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29-200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Fire Protection for Fossil Fuel Power Plants and Substation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29-200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Fire Protection for Fossil Fuel Power Plants and Subst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工程
  • 火力发电
  • 变电站
  • 消防安全
  • 防火规范
  • 国家标准
  • GB50229-2006
  • 工程设计
  • 安全工程
  • 工业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058825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568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Fire Protection for Fossil Fuel Power Plants and Substation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29-200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共分11章,主要内容:总则,术语,燃煤电厂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及防火分区,燃煤电厂厂区总平面布置,燃煤电厂建(构)筑物的安全疏散和建筑构造,燃煤电厂工艺系统,燃煤电厂消防给水、灭火设施及火灾自动报警,燃煤电厂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燃煤电厂消防供电及照明,燃机电厂,变电站。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燃煤电厂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及防火分区
4 燃煤电厂厂区总平面布置
5 燃煤电厂建(构)筑物的安全疏散和建筑构造
5.1 主厂房的安全疏散
5.2 其他建(构)筑物的安全疏散
5.3 建筑构造
6 燃煤电厂工艺系统
6.1 运煤系统
6.2 锅炉煤粉系统
6.3 点火及助燃油系统
6.4 汽轮发电机
6.5 辅助设备
6.6 变压器及其他带油电气设备
6.7 电缆及电缆敷设
7 燃煤电厂消防给水、灭火设施及火灾自动报警
7.1 一般规定
7.2 室外消防给水
7.3 室内消火栓与室内消防给水量
7.4 室内消防给水管道、消火栓和消防水箱
7.5 水喷雾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7.6 消防水泵房与消防水池
7.7 消防排水
7.8 泡沫灭火系统
7.9 气体灭火系统
7.10 灭火器
7.11 消防车
7.12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设备控制
8 燃煤电厂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8.1 采暖
8.2 空气调节
8.3 电气设备间通风
8.4 油系统通风
8.5 运煤系统通风除尘
8.6 其他建筑通风
9 燃煤电厂消防供电及照明
9.1 消防供电
9.2 照明
10 燃机电厂
10.1 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
10.2 厂区总平面布置
10.3 主厂房的安全疏散
10.4 燃料系统
10.5 燃气轮机的防火要求
10.6 消防给水、固定灭火设施及火灾自动报警
10.7 其他
11 变电站
11.1 建(构)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及消防道路
11.2 变压器及其他带油电气设备
11.3 电缆及电缆敷设
……

精彩书摘

6.6.6屋内单台总油量为100kg以上的电气设备,应设置贮油或挡油设施。挡油设施的容积宜按油量的20%设计,并应设置能将事故油排至安全处的设施。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能容纳全部油量的贮油设施。
6.6.7屋外单台油量为1000kg以上的电气设备,应设置贮油或挡油设施。挡油设施的容积宜按油量的20%设计,并应设置将事故油排至安全处的设施;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且变压器未设置水喷雾灭火系统时,应设置能容纳全部油量的贮油设施。
当设置有油水分离措施的总事故贮油池时,其容量宜按最大一个油箱容量的60%确定。
贮油或挡油设施应大于变压器外廓每边各1m。
6.6.8贮油设施内应铺设卵石层,其厚度不应小于250mm,卵石直径宜为50~80mm。
6.7电缆及电缆敷设
6.7.1容量为300MW及以上机组的主厂房、运煤、燃油及其他易燃易爆场所宜选用C类阻燃电缆。
6.7.2建(构)筑物中电缆引至电气柜、盘或控制屏、台的开孔部位,电缆贯穿隔墙、楼板的空洞应采用电缆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其防火封堵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被贯穿物的耐火极限,且不应低于1h。
6.7.3在电缆竖井中,每间隔约7m宜设置防火封堵。在电缆隧道或电缆沟中的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火墙:
1.单机容量为100MW及以上的发电厂,对应于厂用母线分段处。
2.单机容量为100MW以下的发电厂,对应于全厂一半容量的厂用配电装置划分处。
3.公用主隧道或沟内引接的分支处。
4.电缆沟内每间距100m处。
5.通向建筑物的入口处。
6.厂区围墙处。
6.7.4当电缆采用架空敷设时,应在下列部位设置阻火措施:
1.穿越汽机房、锅炉房和集中控制楼之间的隔墙处。
2.穿越汽机房、锅炉房和集中控制楼外墙处。
3.架空敷设每间距100m处。
4.两台机组连接处。
5.电缆桥架分支处。
6.7.5防火墙上的电缆孔洞应采用电缆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并应采取防止火焰延燃的措施。其防火封堵组件的耐火极限应为3h。
6.7.6主厂房到网络控制楼或主控制楼的每条电缆隧道或沟道所容纳的电缆回路,应满足下列规定:
1.单机容量为200MW及以上时,不应超过1台机组的电缆。
2.单机容量为100MW及以上且200MW以下时,不宜超过2台机组的电缆。
3.单机容量为100MW以下时,不宜超过3台机组的电缆。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6.7.7对直流电源、应急照明、双重化保护装置、水泵房、化学水处理及运煤系统公用重要回路的双回路电缆,宜将双回路分别布置在两个相互独立或有防火分隔的通道中。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对其中一回路采取防火措施。
6.7.8对主厂房内易受外部火灾影响的汽轮机头部、汽轮机油系统、锅炉防爆门、排渣孔朝向的邻近部位的电缆区段,应采取防火措施。
……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深入解析电力行业安全规范与实践 书名: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安全工程实践:从规范解读到风险管控 作者: (此处可虚构作者信息,例如:张明,高级工程师;李华,注册消防工程师)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出版社信息,例如: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可虚构年份,例如:2023年) --- 概述 本书旨在为电力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极强实操性的安全工程指导。在电力系统日益复杂、对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传统的规范学习已不足以应对现实中的多重挑战。本书立足于电力设施的火灾、爆炸等重大风险,超越了对单一标准的机械性解读,而是着重于风险预防、系统设计优化、过程控制与应急管理的综合体系构建。 我们深知,虽然《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2006)是基础性法规,但工程实践的复杂性远超规范文本的字面要求。本书正是为了填补“规范条文”与“实际落地”之间的鸿沟而编著。 核心内容与特点 本书的编排逻辑遵循“理论基础—设计应用—运行维护—应急响应”的递进路线,确保读者能够构建完整的安全管理思维链条。 第一部分:电力设施火灾风险的本质剖析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特有的火灾风险源。这不仅仅是对设备故障的罗列,更是对风险发生机制的系统分析: 1. 设备热失控与电气故障分析: 详细阐述了高压开关设备、大型变压器(如油浸式变压器)、断路器及其绝缘介质的失效模式。重点分析了电弧、过热、局部放电等引发初级火灾的物理化学过程,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 2. 燃料与辅料的燃烧特性: 针对火力发电厂的煤场、油库、化学水处理间等区域,分析了不同燃料(如煤粉、重油、天然气)的燃烧特性、爆炸极限及火灾蔓延路径的预测模型。 3. 环境因素与外部风险叠加: 探讨了气候变化(如雷击、强风)、外部施工干扰以及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对电力设施安全运行的影响机制,强调了环境适应性设计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系统优化与精细化设计策略 本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先进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的阐述上,旨在指导工程师超越合规的底线,实现本质安全: 1. 分区与防火分隔的优化设计: 不仅依据规范要求划分防火分区,更引入了“风险梯度分析法”。针对主控楼、锅炉房、汽轮机房、高压开关站等关键区域,提出了基于设备重要度和人员密集度的差异化分隔策略,包括使用耐火极限更高的结构材料和高可靠性的气密性隔断设计。 2. 电气火灾的源头抑制技术: 侧重于先进的电气安全监测与保护技术,如: 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PDMS)在关键高压设备中的应用与数据解读。 变压器故障诊断与保护的快速隔离技术(如MUT-E系统概念)。 电缆桥架的防火封堵与阻燃技术选型, 强调穿越防火分区的规范化处理。 3. 消防系统的高效配置与冗余设计: 详细对比了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特种设备保护: 针对变压器油池、高压电缆夹层等,探讨了快速响应型灭火剂(如高性能环保型水基灭火剂)的应用实践。 控制逻辑的冗余化: 强调消防控制系统(FCS)与安全仪表系统(SIS)之间的协同与隔离设计,确保火灾报警与联动控制的可靠性。 第三部分:施工质量控制与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本书强调,安全设计必须通过严格的施工质量和后期的运营维护来保障。 1. 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要点: 针对消防水系统管路的焊接质量、阀门的选型与安装精度、消防报警系统布线的电磁兼容性(EMC)等,提供了详细的验收标准和常见缺陷纠正措施。 2. 运行维护中的风险识别与再评估: 阐述了如何将设计阶段的风险模型转化为运行阶段的“风险巡检清单”。重点关注设备老化、改造升级对原有防火设计的影响评估(MoC管理)。 3. 应急响应的实战演练与后评估: 提供了针对性强的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特别是针对变电站“带电火灾”和发电厂“锅炉爆燃”的专项处置流程。强调了从事件报告、初期控制到恢复生产的全流程时间管理。 适用读者对象 电力设计院和工程公司的结构、电气、消防专业工程师。 发电集团和电网公司的安全、技术监督及检修部门负责人。 消防安全评估、咨询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 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本书以严谨的工程逻辑和前瞻性的技术视野,致力于提升我国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韧性,确保能源供应的持续稳定。它不仅是案头参考手册,更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用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名维护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其对设备维护和周期性检查的要求上。很多设计规范往往只关注建设阶段,但在实际运行中,消防系统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日常的维护保养。这本书虽然是设计规范,但其中蕴含的维护哲学却非常深刻。例如,它对某些关键防火封堵材料的寿命、消防水池的容积和补水周期给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设施的长期可靠性。如果仅仅是按照图纸施工,而不理解这些设计背后的安全逻辑,那么几年后,我们可能面对的就是一套“形似而神不至”的消防系统。我更倾向于将这本书看作是一份“长期健康指南”,它强迫我们这些后期的运营者,必须理解设计者的初衷,才能更好地去维护这份安全保障。它教导我们,一个好的设计,首先是一个易于维护的设计。

评分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打开这本书时,我的期望值其实是比较低的,总觉得这种国家标准无非就是一些陈旧的规定,可能早就跟不上现代技术的发展了。然而,深入阅读后,我的看法有了极大的转变。这本书在处理传统火灾防控技术的同时,似乎也隐约透露出对新技术的兼容性考量。比如,在探讨电缆隧道和控制楼的通风与排烟设计时,它强调的不仅是传统的机械排风,更对气流组织提出了精细化的要求,这暗示了我们必须考虑更高效、更智能化的火灾响应机制。我个人对其中关于防爆设计的章节特别感兴趣,因为现代电力设备,尤其是一些储能和辅助设备,其易燃易爆的特性越来越突出。规范对于不同介质的火灾特性分析得相当透彻,虽然具体的设备选型可能需要参考其他专业标准,但这本书明确划定了安全红线,让我们在设备选型时,必须将防火性能作为核心考量之一。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循循善诱,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你指明最危险的陷阱所在。

评分

这本厚重的规范,拿到手里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作为一名初涉电力设计领域的工程师,我深知安全无小事的道理,尤其是在处理高风险的火灾隐患时。GB 50229-2006,名字听起来就带着官方的权威性,但真正翻阅起来,却发现它远不止是枯燥的条文堆砌。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从总则到火灾危险性分类,再到具体的防护措施,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仿佛为我们构建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防火“迷宫”。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不同等级火灾危险区域的详细划分,这使得我们在实际布局时,能够有的放矢,而不是一概而论。例如,对于主变压器区域的防火间距和灭火系统的选择,规范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参数要求,这对于我们新手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当然,初读难免会遇到一些术语上的障碍,需要结合行业经验和相关的技术手册才能完全消化,但总的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让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厂和变电站的安全运营。

评分

对于一个需要频繁进行项目设计审查的人来说,这本规范的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它就像是一把“度量衡”,所有不符合规范的设计方案,都会在这本书面前无所遁形。我最欣赏它在“应急疏散”和“消防设施的联动”部分所体现出的前瞻性。它不仅仅关注如何“灭火”,更关注如何在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安全撤离,以及各个消防子系统(如火灾自动报警、气体灭火、水喷淋)之间如何无缝衔接,协同作战。这需要我们设计人员具备全局观,不能将消防设计视为独立于主体结构和电气系统的附加物。我发现,很多设计冲突往往源于对规范理解的片面性,而这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整合的视角。每次遇到棘手的交叉设计问题,翻阅相关章节,总能找到一个官方且站得住脚的依据来支撑或推翻某个设计决策。可以说,这本书是我们进行合规性审查时,最可靠的“尚方宝剑”,少了它,任何工程汇报都会显得底气不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可能会让一些非专业人士感到晦涩难懂,充满了大量的限定词和量词,比如“不应少于”、“除非另有规定”、“应根据……确定”。这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表达方式,恰恰体现了制定者对生命财产安全的极端重视,不容许任何模糊地带。我曾经在一个关于变电站接地网与火灾蔓延路径的交叉研究中,发现规范对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电火花和热量扩散有间接的暗示,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公式,但其对防火分区和材料耐火等级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将这些环境因素纳入考量。总体而言,这本规范更像是一份“底线要求”的宣言,它设定了行业内必须跨越的最低安全门槛。对于我们这些在复杂工程环境中摸爬滚打的设计人员而言,它既是必须遵守的铁律,也是不断反思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镜子。阅读它,是一种对行业责任的深刻体悟。

评分

好非常好又好又快非常快非常好

评分

考试用的规范,京东买正版

评分

好。。。。。。。。。。。。。。

评分

是正版的,没有问题,慢慢看吧

评分

老公说是正版的,很有用,京东就是快,满意!!

评分

书收到了,速度很快,还行,要开始看书了

评分

好。。。。。。。。。。。。。。

评分

专业标准,正版好用.

评分

是正版,速度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