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设计,也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虽然评价内容主要聚焦于文本,但良好的载体设计无疑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感。进入内容本身,我被其中对“心性修持”的系统梳理深深吸引。它没有过度神化或浪漫化佛教的实践过程,而是非常务实地展示了从理论认知到实际修行的各个阶段所需掌握的经典依据。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菩萨行愿和方便法门的选段处理。这些内容往往容易流于空泛的说教,但在这里,通过对具体公案和论疏的引用,使得抽象的伦理要求落地为可感知的实践步骤。阅读这些部分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着一代代的僧侣在历史中跋涉,学习他们如何将宏大的理想融入到日常的修行细节之中。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这些在喧嚣世界中寻求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结构严谨的“心灵导航系统”。它让你知道,要抵达某个彼岸,你需要依次经过哪些“站台”,并且每个站台都有重要的指示牌为你指引方向。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学术研究上的参考,抱着“查阅资料”的心态打开的。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带给我的远不止是资料的堆砌。它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同理心”,是为那些在佛学海洋中努力航行的人准备的灯塔。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古奥词汇时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地给出对应的现代汉语解释,而是结合上下文和流派特色,进行多角度的辨析。 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位博学的导师,在你困惑的时候,不仅仅告诉你答案是什么,还会告诉你“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理解这个答案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关照,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略有基础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洞察。其中关于禅宗与净土宗思想交融的部分,编者处理得尤为精妙,既保持了两者的独立性,又展现了它们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互相影响的张力。这本书的编撰水平,足以媲美一些顶尖的学术专著,但阅读体验却远比那些专著来得亲切和流畅。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选刊”这类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原典的精髓难免会在筛选过程中流失。但《阅藏知津》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取舍”上的判断极其精准,选取的段落无一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本片段。这些片段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知识体系,让人感觉到这绝非是随意拼凑的合集。 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清晰的“阅读地图”。过去我阅读一些早期文献时,常常会因为不了解其对后续思想的影响而感到困惑。这本书巧妙地通过注释和引述,将不同时期的典籍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思想网络。例如,当介绍某一祖师的论述时,书中会适时地提及它对后世哪几部大部头的奠基作用,这种“前瞻性”和“回顾性”的连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它教会我如何带着历史的眼光去阅读经典,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方法。
评分我得说,我是一个相对比较挑剔的读者,尤其是在面对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和选编工作时。很多选本为了追求“全面”,结果反而弄得四不像,重点不突出,读起来索然无味。但是《阅藏知津》在选材的精当性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它没有试图涵盖所有内容,而是精准地抓住了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 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篇章安排上的匠心。不同于生硬的年代排序,这里的组织方式似乎更贴合读者的认知习惯,从基础的概念建立,到深入的实践探讨,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例如,在介绍某一特定时期的佛教论著时,编者不仅提供了原文节选,还附带了简短的背景介绍,使得我们能立刻将这些文字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其价值和意义。这种“跳脱”于纯粹的文本之上,进行更高维度的梳理和定位的做法,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它让原本枯燥的典籍选读变成了一种充满发现乐趣的旅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过滤了噪音,直抵核心。
评分这本《阅藏知津》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买的是套装上下册,但光是翻阅其中的部分内容,就已经感觉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对佛学典籍抱有浓厚的兴趣,但面对浩如烟海的藏经,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阅藏知津》的出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温柔地为我指明了方向。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经典,而是以一种精妙的梳理方式,将复杂的佛教思想体系化、条理化。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不同宗派教义的比较和阐释。有些经典内容晦涩难懂,但通过这本书的导读和选编,那些深奥的哲理变得平易近见了许多。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其中一个关于“缘起性空”的章节上,原以为会遇到很多艰深的术语,结果作者的解读既保持了原典的严谨性,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理解需求。书中的选文也极具代表性,每一篇都像是精心挑选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是一条清晰的修行脉络。它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研读原典的渴望,不再是盲目的翻阅,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和理解去探索。对于任何想要系统了解中国佛教发展脉络和核心思想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只是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导读。
评分发货很快,快递员服务态度十分好!
评分此书值得一读,趁活动收了
评分还可以吧,当作参考资料
评分《閱智知津》是明代高僧智旭編纂的一部佛經目錄學著作。它首次改變了自唐代智升所撰《開元釋教錄》以來的佛典編目分類方法,建立更加詳備的分類體系;改變《開元釋教錄》單譯本、重譯本各自排列的編排方式,合單本、重本於一處,使一經不再分散各處;改變以往解題目錄單部解題的做法,對重譯本分組做題解。本書對於後來大藏經類的編纂發生了相當的影響,在佛教目錄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學術地位。本書自問世以來四百多年,久負盛名,當代的佛教徒都視本書為佛經入門導論。
评分《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首次改变了自唐代智升所撰《开元释教录》以来的佛典编目分类方法,建立更加详备的分类体系;改变《开元释教录》单译本、重译本各自排列的编排方式,合单本、重本于一处,使一经不再
评分《閱智知津》是明代高僧智旭編纂的一部佛經目錄學著作。它首次改變了自唐代智升所撰《開元釋教錄》以來的佛典編目分類方法,建立更加詳備的分類體系;改變《開元釋教錄》單譯本、重譯本各自排列的編排方式,合單本、重本於一處,使一經不再分散各處;改變以往解題目錄單部解題的做法,對重譯本分組做題解。本書對於後來大藏經類的編纂發生了相當的影響,在佛教目錄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學術地位。本書自問世以來四百多年,久負盛名,當代的佛教徒都視本書為佛經入門導論。
评分很有名的书,还没看。
评分《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四十八卷,把全藏分为经藏、律藏、论藏、杂藏四个部分,共著录、讲解了佛教经籍1700多部。《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首次改变了自唐代智升所撰《开元释教录》以来的佛典编目分类方法,建立更加详备的分类体系;改变《开元释教录》单译本、重译本各自排列的编排方式,合单本、重本于一处,使一经不再分散各处;改变以往解题目录单部解题的做法,对重译本分组做题解。《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阅藏知津(套装上下册)》对于后来大藏经类的编辑发生了相当的影响,在佛教目录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学术地位,是一部仅次于《开元释教录》的佛经目录经典。
评分如学诗须“用功”,“用功”须“专意”,而“专意”则必然会使作者之“志”局限在某个特定的问题和事情之中而无法“与天地同其大”等等,对传统儒家文学理论关于文章写作与天地万物之运行、国家社会之运作享有和遵行着同样的模式和法则的观念,无疑是一种公开的质疑和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