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处世谋略必读本) |
| ISBN: | 9787550243330 |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定 价: | 12 元 |
| 作 者: | 旧题(西汉)黄石公,著,李青,译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160 |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30千 |
| 主编推荐 | |
《素书》字字珠玑,句句名言,灿烂经典,历久弥新!毛泽东、乾隆、南怀瑾等一致推崇的古今谋略奇书。张良,得隐士黄石公所传奇《素书》,用之,遂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素书》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
| 内容简介 | |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汉族传统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
| 目 录 | |
原典…………………………………009 释评…………………………………012 原始章……………………012 正道章第二……………………029 求人之志章第三………………039 本德宗道章第四………………062 遵义章第五……………………079 安礼章第六…………………… 113 附录一 黄石公传…………………157 附录二黄石公素书考……………158 附录三 素书提要…………………158 |
| 作者介绍 | |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道家学者,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 |
| 精彩书摘 | |
原典 原始章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 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
| 前言 | |
前言 《素书》相传为战国黄石公所撰,为一部谋略奇书。相传黄石公设下的“圯下进履”之计,以试张良人品。张良不负黄石公期望,胸怀开阔,能忍人所不能忍,黄石公遂以《素书》相传 。张良在得《素书》后仔细研习,zui后运用其中的智慧辅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于是后人称读《素书》“可为帝王者师”。 《素书》全文1360字,包含了作者修身正己、为人处世、领导谋略、治国安邦的四大思想体系。但无论它为世人提供了多少经世致用之术,其根本都在于个人的修养与顺应世事规律。正如书 中所言,“德足以怀远”,“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想要在世间立足,除了要有智慧、懂谋略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修身是为人处世的要义。只有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为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修身的过程实际上也“修心”,即心的建设 ,这是自我改造的开始。《素书》将“道、德、仁、义、礼”作为美德养成的五大要素,认为要提高个人修养必须从领会“道、德、仁、义、礼”五种品德开始,一点点地积累、培养。 自传世以来,很多人对《素书》做过评注,其中zui的版本有两个,一为宋代张商英所注,一为清代王氏所注,本书选用的正是这两个版本。 《素书》虽然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将立身成事智慧尽数展开,相信读完之后会有所裨益。 原序 宋·张商英 《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 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 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 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 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 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 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 《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原序译文 秦末隐士黄石公所著的《素书》一共有六章,按照《前汉列传》记载,当年黄石公在圯桥将此书传给张良。后世许多人以为《素书》来源于黄石公的另一部兵书《三略》,这实在是以讹传讹 啊。西晋时期,天下大乱,盗墓贼发掘了张良的坟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这本书,全书共计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题有类似咒语的秘诫说:“不允许将此书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 贤之人,否则将遭受灾祸;但是如果遇到合适的人而不传授,也将遭受灾祸。”可见当事人对这本书是非常重视的。当年黄石公遇到张良这样的豪杰,将书传给了他,但张良因为没有遇到合 适的人传授它,只好带入墓葬。五百多年之后,因盗墓贼得到了它,这本奇书得以在人间流传。然而,书中所记录的,也只不过是黄石公的极其简略的言辞,至于其中的精深要义,却不是简 单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我与人议论时曾讲过,宇宙和人世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感应、相辅相成的。对于宇宙的奥秘,古代的圣人贤哲们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而行。比如 尧帝,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舜帝则遵循天道建立健全七种治理国家的重大政治制度,为后世人所效法;大禹依据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将天下划为九州;傅说曾向武丁 陈讲天道运行的自然原则,商朝才得以中兴;周文王将天道规律与人间法则结合,才推演并发展了八卦;周公旦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官吏制度,同时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来负责 平衡阴阳;孔子觉得天人之道简直太奥妙了,不愿意轻易谈论;老子却用“无”与“有”来概括天道运行的规律。《阴符经》中说:“对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了然于心之后,思想才会处于一 种自由状态,于是就会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由我来主宰。一个人的道行到了这种地步,神鬼变化都无法逃脱其谋术,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相卜 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 ” 黄石公是秦时的一位隐士,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非常深邃,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他。 黄石公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于是把这本《素书》传给张良,让他替天行道,灭秦兴汉。虽然张良完成了兴汉大业,但他又怎能完全精通这本书中的奥妙呢?张良之所以功成名 就,千古流芳,也只不过运用了书中智慧的十分之一二罢了。 《素书》中说:“隐秘的计划泄露出去,就会导致失败。”当年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很恼火,但又是用人之际,刘邦不能得罪韩信,张良正是运用了这一谋略,暗示刘邦答应了韩 信的要求,才使他能zui后打败项羽。《素书》中说:“如果对小的埋怨不宽恕,必然会生出大的怨恨。”张良加以运用,劝汉高祖首先封赏了与他有隔阂的雍齿为什方侯,从而安定了人心, 防止了一场宫廷内乱。《素书》中说:“向仁德缺失者咨询,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一筹莫展,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重封六国的后代,以争取各国 君臣百姓的拥戴,张良知道这一决策不是出于真正的仁爱之心,因此说服刘邦,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收回。《素书》中说:“设想各种变化情况,加以权衡谋划,这样可以灵活解决各种 复杂矛盾。”张良使用这条计谋,招来商山中的四位贤人,使汉高祖决心立太子刘盈为帝。《素书》中说:“知足长乐,这是zui吉祥的观念。”张良加以运用,提出只愿受封留地,告老不问 世事。《素书》中说:“杜绝不良嗜好,禁止非分妄想,可以免除不少烦恼和牵累。”张良采用了这一明哲保身的至理,抛弃功成名就后的荣华富贵,飘然出世,避开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与 清风明月为侣,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一生。 真神妙啊!张良只用了《素书》中一些残渣余唾,就推翻了秦王朝,打败了项羽,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而如果能够领会其中全部的精华奥义,进而有所发挥,灵活运用,那将创造多么巨大 的丰功伟绩啊! 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诗赋文章蔚然成风,蓬勃发展,但是真正认识、掌握宇宙大道的哲人寥寥无几。诸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十六国时期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龄、唐宪宗时的裴度这些名臣, 虽然号称一代名臣、贤相,但对于道为何物,连其依稀仿佛的皮毛也没有领会到。这就是《素书》之所以不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的原因啊,世上的可造之材真是太少了。 道的把 握,存乎一心。“道”化为真气后,就成了一种“非有非无”的物质,可以将其叫作“神”;如果谁能永远持有这种“神”的状态又不显露出来,就是“圣人”;保持在这种无形无状的境界 中又能随心所欲地将之生化为万事万物的人就是“贤人”。如果不是这四类人,即使将《素书》倒背如流,也不能身体力行,使其发挥作用。 |
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法家思想有所涉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对照和反思的平台。我尝试着将《素书》中的观点,与我正在阅读的其他经典进行交叉对比,发现它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视角,尤其是在“简洁”和“核心”的提炼上。它的篇幅短小,但信息密度极高,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了最深刻的哲理。这本译注版本做得非常棒的一点是,它没有因为篇幅短小就草草了事,而是将每一个字词的重量都充分挖掘了出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拆解一个设计精妙的古代密码锁,每一个注释和译文都是一把合适的钥匙。每一次成功的解锁,都能带来豁然开朗的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处世”,更是关于“自我管理”和“人生定力”的修炼手册。它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外部世界和内在冲突的方式,带来的启发是持续且深远的,绝对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我本以为《素书》这类强调“谋略”的书籍,读起来可能会让人感到一丝功利或者权谋色彩过重。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所探讨的“谋略”,更多的是一种对自身、对环境、对人际关系的深刻认知和自我修养的体现。译注者似乎也捕捉到了这一点,他们对原文的解读,更多地侧重于“修身”与“明理”,而非赤裸裸的“取利”。书中关于“知止”和“慎独”的论述,通过精妙的译文阐释,被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它不是教你如何去算计别人,而是教你如何清晰地认识世界运行的法则,从而做出最符合自身长远利益和道德原则的选择。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让我读完后非但没有生出浮躁感,反而更加平静和审慎。它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原则。这种对文本深层价值的挖掘和呈现,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谋略读本”的期待。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不少国学经典的书籍,很多都因为注释过于简略或者翻译腔太重而弃读。但这一版《素书》的注释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对字词的简单解释,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在旁边为你娓娓道来。例如,书中涉及的某些历史典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果脱离了背景去理解“谋略”,很容易产生误解。而这本译注本,在关键节点插入的注释,恰到好处地补充了这些“上下文”。我特别喜欢它对“韬晦”和“进退”哲学的阐释,注释部分深入挖掘了这些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实际应用。这种详尽而又不冗余的讲解,使得我阅读时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古籍,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进行深度对话。它让我明白,这些谋略并非空泛的权术,而是基于对人性、时局深刻洞察的生存智慧。对于我个人在处理职场复杂关系时,提供的启发性思考,远超出了书籍本身的篇幅所能承载的价值。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注释体系,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真正做到了“精粹”二字的内涵。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也体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尊重感。市面上有些国学读物,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感”,把排版搞得花里胡哨,反而让人心神不宁,难以沉浸于古人的思想之中。但《素书》的这个版本,整体风格沉稳大气,字体选用得非常舒服,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文白对照的布局设计非常合理,原文和译文占据了相邻的版面,目光可以在两者之间快速切换,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对照以求加深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效率倍增。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清晰度,每一篇的逻辑脉络都梳理得非常清晰,使得原本可能略显跳跃的古代文本,变得条理分明。我发现自己可以很自然地将书中的一些观点,运用到对当前社会现象的分析上,这得益于清晰的文本结构和优秀的译注引导。它没有试图将古籍“现代化”到面目全非,而是以一种恭敬的态度,将古老的智慧用最清晰、最易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评分这本《素书》的译注版本,着实让我这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古代的智慧若不能以现代人易懂的方式呈现,就容易成为束之高阁的古董。幸运的是,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处世谋略读本”做到了这一点。它的文白对照编排方式,简直是给阅读体验加了一层强大的辅助滤镜。当我面对那些古奥的句子时,不必急着去翻字典或者查阅复杂的注释,目光稍微一扫,就能在旁边找到清晰的白话译文。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过程,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只属于高深学者的“处世谋略”,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译者在处理一些关键概念时的精准度,没有为了追求“流畅”而牺牲原意的“精髓”。比如书中关于“君子之交”的那几段论述,译文既保持了原文的韵味,又用现代语境解释了其背后的行为准则,让人读后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对于想系统性学习古代谋略又苦于没有专业古文功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极其友好的桥梁,它搭建的不是一座冰冷的知识阶梯,而是一条充满人情味的学习小径。
评分做工精细……
评分很好!这是我最喜欢的书
评分有点看不懂,慢慢看,挺好的,谢谢!
评分物美价廉,服务态度好,快递不错!
评分大谋略
评分还行,,,,,,,,,,,
评分东西不错
评分非常好的书,产品质量很好。
评分价格优惠,书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