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演讲录中,马克思·韦伯曾经特别强调要将学术和政治区分开来。
“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当一个反复发生的现象挑战了某个现有的理论时,一个理论问题便已呈现。我们搜集资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论文中堆积材料,而是为了研究西方现有的理论,看它们对我们研究的论题是否具有解释力,如果没有解释力,那么我们的论题便成为一个理论上的问题。
“小处入手,大处着眼”
所谓“小处入手、大处着眼”,指的是要选择一个可操作的题目来开始我们的研究,但选择的小题目要能与一个大理论进行学术对话。
“从经验到理论”
任何社会科学都强调研究经验事实,但同时又重视从经验事实中提出抽象的理论。法学研究者应当具有将问题“概念化”、提出新理论的能力。
价值研究的客观化
相对于正义而言,“非正义”才是客观的、可以加以操作的研究对象,因为人们对非正义往往更为敏感,有可操作的判断标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研究大量的非正义现象来问接地研究正义本身。
惊心动魄的跳跃
在笔者看来,任何开创性的法学研究都应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敏锐地发现中国本土的法制经验,并对这种经验做出深入的总结和概括;二是在总结中国法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般性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对这种经验的普遍适用性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从经验事实、问题、中国经验到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提出,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跳跃”,也是社会科学研究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陈瑞华,1967年2月生,山东聊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任兼职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学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硕士(1992),中国政法大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基础理论等。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2004);《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2006);《看得见的正义》(2000);《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7);《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7)。
法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一
附录一 穿过经验事实的迷雾
法科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二
附录二 陈瑞华教授书房散记
社会科学对法学方法的影响
附录三 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
如何进行原创性法学研究
附录四 如何研究法律问题
第三条道路——连接经验与理论的法学研究方法
附录五 惊心动魄的跳跃
刑事诉讼法学的范式与方法问题
附录六 法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法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一
>>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
陈虎:近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法学界对于方法论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日益丰富了起来,甚至很多学科还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引下开始了艰难的学术转型。但是,坦率地说,有不少学者对方法论抱有极为强烈的偏见,比如拉德布鲁赫教授就曾经在其名著《法学导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就像因自我观察而受折磨的人多数是病人一样,为本身的方法论而费心忙碌的科学,也常常成为病态的科学。”陈老师,您认为方法论问题在学术研究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对它的关注和讨论会使法学成为一门病态的科学吗?
陈瑞华:当然不会。相反,如果没有方法论作为研究的指引,法学才会真正走向病态,它不是已经承担了这么多年“幼稚”的恶名了吗?如果说若干年前法学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所谓的学术研究更多地强调资料整理和观点梳理的话,那么现在,随着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随着国际学术交流范围的不断拓展,可以说,获取任何国际前沿的研究资料都不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这个时候,靠对资料的占有和翻译而占据学术研究制高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一定意义上,运用何种方法对相同的经验、数据和文献进行研究,就成为判断学术研究境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
我目前正在攻读一个与法律相关的专业,但坦白说,在研究方法方面,我感到非常迷茫。我阅读了一些法律文本,但总觉得缺乏一种系统性的框架来指导我的阅读和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论指导,让我知道从何着手,如何有效地进行文献检索,如何提炼核心观点,如何构建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我渴望能够掌握一些能够让我独立开展研究的技能,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研究项目,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工具,以及如何撰写一份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步一步地教会我如何完成一项法学研究。我对一些具体的学术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研究、实证研究等都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并给出具体的应用范例。如果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的内容,那就更好了,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评分我对法学研究方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缺乏系统的指导。我接触过一些法学理论,但总觉得它们像是孤立的知识点,缺乏一种贯穿始终的研究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勾勒出法学研究的宏观图景,让我了解不同学派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取 असते。我特别希望能够学习到一些如何将抽象的法学理论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让研究更有意义和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分享他多年研究的心得体会,并为我指明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前沿问题。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讨论,因为我深知,现代法学研究越来越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学研究方法的比较,那将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说实话,我选择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偶然。当时在书店里闲逛,被它厚实的体积和严谨的标题吸引。我之前对法学研究的印象比较模糊,总觉得它离我比较遥远,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我一直对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感到好奇,也希望通过学习一些研究方法,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更理性地看待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像一个侦探一样去分析证据,如何像一个逻辑学家一样去构建论证,如何像一个社会学家一样去观察和理解人群。我尤其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能够独立思考,不轻易被他人观点所左右。如果书中能有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能够展示不同研究方法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我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能够用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方,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沉静而专业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厚重感十足,让人立刻感受到它内容的分量。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如何构建科学研究框架的入门级读物,希望能给我一些初步的指导,了解一下科研的基本逻辑和步骤,比如如何界定研究问题,如何收集文献,如何分析数据等等。我对法学研究领域还比较陌生,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理清思路、建立研究自信的内容,比如如何避免常见的学术误区,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术批判,以及如何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果这本书能够涵盖一些不同法学分支的研究方法,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拓宽我的视野,让我对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为我日后深入某个细分领域打下基础。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学术探索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花哨的修饰,纯粹的学术风格扑面而来。我一直觉得,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的基石,没有扎实的研究方法,再好的想法也难以转化为有价值的成果。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运用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清晰的研究思路,掌握一些能够应对各种研究挑战的工具箱。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如何进行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内容,因为在某些领域,这对于得出客观可靠的结论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来检验理论假设,以及如何用统计工具来支持我的研究发现。同时,我也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克服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的建议,让我能够更坚定地走在研究的道路上。
评分没什么问题,非常好!
评分书中陈老师给了很多法学思维和理念,让你能够更深的理解法律
评分对作者很敬仰,真是有学问。
评分重内容,重质量!!!
评分政治科学
评分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基础理论等。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2004);《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2006);《看得见的正义》(2000);《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7);《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7)。
评分“小处入手,大处着眼”
评分好,学习学习。
评分陈老师的书,对于刚刚步入研究生阶段的人来说很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