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社规划项目,倡导健康养殖理念,专家为您传播病害防治知识。图文并茂,科学实用,健康养殖,生态防病。
内容简介
人类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水产养殖动物各种疾病作斗争的历史。目前,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水产养殖业正在逐渐步入微利时代,人们在养殖过程中能否成功地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而言,将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成败。
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养殖对象逐渐增多,养殖密度不断加大,工农业中产生的废弃物等对淡水养殖水域造成的污染以及水产养殖业自身产生的污染日益加重,导致我国淡水水产养殖环境日趋恶化,各种病害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危害正在趋于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年间,比较严重危害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高达100多种,由于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百亿元以上。由于我国的淡水水产养殖环境在短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控的严峻局面在短时期内也将是难以彻底改变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鱼类疾病防治基础知识
第一节 鱼类疾病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原则
一、引起鱼类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防治鱼类疾病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疾病的诊断和检查方法
一、疾病的诊断依据
二、疾病的检查与确诊方法
第三节 常用渔药及其相关知识
一、外用药物
二、内服药物
第四节 给药方法与施药技术
一、治疗方法的种类及选择
二、选择药物的依据
三、药物治疗
四、药物治疗效果的判定
五、治疗失败后的对策
六、药物防治鱼病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七、渔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鱼类主要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 由病毒引起的鱼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草鱼出血病
二、斑点叉尾鲴病毒病
三、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四、锦鲤疱疹病毒病
五、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六、传染性脾肾坏死病
七、鲤春病毒血症
八、痘疮病
第二节 由细菌引起的鱼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败血症
二、赤皮病
三、打印病
四、体表溃疡病
五、纤维黏细菌腐皮病
六、鲤白云病
七、疖疮病
八、竖鳞病
九、烂尾病
十、细菌性烂鳃病
十一、细菌性肠炎病
十二、叉尾鲴肠道败血症
十三、黄鳝旋转病
十四、鳗鲡红鳍病
十五、鳗鲡红点病
十六、罗非鱼细菌综合病
第三节 由真菌和藻类引起的鱼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水霉病
二、鳃霉病
三、卵甲藻病
四、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第三章 鱼类主要寄生虫病
第一节 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鱼波豆虫病
二、黏孢子虫病
三、斜管虫病
四、车轮虫病
五、小瓜虫病
六、固着类纤毛虫病
七、毛管虫病
第二节 由蠕虫引起的鱼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指环虫病
二、三代虫病
三、锚首吸虫病
四、复口吸虫病
五、黑点病
六、侧殖吸虫病
七、鲤蠢绦虫病
八、头槽绦虫病
九、舌形绦虫病
十、嗜子宫线虫病
十一、棘衣虫病
十二、长棘吻虫病
十三、湖蛭病
第三节 由甲壳动物引起的鱼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鲤巨角鳋病
二、中华鳋病
……
第四章 鱼类的非生物性疾病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当然,如果将养殖鱼类置于极端恶劣的饲养环境下,即使在没有病原体存在时,也可以直接导致养殖鱼类发生严重死亡。
水产养殖环境条件包括的内容很多,重点是如下的几个方面。
(1)水的理化性质①水温。鱼类属于变温脊椎动物,即所谓的冷血变温动物。鱼类的体温随饲养水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当养殖水温突然上升或者下降时,鱼类的体温不能随之正常变化,其机体就会发生生理平衡失调而出现病理性变化,最终导致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而患病。
鱼类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能力因种类、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对一般养殖鱼类而言,水温的突然变化一般不宜超过2℃,鲫和鲤等淡水鱼类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水温的突然升高或降低也不宜超过5℃。鱼类的中暑、感冒及烫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养殖水温的急剧变化而引起的。
②酸碱度。饲养水的酸碱度通常用pH值表示,pH值范围在l~14。pH值为7是中性,pH值大于7为碱性,小于7为酸性。测定pH值的最简单的方法是试纸法,将pH值试纸放入水中,变色后与标准板比较颜色即可得出饲养水体的pH值。对鱼类适宜的饲养水需要pH值在6.7-8.0,即中性偏碱。当水质偏酸时,鱼体生长缓慢,许多有毒物质在酸性水中的毒性也往往增强。但是,若饲养水过度偏碱,鱼类的鳃会受刺激而分泌大量的黏液,妨碍鱼体的正常呼吸。
③溶氧。饲养水中氧气的溶解量称溶氧,用每升水中溶解的氧气量表示。
前言/序言
人类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水产养殖动物各种疾病作斗争的历史。目前,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水产养殖业正在逐渐步入微利时代,人们在养殖过程中能否成功地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而言,将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成败。
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养殖对象逐渐增多,养殖密度不断加大,工农业中产生的废弃物等对淡水养殖水域造成的污染以及水产养殖业自身产生的污染日益加重,导致我国淡水水产养殖环境日趋恶化,各种病害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危害正在趋于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年间,比较严重危害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高达100多种,由于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百亿元以上。由于我国的淡水水产养殖环境在短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控的严峻局面在短时期内也将是难以彻底改变的。
由于在我国水产品中先后出现了氯霉素、环丙沙星、孔雀石氯和硝基呋喃等药物残留问题,使我国的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并且直接导致国内、外水产品消费者对我国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了怀疑。
《水产健康养殖指南:从选种到市场》 概述 本书旨在为广大水产养殖从业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易懂的水产养殖技术指导。从养殖前期的品种选择、苗种培育,到中期的养殖管理、病害防控,再到后期的捕捞、加工及市场营销,全方位覆盖水产养殖的各个关键环节。本书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力求帮助养殖户提升养殖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科学选种与健康苗种培育 第一章:优质苗种的评估与选择 鱼种特征的认识: 详细介绍不同主要养殖鱼类(如鲤、鲫、草鱼、鲢、鳙、鲈鱼、鳜鱼、罗非鱼、对虾、贝类等)的生理特性、生长习性、对水质及环境的要求,以及不同品种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 苗种质量标准: 明确区分优质苗种与劣质苗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体型、体色、活力、伤痕、畸形等)和内部健康指标(如活力、反应速度、抗病力等)。 苗种来源的选择: 强调选择信誉良好、有资质的繁育场,了解其亲本来源、繁育技术、检疫措施以及苗种的健康证明。 苗种的检疫与运输: 介绍苗种到场后的初步检查流程,包括外观检查、活力测试,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苗种运输,减少损耗。 第二章: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 培育池的准备: 详细讲解培育池的选择标准(如面积、水深、水源)、消毒方法(如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以及底质改良(如清淤、晒池、施肥)的重要性。 培育水质的管理: 重点阐述培育期水质的关键指标(如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等)的监测方法与调控技术,以及不同鱼种对水质的具体需求。 饵料的选择与投喂: 介绍不同生长阶段苗种的营养需求,推荐优质的配合饲料,讲解活饵(如轮虫、枝角类、丰年虫)的培育与应用。详细指导投喂频率、投喂量,以及如何根据苗种摄食情况调整投喂策略,避免浪费和污染。 培育密度控制: 分析不同鱼种、不同培育阶段的适宜培育密度,讲解密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密度调整的方法。 生长监测与记录: 强调定期测量苗种体长、体重,分析生长曲线,及时发现生长异常,为管理调整提供依据。 常见问题与预防: 针对苗种培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早期死亡、生长迟缓、畸形等问题,提供预防措施。 第二部分:高效养殖与精细化管理 第三章:养殖池塘的设计与建设 池塘选址原则: 考量水源、地形、土壤、交通、周边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宜建设养殖池塘的地点。 池塘结构与功能: 介绍不同类型养殖模式(如土池、水泥池、高密度养殖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要点,包括面积、水深、坡度、进排水系统、增氧设施、投饵设备等。 水源与水质保障: 讲解水源的净化与预处理,以及如何建立稳定、可靠的水源供应系统。 配套设施建设: 包括投饵房、仓库、管理用房、排污处理设施等的规划与建设。 第四章:水质调控与环境优化 水质指标的全面监测: 详细介绍水温、pH值、溶氧、透明度、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总碱度、硬度等关键水质指标的监测频率、方法以及正常范围。 增氧技术与应用: 讲解机械增氧(如叶轮式增氧机、鼓风曝气)、化学增氧(如过氧化钙、过氧化氢)等不同增氧方式的原理、优缺点及使用方法,以及根据水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增氧策略。 pH值的调节: 介绍pH值偏高或偏低的原因及其对养殖生物的影响,提供调节方法(如施用石灰、小苏打、酸性物质等)。 有机质与藻相的管理: 讲解有机质积累的危害,以及通过换水、使用解毒剂、有益菌等方法进行控制。介绍适宜藻相(如绿藻)的培养方法,以及蓝藻、赤潮等有害藻华的防治。 底质改良与修复: 介绍底泥的危害,以及通过清淤、晒池、增氧、投放底栖生物、使用底质改良剂(如沸石、活性炭、微生物制剂)等方法进行改良。 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管理: 重点阐述反硝化、过滤、消毒、增氧等关键环节的水质控制技术。 第五章:科学投喂与营养管理 饲料的选择标准: 讲解配合饲料的质量指标(如蛋白质、脂肪、水分、粗纤维、灰分、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以及如何根据鱼种、规格、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饲料。 饲料的保存与使用: 介绍饲料的正确储存方法,防止霉变与营养流失。 投喂策略的制定: 讲解“四定”(定点、定时、定量、定质)投喂原则,以及根据水温、鱼情、天气等因素灵活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次数。 能量消耗与代谢: 简述不同生长阶段鱼类对能量的需求,以及营养不均衡可能导致的生长缓慢、疾病易感等问题。 辅助营养物质的应用: 介绍免疫增强剂、益生菌、维生素、矿物质等在饲料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水产动物生长和健康的作用。 节约饲料与减少浪费: 讲解如何通过观察鱼类摄食行为、使用高效投饵设备等方式减少饲料浪费。 第六章:养殖密度与鱼种混养 适宜养殖密度的确定: 分析不同鱼种、养殖模式、水体肥度、增氧能力等因素对适宜养殖密度的影响。 密度过高与过低的危害: 讲解高密度可能导致的溶氧不足、疾病传播、生长缓慢、水质恶化等问题,以及低密度造成的资源浪费。 混养的原理与优势: 介绍不同鱼类之间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合理混养可以提高水体利用率、减少饵料竞争、净化水质、控制病害等。 常见的混养组合: 提供不同养殖模式下经济高效的混养模式示例,如草鱼、鲢、鳙搭配,或鲈鱼、鳜鱼与中小型鱼类搭配。 混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强调不同鱼种对水质、饵料、疾病的敏感性差异,以及在混养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环节。 第七章: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预防与健康管理 养殖环境与生物安全: 强调水源、苗种、工具、人员等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杜绝病原体的引入。 定期健康检查: 讲解如何通过观察鱼体外观、行为、摄食情况以及进行初步的解剖检查,及时发现异常。 水质监测与预警: 再次强调水质的重要性,将异常水质作为病害发生的早期信号。 免疫增强与保健: 介绍使用免疫多糖、维生素C、益生菌等提高水产动物自身抵抗力的措施。 生态调控与病害抑制: 讲解通过培水、改底、调水等措施,创造不利于病原体生存的养殖环境。 用药原则与规范: 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推广“无毒、高效、低残留”的用药理念。介绍常见水产病害的识别(非淡水养殖鱼类),以及针对性的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此处为了不重复,仅作概述)。 第八章:病害识别与防治(概述,不详述淡水养殖鱼类疾病) 病害的分类: 简述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真菌性疾病的成因。 症状的初步判断: 介绍外观变化(如溃疡、出血、鳍腐烂、腹水等)、行为异常(如浮头、游动迟缓、拒食等)和内脏器官病变。 治疗原则: 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根据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注意用药剂量、疗程及停药期。 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 介绍利用天敌、利用水流、改变水温等非药物防治方法。 第九章:捕捞、运输与初步加工 捕捞前的准备: 讲解捕捞前控水、停食等准备工作。 捕捞方法的选择: 介绍不同养殖模式和鱼种适用的捕捞工具和方法,如地笼、网箱、围网、电捕等,并强调减少对鱼体损伤。 捕捞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保持水体清洁,避免过度拥挤,及时清除死亡鱼。 活鱼运输技术: 讲解运输工具的选择、加氧措施、运输密度、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调控,以及使用运输保活剂。 初步加工与产品分级: 介绍鱼类的保鲜、分级、打包等基本要求,以保证产品品质。 第十部分:市场营销与可持续发展 市场分析与定位: 引导养殖户了解目标市场需求,选择有潜力的养殖品种。 品牌建设与质量追溯: 强调建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增强消费者信任。 销售渠道拓展: 介绍直销、批发、电商、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等多种销售模式。 绿色养殖与环境保护: 强调减少抗生素使用,推广生物防治,实现养殖过程的环境友好,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政策法规了解与合规经营: 提醒养殖户关注最新的水产养殖政策法规,确保合法合规经营。 结语 本书力求为水产养殖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和实用的操作指南。通过科学的管理、精细的操作和持续的学习,相信每一位养殖者都能在水产养殖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