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静默,如你本来(精美裸背版) [Be as you are:The teachings of Sri Ramana Maharshi]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精美裸背版) [Be as you are:The teachings of Sri Ramana Maharsh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室利·拉玛那·马哈希 著
图书标签:
  • 灵修
  • 自我探索
  • 拉玛纳·马哈希
  • 静默
  • 冥想
  • 智慧
  • 印度哲学
  • 存在主义
  • 觉醒
  • 内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53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971
包装:软精装
外文名称:Be as you are:The teachings of Sri Ramana Maharshi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5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拉玛那·马哈希透过它切身的经验与体会,讲述了“真实”存在于我们体内,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体会到它。它虽无形无相、不因外在改变,但万物却因它显现,它就是内在真实的我。拉玛那极少亲自动笔写下他的理念,他与来访者的对谈就是展现他教导的一手资料。

内容简介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借由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拜访者的对谈,破除了人们对心灵修行的偏见,以及各种因自我概念形成的枷锁、疑惑。同时,对于如何找寻“真我”,提出了具体的“参究自我”的方法。《走向静默,如你本来》总共六百五十多个问题,从冥想、上师、修持、瑜伽等多个角度,帮助我们认识拉玛那教导的全貌,同时认清自我,获得宁静。

作者简介

  [印]室利·拉马纳·马哈希(Sri Ramana Maharshi),二十世纪初印度较有影响力的导师。他名声远扬,来自世界各地的拜访者络绎不绝,很多有影响力的大家皆前来聆听他的教导,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精彩书评

  所谓“心灵修行”,就是每当妄念干扰一起,就回摄于真我之中。这不是在讲禅定或催伏心智,而是回溯到真我之中。
  ——石宏

目录

001/ 致谢词
002/ 译者序 顶礼一代宗师——室利·拉玛那·马哈希
013/ 导论 静默的圣哲
001/ 真我
003/ 什么是真我?
017/ 第二章 如何才能证悟真我?
037/ 第三章 智者如何感知世界?
051/ 第二部 参究与归伏
053/ 第四章 参究自我——理论
065/ 第五章 参究自我——实践
083/ 第六章 参究自我——误解
099/ 第七章 归伏
113/ 第三部 上师
115/ 第八章 上师
129/ 第九章 静默与萨桑
141/ 第四部 冥想与瑜伽
143/ 第十章 冥想与专注
155/ 第十一章 咒语与持咒
165/ 第十二章 世间生活
177/ 第十三章 瑜伽
191/ 第五部 亲验
193/ 第十四章 三摩地
205/ 第十五章 影像与神通
215/ 第十六章 问题与经验
227/ 第六部 理论
229/ 第十七章 创世理论与世界的 “ 真实”
245/ 第十八章 神的本质
257/ 第十九章 苦难与道
269/ 第二十章 业、命运与自由意志
279/ 参考书目
281/ 注释

前言/序言

  静默的圣哲
  离家出走的少年
  1896年,有一位名叫温克塔拉曼的十六岁少年学生离家出走。
  他受到内在一股动力的驱使,慢慢地走向位于南印度朝圣中心的圣山阿如那查拉山1。他一抵达目的地,就迫不及待地丢弃随身所有的财物,舍身进入他新近发现的觉知境界———自己的真实本性(Swarupa,Smarana)是没有形相的本具的本识。他彻底地专注于这个觉知境界中,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身体与周遭世界,乃至于双腿的部分组织遭到虫咬也都无所觉,他极少意识到需要进食,身体变得非常孱弱,头发和指甲也任其无限制地生长而变长。
  他在这样的状态下过了二、三年,才慢慢地开始回到正常的生理状态,但是这也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生理的转变并未影响到他觉知自己即是本识,这样的觉知终其一生都未中断或减弱。依据印度的说法,他已经“证悟了真我”,亦即他已经由直接体验而证悟到除了那不可分、周遍一切的本识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不存在。他所体验到的本识,未开显的相是“存在”或“觉知”,而开显的相则是宇宙全貌。
  这种觉知通常只有在经过长期而艰辛的心灵修行之后才会产生,可是在此例中却是自发而成,并非经由努力或由意愿而来。温克塔拉曼住在他叔叔位于马杜赖靠近印度南端的城市)的家中,有次他独自在楼上的房间里,忽然陷入一股对死亡的强烈恐惧流中。他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是不会灭失的,而真实本性和身体、心智、人格都无关。很多人也声称有过这种突发的体验,但是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只是属于一种短暂的现象。温克塔拉曼所体验到的,却是永久而不会逆转的。从那一刻开始,他那“独立个人”的意识就消失了,那种意识此后永远不再对他起任何作用。
  温克塔拉曼并未将这个经验告诉任何人,此后的六个星期内,他刻意保持正常的学生模样。可是他发现越来越难维持,终于在六星期之后离家出走,直接走向圣山阿如那查拉。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 一本引导心灵回归本真的澄澈之作 在这纷扰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到迷失,被外界的喧嚣、内心的杂念所裹挟,渐行渐远,遗忘了那个最真实、最宁静的自我。我们追逐着外在的成就,渴望着无尽的满足,却发现心灵深处,始终有一丝难以言说的空虚与渴望。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正是一次对这场心灵旅程的深情呼唤。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也非罗列一堆玄奥的术语,它更像是一扇敞开的门,邀请每一位阅读者,循着一条古老而恒久的智慧之路,去探索那个我们早已拥有,却可能尚未全然认识的内在宝藏。 一、 探寻“我是谁?”——自我的终极追问 本书的核心,是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最根本的自我探寻。 Sri Ramana Maharshi,这位被誉为“智慧的明灯”的圣者,将“我是谁?”(Who am I?)这一简单却深刻的问题,作为通往真我觉醒的钥匙。这并非一个智力游戏,而是一个邀请你去体验、去感受、去超越表层“我”的实践。 我们通常所认识的“我”,往往是有限的、被条件塑造的。它是我们的名字、我们的身份、我们的过往经历、我们的欲望与恐惧的总和。然而,Sri Ramana Maharshi却指出,这并非我们真实的本质。真实的“我”,是超越一切概念、一切限制的纯粹意识,是那个始终不变、寂然不动、恒常存在的存在之源。 本书将带领读者,一步步地深入这个追问。它鼓励我们,在面对任何念头、任何情绪、任何外在的认知时,都将焦点拉回到“谁是我?”这个核心。当一个念头升起,不要去分析它、评判它,而是问:“这个念头是谁的?”当一种情绪涌现,不要去压抑它、迎合它,而是问:“这种情绪是谁的?”通过这种持续的、不懈的内视,我们逐渐学会将意识从纷杂的现象世界中抽离,回归到其本身。 这种练习,并非易事。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更需要一种全然的敞开与信任。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被思绪带跑,被情绪淹没,又重新回到旧有的模式中。但书中的教诲,如同一盏盏明灯,指引我们迷途知返。它告诉我们,每一次的回归,每一次的专注,都在为我们拨开迷雾,让我们离那个寂静的中心更近一步。 二、 静默的力量——内在的安宁之道 “静默”,是本书贯穿始终的主题,也是Sri Ramana Maharshi教诲的核心。这里的静默,并非指物理上的无声,而是指心灵深处的宁静,是意识从躁动不安的思维洪流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其本来纯粹、无念的状态。 我们总是试图通过外在的途径来获得内心的平静:旅行、娱乐、成就、人际关系……然而,这些外在的满足,往往是短暂的,如镜花水月,一旦消失,内心的波澜便会再次涌起。Sri Ramana Maharshi却指明,真正的静默,源于内在。它不是一种需要去“获得”的状态,而是一种本然的存在,只是被我们无尽的思虑所遮蔽。 本书将深入探讨静默的各种面向。它会阐释,为什么思维是静默的障碍。思维的本质是分别、比较、评判,它不断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游走,制造出种种的“我”与“非我”,制造出种种的喜悦与痛苦。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思维的幻象中收回,转向那份无念的觉知时,静默便自然而然地显现。 静默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净化心灵,带来清晰与洞察。在静默中,我们不再被情绪所奴役,不再被思维所牵绊。我们能够以一种超然的、清醒的视角,去观察生命的起伏,去理解人生的无常。这种静默,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一种穿越一切困境的坚实基石。 三、 真实自我的显现——回归那个“本来的你” “如你本来”,是本书的另一重要指引。我们常常被社会、文化、他人赋予的标签所束缚,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应该拥有什么。然而,这些外在的期待,往往与我们真实的本性相悖。 Sri Ramana Maharshi的教诲,核心在于唤醒我们对自身真实本质的认识。那个“本来的你”,并非需要去雕琢,去改变,去“成为”什么。它一直都在,只是被我们对“我”的错误认知所掩盖。就像天空,永远是广阔而宁静的,云朵的聚散,不过是短暂的景象,并不会改变天空的本质。 本书将引导读者,去识别和放下那些非真实的“我”的形象。那些由恐惧、欲望、担忧、过去的经验所构建的“我”,都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并非永恒。当我们不再认同这些短暂的、变化的身份时,那个纯粹的、恒常的“我”,那个“本来的你”,便会自然而然地显现。 这种显现,不是一种戏剧性的改变,而是一种深刻的体悟。它是一种全然的接纳,一种无条件的爱,一种与宇宙万物的连接感。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发现,你一直都在寻找的,一直都渴望的,早已在你心中,在你之内。你不再需要向外攀缘,不再需要证明自己,因为你已经全然地成为了那个“本来的你”。 四、 实践的智慧——融入日常的生活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并非只是一本理论书籍,它更注重实践。Sri Ramana Maharshi的教诲,是极具操作性的,可以直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书中将提供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读者将“我是谁?”这一追问,以及对静默的体悟,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 在日常活动中保持觉知: 无论是在工作、吃饭、行走,还是与人交谈,都可以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留意自己的身体感受,留意自己的思绪,但又不被它们所控制。 面对挑战时的内视: 当遇到困难、挫折或负面情绪时,不是去责怪他人或逃避,而是将焦点转向内心,问:“这是谁在烦恼?” 培养静默的时刻: 即使是短暂的几分钟,也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静默空间,不被外界干扰,只是静静地坐着,感受内心的平静。 以无求之心面对世界: 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以一种全然奉献的心态去行动,顺应生命自然的流动。 本书鼓励读者,将这些实践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刻意的修行。它强调,真正的改变,并非来自强迫,而是来自一种自然的、逐渐的深化。每一次的练习,都是一次对真实自我的回归,都是一次对内在静默的加深。 五、 精美裸背版——回归质朴的触感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以精美的裸背版呈现,更是对本书精神内核的一种呼应。裸背装帧,去除了不必要的装饰,回归了书籍最本质的形态,如同本书引导我们去剥离层层覆蓋的伪装,直抵心灵最纯粹的本质。 抚摸着纸张温润的触感,阅读着简洁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每一次的翻阅,都仿佛是一次与内在自我的对话。这种质朴的触感,唤醒了我们对简单、真实之美的感知,也让我们更能体会到,最珍贵的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藏在我们自身,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结语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生命的觉醒。它邀请你放下一切不安与焦虑,跟随Sri Ramana Maharshi的智慧之光,踏上回归真实自我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你不会失去什么,只会发现,那个你一直在寻找的,早已静静地、完整地存在于你的内在。 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心灵深处最澄澈的泉水,滋养你对生命的深邃理解,指引你走向那份恒久的宁静与喜悦,让你最终认识并活出,那个最真实、最圆满的——如你本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阅读时会带着批判性的眼光,试图分析作者的逻辑结构和论证的严密性,但阅读这本书时,我的分析心渐渐沉寂了下去。它不是在“论证”一个观点,而更像是在“呈现”一个事实。当我试图用世俗的逻辑去框定它时,文字的意境便开始模糊。这迫使我调整阅读的“工具”,从依赖理性的分析转向依赖直觉的领悟。它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放下头脑的评判,允许某些真相自然地渗透进来。这种阅读体验是罕见的,它要求读者在阅读时保持一种开放到近乎脆弱的状态,才能真正接纳其中蕴含的深层信息。对于习惯了信息输入和知识储备的现代人来说,这种“清空”自我的阅读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实践。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像一本小说那样能立刻带来情绪的高潮或低谷,而更像是一种缓慢渗透的空气,逐渐改变了阅读者感知世界的方式。在阅读后的几天里,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琐事的反应变得迟钝了,不是变得麻木,而是那些小小的烦恼和得失似乎失去了原有的锐度和分量。以往那些总是在脑海中盘旋的担忧和计划,忽然间显得不那么迫切了。这种心境上的松弛,并非是逃避了责任,而是对“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有了更清晰的排序。它提供了一种安住的力量,一种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动,都能在内在找到支撑点的能力。这种内在的坚定,远比任何外在的成功或赞誉都要来得可靠和持久,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纸张上的墨迹本身。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寻求”的传统理解。我过去总认为“开悟”或“真理”是需要通过艰苦卓绝的修行、庞大的知识积累才能达到的彼岸,是一个“获取”的过程。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一种清晰的认识逐渐浮现:真正的探寻,恰恰在于停止对外在成就的追逐,转而向内聚焦。这种“向内看”的引导,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姿态,反而是一种最彻底的积极行动。它教会我如何区分“思想的喧嚣”和“内在的寂静”,如何在那一瞬间的停顿中,瞥见事物本来的面貌。这种对“存在”本身的强调,让我意识到,我们花费了太多精力去“成为”某种形象,而忘记了我们本来就是什么。这种回归自我的路径,是如此地悖论却又如此地合理,令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那个“裸背”处理,触感上有一种原始而纯粹的美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和墨水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细节的用心,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面对需要反复沉思的文字时,好的触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进入心流状态。封面设计那种极简的风格,没有过多繁复的装饰,反而更衬托出内容本身的份量感,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隐隐感受到一种回归本源的力量。这种精美的制作,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安静地躺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暗示着内部蕴含着某种深刻而宁静的智慧,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文字背后的世界。整体来看,从外在到内在的过渡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庄重而又亲近的阅读氛围,非常符合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读者的期待。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探讨内在实相的文本,我本以为会遇到大量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直观和坦诚。它不像某些经典那样需要层层剥开才能触及核心,而是仿佛有一位智者坐在你面前,用最日常、最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指向问题的核心。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忙于理解复杂的概念,而是更多地沉浸于一种“觉察”的状态。那些看似简单的句子,反复咀嚼后,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触碰到内心深处那些长期被忽略的角落。这种文字的力量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引发了什么”,它像一面镜子,迫使你不得不直视自己最真实的反应和思维惯性。坦白说,这种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因为它剥去了所有外在的伪装和借口,只留下一个赤裸的“我”需要面对自己。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一本超级好书,多次购买

评分

我爸很喜欢!装订有特点!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京东图书是服务最好的一家网上书店,首选这里买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