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十一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社規劃項目,倡導健康養殖理念,專傢為您傳播病害防治知識。圖文並茂,科學實用,健康養殖,生態防病。
內容簡介
人類發展水産養殖業的曆史,就是一部與水産養殖動物各種疾病作鬥爭的曆史。目前,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水産養殖業正在逐漸步入微利時代,人們在養殖過程中能否成功地防治水産養殖動物的疾病,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而言,將直接關係到水産養殖的成敗。
隨著水産養殖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升,養殖對象逐漸增多,養殖密度不斷加大,工農業中産生的廢棄物等對淡水養殖水域造成的汙染以及水産養殖業自身産生的汙染日益加重,導緻我國淡水水産養殖環境日趨惡化,各種病害對水産養殖動物的危害正在趨於嚴重。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幾年間,比較嚴重危害水産養殖動物的病害高達100多種,由於水産養殖動物病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百億元以上。由於我國的淡水水産養殖環境在短時期內難以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水産養殖動物病害防控的嚴峻局麵在短時期內也將是難以徹底改變的。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魚類疾病防治基礎知識
第一節 魚類疾病發生的原因與防治原則
一、引起魚類疾病發生的原因
二、防治魚類疾病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疾病的診斷和檢查方法
一、疾病的診斷依據
二、疾病的檢查與確診方法
第三節 常用漁藥及其相關知識
一、外用藥物
二、內服藥物
第四節 給藥方法與施藥技術
一、治療方法的種類及選擇
二、選擇藥物的依據
三、藥物治療
四、藥物治療效果的判定
五、治療失敗後的對策
六、藥物防治魚病麵臨的睏難與問題
七、漁藥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章 魚類主要傳染性疾病
第一節 由病毒引起的魚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草魚齣血病
二、斑點叉尾鯝病毒病
三、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
四、錦鯉皰疹病毒病
五、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
六、傳染性脾腎壞死病
七、鯉春病毒血癥
八、痘瘡病
第二節 由細菌引起的魚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細菌性敗血癥
二、赤皮病
三、打印病
四、體錶潰瘍病
五、縴維黏細菌腐皮病
六、鯉白雲病
七、癤瘡病
八、竪鱗病
九、爛尾病
十、細菌性爛鰓病
十一、細菌性腸炎病
十二、叉尾鯝腸道敗血癥
十三、黃鱔鏇轉病
十四、鰻鱺紅鰭病
十五、鰻鱺紅點病
十六、羅非魚細菌綜閤病
第三節 由真菌和藻類引起的魚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水黴病
二、鰓黴病
三、卵甲藻病
四、流行性潰瘍綜閤徵
第三章 魚類主要寄生蟲病
第一節 由原生動物引起的魚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魚波豆蟲病
二、黏孢子蟲病
三、斜管蟲病
四、車輪蟲病
五、小瓜蟲病
六、固著類縴毛蟲病
七、毛管蟲病
第二節 由蠕蟲引起的魚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指環蟲病
二、三代蟲病
三、錨首吸蟲病
四、復口吸蟲病
五、黑點病
六、側殖吸蟲病
七、鯉蠢縧蟲病
八、頭槽縧蟲病
九、舌形縧蟲病
十、嗜子宮綫蟲病
十一、棘衣蟲病
十二、長棘吻蟲病
十三、湖蛭病
第三節 由甲殼動物引起的魚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鯉巨角鰠病
二、中華鰠病
……
第四章 魚類的非生物性疾病
附錄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當然,如果將養殖魚類置於極端惡劣的飼養環境下,即使在沒有病原體存在時,也可以直接導緻養殖魚類發生嚴重死亡。
水産養殖環境條件包括的內容很多,重點是如下的幾個方麵。
(1)水的理化性質①水溫。魚類屬於變溫脊椎動物,即所謂的冷血變溫動物。魚類的體溫隨飼養水的溫度變化而變化。當養殖水溫突然上升或者下降時,魚類的體溫不能隨之正常變化,其機體就會發生生理平衡失調而齣現病理性變化,最終導緻對各種病原體的抵抗力降低而患病。
魚類對外界溫度的適應能力因種類、個體發育階段的不同而存在比較大的差彆。對一般養殖魚類而言,水溫的突然變化一般不宜超過2℃,鯽和鯉等淡水魚類對水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強,但是,水溫的突然升高或降低也不宜超過5℃。魚類的中暑、感冒及燙尾病的發生都是因為養殖水溫的急劇變化而引起的。
②酸堿度。飼養水的酸堿度通常用pH值錶示,pH值範圍在l~14。pH值為7是中性,pH值大於7為堿性,小於7為酸性。測定pH值的最簡單的方法是試紙法,將pH值試紙放入水中,變色後與標準闆比較顔色即可得齣飼養水體的pH值。對魚類適宜的飼養水需要pH值在6.7-8.0,即中性偏堿。當水質偏酸時,魚體生長緩慢,許多有毒物質在酸性水中的毒性也往往增強。但是,若飼養水過度偏堿,魚類的鰓會受刺激而分泌大量的黏液,妨礙魚體的正常呼吸。
③溶氧。飼養水中氧氣的溶解量稱溶氧,用每升水中溶解的氧氣量錶示。
前言/序言
人類發展水産養殖業的曆史,就是一部與水産養殖動物各種疾病作鬥爭的曆史。目前,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水産養殖業正在逐漸步入微利時代,人們在養殖過程中能否成功地防治水産養殖動物的疾病,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而言,將直接關係到水産養殖的成敗。
隨著水産養殖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升,養殖對象逐漸增多,養殖密度不斷加大,工農業中産生的廢棄物等對淡水養殖水域造成的汙染以及水産養殖業自身産生的汙染日益加重,導緻我國淡水水産養殖環境日趨惡化,各種病害對水産養殖動物的危害正在趨於嚴重。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幾年間,比較嚴重危害水産養殖動物的病害高達100多種,由於水産養殖動物病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百億元以上。由於我國的淡水水産養殖環境在短時期內難以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水産養殖動物病害防控的嚴峻局麵在短時期內也將是難以徹底改變的。
由於在我國水産品中先後齣現瞭氯黴素、環丙沙星、孔雀石氯和硝基呋喃等藥物殘留問題,使我國的養殖水産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受到瞭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並且直接導緻國內、外水産品消費者對我國水産品的質量安全産生瞭懷疑。
《水産健康養殖指南:從選種到市場》 概述 本書旨在為廣大水産養殖從業者提供一套係統、實用、易懂的水産養殖技術指導。從養殖前期的品種選擇、苗種培育,到中期的養殖管理、病害防控,再到後期的捕撈、加工及市場營銷,全方位覆蓋水産養殖的各個關鍵環節。本書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結閤豐富的實踐經驗,力求幫助養殖戶提升養殖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一部分:科學選種與健康苗種培育 第一章:優質苗種的評估與選擇 魚種特徵的認識: 詳細介紹不同主要養殖魚類(如鯉、鯽、草魚、鰱、鱅、鱸魚、鱖魚、羅非魚、對蝦、貝類等)的生理特性、生長習性、對水質及環境的要求,以及不同品種的經濟價值和市場潛力。 苗種質量標準: 明確區分優質苗種與劣質苗種的外部形態特徵(如體型、體色、活力、傷痕、畸形等)和內部健康指標(如活力、反應速度、抗病力等)。 苗種來源的選擇: 強調選擇信譽良好、有資質的繁育場,瞭解其親本來源、繁育技術、檢疫措施以及苗種的健康證明。 苗種的檢疫與運輸: 介紹苗種到場後的初步檢查流程,包括外觀檢查、活力測試,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進行苗種運輸,減少損耗。 第二章:苗種培育的關鍵技術 培育池的準備: 詳細講解培育池的選擇標準(如麵積、水深、水源)、消毒方法(如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以及底質改良(如清淤、曬池、施肥)的重要性。 培育水質的管理: 重點闡述培育期水質的關鍵指標(如溶氧、pH值、氨氮、亞硝酸鹽、透明度等)的監測方法與調控技術,以及不同魚種對水質的具體需求。 餌料的選擇與投喂: 介紹不同生長階段苗種的營養需求,推薦優質的配閤飼料,講解活餌(如輪蟲、枝角類、豐年蟲)的培育與應用。詳細指導投喂頻率、投喂量,以及如何根據苗種攝食情況調整投喂策略,避免浪費和汙染。 培育密度控製: 分析不同魚種、不同培育階段的適宜培育密度,講解密度過高或過低可能帶來的問題,以及密度調整的方法。 生長監測與記錄: 強調定期測量苗種體長、體重,分析生長麯綫,及時發現生長異常,為管理調整提供依據。 常見問題與預防: 針對苗種培育過程中可能齣現的早期死亡、生長遲緩、畸形等問題,提供預防措施。 第二部分:高效養殖與精細化管理 第三章:養殖池塘的設計與建設 池塘選址原則: 考量水源、地形、土壤、交通、周邊環境等因素,選擇適宜建設養殖池塘的地點。 池塘結構與功能: 介紹不同類型養殖模式(如土池、水泥池、高密度養殖池、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係統)的設計要點,包括麵積、水深、坡度、進排水係統、增氧設施、投餌設備等。 水源與水質保障: 講解水源的淨化與預處理,以及如何建立穩定、可靠的水源供應係統。 配套設施建設: 包括投餌房、倉庫、管理用房、排汙處理設施等的規劃與建設。 第四章:水質調控與環境優化 水質指標的全麵監測: 詳細介紹水溫、pH值、溶氧、透明度、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總堿度、硬度等關鍵水質指標的監測頻率、方法以及正常範圍。 增氧技術與應用: 講解機械增氧(如葉輪式增氧機、鼓風曝氣)、化學增氧(如過氧化鈣、過氧化氫)等不同增氧方式的原理、優缺點及使用方法,以及根據水體情況選擇適宜的增氧策略。 pH值的調節: 介紹pH值偏高或偏低的原因及其對養殖生物的影響,提供調節方法(如施用石灰、小蘇打、酸性物質等)。 有機質與藻相的管理: 講解有機質積纍的危害,以及通過換水、使用解毒劑、有益菌等方法進行控製。介紹適宜藻相(如綠藻)的培養方法,以及藍藻、赤潮等有害藻華的防治。 底質改良與修復: 介紹底泥的危害,以及通過清淤、曬池、增氧、投放底棲生物、使用底質改良劑(如沸石、活性炭、微生物製劑)等方法進行改良。 循環水養殖係統水質管理: 重點闡述反硝化、過濾、消毒、增氧等關鍵環節的水質控製技術。 第五章:科學投喂與營養管理 飼料的選擇標準: 講解配閤飼料的質量指標(如蛋白質、脂肪、水分、粗縴維、灰分、微量元素、維生素等),以及如何根據魚種、規格、生長階段選擇閤適的飼料。 飼料的保存與使用: 介紹飼料的正確儲存方法,防止黴變與營養流失。 投喂策略的製定: 講解“四定”(定點、定時、定量、定質)投喂原則,以及根據水溫、魚情、天氣等因素靈活調整投喂量和投喂次數。 能量消耗與代謝: 簡述不同生長階段魚類對能量的需求,以及營養不均衡可能導緻的生長緩慢、疾病易感等問題。 輔助營養物質的應用: 介紹免疫增強劑、益生菌、維生素、礦物質等在飼料中的應用,以及其對水産動物生長和健康的作用。 節約飼料與減少浪費: 講解如何通過觀察魚類攝食行為、使用高效投餌設備等方式減少飼料浪費。 第六章:養殖密度與魚種混養 適宜養殖密度的確定: 分析不同魚種、養殖模式、水體肥度、增氧能力等因素對適宜養殖密度的影響。 密度過高與過低的危害: 講解高密度可能導緻的溶氧不足、疾病傳播、生長緩慢、水質惡化等問題,以及低密度造成的資源浪費。 混養的原理與優勢: 介紹不同魚類之間的生態位差異,以及閤理混養可以提高水體利用率、減少餌料競爭、淨化水質、控製病害等。 常見的混養組閤: 提供不同養殖模式下經濟高效的混養模式示例,如草魚、鰱、鱅搭配,或鱸魚、鱖魚與中小型魚類搭配。 混養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強調不同魚種對水質、餌料、疾病的敏感性差異,以及在混養中需要特彆關注的環節。 第七章:養殖過程中的病害預防與健康管理 養殖環境與生物安全: 強調水源、苗種、工具、人員等環節的生物安全措施,杜絕病原體的引入。 定期健康檢查: 講解如何通過觀察魚體外觀、行為、攝食情況以及進行初步的解剖檢查,及時發現異常。 水質監測與預警: 再次強調水質的重要性,將異常水質作為病害發生的早期信號。 免疫增強與保健: 介紹使用免疫多糖、維生素C、益生菌等提高水産動物自身抵抗力的措施。 生態調控與病害抑製: 講解通過培水、改底、調水等措施,創造不利於病原體生存的養殖環境。 用藥原則與規範: 強調“預防為主,治療為輔”,推廣“無毒、高效、低殘留”的用藥理念。介紹常見水産病害的識彆(非淡水養殖魚類),以及針對性的藥物選擇與使用方法(此處為瞭不重復,僅作概述)。 第八章:病害識彆與防治(概述,不詳述淡水養殖魚類疾病) 病害的分類: 簡述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性、真菌性疾病的成因。 癥狀的初步判斷: 介紹外觀變化(如潰瘍、齣血、鰭腐爛、腹水等)、行為異常(如浮頭、遊動遲緩、拒食等)和內髒器官病變。 治療原則: 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診斷結果選擇閤適的治療方案,並注意用藥劑量、療程及停藥期。 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 介紹利用天敵、利用水流、改變水溫等非藥物防治方法。 第九章:捕撈、運輸與初步加工 捕撈前的準備: 講解捕撈前控水、停食等準備工作。 捕撈方法的選擇: 介紹不同養殖模式和魚種適用的捕撈工具和方法,如地籠、網箱、圍網、電捕等,並強調減少對魚體損傷。 捕撈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保持水體清潔,避免過度擁擠,及時清除死亡魚。 活魚運輸技術: 講解運輸工具的選擇、加氧措施、運輸密度、運輸過程中的水質調控,以及使用運輸保活劑。 初步加工與産品分級: 介紹魚類的保鮮、分級、打包等基本要求,以保證産品品質。 第十部分:市場營銷與可持續發展 市場分析與定位: 引導養殖戶瞭解目標市場需求,選擇有潛力的養殖品種。 品牌建設與質量追溯: 強調建立自己的品牌,通過完善的質量追溯體係,增強消費者信任。 銷售渠道拓展: 介紹直銷、批發、電商、農産品加工企業閤作等多種銷售模式。 綠色養殖與環境保護: 強調減少抗生素使用,推廣生物防治,實現養殖過程的環境友好,符閤可持續發展理念。 政策法規瞭解與閤規經營: 提醒養殖戶關注最新的水産養殖政策法規,確保閤法閤規經營。 結語 本書力求為水産養殖者提供一個全麵的知識框架和實用的操作指南。通過科學的管理、精細的操作和持續的學習,相信每一位養殖者都能在水産養殖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