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走进马克思》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针对所谓“两个马克思”的争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摆脱“体系哲学”的解释框架和僵硬的学科建制,以专题的形式,史论融合,系统地阐述和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并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探讨若干有代表性的西方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建立一种与之进行平等对话的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此外,本书在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些焦点问题诸如实践观、历史观、社会观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作者简介
孙伯鍨,男,1930年生于江苏泰兴,2003年病故。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成员等职。先后参加十余种哲学教材的编写,出版著作《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卢卡奇与马克思》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获得首届中国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张一兵(原名张异宾)男,1956年生于南京,祖籍山东茌平。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任中共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马克恩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等。代表性论著有《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文本的深度耕犁》(第1-2卷)等。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列宁、海德格尔文本研究,国外马克恩主义研究,构境理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走进马克思》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各种“传统”、偏见和时尚所掩盖住的方法论实质,极其有力地扭转了国内学术界由来已久的一些不正确的倾向,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是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出现的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楠森
《走进马克思》一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实践,严格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原意,紧密围绕“实践”、“历史”和“社会”这三个主要概念,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注意与现代西方思潮进行开放式的对话和沟通,旗帜鲜明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真实地凸现了它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质。坚持与发展、批判与借鉴在本书中做到了很好的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先达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150年
一 走出唯心主义
二 两条逻辑思路的碰撞
三 新唯物主义的诞生
四 第二国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
五 在革命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思潮
七 走进马克思
上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编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
第一章 直观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
第一节 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与思维特点
一 近代唯物主义的兴起
二 近代唯物主义的思维特征及其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三 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对立面的近代唯心主义
第二节 近代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中的失落
一 人与环境的二律背反
二 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性突破与局限
第三节 直观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
一 直观唯物主义与实践人道主义
二 实践人道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
第四节 实践:新唯物主义的逻辑基点
一 从感性对象到感性活动
二 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是社会实践
第二章 从实践的唯心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
第一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唯心主义
一 实践理性与价值悬设
二 劳动辩证法与黑格尔哲学的主题
三 马克思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早期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一 早期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建构
二 从异化史观向实践观点的回归
三 经济学研究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升华
第三节 作为哲学范畴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一 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二 实践概念的辩证本性:对本质唯心主义与经验唯物主义的拒绝
三 实践的社会历史具体性与社会历史生活情境的特殊性
第四节 自然、实践、社会、人类:一条崭新的逻辑思路
一 自然:社会存在的前提
二 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定
三 社会实践与人的本质
第二编 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空间
第一章 生产:历史的起点和发源地
……
下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
精彩书摘
不过,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1日唯物主义,对于对象客观实在性的理解都是建立在粗陋的经验之上。因此,物质范畴在以往的科学与哲学史中,都是作为一种刚性的经验而成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体论边界。但是,18世纪以来的科学进步使得哲学必须在两种看法中作出选择:一种是把物质的终极单位看作是非广延的力的中心;另一种是把物质看作是一个无限序列的微细结构,内外相含,愈在内部愈微细。①从感觉论者的观点看,在后一种选择中,科学实验中广泛使用的仪器只不过是充当了翻译器,将未知的、感官不能直接把握的物质属性译作我们感觉可以了解的语言。但是感觉论对于工具的依赖造成其机械的认识边界,凡是不能借助于工具所了解的即是不存在的,实体成为他们认识的最后界限。因此,在科学史上,牛顿的坚硬而有质量的质点,在麦克斯韦看来,像19世纪的原子一样,已经打上了制成品的戳记,但到19世纪末,它就不再能够继续有效地说明事实了。这正是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在马赫之后,相对论的问世则使哲学家们认为过去以为在实质上占有空间的物质不过是相对于观察者的空间与时间的一个瞬间事件。经验主义物理学家所惊叹的“物质的消灭”,充分说明了这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固有的局限性。
关于物质,列宁指出它是认识论的根本概念,但是在认识论上,物质与意识这两个概念除了指明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再从实质上下别的定义。因此,用经验来定义的物质观必然地随着人类对世界探索的深入而走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为此,列宁严格地限定了作为认识论基本范畴的物质和意识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对立。他问道:“在认识论所使用的概念中,有没有比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感觉、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这些概念更广泛的概念呢?没有。”接着他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它们的对立在“仅仅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样,列宁强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按照如何解答我们认识的泉源问题即认识(和一般“心理的东西”)同物理世界的关系而区分开来的,至于物质的构造问题即原子和电子问题,那是一个只同这个“物理世界”有关的问题。物质的消失,它表达的只不过是这样一些意思:“至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前看来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固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①这样,列宁批评了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的感觉论忽视了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它所反对的仅仅是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唯物主义。
……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走进马克思 内容简介 《走进马克思》并非一本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入门读物,它是一次深度探寻,一次对那个塑造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思想巨匠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审视。本书旨在打破读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板印象,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发现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 本书的编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某个单一理论进行孤立的解读,而是力求展现其思想的整体性与发展脉络。我们将从马克思的成长环境与思想渊源入手,追溯他如何受到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性继承,以及他如何汲取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养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他对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进行是如何进行批判性吸收与超越的。这些前期准备,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如“异化”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至关重要。 本书的重点,将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展开。我们将以《资本论》为核心,深入剖析剩余价值理论的精髓。这不仅仅是关于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的理论,更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以及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的深刻揭示。本书将尝试用更加易于理解的语言,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和经济现象,来阐释这一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理论,帮助读者理解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深层机制。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块基石。本书将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阐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将探讨,马克思如何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洞察中,提出了从原始共产主义到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这部分内容,将着重于展现马克思对历史演进的宏大叙事,以及他如何将经济因素视为推动历史变革的关键动力,而非单一或决定性因素。 在阶级斗争理论方面,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经典论断,更将深入探讨马克思对阶级形成的社会经济根源的分析,以及他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述。我们将回顾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阶级对立的生动描绘,以及他对未来社会革命的构想。本书将尝试呈现,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如何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指向了对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深刻洞察。 除了上述核心理论,本书还将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其他重要维度。例如,对“人的解放”的深层理解,马克思并非仅仅关注经济上的解放,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我们将探讨,在马克思的构想中,未来社会将如何克服异化,使人能够实现其真正的潜能。同时,本书也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进行强调,即马克思主义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批判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 为了使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说服力,我们将引入马克思本人及其同时代人的经典文献,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第一卷等,并对其进行精辟的解读和阐释。这些文献是马克思思想的直接载体,通过对它们的深入分析,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马克思思想的逻辑力量和文本魅力。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我们将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我们将简要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俄国等国家如何被接受、被改造,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理论流派。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开放性与适应性,以及其在不同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生命力。同时,本书也将不回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争议,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清晰、严谨,又不失可读性。我们将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哲学术语,或者在必要时加以解释。我们的目标是,让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兴趣但缺乏系统学习的读者,能够轻松入门;让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能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启发。我们希望,《走进马克思》不仅仅是一本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更是一次与思想巨人对话的体验,一次对我们所处社会进行深度反思的契机。 总而言之,《走进马克思》是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进行全面梳理、深度解读、历史追溯的智力之旅。它试图以一种开放、批判的态度,引导读者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解其历史地位,并思考其在当代的价值。本书所呈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性、深刻性与复杂性,是它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所具有的独特贡献。它邀请读者与我们一同,拨开历史的尘埃,走进马克思的思想世界,去感受那股依然在涌动的革命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