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大衰退》的全版譯本,弗裏德曼經典巨著,中譯本首次授權齣版”
《美國貨幣史(1867-1960)》看點:
1. 經濟學大師的經典巨著。弗裏德曼為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傢之一。《美國貨幣史(1867-1960)》是他的成名之作,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2. 《美國貨幣史(1867-1960)》是對美國1929-1933年的“大蕭條”分析得最為透徹的一《美國貨幣史(1867-1960)》。而當前日益嚴重的美國金融危機與“大蕭條”在很多方麵有著相似性。因此,在當前金融危機日益深化、波及全球的大背景下,《美國貨幣史(1867-1960)》中文版的齣版可謂恰逢其時。
3. 盡管《美國貨幣史(1867-1960)》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它是寫給普通人看的。書中使用瞭大量的事例和生動的類比,確保“門外漢”也能讀懂,這也是《美國貨幣史(1867-1960)》有潛力成為一本學術暢銷書的原因。
4. 譯者巴曙鬆在國內具有廣泛的號召力,經常為國內多傢銀行、基金、證券、保險公司進行培訓,已在各種場閤幫我們宣傳此書,從而為我社的營銷工作做瞭很好的鋪墊。
讀者對象:
1. 金融機構(銀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
2. 各級政府機構的研究人員、政策製定者;
3. 廣大高校教師、研究生;
4. 對金融危機和美國經濟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同名英文原版書火熱銷售中: 內容簡介
《美國貨幣史(1867-1960)》以貨幣存量為主綫,研究瞭美國1867—1960年近一個世紀的貨幣發展曆程,及其對美國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的影響。作者通過對貨幣供應變化和通脹水平的因果關係的細緻描繪,證明瞭貨幣政策對於一國經濟運行的深遠影響,尤其是貨幣在穩定經濟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書將繁雜詳盡的曆史統計材料與具有敏銳洞察力的經濟分析完美地融於一體。書中許多視角獨特的分析以及具有開創性的研究結論,例如作者關於1929—1933年大蕭條的分析和解釋,轉變瞭人們的觀念,深化瞭全球金融界對金融市場的理解。
《美國貨幣史(1867-1960)》被公認為是弗裏德曼的影響最為深遠和最突齣的成就之一,是20世紀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不僅是經濟學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參考文獻,而且對於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製定,特彆是理解全球金融動蕩及其政策走嚮也具有重要藉鑒意義。
作者簡介
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國著名經濟學傢,貨幣主義理論創立者,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1915—),美國經濟史學傢,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高級研究員。
譯者簡介:
巴曙鬆,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還擔任中國證監會基金評議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銀監會考試委員會專傢、招商銀行博士後流動站指導專傢。先後擔任中國銀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長、中銀香港助理總經理、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等職務。在中國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並指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先後獲“中國基金業10年特彆貢獻奬”(2008年3月)、“地方金融貢獻奬”(2008年8月),被評為《南方人物周刊》魅力五十人——睿智之魅。2007年4月起,擔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美國貨幣史》改變瞭有關大蕭條的爭論。這部為所有宏觀經濟學傢所熟知的著作,詳細考察瞭美國貨幣存量的變化——無論是當局的主觀貨幣政策所緻,還是銀行體係變化等非個人力量所緻——與國民收入和價格的變化的關係。本書的主要目標是探究近一個世紀以來貨幣力量對美國經濟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伯南剋(Ben Bernanke),美聯儲主席
本書將難以計數的事件巧妙完美地融閤在貨幣製度、法規、政策、人物和政治的曆史演進中,敘述引人入勝,並以清晰的寫作手法躍然紙上……本書將成為貨幣研究領域少有的名留青史的著作之一。
———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
《美國貨幣史》是一個著名的、長期的曆史性和經濟性學識的成功。弗裏德曼和施瓦茨運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把90多年的繁雜的、多變的經濟史組織成一幅條理清晰的畫麵,在這裏,主要的事件因為其原因已被確認而變得很容易理解。這幅畫麵與我們的直覺是一緻的: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大蕭條是一次本不應當發生的事件,它是一場可以避免的災難。
———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E. Lucas),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
這部著作必將為經濟學傢們所推崇。本書注定從一開始就成為經典,而不是逐步被認可的經典。這部鴻篇巨製耗費瞭巨大的工作量,作者們傾盡全力地描寫一個世紀以來的美國貨幣史,並且沒有被他們所考察的煩瑣的細節所迷惑。全書充滿瞭原創性和學術性,並有其他很多使之成為“經典”的因素。所有這些都將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阿蘭?梅爾策(Allan H. Meltzer),著名經濟學傢
對於上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從貨幣理論上分析得最為透徹的經典著作應首推弗裏德曼和施瓦茨的《美國貨幣史》。因此,在這次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海嘯”發生之時,讀者可以從這本書的分析脈絡中找到指導當前美聯儲和全球央行應對之策理論的蛛絲馬跡,就毫不令人感到奇怪瞭。
———林毅夫,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傢兼高級副行長
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綠鈔時期
2.1 1867年貨幣存量的構成
2.2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
2.3 恢復鑄幣的政治鬥爭
2.4 影響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2.5 與綠鈔時期相聯係的幾個特殊問題
2.6 總結
第3章 銀元政治和價格長期下降(1879—1897)
3.1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3.2 銀元政治
3.3 導緻貨幣存量改變的因素
第4章 黃金通脹和銀行改革(1897—1914)
4.1 經濟復蘇時期(1897—1902)
4.2 相對穩定增長時期(1903—1907)
4.3 1907年的銀行業危機
4.4 支付限製解除後的銀行改革
4.5 後危機時代(1908—1914)
4.6 貨幣存量數學意義上的變動
4.7 迴顧比較
第5章 聯邦儲備體係的初期(1914—1921)
5.1 貨幣和銀行結構的改變
5.2 戰時和戰後的通貨膨脹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 聯邦儲備體係的發展期(1921—1929)
6.1 貨幣、收入、價格及貨幣流通速度的發展曆程
6.2 商業銀行運營的變化
6.3 貨幣政策的發展
6.4 影響貨幣存量的因素
6.5 總結
第7章 大蕭條時期(1929—1933)
7.1 貨幣、收入、價格、速度和利率的發展曆程
7.2 引起貨幣存量變動的因素
7.3 銀行倒閉
7.4 大蕭條的國際特徵
7.5 貨幣政策的發展
7.6 其他可選政策
7.7 為何貨幣政策如此無能
第8章 新政時期銀行結構和貨幣本位的變化
8.1 銀行結構的變化
8.2 貨幣本位製度的變化
第9章 周期性變動(1933—1941)
9.1 貨幣、收入、價格和流通速度的變化
9.2 引起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9.3 基礎貨幣的變動
9.4 聯邦儲備政策
9.5 存款—準備金比率的變動
9.6 1937年緊縮及隨後復蘇過程中貨幣性因素的角色
第10章 二戰時期的通貨膨脹
10.1 美國中立時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 二戰赤字時代(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 戰爭結束到價格高峰(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 收支餘額
第11章 貨幣政策的復蘇(1948—1960)
11.1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11.2 導緻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11.3 貨幣政策的發展
11.4 為什麼貨幣存量保持穩定增長
第12章 戰後貨幣流通速度上升
12.1 替代資産收益率的變化
12.2 貨幣替代物的發展
12.3 以上考慮因素的綜閤效果
12.4 穩定性預期
第13章 總論
13.1 貨幣存量與其他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13.2 貨幣關係的穩定性
13.3 貨幣方麵變動的獨立性
13.4 錶象的欺騙性
附錄A 基本錶格
附錄B 名義貨幣存量的主要決定因素
理事評論
主題詞索引
精彩書摘
前言
《美國貨幣史》洋洋大觀,其主旨,以金融研究界的共識,一言以蔽之,就是“貨幣很重要”:貨幣是一個對經濟有著重大影響的獨立而可控的力量。在經濟史上,可能很難找到比當前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更好的案例來分析和印證“貨幣很重要”這個觀點瞭。如果說此前的經濟周期基本上是從實體經濟的投資和消費活動擴散到金融市場的話,那麼,當前的次貸危機可以說是第一次全球意義上從貨幣金融市場的動蕩迅速傳導到實體經濟的新的經濟周期,貨幣金融因素成為經濟波動的最為關鍵的因素。主導這場全球金融海嘯的,是以華爾街為代錶的金融機構製造齣來的、被高杠杆擴散到全球的“有毒資産”,是華爾街自己製造齣來的“貨幣魔鬼”。貨幣從這個層麵再次證明瞭它自身的重要性。
美國一些金融界人士一度認為,美國不幸之中的萬幸,是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以研究大蕭條著稱的伯南剋教授,正好擔任美聯儲的主席,這使得此前隻能代錶伯南剋研究水準的關於大蕭條的專業成果,能夠迅速成為美聯儲的力度很大的具體政策舉措。如果從通常的教科書意義上,伯南剋及其領導下的美聯儲在危機中采用瞭種種政策措施,在傳統的中央銀行學中多數是“非典型的貨幣政策”,但是其基本思路來自伯南剋對於大蕭條的研究。而在對於大蕭條的種種深刻的研究中,弗裏德曼及其《美國貨幣史》都是其中的權威著作,說伯南剋的研究和當前的政策深受弗裏德曼《美國貨幣史》的影響,並不是一個很誇張的說法,讀者可以從本書的分析脈絡中找到當前美聯儲和全球央行救市政策的理論上的蛛絲馬跡。
第1章 緒論
本書討論瞭美國貨幣存量。書中迴顧瞭自南北戰爭(Civi1 War)剛剛結束到1960年的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裏美國貨幣存量的變化,研究瞭其變化的決定因素,並分析瞭貨幣存量對曆史重大事件的影響。
我們的分析之所以從1867年開始,是因為1867年是美國貨幣存量估計值形成連續序列的最早時點。當《國民銀行法》(Nationa1 Banking Act)在南北戰爭期間通過的時候,人們都相信州立銀行很快就將不復存在。結果,聯邦針對州立銀行的係統的數據統計中止瞭。但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州立銀行隻是經曆瞭暫時的萎靡,並沒有完全地衰落。因此,我們的統計數據中有一段嚴重的缺失。南北戰爭前的統計數據也要比1863—1867年的數據更容易獲得。
像在其他時期、地點一樣,在本書跨越的時期裏,貨幣在美國的政治、經濟發展中扮演瞭重要角色。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探究其中的發展,以至於本書讀起來可能有點像一般的經濟史。不過我們提醒讀者並非如此,本書所涉及的內容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自始至終,我們都在跟蹤一條綫索,那就是貨幣存量,我們對這條綫索的關注也決定瞭本書將詳細分析哪些事件,而哪些將被一帶而過。
我們所構築的貨幣存量估計值第一次給齣瞭時間跨度超過90年的連續序列。如圖1所示(錶A-1中給齣瞭具體數據),這些估計值清晰地顯示瞭自南北戰爭以來,美國曆史上大多數主要事件對貨幣存量的影響。
前言/序言
本書的由來,起源於十多年前我們中的一員與已故的沃爾特·斯圖爾特的一次談話。談話的內容是如何對商業周期中的貨幣因素進行統計研究(這是當時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所作的關於經濟周期研究項目的一部分)。斯圖爾特強調最好將美國內戰之後的貨幣發展情況加以“分析性描述”(analytical narrative),以作為統計研究的背景,同時也指齣有關“描述”的資料在當時並不容易獲得,但是這種“分析性描述”會在數據之外為分析增加更為需要的視角。
他的建議使我們在原計劃的專題報告中,增加瞭一章來描述貨幣存量的曆史背景。這一章是在我們已經完成其餘章節的第一稿之後纔開始著手撰寫的,但是它的確顯示齣瞭自己的生命力。由開始的一章變為兩章,然後成為獨立的一部分,現在已獨立成書。雖然本書與統計分析各自單獨成書,但是本書並不是完全獨立的。本書所使用的一些統計數據在即將齣版的姊妹篇《美國貨幣存量的趨勢和周期,1867—1960》中有全麵的解釋(後者成稿在前,但是付印在後)。當我們修訂《美國貨幣存量的趨勢和周期,1867—1960》一書時,斯圖爾特具有先見性的建議一次義一次為我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遵囑所增加的對貨幣史的描述對我們所做的統計分析工作産生瞭重大影響。
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對貨幣因素的周期性的興趣,起源於它對商業周期的研究。與當前研究直接相關的最早研究成果是1947年齣版的關於貨幣和庫存現金的技術論文第4號(1947)。該書所作的估算,雖然目前已經被取代,但是它是貨幣序列研究的第一步,這些內容構成瞭本書以及Phillip cagan即將齣版的《美國貨幣存量變化的決定因素和影響,1875—1955》一書中有關統汁的主體部分。一些早期的成果發錶在兩篇關於貨幣需求的不定期齣版物上,以及一篇關於插值計算方法嗬能存在的問題的技術性
《大變革時代的金融脈絡:1870-1970美國信貸與投資變遷研究》 導言:一個世紀的經濟轉型與金融重塑 本書深入剖析瞭1870年至1970年間,美國金融體係所經曆的劇烈變革。這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時代:一方麵是工業化的飛速推進、全球資本的匯聚與分流;另一方麵是周期性的金融恐慌、政府監管的逐步介入,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對國際貨幣秩序的深刻衝擊。我們聚焦於這一百年間,支撐美國經濟增長與波動的核心金融機製——信貸的創造、資本的配置、以及金融機構的演變,力求勾勒齣一條清晰的脈絡,揭示現代金融體係如何在此期間奠定其基本形態。 第一部分:鍍金時代的金融拓荒與州際競爭 (1870-1900) 本章首先考察瞭南北戰爭後重建時期,美國金融版圖的碎片化特徵。國傢銀行製度的初步建立與黃金標準的早期實踐,在提供穩定性的同時,也因其剛性而暴露瞭對地方經濟需求的敏感性。我們詳細研究瞭州級銀行的蓬勃發展及其與區域性商業活動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重點分析瞭19世紀末期,農業部門對信貸的巨大需求與東部金融中心之間持續存在的張力。大型信托公司和投資銀行(如摩根傢族的崛起)在鐵路、工業擴張中的核心作用被置於顯微鏡下。它們不僅是資本的籌集者,更是産業重組的設計師。此外,本書細緻考察瞭1873年和1893年兩次重大金融恐慌的起因、傳導機製及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強調瞭缺乏中央銀行機構所帶來的流動性管理睏境。對白銀問題的激烈政治辯論,作為對貨幣供應不足的社會經濟反映,也被置於審視的核心。 第二部分:從無政府狀態到中央集權的過渡 (1900-1929) 20世紀初,美國金融監管的呼聲日益高漲。本書認為,1907年“私有恐慌”是催生結構性改革的直接導火索。我們詳細探討瞭美聯儲體係的建立過程——一個在政治妥協中誕生的、旨在平衡聯邦與州權力的復雜機構。美聯儲的初始架構、其對準備金率、貼現率的初步運用,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如何履行其戰時融資的職能,構成瞭本節的核心內容。 在“咆哮的二十年代”,信貸的爆炸性增長是推動消費繁榮的關鍵。本章分析瞭股票市場投機活動的膨脹,特彆關注瞭保證金交易的擴大化如何將金融風險與普通投資者日益緊密地聯係起來。同時,對“理財公司”(Investment Trusts)的興起及其在資本市場中的角色進行瞭考察,揭示瞭金融創新在監管滯後環境下的潛在風險積纍過程。 第三部分:大蕭條與金融監管的重塑 (1930-1945) 大蕭條的爆發不僅是對經濟周期的考驗,更是對既有金融哲學和監管框架的徹底顛覆。本書認為,美聯儲在危機初期的政策失誤,尤其是未能有效履行最後貸款人職責,加劇瞭銀行業的連鎖崩潰。我們對銀行體係的瓦解進行瞭細緻的量化分析,並追蹤瞭儲戶信心喪失的社會心理過程。 羅斯福新政帶來瞭美國金融史上最深刻的結構性變革。重點考察瞭《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對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的分離、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建立對恢復公眾信任的關鍵作用,以及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成立對資本市場透明度的影響。這些法律乾預標誌著美國從自由放任的金融模式嚮政府強力乾預模式的重大轉嚮。戰時經濟動員時期,政府對信貸的直接控製和對短期國債的大規模發行,為戰後重建奠定瞭財政基礎。 第四部分:布雷頓森林體係下的國內信貸擴張與國際角色 (1946-1960) 二戰後,美國金融體係進入瞭一個相對穩定的擴張期,但內部結構矛盾並未消失。本章關注戰後聯邦政府對住房抵押貸款(FHA和VA貸款)的係統性支持,這一政策如何重塑瞭美國中産階級的財富積纍模式和城市地理分布。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也因利率管製(Regulation Q)和逐步放鬆的證券業務限製而發生演變。 在國際層麵,本書探討瞭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如何鞏固瞭美國國內的金融優勢,同時也帶來瞭“特裏芬難題”的早期跡象。盡管美元與黃金掛鈎,但國內信貸的擴張速度開始對黃金儲備構成挑戰。美聯儲在應對戰後通脹壓力與維持固定匯率之間的艱難平衡,是本部分敘述的核心綫索。我們還分析瞭新興的金融工具,如商業票據市場和抵押貸款證券化的萌芽,它們預示著未來金融脫媒化的趨勢。 結論:一個世紀的遺産 1867年至1960年的這段曆史,是一部關於如何在追求效率(通過私人信貸)與保障穩定(通過政府乾預)之間尋求永恒平衡的史詩。從碎片化的、容易崩潰的19世紀金融網絡,到受聯邦監管、由中央銀行主導的20世紀中葉體係,美國金融力量的增長,始終伴隨著對其內在風險的深刻反思與製度上的修補。本書認為,這一時期的經驗和教訓,為理解後續半個世紀的金融自由化與全球化浪潮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