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社精编英汉汉英词典

外研社精编英汉汉英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社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英汉词典
  • 汉英词典
  • 外研社
  • 精编
  • 工具书
  • 语言学习
  • 英语学习
  • 双语词典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关村图书大厦图书音像专营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756004323
商品编码:10080468277
出版时间:200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外研社精编英汉汉英词典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8-01
作者:本社 译者: 开本: 5
定价: 41.90 页数:527 印次: 11
ISBN号:7560043232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目录

《外研社精编英汉汉英词典》是一部具有英汉、汉英双向功能的词典。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收词量大:英汉部分收录主词目、固定短语及复合词60,000余条;汉英部分收录基本词条及派生词条40,000余条。这样的超大信息量,在同类词典中首屈一指。 ·新词新义多:英汉部分增收新词新义1,000余条;汉英部分增收新词新义5,000余条。 ·实用性强:英汉部分语法标注详尽、收录了大量典型实用的短语和习语并提供了大量用法说明;汉英部分标注词目词性并提供了50,000余条例证搭配。 ·小巧精美:本词典采用圣经纸印刷,64开袖珍本,小巧精美,便于携带。

精彩书摘

《外研社精编英汉汉英词典》是一部具有英汉、汉英双向功能的词典。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收词量大:英汉部分收录主词目、固定短语及复合词60,000余条;汉英部分收录基本词条及派生词条40,000余条。这样的超大信息量,在同类词典中首屈一指。 ·新词新义多:英汉部分增收新词新义1,000余条;汉英部分增收新词新义5,000余条。 ·实用性强:英汉部分语法标注详尽、收录了大量典型实用的短语和习语并提供了大量用法说明;汉英部分标注词目词性并提供了50,000余条例证搭配。 ·小巧精美:本词典采用圣经纸印刷,64开袖珍本,小巧精美,便于携带。


寰宇译林:跨越文化边界的语言桥梁 一卷在手,洞悉古今中外 本书并非旨在收录某一特定出版社的特定词汇集,而是以全球视野,汇集人类文明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所产生的关键性语言表达。我们相信,真正的语言宝库,在于其广袤无垠的覆盖面与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古典与哲思的沉淀——溯源篇 本篇聚焦于对西方古典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及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典籍中核心词汇的梳理与精炼。 一、西方古典语境的重塑: “Areté”的再定义: 深入探讨古希腊语中“卓越、德行”的复杂内涵,它如何从荷马史诗中的武勇,演变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伦理核心。我们不仅提供直译,更辅以其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激活的语境,以及在现代政治学中的回响。 拉丁语的法律与科学骨架: 选取拉丁语中对现代法律(如 Habeas Corpus, Stare Decisis)、医学及自然科学领域影响深远的术语。阐释如 Prima Facie, Ad Hoc 等短语在当代跨国语境下的精确用法,避免常见的误译与滥用。 神话与叙事原型: 收集关键的神话人物、地点及事件词汇(如 Hubris, Nemesis, Arcadia),追溯其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流变,为文学批评提供坚实基础。 二、东方智慧的精微表达: 儒道互补的词汇群: 对“仁、义、礼、智、信”进行多层次解析,不仅对照其在《论语》、《孟子》中的原始语境,更扩展到宋明理学中对其概念的深化与异化。特别关注“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对现代认知科学有启发意义的复合词。 佛学概念的本土化路径: 精选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与本土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关键概念(如“缘起”、“空”、“般若”)。探讨其在唐代禅宗鼎盛时期,以及近代哲学对这些概念的重新阐释。 文言叙事的精炼: 选取中国古典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中,极具韵味和信息密度的短语和惯用语。这些词汇往往言简意赅,如“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筚路蓝缕”,其深层意境难以通过简单的词典释义完全传达。 第二部分:科学与技术的迭代——前沿篇 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至今,在全球化和技术爆炸背景下,涌现出的关键领域词汇,强调其跨学科性和动态性。 一、自然科学的精确术语: 物理学与宇宙观的演变: 囊括相对论、量子力学中的核心术语(如 Entanglement, Singularity,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重点在于解释这些术语背后的理论框架,而非仅仅罗列公式。同时,收录与中国古代天文学概念相对照的现代术语,促进跨文化科研交流。 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伦理边界: 涵盖基因编辑(CRISPR, Off-target effects)、合成生物学、以及神经科学中的新发现词汇。特别关注与之相关的伦理术语(如 Informed Consent, Bioethics)在不同法律体系下的差异化表达。 二、信息时代的语言重塑: 计算科学的底层逻辑: 详尽解析如 Algorithm, Heuristic, Big Data, Blockchain 等词汇的计算模型基础。区别于网络俚语式的简单翻译,本书旨在提供其在计算机科学原理层面的精准定义。 网络与社会学的交集: 关注社会网络分析(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Echo Chamber)、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等新兴领域,探讨这些概念如何跨越语言障碍,成为全球学术讨论的共同语言。 第三部分:全球化与文化碰撞——应用篇 本部分关注全球化进程中,语言在商业、政治和艺术交流中的实际应用与文化敏感性。 一、国际政治与外交辞令: 权力话语的微妙差异: 剖析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中常用的外交术语,如 Soft Power, Nation-Building, Constructivism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流派)。对比不同国家在描述主权、人权等敏感议题时,所偏好的措辞差异。 经济学的语境依赖性: 区分如 Fiscal Policy 与 Monetary Policy 在不同经济体(如中央计划经济体与市场经济体)中的实际操作含义。收录如 Quantitative Easing, Moral Hazard 等金融危机后普及的核心术语。 二、艺术与媒介的跨界表达: 现代艺术的批判性词汇: 涵盖从立体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关键艺术批评术语(如 Détournement, Simulacra, Conceptual Art)。强调理解这些术语需要掌握其诞生的文化背景和批判对象。 电影与传播学的叙事结构: 解析影视制作及传播学中的专业术语,例如 Mise-en-scène, Diegesis, Framing Effect。重点在于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复杂的叙事技巧和受众心理。 编纂理念:超越词汇的语境重建 本书的最终目标并非简单地提供一词对一词的翻译。我们致力于重建每一个核心词汇在特定语境下的“生态系统”——即其历史渊源、文化负载、学科规范以及当代应用趋势。对于每一个重要的多义词,我们坚持提供多组经过严格筛选的例句,这些例句直接引自不同领域的权威文本(哲学论著、科学期刊、法律文书、经典文学),确保使用者能够掌握该词在特定情境下的“唯一正确解”。 本书面向高级语言学习者、专业翻译人员、跨国研究人员,以及所有渴望穿透表层语言,直抵知识深处的求知者。它是一座连接人类知识宝库的坚实桥梁,其价值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广度与严谨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技术控”,对任何工具书的效能都抱有一种近乎苛刻的审视态度。这本工具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骨架”异常扎实。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词典为了追求便携和快速检索,牺牲了深度和精确性,使得很多关键的语义差别被模糊化了。然而,这本词典在处理那些具有多重释义、并且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含义迥异的词汇时,展现出了惊人的严谨性。举个例子,像“interface”这样的词,它不仅给出了计算机科学中的定义,还涵盖了哲学和设计领域中的引申义,并且用清晰的小标题进行了区分。这种结构化的处理,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进行跨领域阅读时的理解成本。我发现,相比于依赖线上工具的碎片化查询,这种沉浸式的翻阅体验,反而更能帮助大脑建立起稳固的词汇网络。它不是那种查完即忘的“即时贴”,而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时回溯、进行系统性回顾的知识图谱。它的索引系统也设计得非常巧妙,即便是那些不常见的、被层层嵌套在复合词中的词根,也能通过巧妙的交叉引用快速定位,体现出编纂者对语言逻辑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厚重的家伙,初次捧在手里,那份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对它充满了敬意。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场景,那种仿佛要揭开知识宝库大门的兴奋感。我当时正处于英语学习的瓶颈期,背了无数单词,做了海量练习,可一到实际应用,总感觉词不达意,或者说,那些刻板的“标准答案”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打架。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初看之下有些传统,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出版方在信息密度和可读性之间做出的精妙平衡。它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用大片留白来营造“高级感”的字典,它务实,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学究,把最精华的内容浓缩在了每一页上。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一些专业术语和习语方面的处理,不像一些简易词典那样一笔带过,而是给出了多角度的解释和例句,让人能真正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差异。我特别喜欢它收录的一些当代俚语和网络热词的更新速度,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紧跟时代脉搏的职场人士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翻阅过程中,我经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不是为了查某个具体词,而是被某些解释的深度所吸引,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文化和语言探索,而不是简单的工具使用。

评分

对于我们这种需要长时间面对海量阅读材料的专业人士来说,效率就是一切。过去我尝试过很多电子词典APP,它们速度快,但常常伴随着无休止的弹窗广告或者需要抢占内存的后台进程,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这本外研社的精编本,虽然启动需要一个物理动作——即“翻开”,但一旦翻开,它提供的就是一种零干扰的沉浸式体验。我最欣赏它的一个特点是,它在解释复杂名词时,常常会提供一个简短的、高度概括性的定义,这个定义本身就如同一个微型的“知识卡片”。比如解释一个复杂的科学概念时,它不会直接堆砌拗口的术语,而是先给出一个清晰的主干解释,然后再延伸到专业术语的翻译。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理解新领域术语的效率。它不是催促你快点查完走人,而是鼓励你在查阅一个词的同时,顺带理解它背后的那一片知识土壤,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是我最欣赏的。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购买它,纯粹是出于一种“情怀”——毕竟在电子设备如此普及的今天,拥有一本印刷精美的工具书,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但随着使用的深入,我发现这种情怀很快就被其实用性所取代。它的纸张质量和装订工艺,是我在同类产品中见过的顶尖水平。长时间的翻阅,不会有油墨蹭到手上的烦恼,书脊的耐用性也足以承受我这种近乎“粗暴”的使用方式——是的,我习惯于在查找时用力按压书页。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收录某些古老或文学性极强的表达时,并没有采取敷衍的态度。例如,在解释一些莎士比亚戏剧中常用的古英语词汇时,它会给出简短的历史溯源或词源解释,这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价值不可估量。很多时候,我并不是在查一个“词”,而是在查一个“文化现象”或一个“历史阶段的语言面貌”。这种深度挖掘,使得它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学习工具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语言史参考书。

评分

从一个非英语母语者,到如今需要进行专业笔译工作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对“语用”层面的把控。很多时候,单词的字面意思对得上,但用在句子中却显得生硬、不地道。我发现这本词典在例句的选择上,明显是经过了精挑细选的,它们大多来源于真实的语料库,涵盖了从正式公文到日常对话的各种语境。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动词短语和固定搭配的处理。很多动词加了不同的介词后,意思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本词典将这些变化清晰地列出,并且往往会附带一句“注意区分”或“侧重XX语境”的提示。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有效地帮助我避免了翻译中的“中式英语”陷阱。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的一个“防火墙”,在提交任何重要的译文之前,我都会习惯性地用它来交叉验证那些拿不准的表达。它教会我的,与其说是词汇本身,不如说是如何以一种更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方式去组织思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