,常常会配上三维剖视图和流线分析图,这些视觉辅助工具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液体在狭窄阀口或急弯处能量损失的微观过程。这本书的严谨性毋庸置疑,它不像某些网络资料那样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描述,每一个结论都有数据链支撑,这对于需要对设计结果负责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大的慰藉和保障。

评分

对于一本工具书而言,实用性和时效性是衡量其价值的两个最核心标准。这本《机械设计手册:液压传动(第5版)》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出色。我主要负责维护一批老旧设备,很多老设备用的是几十年前的控制逻辑,现在想升级改造却找不到匹配的新元件说明。这本书的优势就在于,它在介绍最新技术的同时,非常谨慎地保留了对传统经典回路的详细解析,并且特别标注了如何将新元件集成到旧系统中的兼容性考量。比如,对于老式的先导控制阀,书中不仅有其结构图,还有对应现代电子比例阀的性能参数转换建议。另外,作者团队显然是花费了大量精力收集了最新的国际标准(ISO和JIS),这使得我们在进行跨国项目合作时,术语和数据都能保持高度一致性,减少了因标准差异带来的误解和返工。这本书与其说是“手册”,不如说是一个跨越了技术代沟的“桥梁”。

评分

液压传动是用液体作为工作介质来传递能量和进行控制的传动方式。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称为流体传动,是根据17世纪帕斯卡提出的液体静压力传动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工农业生产中广为应用的一门技术。如今,流体传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评分

不是我看的,代人买的,你看我多热情,主动推销京东啊

评分

正在看,还没有看完!

评分

帮同事买的,送货超快的,同事说服务很好!!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书籍质量一路既往的好,就是希望京东改进一下包装 !支持京东

评分

不错

评分

这本书很不错,发货也很快啊

评分

一大堆的书 好重 包装坏了 还可以

评分

图书正版,送货很快!很实用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