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哲学(简明本)

新大众哲学(简明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伟光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大众哲学
  • 通俗哲学
  • 思维
  • 文化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入门
  • 简明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31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600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艾思奇在《如何研究哲学》中指出:“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呢?这问题现在解决了:因为从哲学的研究中,我们要找到正确的世界观,这世界观可以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的根本方法。我们借此可以得到正确的认识,变革自己的意识,更进而建立起健全的、合理的生活实践。”《新大众哲学》的诞生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新大众哲学》,力图准确判断和反映时代的新变化,进行新的哲学的分析;力图科学思考和回答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新问题,赋予新的哲学的概括;力图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经验,作出新的哲学的概括;力图回应当代国内外流行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给予新的哲学的评判。可以说,《新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具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将哲学还给大众,让大众掌握哲学,《新大众哲学》与《大众哲学》一脉相承,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普通群众的中国梦插上哲学的翅膀。


内容简介

《新大众哲学》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从总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论、人生观七个方面围绕新时代的新问题展开了哲学诠释。全书接续了艾思奇《大众哲学》的风格——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道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的笔法、贴近大众的语言,通俗而生动地表达了出来,很好地将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与阐明,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


作者简介

王伟光,教授,哲学博士。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在国*级报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代表作有《利益论》《社会矛盾论》《王伟光讲习录》《王伟光自选集》《哲林漫步》《社会主义通史》等。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目录

总论篇:学好哲学 终生受用

插上哲学的翅膀,飞向自由的王国——哲学导论3

一、为什么学哲学4

二、哲学是什么6

三、怎样学哲学用哲学13

结语18

与时偕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19

一、以科学赢得尊重20

二、以立场获得力量23

三、用实践实现革命25

四、因创新引领时代27

结语29

立足中国实际“说新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31

一、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33

二、自觉站在巨人肩上36

三、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40

四、真正成为大众的思想武器45

结语47

唯物论篇:反对主观唯心主义

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唯物论总论51

一、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大讨论51

二、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54

三、反对主观主义58

结语66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论68

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消失了吗68

二、物质是运动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75

三、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时空穿越可能吗79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诸葛亮为什么能借来东风85

结语88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意识论90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动物具有“高超智能”吗90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机大战”说明了什么96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加工厂”和“原材料” 100

四、意识是社会意识——关于“狼孩”的故事104

五、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大众哲人”艾思奇与《大众哲学》110

结语113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观115

一、自然观问题的重新提出——“美丽的香格里拉” 115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笛福与《鲁宾逊漂流记》121

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温室效应和“哥本哈根会议” 127

结语132

信息化的世界和世界的信息化——信息论134

一、信息的功能与特点——“情报拯救了以色列” 134

二、信息既源于物质但又不等于物质——“焚书坑儒”罪莫大焉140

三、信息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蜻蜓低飞”是要告诉人们“天要下雨”的信息吗144

四、信息与人的实践活动——虚拟实践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吗147

五、网络社会不过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反映——虚拟时空并不虚无152

结语156

辩证法篇:照辩证法办事

用辩证法看问题——辩证法总论161

一、揭示事物最普遍规律的科学——老子《道德经》与辩证思维方式161

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金融危机与全面的观点166

三、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说与发展的观点169

四、事物往往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变化的——都江堰、阿波罗登月与系统的观点173

五、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发展的——曹操《龟虽寿》与过程的观点178

结语182

学会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184

一、矛盾规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周易》和阴阳两极对立统一说184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具体地分析具体的矛盾188

三、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91

四、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没有“好”矛盾与“坏”矛盾之分197

五、善于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战略策略199

六、矛盾的精髓——公孙龙《白马论》的“离合”辩203

结语207

要把握适度原则——质量互变规律209

一、既要认识事物的量与质,更要研究事物的度——汽会变水、水又会变冰209

二、认识质量互变规律,促进事物质的飞跃——达尔文“进化论”、斯宾塞“庸俗进化论”与居维叶“突变论” 214

三、要研究质量互变的特殊性——事物质变的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218

结语220

新事物终究战胜旧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222

一、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胚对胚乳的否定、麦株对麦种的否定222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毛泽东妙论飞机起飞、飞行和降落229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纵观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231

结语235

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系统论237

一、用整体观认识问题——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237

二、以结构观点观察系统——结构决定功能239

三、从层次性出发分析事物——山外有山,天外有天242

四、凭开放的眼光看世界——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244

结语245

把握事物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247

一、反对形式主义——从文山会海看内容与形式247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怎样练就“火眼金睛” 251

三、善于认识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话说蝴蝶效应与彩票中奖254

四、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功261

五、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 “中国梦”与“中国向何处去” 267

结语273

认识论篇: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论总论277

一、实践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纸上谈兵,亡身祸国277

二、人类认识的两个飞跃——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看人的认识过程284

三、人类认识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过程“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 288

四、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黑天鹅的启示290

五、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不同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295

结语298

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认识的秩序和过程300

一、人类认识的个别与一般——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00

二、由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从小孩喊第一声“妈妈”说起307

三、由认识一般再到认识个别——谈谈理论的指导作用310

结语315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根本认识路线317

一、一切真知灼见来自人民群众实践——小岗村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317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 320

三、善于把党的理论路线化为群众行动——怎样回答党校学员的一个问题

326

四、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以获取正确的认识——既不搞命令主义,也不搞尾巴主义331

结语334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表述336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的简明概括——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及其伟大作用看“两变”思想336

二、“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需要一定的条件——李贺诗句“少年心事当籋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343

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 351

结语35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356

一、实事求是是中国经验的哲学总结——从“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到延安中央党校校训356

二、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

364

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品格——《易传》“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思想368

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历史教训372

结语375

历史观篇:人类思想史上的新历史观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观总论379

一、第一个伟大发现——拨开社会历史的迷雾379

二、旧历史观的根本缺陷——罗素悖论与旧历史观的认识难题383

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从“灵魂不死”说起388

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解开人类历史奥秘的金钥匙394

五、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一场争论401

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历史人民性的一场讨论407

七、科学地说明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413

结语421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424

一、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逻各斯”与社会规律424

二、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有机体”——《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429

三、人类社会发展“最后动力的动力”——强大的古罗马帝国为什么衰亡了435

四、历史发展的“合力”作用——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 443

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风云际会的近代中国

445

结语451

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利益论453

一、利益牵动每一个人的神经——关于司马迁的利益观453

二、利益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利益难题458

三、民生是高于一切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民谣《老天爷》到“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461

四、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共产党人怎样对待利益问题464

结语467

原版后记469


精彩书摘

  《新大众哲学(简明本)》:
  恩格斯曾经明确将科学的发现和进步与人类的思想认识的发展联系起来,他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为既有的个别论断故步自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提醒,“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过程,就毫无价值。……结论若本身固定不变,若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就比无用更糟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发展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之后,甚至发生在他们自己思想的不断完善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的1872年,在这篇经典著作的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作为工人阶级“圣经”的《共产党宣言》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些具体的论断。
  ……

前言/序言

原版前言

20世纪30年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1910—1966年)写过一部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最初书名为《哲学讲话》)。该书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道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的笔法,贴近大众的语言,通俗而生动地表达出来了。《大众哲学》像一盏明灯,启蒙了成千上万的人们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

光阴如梭,《大众哲学》问世迄今已逾八十年。八十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却经历着沧桑巨变!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势不可当,当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激化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历史时代和社会实践的显著变化,呼唤新的哲学思考。以当年“大众哲学”的方式对现实作出世界观方法论的解答,写出适应时代的“新大众哲学”,既是艾思奇生前未竟的夙愿,更是实践的新需要、人民的新期待、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今天编写《新大众哲学》,要力图准确判断和反映时代的新变化,进行新的哲学的分析。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我们的时代是资本主义逐步走向灭亡、社会主义逐步走向胜利的历史时代。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但旧制度的寿终正寝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试看当今世界,通过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持续抗争,资本主义不再那么明火执仗、赤裸裸地掠夺,而是进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体制的局部调整,运用“巧实力”或金融手段实施统治。资本主义不仅没有马上“死亡”,反而表现出一定的活力,然而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导致的衰退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苏东剧变之后,尽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社会主义中国则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蓬勃兴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拓,推动共产主义运动始出低谷。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竞争、较量、博弈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全面展开。时代的阶段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整个时代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人类历史的新的社会形态终将代替旧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总趋势并没有改变,引领时代潮流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实践的理性概括。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及其关系,给大众提供认识社会历史进程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新视野。《新大众哲学》要准确把握时代变化的实质,引领大众进行新的哲学认知。

编写《新大众哲学》,要力图科学思考和回答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新问题,赋予新的哲学的概括。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全面、深刻地塑造着整个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令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现代资本主义几十年所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几百年,甚至人类社会成千上万年生产力的总和。社会主义中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正在实现赶超式发展。尽管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世界历史理论”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但当今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包括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影响,仍然提出大量有待回答的哲学之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的思想结晶,需要对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实践提出的问题给予哲学的新解答。《新大众哲学》要科学总结高新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从总体上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智慧,进行新的哲学解读。

编写《新大众哲学》,要力图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经验,作出新的哲学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事的一项“全新的事业”。改革已经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推进了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应正视人民大众利益需求的重大变化,探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有效途径,研究妥善处理复杂的利益矛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新大众哲学》在回答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要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予以世界观方法论层面的哲学阐释。

编写《新大众哲学》,还要力图回应当代国内外流行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给予新的哲学的评判。哲学的发展离不开现成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批判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思想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冲击下,常常感到迷惘、困惑,辨不清是非,找不到理想的追求和前行的方向。在这场“思想的盛宴”中,如何“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一切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文化充分涌流;同时,批判错误的哲学思潮,弘扬正确的哲学观,凝聚社会共识,让主流意识形态占领阵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容回避的历史任务。《新大众哲学》要在批判一切错误思想、吸取先进思想文明的基础上,担当起升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时代和时代性问题的变化,现实实践斗争的发展,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源泉,又不断地对其本身的发展提出急迫的需求。对于急剧变化和诸多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没有亲身面对过,更没有专门深入阐述过。任何思想家都不可能超越他们生活的时代,宣布超时代的结论。列宁说:“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1〕但历史并不会因为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待建而停下自己的脚步。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充满期待,人们期待得到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哲学观念的指导。

《新大众哲学》正是基于高度的使命感和理论自觉,努力高扬党的思想路线的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顺应时代潮流,深入思考和回答时代挑战与大众困惑。《新大众哲学》既不是哲学教科书,刻意追求体系的严密,也不是哲学专著,执着追求逻辑论证与理性推理;而是针对重大现实,以问题为中心,密切关注时代变化和形势发展,注重吸收人类思想新成果,进行哲学提升、理念创新,不拘泥于哲学体系的框架,以讲清哲学真理为准绳。在表达方式上,《新大众哲学》避免纯粹的抽象思辨和教科书式的照本宣科,以通俗化的群众语言来阐述,力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广大读者的新要求,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中国老百姓的话”。

《新大众哲学》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从总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七个方面围绕时代问题展开哲学诠释,力求将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与阐明,在回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进程中,力争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这是历史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大众哲学》应当担当的历史重任和奋力实现的目标。或许,在这个信息爆炸、大众兴趣多样化的时代,这套丛书并不能解决大众所有的疑问和困惑,但《新大众哲学》愿与真诚的读者诸君一起求索,一道前行。

以上所述只是《新大众哲学》追求的写作目的,然而,由于《新大众哲学》作者们的水平能力有限,可能难以达到预期。再者,《新大众哲学》分七部分,且独立成篇,必要的重复在所难免。同时,作者们的文字功底不够扎实,文字上亦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故恳请读者们指教,供《新大众哲学》再版时修订。

注释

〔1〕《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页。



新大众哲学(简明本):点亮思想之光,开启智慧人生 引言: 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渴望一种清晰、深刻且触手可及的智慧,来指引我们理解自身、认识世界,并找到安身立命之道。《新大众哲学(简明本)》正是应运而生,它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精炼的语言,为每一个渴求思想启迪的读者提供了一扇通往哲学殿堂的便捷之门。本书并非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化繁为简,萃取哲学精华,将其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人人都能受用的生活智慧。它鼓励我们跳出日常的琐碎,重新审视那些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激发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我们洞察事物的敏锐度,最终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第一篇:认识自我——探寻存在的根基 人,作为最独特的生命形式,其最根本的疑问莫过于“我是谁?”。本书的开篇,便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追问,去反思。 自我意识的觉醒: 我们将从“我思故我在”的经典命题出发,理解自我意识的独特性及其在认识自身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会探讨意识的边界,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观察内心的活动来认识“我”。这包括审视我们的思想、情感、欲望和冲动,理解它们是如何塑造了我们当下存在的模样。 身体与灵魂的对话: 身体是我们感知世界、体验人生的载体,而“灵魂”(或精神、心灵)则是我们内在的本质。本书将引导我们思考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独立,还是密不可分?身体的局限性是否会影响我们精神的自由?我们将通过哲学思辨,理解身体的物质性以及精神的非物质性,并认识到两者在完整生命体验中的重要作用。 自由意志的探究: 我们是命运的玩偶,还是能够自主选择命运的舵手?自由意志是哲学中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议题。本书将详细阐述关于自由意志的各种观点,从决定论的挑战到自由意志的辩护,带领读者深入思考我们行为的根源,以及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所拥有的真正权力。这不仅是对个人责任的认知,更是对人生主动性的召唤。 情感的哲学维度: 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本书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情感。情感是纯粹的主观体验,还是可以被理性所理解和引导?我们将探讨不同情感的本质,如爱、恨、恐惧、快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理解情感的哲学含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驾驭情绪,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平衡。 生命意义的追寻: 为什么而活?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浮现的终极追问。本书将触及这个宏大主题,从不同的哲学流派中汲取灵感,引导读者思考生命意义的来源。它可能存在于创造之中,存在于爱与连接之中,存在于对真理的追求之中,或者存在于对责任的承担之中。本书旨在激发读者主动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答案,而非被动接受预设的定义。 第二篇:认识世界——洞察宇宙的奥秘 当我们审视了自身,便自然而然地会将目光投向我们所处的广阔世界。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带领读者以哲学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宇宙的本质。 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 我们所见的万事万物,皆由物质构成。但宇宙是否仅限于物质?本书将探讨关于现实的本质,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从经验主义到理性主义,为读者勾勒出不同的世界图景。我们将深入思考,是否存在超越物质层面的实在,如观念、真理、美等。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时间是川流不息的河流,空间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场所。但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在哲学看来却充满了值得探究之处。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时间的本质,它是线性的、循环的,还是幻象?空间又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这些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打破日常经验的束缚,以更宏观的视角理解存在的维度。 因果与必然的逻辑: 宇宙中的一切似乎都遵循着严密的因果律。是什么决定了事物的发生?是必然的规律,还是偶然的巧合?本书将解析因果关系的哲学含义,探讨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观点,以及它们对我们理解世界和自身行为的影响。理解因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真理的探寻与认知: 我们如何才能区分真与假,认识世界的真相?本书将深入探讨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它将介绍不同的知识获取途径,如观察、推理、直觉,并讨论不同哲学流派对真理标准的理解。通过对认识论的理解,读者将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并学会批判性地思考信息,追求更可靠的知识。 道德与伦理的基石: 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思考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行为。本书将触及道德哲学的核心。何为善?何为恶?是否存在普适的道德法则?我们将探索不同的伦理理论,如功利主义、义务论、美德伦理学,引导读者思考道德判断的依据,并培养健康的道德感。 第三篇:社会与人生——构建和谐与幸福 作为社会性的生物,我们的生活与社会息息相关,而个体的幸福也与群体的和谐紧密相连。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从个体与宇宙转向我们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哲学: 爱、友谊、家庭、合作,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际网络。本书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建立健康、有意义的人际连接?我们将探讨同理心、信任、尊重等重要概念,以及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政治与社会的思考: 我们生活在各种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之中。本书将引导读者对政治哲学进行初步的思考。什么是公正的社会?什么是理想的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什么?我们将接触到关于自由、平等、权力等基本概念,鼓励读者成为一个有批判性思维、有责任感的公民。 知识与愚昧的辨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析知识与愚昧尤为重要。本书将探讨知识的价值,以及愚昧的危害。它将鼓励读者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学习,同时警惕盲从和偏见。通过对知识的哲学思考,我们将更能清晰地认识到理性思考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幸福的追寻与实现: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幸福究竟是什么?是物质的富足,精神的满足,还是其他?本书将从不同的哲学角度解读幸福的含义,探讨通往幸福的可能性路径。它将强调内心的平和、对他人的关怀、对生命的投入等,可能比外在的物质条件更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感。 死亡的哲学思考: 死亡是生命旅程的终点,也是我们理解生命的重要维度。本书将以一种坦然、理性的态度面对死亡。死亡是否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的必然性?通过对死亡的哲学反思,我们将更能珍惜当下,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 结语: 《新大众哲学(简明本)》如同一个温暖的向导,引领读者在思想的海洋中航行。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赠予我们思考的工具和勇气。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并非要成为哲学家,而是要成为一个更深刻、更睿智、更懂得生活的人。它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真理的渴望,对自身的关怀,以及对世界的探索。愿这本书点亮你内心的思想之光,助你开启一段充满智慧与意义的人生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带着一种古典的沉稳,但绝非刻板老旧。它有一种老派的魅力,句子结构往往非常完整,用词精准,体现出作者对母语的深刻驾驭能力。这不像现在市面上很多流行的“快餐式”读物,追求短句和冲击力。相反,这里的文字需要你放慢语速,去体会每一个措辞背后的细微差别。例如,在描述“自由意志”时,作者使用了“抉择之重,犹如磐石之恒”,这种带有文学色彩的表达,使得抽象的概念立刻获得了具象的重量感。这种扎实的文字功底,使得即使是面对康德的“无条件命令”这类极度抽象的伦理学概念,也能感受到其内在的道德力量。我个人认为,这种文风的选用是非常成功的,它无形中提高了读者的思维层次,让你在吸收哲学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严谨的语言训练。这本书不只是传递了哲学观点,它更像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腔调”和“节奏”。它不是教你“想什么”,而是教你“如何有条理地、深刻地去想”。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处理“哲学与现实世界连接”上的高明手腕。很多哲学书读起来让人觉得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仿佛是为象牙塔内的学者准备的。但这本书,却始终将目光聚焦于我们“如何生活”这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谈论科学的局限性,还是探讨艺术的本质,作者总能巧妙地将讨论拉回到当下社会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伦理困境、信息过载带来的认知焦虑,乃至个体在庞大社会机器中的位置感。它不是空谈形而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帮助读者梳理情绪,厘清行动的内在逻辑。比如说,在谈到后现代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时,书中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分析了这种解构对个人信仰体系的冲击,并提出了重建意义的潜在路径。这种将古老智慧应用于当代困境的有效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本“精神急救包”,在你感到迷茫时,提供一套清晰的、经过检验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

这本《新大众哲学(简明本)》着实让我耳目一新。作为一个长期对哲学抱有好奇心但又常常被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著作劝退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座架设在深奥理论与日常认知之间的桥梁。它的叙述方式极其平易近人,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更像是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友人,带着你缓缓步入哲学的大门。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宏大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化繁为简”的功力。例如,在探讨存在主义的核心命题时,书中没有过多地引用那些拗口的德语或法语词汇,而是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富有画面感的例子来阐释“自由选择”与“责任承担”之间的辩证关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它们如同一个个小小的灯塔,照亮了原本迷雾重重的思维路径。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将读者塑造成哲学家,而是鼓励我们每个人都去进行一种“审慎的思考”,去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去构建自己独立而自洽的世界观。对于那些想入门哲学,却又害怕被专业术语淹没的人来说,这本“简明本”无疑是绝佳的敲门砖,它在保持哲学思辨深度的同时,完美地平衡了可读性和知识性。

评分

我之前尝试过几本号称“大众哲学”的书籍,它们大多过于简化,最终沦为一本哲学家的“语录集锦”,缺少了论证的过程和批判的精神。然而,《新大众哲学(简明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哲学领域内部的争议和矛盾。作者非常坦诚地指出了不同学派在核心问题上的分歧点,并且用极具说服力的篇幅,对比了A观点和B观点各自的优势与局限。这种“不偏袒”的立场,让我深感信服。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作者是那位高明的引导者,他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清晰地呈现了不同的思想武器,让我们自己去判断哪一种更能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困惑。这种培养独立判断力的倾向,正是哲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它教会我们,面对复杂的世界,拒绝标签化和简单化的解释,而是要拥抱多维度的、充满张力的理解框架。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哲学史的线性叙事陷阱,而是采用了主题驱动的方式来展开论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苏格拉底、康德、尼采的思想脉络,而是围绕“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什么是正义”、“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核心疑问层层递进。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逻辑的张力。比如,在讨论知识论的部分,作者并没有陷入纯粹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窠臼,而是将两者放入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考察,这使得我们看到知识的生成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认知过程,而是与时代、权力结构紧密交织的产物。书中的论证过程严密而有力,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即便我没有哲学专业背景,也能毫不费力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感受到思想被逐步推向更高层次的愉悦感。读完一部分,我经常会合上书本,对着窗外沉思良久,那是因为作者总能在我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某个概念时,又给出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视角,迫使我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这种被“挑战”的感觉,恰恰是阅读优秀哲学著作最令人着迷的部分。

评分

618做活动帮同事买的,价格美丽,赞!

评分

还可以吧,还没开始阅读。

评分

评分

还不错,送给朋友的,她喜欢

评分

还不错,送给朋友的,她喜欢

评分

“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评分

全新有塑封,京东买书方便快捷

评分

还不错,送给朋友的,她喜欢

评分

货物已经收到了,。很多次在京东购买了!!!!!!!还是很不错的,书籍卖的比较便宜,自营店是真的很不错!!!!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