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名称: 外研社精编英汉汉英词典 |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08-01 | 
| 作者:本社 | 译者: | 开本: 5 | 
| 定价: 41.90 | 页数:527 | 印次: 11 | 
| ISBN号:7560043232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外研社精编英汉汉英词典》是一部具有英汉、汉英双向功能的词典。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收词量大:英汉部分收录主词目、固定短语及复合词60,000余条;汉英部分收录基本词条及派生词条40,000余条。这样的超大信息量,在同类词典中首屈一指。 ·新词新义多:英汉部分增收新词新义1,000余条;汉英部分增收新词新义5,000余条。 ·实用性强:英汉部分语法标注详尽、收录了大量典型实用的短语和习语并提供了大量用法说明;汉英部分标注词目词性并提供了50,000余条例证搭配。 ·小巧精美:本词典采用圣经纸印刷,64开袖珍本,小巧精美,便于携带。
《外研社精编英汉汉英词典》是一部具有英汉、汉英双向功能的词典。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收词量大:英汉部分收录主词目、固定短语及复合词60,000余条;汉英部分收录基本词条及派生词条40,000余条。这样的超大信息量,在同类词典中首屈一指。 ·新词新义多:英汉部分增收新词新义1,000余条;汉英部分增收新词新义5,000余条。 ·实用性强:英汉部分语法标注详尽、收录了大量典型实用的短语和习语并提供了大量用法说明;汉英部分标注词目词性并提供了50,000余条例证搭配。 ·小巧精美:本词典采用圣经纸印刷,64开袖珍本,小巧精美,便于携带。
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技术控”,对任何工具书的效能都抱有一种近乎苛刻的审视态度。这本工具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骨架”异常扎实。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词典为了追求便携和快速检索,牺牲了深度和精确性,使得很多关键的语义差别被模糊化了。然而,这本词典在处理那些具有多重释义、并且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含义迥异的词汇时,展现出了惊人的严谨性。举个例子,像“interface”这样的词,它不仅给出了计算机科学中的定义,还涵盖了哲学和设计领域中的引申义,并且用清晰的小标题进行了区分。这种结构化的处理,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进行跨领域阅读时的理解成本。我发现,相比于依赖线上工具的碎片化查询,这种沉浸式的翻阅体验,反而更能帮助大脑建立起稳固的词汇网络。它不是那种查完即忘的“即时贴”,而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时回溯、进行系统性回顾的知识图谱。它的索引系统也设计得非常巧妙,即便是那些不常见的、被层层嵌套在复合词中的词根,也能通过巧妙的交叉引用快速定位,体现出编纂者对语言逻辑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厚重的家伙,初次捧在手里,那份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对它充满了敬意。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场景,那种仿佛要揭开知识宝库大门的兴奋感。我当时正处于英语学习的瓶颈期,背了无数单词,做了海量练习,可一到实际应用,总感觉词不达意,或者说,那些刻板的“标准答案”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打架。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初看之下有些传统,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出版方在信息密度和可读性之间做出的精妙平衡。它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用大片留白来营造“高级感”的字典,它务实,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学究,把最精华的内容浓缩在了每一页上。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一些专业术语和习语方面的处理,不像一些简易词典那样一笔带过,而是给出了多角度的解释和例句,让人能真正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差异。我特别喜欢它收录的一些当代俚语和网络热词的更新速度,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紧跟时代脉搏的职场人士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翻阅过程中,我经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不是为了查某个具体词,而是被某些解释的深度所吸引,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文化和语言探索,而不是简单的工具使用。
评分对于我们这种需要长时间面对海量阅读材料的专业人士来说,效率就是一切。过去我尝试过很多电子词典APP,它们速度快,但常常伴随着无休止的弹窗广告或者需要抢占内存的后台进程,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这本外研社的精编本,虽然启动需要一个物理动作——即“翻开”,但一旦翻开,它提供的就是一种零干扰的沉浸式体验。我最欣赏它的一个特点是,它在解释复杂名词时,常常会提供一个简短的、高度概括性的定义,这个定义本身就如同一个微型的“知识卡片”。比如解释一个复杂的科学概念时,它不会直接堆砌拗口的术语,而是先给出一个清晰的主干解释,然后再延伸到专业术语的翻译。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理解新领域术语的效率。它不是催促你快点查完走人,而是鼓励你在查阅一个词的同时,顺带理解它背后的那一片知识土壤,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是我最欣赏的。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购买它,纯粹是出于一种“情怀”——毕竟在电子设备如此普及的今天,拥有一本印刷精美的工具书,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但随着使用的深入,我发现这种情怀很快就被其实用性所取代。它的纸张质量和装订工艺,是我在同类产品中见过的顶尖水平。长时间的翻阅,不会有油墨蹭到手上的烦恼,书脊的耐用性也足以承受我这种近乎“粗暴”的使用方式——是的,我习惯于在查找时用力按压书页。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收录某些古老或文学性极强的表达时,并没有采取敷衍的态度。例如,在解释一些莎士比亚戏剧中常用的古英语词汇时,它会给出简短的历史溯源或词源解释,这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价值不可估量。很多时候,我并不是在查一个“词”,而是在查一个“文化现象”或一个“历史阶段的语言面貌”。这种深度挖掘,使得它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学习工具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语言史参考书。
评分从一个非英语母语者,到如今需要进行专业笔译工作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对“语用”层面的把控。很多时候,单词的字面意思对得上,但用在句子中却显得生硬、不地道。我发现这本词典在例句的选择上,明显是经过了精挑细选的,它们大多来源于真实的语料库,涵盖了从正式公文到日常对话的各种语境。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动词短语和固定搭配的处理。很多动词加了不同的介词后,意思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本词典将这些变化清晰地列出,并且往往会附带一句“注意区分”或“侧重XX语境”的提示。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有效地帮助我避免了翻译中的“中式英语”陷阱。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的一个“防火墙”,在提交任何重要的译文之前,我都会习惯性地用它来交叉验证那些拿不准的表达。它教会我的,与其说是词汇本身,不如说是如何以一种更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方式去组织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