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让您轻松感受辩证法的魅力,轻松、幽默、智慧,平实的哲学,智慧的展示。
《辩证法随谈》是一部能助人修身养性的好书。书中虽然只有两个专题收录了“作风”和“修养”方面的段子,仅有几十个小段,但在其他专题中,作者无论是谈到领导艺术,谈到统战工作,谈到为人民办实事,谈到“和为贵”的思想,等等,字里行间也饱含着许多有关修身养性的道理。“大智若愚看似糊涂不真糊涂,善解人意设身处地考虑对方”,“人心换人心,真诚换真诚,只有真诚地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真诚尊重;批评别人对自己不真诚,首先要反省自己对别人是否
内容简介
《辩证法随谈》全书28万多字,收录了1412条富有辩证意蕴的精彩段落,分为六编三十六题:一编:发展、改革、开放、稳定、环保、生活;第二编:民主、政党、统战、政协、民族、宗教;第三遍:文明、文化、文艺、宣传、体育、京剧;第四编:城建、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旧城改造;第五编:求是、实践、创新、务实、经验、群众;第六编:领导、方法、作风、修养、办实事、和为贵。书中并非专门谈论辩证法,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既有立场、观点、方法,又覆盖工作、学习、生活诸多方面,是时时处处应用了辩证法,时时处处体现了辩证法。作者在书中随时、随地、随事、随兴而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辩证法随谈》一书是李瑞环同志数十年来学哲学用哲学,特别是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实践的丰硕成果的概括与总结。在千余条简短精练的段落中,凝聚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思想方法。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在处理复杂关键的问题时,固然需要丰富的知识,但更需要智慧与方法。李瑞环同志运用辩证法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所提示的方法,会让读者豁然开朗、获益匪浅。比如书中“解决经济问题,不能只就经济谈经济,见物不见人,而必须从政治上看问题,从人的积极性上看问题”; “考虑问题,不但要里里外外、方方面面,而且要颠来倒去、反反复复。这看起来是麻烦,但实际上可以减少麻烦”等论述,充满了辩证的睿智,有助于澄清模糊认识,启人智慧,发人深省。
本书定名为《辩证法随谈》,并不是专门谈论辩证法的,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应用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既有立场、观点、方法,又覆盖工作、学习、生活诸多方面,而是时时处处应有和了辩证法,时时处处体现了辩证法。所谓“随谈”,亦即随时、随地、随事、随兴而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不拘形式。这是作者以前两本著作用过的体例名称。
本书辑录的文稿涉及范围很广,六编三十六题的归类梳理,很难说十分合理的和严密,主要是为了读者翻阅查找的方便。
作者简介
男,汉族,1 9 3 4 年9 月生,天津宝坻人,1 9
5 9 年9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 9 5 1 年7 月参加工作
,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
1 9 5 1 年至6 5 年在北京第三建筑公司当工人(
其间:1 9 5 8 年至6 3 年在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
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 9 6 5 年至6 6 年任北京建筑
材料供应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北京建筑木材厂党总支部书
记。1 9 6 6 年至7 1 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 9 7 1 年至7 2 年任北京建筑木材厂党委书记。1 9
7 2 年至7 3 年任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党委副书记。
1 9 7 3 年至7 9 年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兼市基建指挥
部指挥、市总工会副主任,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1 9
7 9 年至8 1 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
主席。1 9 8 1 年至8 2 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副市
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 9 8 2 年至8 4 年任中
共天津市委书记、代理市长、市长。1 9 8 4 年至8 7
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1 9 8 7
年8 月任)。1 9 8 7 年至8 9 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
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市长。1 9 8 9 年至9 2 年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1 9 9 2 年至
9 3 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 9 9 3 年至现在任中
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党组书记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出版后,各方面反应热烈,特别是其中的“处处都有辩证法”一节,经多家媒体转载,引起读者广泛关注,认为这种质朴、鲜明、生动的片言只语,简短精练,好读好记好用,可以使读者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获得认识论、方法论的启迪。许多读者建议将更多类似的段子汇编成册,《辩证法随谈》一书就是在李瑞环同志主持下为满足读者的要求而选编的。
《辩证法随谈》全书28万多字,收录了1412条富有辩证意蕴的精彩段落,分为六编三十六题:一编:发展、改革、开放、稳定、环保
目录
第一编
发展
改革
开放
稳定
环保
生活
第二编
民主
政党
统战
政协
民族
宗教
第三编
文明
文化
文艺
宣传
体育
京剧
第四编
城建
规划
设计
施工
管理
旧城改造
第五编
求是
实践
创新
实务
经验
群众
第六编
领导
方法
作风
修养
办实事
和为贵
后记
精彩书摘
1390 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总的精神是宜粗不宜细,团结起来向前看,不宜过 分去纠缠。 (摘自1993年4月18日听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1391 对错误严重的人,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对大多数人,主要是通过学 习,提高认识,不要结下死疙瘩。我在天津说过,要“开窗子、搭梯子”。 “开窗子”就是使他呼吸到新鲜空气,“搭梯子”就是给一个台阶叫他下来 。 (摘自1989年8月11日一18日考察山西时的谈话要点) 1392 我们处理问题,总是要使大家化解矛盾,消除隔阂,更好地团结起来。 动不动就上纲,就戴大帽子,听起来很解气,实际上很坏事。这既不利于团 结,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摘自1993年2月24日在听取中央统战部关于民族、宗教工作汇报时的谈 话) 1393 关系是可以协调的,矛盾是可以调节的,我们不但要讲矛盾的普遍性, 而且要讲矛盾的特殊性;不但要懂得斗争的绝对性,还要懂得斗争的多样性 。筷子与肉斗,肉到了嘴里;手术刀与人斗,可以去除病灶;扁担与肩斗, 可以把水挑到家里。这些都是斗嘛!为什么一说斗,非要你把我整垮、我把 你整垮呢? (摘自1990年4月28日在《人民日报》国内记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394 对于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的矛盾问题也要作具体分析,其中大量的 还是不属于对抗的性质,不要把轻微的错误看成重大错误,不要把一时一事 的错误看成不可挽救的错误。 (摘自1986年6月11日在天津市委学习讨论胡耀邦同志《关于党风和党内 矛盾问题》会议上的发言) 1395 “文化大革命”是先整、后整、横整、竖整,回头一看是前边我整你, 后边你整我,大家都来整,大家都挨整。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摘自1998年12月11日在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396 历史上长期积存下来的恩恩怨怨,各种各样的门户之见,许多都是无原 则纠纷,不应该也不可能争出个我高你低和是非曲直来。 (摘自1990年1月10日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 流座谈会上的讲话) 1397 历史上整文人最厉害的往往是文人,特别是有威望的和掌了权的文人, 反动统治者往往利用这一点使文人自相残杀。 (摘自1986年6月28日在天津市文艺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398 许多人并不是鬼,是我们自己疑神疑鬼,结果把人变成了鬼。 (摘自2002年2月1日听取中央统战部汇报时的谈话) 1399 有这种情况:两人闹不团结不是因为你做错了,而是因为你做对了;不 是因为你太穷了,而是因为你太富了;不是因为你太笨了,而是因为你太能 了。 (摘自1995年3月13日同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座谈时的讲话) 1400 是两个骡子拉车快还是两个毛驴拉车快?一般地说,两个骡子力量大, 拉车快,但如果不合着拉,一个往前,一个往后,车都拉散了,肯定比不上 两个往前拉的毛驴快。 (摘自1986年10月13日在宝坻县检查工作时的谈话) 1401 为一个字、一句话,在那儿没完没了地争论,看起来似乎很认真,实际 上没必要。大家齐心合力,怎么说都行;不齐心合力,怎么说也没用。 (摘自1990年11月18日听取湖北省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1402 加强团结和扎实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团结、相互谅解和支持,人们 才有扎实工作的环境;只有扎实工作,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才能实现真 正的团结。 (摘自1991年1月19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1403 大家在一起总是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多给别人留些存在与活动的余地。 如果你挤得人家一点空间都没有,互相一伸胳膊、一伸腿就碰上了,不能怨 别人蹬了你,而要怨你自己留给别人的空间太小。 (摘自1993年6月1日同全国政协机关干部座谈时的讲话) 1404 香港地方很小,容易磕磕碰碰;香港讲市场经济,难免你赔我赚。我希 望大家多想想别人,多想想大局,多一些尊重理解,多一些体谅包容,团结 起来把香港的事情办得更好。 (摘自2000年11月7日会见香港各界知名人士时的讲话) 1405 中国人倒霉的时候容易团结,打胜仗以后常常不团结,我们一定要牢记 历史的教训。 (摘自1995年3月13日同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座谈时的讲话) 1406 能到一起工作是一种缘分。这不是要人们抹稀泥,不讲原则。因为有些 问题,对、错都是小事,没必要争论你长我短。团结本身就是一个原则。 (摘自1999年9月9日听取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1407 人人都需要别人理解、谅解,人人都应当理解、谅解别人;希望别人理 解、谅解,自己必须首先学会理解、谅解别人;不懂得理解、谅解别人,也 常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谅解。 (摘自2003年2月17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时的谈话) 没有诚恳的态度,拿腔作调,虚情假意,别人只会同你虚与委蛇、敷衍 应付,而不会和你说真心话。待人诚诚恳恳,说话实实在在,才能听到真诚 、坦率的肺腑之言。 (摘自2000年3月7日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中共组联组讨论会上的讲 话) 1409 同志之间应该是待人以诚而去其诈,待人以宽而去其隘;作为领导更要 有宽广的胸怀,诚恳待人,平等待人,一视同仁,知人用人;要看得远一点 ,想得大一点,心胸宽一点,姿态高一点。 (摘自1989年10月4日在中共天津市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1410 多一些理解宽容,少一些斤斤计较。 (摘自1994年3月5日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的讲话) 1411 捐前嫌,解旧怨,弃小隙,全大局。 (摘自1993年3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 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412 中国人只要自己不内耗,别人是打不垮的。 (摘自1997年3月3日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文艺、教育、特邀联纽会 上的讲话)P383-387
前言/序言
《辩证法随谈》(李瑞环)——思想的碰撞与现实的烛照 《辩证法随谈》并非一本枯燥的哲学理论手册,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漫步。李瑞环同志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将抽象的辩证法原则,以一种极其亲切、易懂的方式,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辟阐释,更在于它如何引导我们以一种更加辩证、更加全面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矛盾。 一、 拨开迷雾,触碰辩证法的“脉搏” 首先,《辩证法随谈》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它将“高高在上”的辩证法拉下了神坛,使其充满了生命力。书中没有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选择最贴近生活的例子,从日常的鸡毛蒜皮到宏观的社会发展,处处可见辩证法的影子。例如,书中可能会引用一个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经典问题,但绝非为了争论一个无休止的悖论,而是借此引出事物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如何看待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这种“随谈”式的叙述,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普遍联系”的观点,体会到事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书中对“矛盾”的阐释,更是入木三分。它告诉我们,矛盾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李瑞环同志通过生动的比喻,例如“水往低处流,但也要有渠道才能到达远方”,形象地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也点明了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渠道”和方法。这种对矛盾的辩证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摆脱畏难情绪,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将矛盾视为成长的契机。 二、 实事求是,让辩证法“落地生根” 《辩证法随谈》的另一个核心价值,在于它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书中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辩证法的逻辑,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李瑞环同志以其亲身经历,讲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这些案例,可能是关于如何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克服官僚主义等等。 书中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强调,更是让辩证法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它告诫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不能一成不变。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条件,必须深入实际,细致考察,才能找到最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智慧,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书中可能还会讲述一些曾经的“教训”,分析错误决策背后的思想根源,通过反思来加深对辩证法的理解。这种“以史为鉴”,使得辩证法的学习更具警示意义和指导作用。 三、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辩证法的实践意义 《辩证法随谈》并非止步于对辩证法的阐释,它更着眼于如何运用辩证法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书中会深入探讨如何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来分析问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复杂的社会现象,制定科学的政策,以及提升个人的决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书中可能通过一个关于“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的阵痛”的例子,来讲解如何运用“两点论”看待改革的必要性和曲折性,以及如何运用“重点论”抓住改革的主线,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这种方法论的指导,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既要抓大方向,也要关注细节。 同时,《辩证法随谈》也强调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它告诉我们,伟大的变革往往源于微小的积累,持续的努力终将带来质的飞跃。书中可能通过讲述某个项目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或者某个政策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来生动地展现这一规律。这鼓励我们保持耐心和毅力,认识到每一份付出都不会白费,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在为未来的突破积蓄力量。 四、 辩证地看待变化,拥抱发展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辩证法随谈》的价值尤为凸显。它帮助我们理解“变化”本身就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书中可能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或者国际形势的变化,来阐释事物是如何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 例如,书中可能会谈到“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辩证法告诉我们,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式,而是在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变化的。而创新,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往往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观点,能够帮助我们理性地看待变化,既不固步﹔守旧,也不盲目激进,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前进。 书中对“事物是辩证统一的”的阐述,也提醒我们,要避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很多问题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包含着多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例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矛盾,也有统一。过度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都可能导致失衡。只有辩证地看待,才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五、 提升思想境界,锤炼思维品质 《辩证法随谈》最终的目标,是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锤炼读者的思维品质。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认知模式。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会更深刻地洞察事物的本质,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更有效地解决矛盾。 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片面信息所误导。它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个人选择,也能为我们参与社会事务提供更有力的思想武器。 总而言之,《辩证法随谈》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它以其深刻的思想、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将枯燥的哲学概念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它不仅是一次对辩证法的普及,更是一次对读者思想的启迪和升华。阅读这本书,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深刻理解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睿智、更加从容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去拥抱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它教会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用辩证的智慧去解决一切,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