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制条格校注

通制条格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龄贵 校
图书标签:
  • 条格
  • 校注
  • 通制
  • 经学
  • 古籍
  • 文献
  • 版本
  • 校勘
  • 目录学
  • 中华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203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339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44
字数:42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制條格不仅是元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书,还收录了不少有关元代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史料,十分可贵。前北平图书馆於一九三零年据旧藏明初墨格为本残卷影印出版,为仅存之本。近年来,以此本为底本,有日本小林高四郎、冈本敬二两位教授主持编著的通制條格研究译注和我国黄时鉴教授的通制條格点校本行世。

目录

前言
凡例
大元通制序
卷第二 户令
卷第三 户令
卷第四 户令
卷第五 学令
卷第六 选举
卷第七 军防
卷第八 仪制
卷第九 衣服
卷第十三 禄令
卷第十四 仓库
卷第十五 厩牧
卷第十六 田令
卷第十七 赋役
卷第十八 关市
卷第十九 捕亡
卷第二十 赏令
卷第二十一 医药
卷第二十二 假宁
卷第二十七 杂令
卷第二十八 杂令
卷第二十九 僧道
卷第三十 营缮

前言/序言


《通制条格校注》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聚焦于古代律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精细的校勘工作以及对律令条文的深刻解读,为后人理解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运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一、 历史背景与文献溯源 律令,是中国古代国家立法的重要形式,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规范臣民行为的基本依据。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都不断修撰和颁布律令,形成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法律文献体系。《通制条格校注》的出现,正是基于对这一珍贵历史遗产的抢救与整理。 古代律令的流传历经坎坷,许多珍贵文献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失、散佚。现存的律令文献,往往是经过后人辗转抄录、增删改订而成,其中不乏讹误、脱漏之处。因此,对这些文献进行细致的校勘,辨别真伪,订正错误,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的编纂者,深谙此道,在搜集整理相关律令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比对工作。他们广泛涉猎历代史籍、方志、笔记、奏疏等,搜寻与律令条文相关的零散记载,力图还原律令的原始面貌。这种“钩沉索隐”式的研究方法,不仅展现了编纂者的渊博学识,也为律令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二、 校注精要与学术贡献 《通制条格校注》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校注”二字。 1. 校勘的细致与审慎: 校勘,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本书的校勘,绝非简单的文字对应,而是建立在对律令精神、历史背景、社会习俗等深刻理解之上的。编纂者在面对不同版本的律令时,能够审慎地辨析其差异,判断何者更接近原始文本,何者可能为后人误传或添加。 例如,在处理某个条文时,如果发现不同版本之间存在字词上的出入,编纂者会详细考证该字词在当时的语境下的含义,对比其他相关史料,甚至会借助古文字学、音韵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来推断最有可能的正确写法。这种严谨细致的态度,使得本书的校勘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可靠性。 2. 注释的深度与广度: 除了校勘,本书的“注”也极具价值。注释并非简单地解释字词的含义,而是对律令条文进行多维度的解读。 条文解释: 编纂者会对律令条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阐明其字面意义和法律含义。这对于理解古代法律术语和概念至关重要。 历史背景阐释: 许多律令条文的制定,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事件、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本书的注释会深入挖掘这些历史背景,阐释律令制定的原因、目的和时代特征。 法律渊源追溯: 律令的形成并非凭空而来,往往受到前朝律令、礼制、习惯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书的注释会追溯相关条文的法律渊源,揭示其演变过程。 实际应用考证: 编纂者还会引用大量的史料,考证某条律令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情况,展示其如何被司法机关所理解和执行。这对于理解古代法律的实践层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后世律法的比较: 在某些情况下,本书的注释还会对同一问题在不同朝代律法中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突显律法演变的脉络。 3. “通制”理念的体现: “通制”一词,暗示了编纂者试图在条格之间建立联系,展现律令体系的整体性。本书在校注过程中,不仅仅孤立地处理每一条律令,而是会关注不同条目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框架。例如,某个关于刑罚的条文,其适用可能受到其他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条文的制约,注释中会揭示这种内在联系。 三、 研究价值与学术影响 《通制条格校注》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对相关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法律史研究的基石: 作为一部严谨的律令校注文献,《通制条格校注》为中国古代法律史研究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者可以依据本书对律令原文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探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特点、以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 政治史与社会史研究的辅助: 法律是政治与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对律令条文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研究者窥见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制度、阶级关系、道德观念等方方面面。例如,通过对户籍、田亩、赋税等相关律令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通过对刑罚、诉讼等律令的分析,可以洞察古代的社会治安和司法状况。 3. 文献学与古籍整理的典范: 本书在文献搜集、辨伪、校勘、注释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也为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研究树立了榜样。它展现了研究者如何通过严谨的学术方法,处理复杂而珍贵的古代文献。 4. 现代法律研究的启示: 尽管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存在巨大差异,但对古代律令的研究,并非仅是出于怀旧。古代律令中蕴含的某些朴素的法治精神,以及其在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秩序方面的经验,仍能为现代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启示。例如,对古代“慎刑”、“恤刑”等观念的研究,可能对现代刑事司法中人权保障和罪犯改造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考。 四、 结语 《通制条格校注》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以其卓越的校注质量和深刻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律令的认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法律、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而言,本书都将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的问世,不仅是对先贤律法的致敬,更是对中国古代智慧的传承与发扬。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当我拿到《通制条格校注》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一直对古籍的阅读深感头疼,常常因为语言的障碍和理解的困难而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提供了文本,更关键的是它提供的“校注”。这就像是在古老的文字迷宫里,为你铺设了一条清晰的小径。作者在原文的瑕疵之处,或者存在争议的地方,都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考证,并且附上了翔实的注解,解释了其历史渊源、内在逻辑以及与其他文献的关联。我发现,通过阅读这些注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条目,变得生动起来,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感受到那些制度背后的思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包含的知识本身,更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读懂”古籍,如何去“理解”历史。对于每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通制条格校注》的时候,确实是被它“校注”这个词给吸引住了,总觉得这背后一定是一个耗费心血的过程。读进去之后,果然名不虚传。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把枯燥的文本直接抛给你,而是通过精妙的校对和翔实的注解,将那些原本可能被时间尘封的知识,重新赋予了生命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某个关于古代法律条文的部分,原文有些地方逻辑上的断层,让人难以理解其核心意图。但经过校注者的细致梳理,结合其他相关史料的佐证,那些原本模糊的界限变得清晰起来,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思想逻辑和制度设计。这种“拨乱反正”的工作,绝非易事,它需要深厚的学养和非凡的耐心。对于我这种对历史细节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宝藏,它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的匠心独运,也让我对古代文明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收到!以下是以读者口吻撰写的五段《通制条格校注》的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风格迥异,内容详实,不含提问要求,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 《通制条格校注》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是被它的厚重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打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既有些许敬畏,又充满了探索的冲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条目,而是仿佛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古老的知识殿堂。我尤其喜欢它在条目旁边的注释部分,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字,实则像是点亮黑暗的火种,为理解那些晦涩的古籍内容提供了清晰的脉络。有些词句,如果单看原文,可能真的会让人云里雾里,但经过“校注”的梳理,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便豁然开朗。我常常会带着一种寻宝的心情去翻阅,每一次的“挖掘”都能有所收获,感觉自己对那些历史的片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某个特定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开启大门的钥匙,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它的严谨性也体现在字里行间,每一处校订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让我对作者的专业程度肃然起敬。

评分

《通制条格校注》这本书,真的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些制度运作很好奇,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入门材料。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它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尤其喜欢它在条目解释上的细致入微,常常会引用不同版本的原文进行比对,然后给出最合理、最准确的校订。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都值得信赖。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条目,还会巧妙地串联起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制度演变,让我能够在一个更宏大的框架下理解那些具体的规定。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感觉自己就像是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一样。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某个特定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

我不得不说,《通制条格校注》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绝对是“颠覆性”的。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古籍的普及读物,但往往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这本书不同,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浩瀚的古代文献中穿梭。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而是通过“校注”这个过程,教会我如何去“审视”和“理解”原文。比如,在面对一些可能存在歧义的词语时,校注者会列举不同的解读,并给出自己倾向性的判断,同时还会引用大量的旁证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每次阅读,我都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吸收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那些渴望能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启发和方法。

评分

卷第十六 田令

评分

卷第八 仪制

评分

卷第二十 赏令

评分

目次

评分

从形式上来说,印刷精美,装帧精良。从内容上说,《通制條格》不仅是元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书,还收录了不少有关元代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史料,十分可贵。前北平图书馆於一九三零年据旧藏明初墨格为本残卷影印出版,为仅存之本。近年来,以此本为底本,有日本小林高四郎、冈本敬二两位教授主持编著的通制條格研究译注和我国黄时鉴教授的通制條格点校本行世。元朝建立后,有意识地保留了中原的一些封建制度,但关于采用什么政策来统治汉地的问题,从蒙古建国之初就有争论。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任用汉人,采用汉法。所谓汉法,不仅仅是指中国传统的封建剥削方式,更主要的是它包括一整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全部上层建筑。它是与保守落后的蒙古“旧俗”相对立而存在、相比较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汉法的采用,反映着当时蒙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汉法的采用进一步促进了蒙古族封建化的速度,并使元王朝的统治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中央政府的军、政统治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领六部,掌全国政务,枢密院掌兵,御史台掌督察。宣政院主持全国释教及吐蕃地区军、民之政,设大宗正府治理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的刑名等公事,时而兼管汉人刑狱。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省。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就便处理军民事务。元政府在许多机构中都设立达鲁花赤一职,一般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以此保障蒙古贵族对全国行政、军事系统实行严密监控和最后裁决的权力。

评分

卷第七 军防

评分

前言

评分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评分

就是有点旧,不过不影响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