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0.1 矿产资源、采矿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0.1.1 矿产资源与采矿
0.1.2 采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0.2 采矿技术的发展
0.2.1 古、近代采矿技术发展简述
0.2.2 现代采矿技术发展概述
0.2.3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0.3 采矿学的研究内容
第1篇 采矿基础知识
1 品位与储量计算
1.1 探矿数据及其预处理
1.1.1 探矿钻孔及其取样数据
1.1.2 样品组合处理
1.1.3 极值样品处理
1.2 矿床品位的统计学分析
1.2.1 取样品位的统计分布规律
1.2.2 正态分布
1.2.3 对数正态分布
1.3 边界品位与矿量
1.4 合理边界品位的确定
1.4.1 盈亏平衡品位计算
1.4.2 最大现值法(Lane法)确定边界品位
1.4.3 动态规划法确定边界品位
1.5 矿体圈定与储量计算
1.5.1 矿体圈定
1.5.2 矿量计算
1.5.3 矿体平均品位计算
1.6 矿石损失贫化指标及其计算
1.6.1 矿石损失与贫化概念
1.6.2 矿石损失的原因
1.6.3 矿石损失贫化指标计算
2 矿床数值模型
2.1 矿床模型概述
2.2 地质统计学概论
2.2.1 基本概念与函数
2.2.2 实验半变异函数及其计算
2.2.3 半变异函数的数学模型
2.2.4 半变异函数的拟合
2.2.5 各向异性
2.2.6 半变异函数平均值的计算
2.2.7 克里金法
2.2.8 影响范围
2.2.9 克里金法建立品位模型的一般步骤
2.3 距离反比法
2.4 价值模型
2.5 标高模型
2.6 定性模型
3 岩石的力学性质与分级
3.1 岩石的力学性质
3.1.1 强度
3.1.2 弹性、塑性和脆性
3.1.3 硬度与磨蚀性
3.2 岩石的分级
3.2.1 岩石的坚固性分级
3.2.2 岩石的可钻性分级
3.2.3 岩体稳定性分级
4 爆破基础知识
4.1 爆炸现象与爆炸类型
4.1.1 爆炸现象与黑火药
4.1.2 爆炸类型
4.2 炸药爆炸
4.2.1 炸药爆炸的基本条件
……
第2篇 地下开采
第3篇 露天开采
第4篇 矿山生态经济与复垦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附带材料,也就是那个“光盘”,是我最期待的部分,但使用体验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我本以为光盘里会包含一些精美的三维模型、或者可运行的专业计算程序Demo,用来辅助理解书中那些复杂的几何关系和物理过程。然而,打开后发现,大部分内容是PDF格式的补充习题集和一些扫描版的历史文献合集。虽然习题集本身是宝贵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对于自学者来说,但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交互的媒体内容,这与“第2版”这个强调技术更新的定位显得有些脱节。在如今这个时代,一本前沿的工程技术书籍,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其数字化的扩展性上。如果能将那些关键的矿体模型以实时的3D渲染格式放在光盘中,或者提供一个可以输入参数进行初步模拟的简化软件工具,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立刻提升一个档次。目前的配置,感觉就像是给一辆最新的电动汽车配上了一台老式的磁带播放器,功能上是齐全,但体验上却远远落后于时代。
评分我必须指出,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学术语境的切换是极其频繁和跳跃的。有时候,它会突然从一种非常严谨、略显晦涩的学术德语式的长句结构,猛地切换到一种非常口语化、像是现场技术人员在交流的简洁表达。例如,在描述连续采矿设备的工作原理时,文字精准到毫米级的误差控制,紧接着下一段描述设备日常维护的“小窍门”时,措辞又变得非常接地气。这种风格上的巨大反差,对于不同经验水平的读者来说,可能是把双刃剑。对于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这种即时切换或许能带来会心一笑的亲切感;但对于刚入门的新手,这种语境的快速拉扯,可能会让他们在区分“核心原理”与“工程经验总结”时感到一丝困惑,需要花更多精力去甄别哪些是必须牢记的定律,哪些是基于特定场景的建议。总体感觉,本书的作者群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导致了最终呈现出的文本风格缺乏高度统一的、平滑的过渡。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初步翻阅了这本书的前几章,尤其关注了关于矿岩力学和采矿方法选择的章节。坦白说,我对一些基础理论的介绍深度有些保留意见。比如,在介绍“巷道支护的动态响应机制”时,作者似乎更多地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对于非线性蠕变模型的最新发展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着墨不够深入,这对于希望紧跟前沿研究的研究生来说,可能稍显不足。当然,作为一本面向本科教学和工程实践的教材,它对经典理论的阐述无疑是扎实且详尽的,公式推导的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循序渐进,非常适合初学者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是,如果能将当前行业正在大规模应用的BIM技术在矿山设计中的集成应用案例更系统地纳入进去,或者增加一个专门讨论智能化采矿系统架构的章节,那就更符合当前矿业“工业4.0”的大趋势了。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一个在经典体系上进行了优化和更新的稳定版本,而非颠覆性的革新之作。因此,对于资深工程师而言,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更专业的期刊和报告来补充最新的技术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靛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很有质感,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专业书籍。我之前收藏的几本矿业教材,很多都是那种老气横秋的封面,拿在手里总觉得少了点现代感。但《采矿学(第2版)》这本,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像一件艺术品。书本的纸张选择了偏哑光的铜版纸,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最小号的图例和公式推导过程,也锐利得像是直接从原版CAD图上截取下来的。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一目了然,不像有些教材,为了塞进更多的内容,把版面挤得密不透风,读起来非常吃力。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矿体结构图和爆破流程示意图,色彩的区分度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这本书的开本尺寸也比较适中,无论是放在桌面上摊开阅读,还是随身携带到工地或实验室参考,都非常顺手,体现了出版方在用户体验上的细致考量。整体而言,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它作为一本新版权威教材应有的专业度和严谨性,这远超出了我对普通教材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或许在于其对“安全与环境管理”部分的重量级处理。在很多传统的采矿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往往被边缘化,处理得比较简单,仿佛只是作为必须完成的附加项。然而,在《采矿学(第2版)》中,这部分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并且内容详实到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泛泛而谈那些安全口号,而是深入到尾矿库的稳定性分析、酸性废水(ARD)的物化处理流程,甚至包含了最新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在矿山废气处理中的可行性探讨。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绿色采矿”理念的融入,它不仅仅是讲解如何合规操作,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之间找到最优平衡点。例如,书中对采后地貌恢复的模拟案例分析,结合了实际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使得理论指导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这表明编者团队对当前全球矿业可持续发展的严格要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积极的回应,将工程技术与社会责任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这点非常值得赞扬。
评分商品很给力,服务很到位。
评分身世
评分书是还行,就是太贵了,~~~~
评分是正版好书。
评分神尾观铃的动画版人物形象(13张)
评分商品还可以,支持一下
评分讲解的比较详细,是了解采矿行业的经典教材!
评分东西还不错,在京东上买这些方便省事省心
评分书籍不错,正在努力学习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