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对那个动荡年代中中国城市发展轨迹的探究。1890年至1949年,这段历史时期,无疑是中国社会转型最为剧烈的阶段之一,而济南,作为山东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它的经历必将折射出那个时代更广阔的变迁图景。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在政治动荡和外部压力交织的环境下,济南的城市管理者是如何应对的?他们所推行的发展政策,是仅仅为了维系地方的稳定,还是带有更长远的国家现代化蓝图?那些在历史文献中可能被忽略的基层政治运作,例如地方自治的尝试、基层民众的参与度,又对城市的实际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看到书中不仅仅是宏观的政治分析,更能有微观的社会生活描写,展现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变迁中的真实感受和选择。例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是如何演变的?贫富差距是如何拉大的?市民的教育、医疗、居住条件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济南在这六十年间的复杂发展历程。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带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深入到那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山东重镇——济南。1890年至1949年,这段漫长而又关键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新生的过渡阶段,而济南,作为当时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自身的变迁无疑是整个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剖析,在这一时期,济南的城市空间是如何被重新规划和塑造的?传统的街区格局是否受到了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那些新兴的公共建筑、交通设施,如铁路、电报局、新式学校等的出现,又如何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整体面貌?更重要的是,这种城市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力量又是如何运作的?是地方官僚的决策,还是外国势力的干预?抑或是民族资本家的崛起?我希望能看到作者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揭示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我理解在这一时期,政治力量是如何驱动甚至重塑了济南的城市形态,又如何反过来,城市的发展又对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微妙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立刻勾起了我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兴趣。1890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见证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和现代化尝试,而济南,这座位于华北平原腹地的古老城市,在其中的角色和经历,想必是充满了戏剧性和研究价值。我迫切希望了解,在这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变革背后,济南的城市空间是如何被重塑的?那些曾经的城墙、官衙,在时代的冲击下是消失了,还是被改造利用?新兴的商贸区、工业区、居住区又是如何兴起的?这种空间上的变化,又与哪些具体的政治决策和经济活动紧密相关?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梳理出,在不同政治势力(如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共产党等)的统治时期,济南的城市发展策略有哪些差异?它们又带来了怎样的长期影响?我尤其对那些在这个时期里,作为城市发展推动者的个体或群体感兴趣。是那些有远见的官员,是那些勇敢的民族资本家,还是那些在基层默默耕耘的普通市民?他们的故事,对于理解济南的城市变迁,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光是读起来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学术气息。1890年至1949年,这六十多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多么波澜壮阔的时期啊!从晚清的暮色,到辛亥革命的曙光,再到军阀混战的动荡,直至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最终的抗日战争,每一个节点都足以引发无限的遐想。而选择济南这座城市作为切入点,更是让我感到好奇。济南,这座被誉为“泉城”的城市,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版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的城市面貌又是如何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中悄然发生、甚至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作者究竟是如何将宏大的国家命运与微观的城市肌理相结合,描绘出一幅生动且深刻的图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政治格局的每一次风云变幻中,济南的权力中心是如何流转的?那些曾经的统治者,留下了怎样的制度遗产?而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又是否因此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那些老街区、新建筑,它们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一窥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典型内陆城市所经历的复杂而丰富的历程。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本身就散发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气质,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深度充满了期待。1890年至1949年,这六十余载,对于中国而言,是旧秩序摇摇欲坠,新力量孕育而生的关键时期。而将目光聚焦在山东的省会济南,其选择的意义非凡。我非常好奇,在这一系列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之下,济南的社会结构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悄然改变?传统的士绅阶层,在新的政治格局中是消退了,还是以新的形式继续发挥着影响力?新兴的工商阶层,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如何与官方进行博弈,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取自身发展的?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了解在政治与经济的交织影响下,济南的城市生活图景是怎样的?那些曾经的老字号,在时代的洪流中是沉寂还是焕发新生?新式企业和商业模式又是如何在这个古老的城市中落地生根?我对那些具体的历史细节充满了渴望,比如,在某一个特定的政治事件发生后,济南的商业活动是否因此受到影响?某个政策的出台,又如何促进或阻碍了城市的工业发展?
评分作者的博士论文,很扎实
评分很好很快!
评分还不错。。。。。。。。。。。
评分了解济南的变迁史
评分正如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丘为君教授在他对鲍德威教授的本书所写的书评中所言,在有关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市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一些大都市是如何实现其现代化意愿”[1]?鲍德威教授在本书中,以“政治”和“发展”作为核心概念,逐一研究了从19世纪晚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段时期的每一个阶段中济南的变迁历程,说明了济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近代化发展,但其依照西方工业主义城市的发展道路走上现代化的梦想最终破灭。而这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整体发展中的很多根本性问题,如以军阀混战为主要表现的掠夺性的国内政治统治,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为最高峰的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等。我们看到,中国城市在近代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文化和政治形式的主要空间载体,但是由于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城市未能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因此,社会整体的转型过程最终归于失败。随着1949年共产主义革命在中国成功的夺取政权,一场根本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革命也随之展开,中国的城市由此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俄式苏维埃城市模式与延安城市模式的混合形态。而城市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对建设“生产型城市”的强调。正如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丘为君教授在他对鲍德威教授的本书所写的书评中所言,在有关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市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一些大都市是如何实现其现代化意愿”[1]?鲍德威教授在本书中,以“政治”和“发展”作为核心概念,逐一研究了从19世纪晚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段时期的每一个阶段中济南的变迁历程,说明了济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近代化发展,但其依照西方工业主义城市的发展道路走上现代化的梦想最终破灭。而这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整体发展中的很多根本性问题,如以军阀混战为主要表现的掠夺性的国内政治统治,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为最高峰的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等。我们看到,中国城市在近代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文化和政治形式的主要空间载体,但是由于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城市未能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因此,社会整体的转型过程最终归于失败。随着1949年共产主义革命在中国成功的夺取政权,一场根本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革命也随之展开,中国的城市由此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俄式苏维埃城市模式与延安城市模式的混合形态。而城市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对建设“生产型城市”的强调。
评分可以说是经典之作了,不能白来一次济南
评分正如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丘为君教授在他对鲍德威教授的本书所写的书评中所言,在有关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市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一些大都市是如何实现其现代化意愿”[1]?鲍德威教授在本书中,以“政治”和“发展”作为核心概念,逐一研究了从19世纪晚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段时期的每一个阶段中济南的变迁历程,说明了济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近代化发展,但其依照西方工业主义城市的发展道路走上现代化的梦想最终破灭。而这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整体发展中的很多根本性问题,如以军阀混战为主要表现的掠夺性的国内政治统治,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为最高峰的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等。我们看到,中国城市在近代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文化和政治形式的主要空间载体,但是由于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城市未能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因此,社会整体的转型过程最终归于失败。随着1949年共产主义革命在中国成功的夺取政权,一场根本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革命也随之展开,中国的城市由此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俄式苏维埃城市模式与延安城市模式的混合形态。而城市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对建设“生产型城市”的强调。正如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丘为君教授在他对鲍德威教授的本书所写的书评中所言,在有关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市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一些大都市是如何实现其现代化意愿”[1]?鲍德威教授在本书中,以“政治”和“发展”作为核心概念,逐一研究了从19世纪晚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段时期的每一个阶段中济南的变迁历程,说明了济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近代化发展,但其依照西方工业主义城市的发展道路走上现代化的梦想最终破灭。而这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整体发展中的很多根本性问题,如以军阀混战为主要表现的掠夺性的国内政治统治,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为最高峰的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等。我们看到,中国城市在近代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文化和政治形式的主要空间载体,但是由于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城市未能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因此,社会整体的转型过程最终归于失败。随着1949年共产主义革命在中国成功的夺取政权,一场根本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革命也随之展开,中国的城市由此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俄式苏维埃城市模式与延安城市模式的混合形态。而城市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对建设“生产型城市”的强调。
评分图书还可以,外国学者写的有趣
评分物有所值,还没有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