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何兆武汉译思想名著:思想录》是布莱士·帕斯卡尔的代表作,而该书又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它文思流畅,清明如水,作者在《何兆武汉译思想名著:思想录》中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问题,处处闪现思想的火花,更有许多提问和警句发人深省。
《何兆武汉译思想名著:思想录》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潮之外,别辟蹊径;一方面它继承与发扬了理性主义传统,以理性来批判一切;同时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切真理都必然以矛盾的形式而呈现这一主导思想之下指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及其界限,并以他所特有的那种揭示矛盾的方法即所谓“帕斯卡尔方法”,从两极观念他本人就是近代极限观念的奠基人的对立入手,考察了所谓人的本性以及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知识、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其中既夹杂有若干辩证思想的因素,又复浓厚地笼罩着一层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
作者简介
何兆武,西南联大留给我们的最后·位翻译家。他所翻译的《思想录》《社会契约论》《西方哲学史》《法国革命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等,皆为权威的西方学术著作,成为影响数代中国人的经典。
目录
译序
第一编(1—59)
第二编(60—183)
第三编(184—241)
第四编(242—290)
第五编(291—338)
第六编(339—424)
第七编(425—555)
第八编(556—588)
第九编(589—641)
第十编(642—692)
第十一编(693—736)
第十二编(737—802)
第十三编(803—856)
第十四编(857—924)
附录:
帕斯卡尔的生平和科学贡献
有关版本和译文的一些说明
《思想录》不同版本编次对照表
精彩书摘
但是当我再进一步思索,并且已经找到了我们一切的不幸的原因之后,还想要发见它的理由②时;我就发见它具有一个非常实际的理由,那理由就在于我们人类脆弱得要命的那种状况的天然不幸;它又是如此之可悲,以至于当我们仔细地想到它时,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安慰我们。
无论我们能为自己描绘出什么样的状况,但如果我们能把一切可能属于我们的好处都加在一起,那末王位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位置了吧。然而让我们想象一个国王拥有他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满足,但假如他没有消遣,假如我们只让他考虑和思索他的实际状况,那末这种乏味的幸福就支持不住他,他就必然会由于那些在威胁着他的前景、可能临头的叛乱、最后还有那种无可避免的死亡和疾病而垮下来;从而假如他没有人们所谓的消遣,他就要不幸了,而且会比他的最卑微的臣民——他们是会寻欢作乐的——还要更加不幸。
正是因此,赌博、交女朋友、战争、显赫的地位才是那末样地为人所追求。并不是那在实际上有什么幸福可言,也不是人们想象着有了他们赌博赢来的钱或者在他们所追猎的兔子里面会有什么真正的赐福:假如那是送上门来的话,他们是不愿意要的。人们所追求的并不是那种柔弱平静的享受(那会使我们想到我们不幸的状况),也不是战争的危险,也不是职位的苦恼,而是那种忙乱,它转移了我们的思想并使我们开心。
人们之所以喜爱打猎更有甚于猎获品的理由①。
正是因此,人们才那末喜爱热闹和纷扰;正是因此,监狱才成为那末可怕的一种惩罚;正是因此,孤独的乐趣才是一桩不可理解的事。因而人们要不断地极力使国王开心并为国王搜求各式各样的欢乐,——这件事就终于成为国王状况之下的幸福的最重大的课题了。
一个国王是被专门使国王开心并防止他想到他自己的那些人们包围着。因为尽管他是国王,但假如他想到自己,他也会不幸的。
这就是人们为了使自己幸福所能发明的一切了。而在这一点上,成其为哲学家的那些人却相信世人花一整天工夫去追逐一只自己根本不想购买的兔子是没有道理的,这就是不认识我们的天性了。这只兔子并不能保证我们避免对死亡与悲惨的视线,然而打猎——它转移了我们的视线——却可以保证我们。
劝告皮鲁斯,要他享受一下他以极大的劳顿在追求着的安宁,那确实是难之又难②。
[祝一个人生活得安宁,也就是祝他生活得幸福,也就是劝他要有一种完全幸福的状况,这种状况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去思索而不会发见其中有任何苦痛的主题。然而这却是不了解天性。
(既然凡是自然而然在感受其自身状况的人,躲避什么事都比不上躲避安宁;所以他们为了寻找麻烦,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这倒不是他们具有一种可以使自己认识真正幸福的本能。……虚荣,那种向别人炫耀它的乐趣。
[因此,我们若责难他们,我们就错了。他们的错误并不在于追求乱哄哄,假如他们只是作为一种消遣而加以追求的话;过错在于他们之追求它竟仿佛是享有了他们所追求的事物就会使他们真正幸福似的,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才有理由谴责他们是在追求虚荣。从而在整个这个问题上,无论是责难人的人还是被责难的人,都没有了解真正的人性。]
因此,当我们谴责他们说,他们那样满怀热情所追求的东西并不能使他们满足的时候:假如他们回答说:——正如他们若是好好地思想过之后所应该回答的那样,——他们在那里面所追求的只不过是一种猛烈激荡的活动,好转移对自己的思念,并且正是为了这一点他们才向自己提供一种引人强烈入迷的对象;那末他们就会使得他们的对方无言可对了。然而他们并没有这样回答,因为他们自己并不认识自己。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追求的只是打猎而不是猎获品①。
(跳舞:必须好好地想着我们该把步子往哪里迈。一个绅士真诚地相信打猎是一大乐趣,是高贵的乐趣,但是一个猎户可并没有这种感受。)②
他们想象着,如果获得了那个职位,他们就会从此高高兴兴地安宁下来,而并未感觉到自己那贪得无餍的天性。他们自以为是在真诚地追求安宁,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在追求刺激而已。
……
前言/序言
null
《思想录》:破碎的光辉,哲思的碎片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著作,它们不以严谨的体系、宏大的叙事著称,却以其独特的碎片化形式,展现出思想最真实、最动人的面貌。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思想录》(Pensées)便是这样一部杰作。它并非一部有条理的哲学论著,而是一本充满个人反思、宗教体悟、人生洞见的书稿汇编。这些散落在纸页间的思想火花,如同被精心打磨过的宝石碎片,每一片都折射出深刻的光芒,共同拼凑出一幅关于人类困境、信仰追寻以及生命意义的复杂图景。 帕斯卡,这位集数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与哲学家于一身的天才,在生命晚期,因疾病缠身,深切地感受到肉体衰败的无常与精神存在的脆弱。他试图构建一部辩护书,旨在向当时的理性主义和无神论者证明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呼唤人们关注“人”的真实处境。然而,这部“辩护书”最终未能完成,留下的却是大量的笔记、草稿和零散的思想片段。正是这些“未经雕琢”的文字,以其 unfiltered 的力量,征服了无数后世读者,成为了哲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人性的困境:孤独、虚荣与“可怜的”存在 《思想录》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帕斯卡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困境。他认为,人类的根本困境在于其“渺小”与“伟大”并存的二重性。我们既是理性、能思考的生物,又是被欲望、情感和死亡所困的渺小尘埃。这种矛盾,构成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张力。 “人是什么?——一个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用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精准地描绘了人类的脆弱。我们的身体是如此不堪一击,如同脆弱的芦苇,随时可能被自然的力量折断。然而,正是我们脆弱的身体中孕育出的“思想”这一特质,赋予了我们尊严与价值。即使宇宙将我们碾碎,我们依然是能够认识到自己被碾碎的,而宇宙本身却对此一无所知。这种思考能力,是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区分开来的根本原因。 但这种思考能力,也带来了新的痛苦。帕斯卡敏锐地捕捉到人类的“虚荣”与“孤独”。为了逃避思考自身存在的可怕真相,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消遣”(divertissement)。我们沉溺于工作、娱乐、社交,甚至争论不休,都是为了转移注意力,不去面对内心的空虚和死亡的必然。帕斯卡认为,这些消遣,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欺骗,是对真实自我的逃避。 “人类的一大不幸,在于他渴望幸福,却不知道如何去追求;他试图摆脱悲伤,却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渴望与无知并存的矛盾,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我们渴望意义,却在纷繁的世界中迷失方向;我们害怕死亡,却无法找到永恒的慰藉。帕斯卡对这种困境的描绘,充满了悲悯,也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他没有给出虚假的安慰,而是直面人性的脆弱,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最深层的恐惧和欲望。 信仰的呼唤:理性之辩与心灵的选择 在揭示了人性的困境之后,帕斯卡将目光投向了“信仰”。他深知,理性在理解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时是有限的。理性可以揭示现象,可以推演出逻辑,但它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饥渴,无法回答关于生命意义和死亡归宿的终极疑问。 《思想录》中最著名的一章,便是“赌注”(Le Pari)。帕斯卡以一种近乎商业的逻辑,劝导人们去“赌”上帝的存在。他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理性地证明或否定上帝,那么我们不妨将“赌注”押在上帝存在的一边。如果上帝存在,我们赢得了永恒的幸福;如果上帝不存在,我们在世上不过损失了一些短暂的快乐和舒适。而如果我们将赌注押在上帝不存在的一边,一旦我们错了,损失的将是永恒的救赎。 “赌注”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要求读者立刻接受基督教的教义,而是鼓励人们采取一种“行动”。通过参与宗教仪式,通过祈祷,通过学习,去“感受”上帝的存在。帕斯卡认为,心灵比理性更能感知到上帝。爱、恩典、希望,这些情感上的体验,是理性无法完全解释的,却是人类通往信仰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信仰并非盲从,而是“心灵的智慧”。当理性达到极限时,心灵便需要介入。这种心灵的介入,并非放弃理性,而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打开通往更高层面的可能性。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基督徒的“慰藉”——在面对人生的苦难与虚无时,信仰提供了一种超越性的希望,一种与无限的连接。 帕斯卡对人的“堕落”与“救赎”的论述,也构成了他信仰辩护的重要部分。他认为,人类的本性中存在着一种“原罪”,导致了其内在的矛盾与痛苦。而基督教的救赎,正是为这种堕落的人性提供了唯一的出路。他呼唤人们从沉睡中醒来,从“消遣”的虚幻中挣脱,去认识真正的自己,去寻求那能带来永恒幸福的救赎。 思想的火花:隽语、警句与深远的回响 《思想录》的魅力,还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不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论文,而是一系列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碎片。这些碎片,有些是深刻的观察,有些是精辟的论断,有些是饱含情感的呼唤。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读者自己去拾起,去串联,去体会。 帕斯卡的语言,既精准又充满诗意。他擅长运用对比、类比和反讽,将复杂的哲学和神学概念,以简洁、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他关于“伟大的皇帝”与“被剥夺了尊严的乞丐”的对比,关于“人是受苦的,但他也因此而伟大”的论述,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 即使是那些最简短的警句,也蕴含着令人回味无穷的智慧。比如:“我不知道谁创造了我,也不知道我变成了什么。”“一切不幸都源于我们无法待在自己的房间里。”“爱并非只是一个人的情感,而是一种彼此的分享。”这些句子,如同种子,一旦植入读者的心灵,便会生根发芽,不断引发新的思考。 《思想录》并非一部易读的书。它的碎片化结构,要求读者拥有耐心和专注,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去体会那些看似不连贯的段落中隐藏的逻辑联系。然而,正是这种挑战,使得阅读《思想录》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它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中。 超越时代的意义 时至今日,《思想录》的意义依然深远。它所探讨的关于人性、孤独、虚荣、信仰、生命意义等主题,是永恒的。在现代社会,尽管科技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人类内在的困境并未消失,反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加剧。 在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帕斯卡对“消遣”的批判,尤为发人深省。他提醒我们,逃避思考,沉溺于肤浅的快乐,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心的空虚。相反,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脆弱,去探索那些终极的问题,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思想录》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存在的真实面貌。它既揭示了我们的渺小与卑微,也发现了我们身上蕴藏的伟大与潜力。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获得世俗成功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人进行深刻自我反思,从而追寻精神家园的书。 阅读《思想录》,就像是在一片静谧的星空下,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对话。他用他破碎而璀璨的思想,点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在追逐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永远不要忘记向内探索,去寻找那颗真正不朽的灵魂。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了人类思想宝库中,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