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海狸:西蒙娜·德·波伏瓦评传

战斗的海狸:西蒙娜·德·波伏瓦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萨乐娜芙 著,黄荭,沈珂,曹冬雪 译
图书标签:
  • 西蒙娜·德·波伏瓦
  • 存在主义
  • 女性主义
  • 传记
  • 法国文学
  • 哲学
  • 二十世纪文学
  • 性别研究
  • 波伏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474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70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战斗的海狸”:1939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在一张小照片背面的写下的这几个字就像一个许诺,描绘了她在私人和公共生活领域同样一丝不苟的人生规划。
  战后、冷战时期、反殖民时期的政治冲突把她推向激进,思想中几乎没有怀疑、宽容和妥协的余地。她作品的大获成功,《第二性》在并非全是女性的读者那里引起的全球性反响,勾勒出了她的形象,之后《回忆录》让这一形象更加鲜明。一个被她塑造、由她掌控、清晰明确的形象。有时候缺少一个狂热的、被生活的热忱和虚无的恐惧所困扰的女人内心的种种矛盾。
  描绘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战斗的海狸”的形象,同时也意味着在讲述20世纪,这个“极端的世纪”。一个彻底对抗的世界,法国知识分子在其中还有一个角色可以扮演,那就是“伟大的良知”,慷慨激昂、不屈不挠,有时到了盲目的境地。种种伟大意识形态的破灭、欧洲霸权的终结、全球化都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重读西蒙娜.德.波伏瓦火热的作品,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把对绝对的热衷让位于一种对她曾经直面的大问题没有给出答案的相对主义,我们是否该因此而沾沾自喜?

作者简介

  达妮埃尔·萨乐娜芙,(1940—)法国作家,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曾任巴黎十大文学教授多年,费米娜奖评委,《世界报》、《欧洲信使》、《现代》等报刊杂志特约撰稿人,发表著作三十余部,有小说、戏剧、散文、游记、论著,多次获法国和欧洲的文学大奖,如小说《古比奥之门》获勒诺多奖(1980),她本人因文学成就获法兰西学院大奖(2005),小说《弗拉加》获让·吉奥诺大奖(2005),戏剧《毕竟》获玛格丽特·杜拉斯大奖(2006),传记《战斗的海狸》荣膺欧洲文学奖(2008)。
  作品:
  《阿姆斯特丹之旅,或交谈的法则》(1977)
  《古比奥之门》(1980)
  《一个寒冷的春天》(1983)
  《幽灵生活》(1986)
  《罗马,换言之》(1986)
  《夫妻谈话》(1987)
  《永别》(1988)
  《逝者的馈赠》(1991)
  《途经东方》(1991)
  《城与城》(1991)
  《废墟的原则》(1991)
  《魔鬼的三分钟》(1994)
  《死亡信札》(1995)
  《强暴》(1997)
  《爱情》(2002)
  《我们的法兰西之爱》(2002)
  《上帝.com》(21303)
  《弗拉加》(2005)
  《我们,我们不爱读书》(2009)
  译者简介:
  黄荭,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巴黎第三大学一新索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杜拉斯和亚洲》(法国,2007)、《经过》(2009),主编。《圣艾克絮佩里作品》全集(2008),编著《法语阅读理解·文化卷》(2002),主要译作:《梦》、《外面的世界Ⅱ》、《凡尔赛宫的小阳伞》、《玫瑰的回忆》、《小王子》、《人类的大地》、《花事》、《然而》、《解读杜拉斯》、《爱如何降临》、《对面的疯子》等。
  沈珂,南京大学法语系博士研究生,已出版译作《希特勒时代的柏林》、《音乐教师和音乐神童》、《领事之子》。
  曹冬雪,南京大学法语系硕士研究生,已出版译作《婚礼蛋糕》。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
引言 波伏瓦的肖像:“战斗的海狸”
第一章 我背负着上帝行走
第二章 我们的额头上写着孪生子的标记
第三章 秋波互送的魔力
第四章 时光破碎,大地进裂,我变了
第五章 恐惧、愤怒、无能为力
第六章 我真正的位置、温暖的位置,就在您爱意融融的胸口
第七章 后世,我不在乎,几乎不在乎
第八章 我年近半百:很快一切都将消失
第九章 去亲眼看一看行进中的革命
第十章 我的内心有另一个我在哭泣
第十一章 他的死让我们分离,我的死却无法让我们再相聚
结语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
译后记 三重奏、四重奏、蓝调芝加哥
附录一 西蒙娜.德。波伏瓦作品列表
附录二 让-保尔·萨特作品列表

精彩书摘

  引言 波伏瓦的肖像:“战斗的海狸”
  1939年。“奇怪战争”初期。西蒙娜.德。波伏瓦给当时应征人伍的雅克一洛朗。博斯特寄了一张小照,在照片的背后她写道:“战斗的海狸”。这和她在照片上凶巴巴的样子非常契合:没有一丝笑容,下巴紧收,一条紧绷的发带下露出高高的额头。尤其是它已经预告了日后“海狸”的显现,虽然当时她才三十出头。我们在这张照片上看到了她日后所有的斗争,在作品中就像在生活中一样,《第二性》和女性的反抗,对各种激进的女权运动的支持,从中国到古巴,旗帜鲜明地反对阿尔及利亚战争,伟大的随笔《老年》,恢宏的《回忆录》、……但我们也知道这其中还有更多蕴涵:它是生命、爱情、幸福、作品,它是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战斗的海狸”的介入姿态,直面挑战。
  她所做的一切、她所经历的一切,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对抗时代、对抗偶然、对抗自我。为了让她那独一无二的一生完全呈现,我必须把它从觊觎它、要对它盖棺论定的虚无中抢夺出来,应该热情洋溢地去生活,带着渴望、带着贪婪。活得有滋有味的女人,品味多样,充满责任感的女人,这就是西蒙娜·德·波伏瓦给我们的印象;但她的渴求同时也是一项使命。幸福本身,就像其他一切东西,没有斗争就不可能得到也不可能持续;它既是一个恩赐、一份惊喜,也是一种责任:而不幸就是存心让自己不幸福,或者说至少同意让自己不幸福。如果说有人“擅长”让自己幸福,就像她那样,但不去抗争,幸福便不可得——幸福需要构建。她很早就对此确信无疑,以至于1929年当她重读自己写于1927年的手记时。她严格地做了自我修正。她曾经写道:(5月9日)“人不得不崇尚幸福,因为幸福可以阻止他想到死亡;但幸福永远都不会是一种消遣。”在这句话的对面,我们可以读到:“1929年5月——不,用我所有的力量,不。只有生命是真实的,因为死亡不会思考。”最高的任务,我们无法逃避的,就是活着,成为我们自己。活着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激情,而是一种责任,一份工作,一场考验,一部作品。或者说,就是强有力地命中要害,从团块中脱离出来,去塑造。在岁月的岩石上“雕刻”人生,还有爱情,书籍,生命——词语。用一种不松软、不轻柔的材料。
  西蒙娜·德·波伏瓦全部的作品,包括小说,都带着斗士的印记,直到她的风格、句子的剪裁、节奏,直到那无刻不在、不让读者懈怠的声音。她的全部作品都回响着警醒和热切、不安和战斗的信息。或许是时代使然,那是个强权对垒、被称为“奇怪战争”的时代。在那个时期,萨特和她,团结一致又充满批判精神,充满批判精神又团结一致(即使,最后幻灭湮没了一切),一直都站在共产主义和革命的阵营里,他们义无反顾地摈弃“资产阶级”、殖民主义、现有秩序、美式“帝国主义”和一个存在着任何形式的不公和压迫的世界界……正因为这样,在阅读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作品、不仅是她的回忆录的时候,我们所产生的印象是她的作品触及了所有领域(知识分子、政治、文学、友谊、爱情),置身在一个多极世界面前,仿佛在儒勒·凡尔纳小说中的伏打电池前,只要人们把电池的两极相碰就会进溅出耀眼的电光,可以照亮幽深的海洋,也可以让人受伤甚至丧命。我们处在战争年代。显然,在战争年代,我们没有时间去细致人微,流连于细节或许会让我们付出惨重代价。对手很快就成了敌人,敌人很快就被化为乌有;至于朋友,即使他们是“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也从来不能闲着。“必须和您一样思考,”博斯特说,“而且尤其是得和您同时思考。”
  战争是否是以和平为其隐秘目的?我们可以就此展开辩论:总之,不到苦难尽头绝对不会有和平。但苦难永远没有尽头;死亡为一切努力画上句号,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终结。我们从来都不能真正结束任何东西:既不能结束历史的斗争,也不能结束(妇女、民族)解放的战斗,也不能结束自我的挣扎;做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任务,而且显然是无休无止的。如果危急的形势迫使她不让任何人安宁,她本人也一样从未得到过安宁,有的只是暂时的平静;在战后巴黎的几次饮酒“狂欢”或是被萨特称为“querencias”的小憩:要注意querencia意味着一切但绝非一处休闲度假地,在斗牛的术语中,它是指公牛感到最自在放松的所在。在重新投入战斗之前一一或是在受死之前……唯一的休憩就是那些时间停滞不动的片刻一一感性世界突然显现,在一个平静的海湾之上,一座高山之巅,在身体劳累之后体会那一刻纯粹的快乐——或者是在一场重病痊愈之后。而和平从来都不是一次休憩——在两场战斗间隙,我们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来养精蓄锐,为下一次战斗作好准备,为自己投入下一次战斗作好准备。
  她的所有作品都带着这一伟大的战斗印记:征服偶然去赢得必然;把全部生命投入到写作中去实现它的存在。但回忆录在其中势必占据了一个既中心又错落的位置:错落是因为回忆录是作者居高临下对其整个人生和作品的俯视;中心是因为西蒙娜·德·波伏瓦继《青春手记》,之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把经历过的生活变成沉思过的生活。她在不到五十岁的时候开始“攻克”(这是她本人用的词)回忆录,但这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写作计划,动机很多、很复杂。“更新快感”,就如卢梭所说,在回忆快乐往昔中度日,在遗忘中挽救曾经的幸福时光,开始总结人生,检验它是否很好地恪守了年轻时代许下的对盛年的承诺。在回忆录中,就和在年轻时代的手记中一样,海狸已经像水手一样,每天早上都要去确认自己没有偏离航向。她写自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剖析自己,两者相辅相成:了解自己才能剖析自己,同样,剖析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而这是一份漫长的工作——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场战争。抗拒逝去的时代、背信弃义、烦恼琐碎、情感生活所经历的“挫折”、爱情错综复杂的境域的战争,在爱情中如果不能自持,就有可能陷于情欲而不能自拔,有时还会跌得鼻青脸肿。这就是回忆录所要讲述的,因为只有回忆录可以不仅充分展现我们本来的样子,而且还可以是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在描绘
  她的自画像和这场漫长的成为自己的斗争历程中,她清晰地展示了她是如何把自己被“扔”到世上的偶然存在转变为一份事业、一种必然。
  不止这些。从人之初开始回顾她整个的一生,当她在一间“刷着白色油漆的房间”朝世界睁开眼睛,仔细回顾她的青少年时代和让她得以摆脱威胁她的“沉沦的命运”的战斗,随后是那些她得以实现自我岁月的种种故事,西蒙娜·德·波伏瓦摆脱了那个隐匿在她心头久久不能摆脱的困扰:看到陌生的手伸过来在她的生活和作品中乱翻乱搜。因为所有的传记作家都是敌人,一个偷窥者,一个叛徒;所有的传记都是一个被篡改、被编造的谎言。传记作家对传主到底了解多少?对她“独一无二”的人生又有多少认识?如何才能让人们去了解、去洞悉、去分享她的人生?“我宁可亲自在自己的过去中挖掘也不想让别人去做这件事。”她这样写道。正是为了完成这个夙愿她于1956年开始投身到这个谈论自己的“不谨慎的工作”中。在她身后已经发表了一堆重要的作品,其中有几部论著,如《第二性》(1949);多部小说,如《名士风流》(1954)……她的名声不容置疑,萨特和她已经成了某种里程碑式的人物,“激进,’的大知识分子。回忆录在一段相对短促的时间里写就,于1972年全部完成。《告别礼》(1981)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原本不应该问世的;“多余”的书,因为它讲述的是海狸原本不想经历的事——萨特之死。在这里,回忆录给了我们非常集中、整体的印象,一个没有丝毫犹豫、丝毫修改的宏大叙事。
  在她的小说和哲学作品中,在一些短篇小说或论著中,尽管她有意全身心地投入,非常活跃,她所给出的她自己的形象一直都掌握在读者手中,取决于读者,取决于他的分析。是读者通过他的个人阅读,以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诠释构建了她的形象:没有任何一个作者可以主宰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尽管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多么严谨,方向是多么明确。海狸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这一点。重新修正对她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在她的作品中,她展露自我;在回忆录中,她修正自我。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方式有些相仿,他在自己去世前指挥演奏了自己的全部作品,为了避免所有音乐诠释上的
  失真和误,或者像皮埃尔-让·茹弗一样,为了消除可能的修正和改动,他在垂暮之年重新撰写了自己的所有手稿,同样,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回忆录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一个义无反顾的结果。在这个顺序井然、结构合理、布局精巧的整体中,她可以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清晰、明确、收放自如地呈现自己的一生,她的作品、遇见的人和事、友谊、爱情、她的介入、她和萨特的死生契阔。回忆录是一个经过酝酿、思考、引导的建构,海狸讲述她对“原计划”的执行情况:“要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种典范性的经验,可以反映外在的全部世界。”回忆录是一场战争,因此,海狸在其中倾注了充沛的精力。
  一个无所不在的“我”讲述了几乎贯穿整个世纪的人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种种事件,从二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里面有激进的知识分子曾经经历过的激动和失落,一段他们曾经积极参与过的历史,有时候他们既是见证人又是演员本身。还有她在各个时期的阅读、旅行、友谊、爱情,两位伟大的知识分子、两位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她和让-保尔·萨特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性质、质量、意义和持续时间。

前言/序言

  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字或许会让人只联想到一个确切的历史时期,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她出版巨著《第二性》的那个年代。但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一句革命性的话浓缩了全书的精华:“女人不是先天生就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对致力于推动男女平等的有志之士而言,这句话不啻为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的确,通过这句话,西蒙娜·德·波伏瓦肯定了区分两性的大多数特征都不是先天特征上的差异,而是让两性角色分配合法化的一种人为建构:赋予一个性别(男性)对另一性别(女性)的统治权。分给男性的是:公共空间,行动,思想,政治;分给女性的则是:私人空间,持家,照顾孩子、病人和老人。一切都把女人归结到“为人母”这一能力之上,以此禁闭她们、限制她们。但对西蒙娜·德·波伏瓦而言,母性应该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义务,一个范式或是一种由天性注定的命运。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她激进的女权主义,在中国、在其他地方显然也一样。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如欧美,尤其是在一些正在崛起的国家,两性平等远没有得到完全实现,即使女人取得了一些新的权利。

《思想的迷宫:20世纪女性主义先驱的生命轨迹》 一部深入剖析20世纪女性主义思想起源与发展,聚焦于几位关键女性知识分子跨越时代、挑战父权结构的非凡人生的恢宏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人物的生平传记,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带领读者穿梭于二十世纪风云变幻的文化与政治图景之中。我们旨在描绘一群杰出的女性思想家如何在前所未有的社会剧变中,构建起挑战既有秩序的思想体系,并以其炽热的生命力,为后世的性别平等运动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石。 第一部分:启蒙的余烬与现代性的困境(1900-1940) 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在科技进步与旧有道德规范的拉扯中蹒跚前行。本部分首先审视了启蒙运动遗留下来的理性主义光环如何未能惠及女性群体,以及在快速工业化和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女性身份的传统定义遭受的第一次系统性冲击。 一、旧世界的崩塌与新知识的萌芽: 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女权运动(第一波)的遗产如何在新一代知识女性手中得以延续和深化。重点分析了女性在大学教育中取得的突破,以及她们如何利用新兴的心理学、社会学理论来解构性别角色。例如,书中深入探讨了特定背景下的女性艺术家、作家如何在压抑的环境中,通过艺术表达寻找主体性,并分析了弗洛伊德主义思潮对理解“女性本质”产生的复杂影响——它既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也带来了将女性生物性固化的风险。 二、战后重建中的女性角色异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家庭结构的僵局,大量女性进入工厂与公共领域,但战后社会迅速要求她们回归家庭。本章聚焦于这一“退潮期”的文化张力。我们对比了不同国家的社会政策,分析了在保守主义回潮的背景下,知识女性如何通过文学、评论文章,微妙地表达对被限定角色的不满。这一时期的思考,更多地表现为对“私密领域”的哲学化和对个体自由的渴望,尚未形成明确的“女性主义”政治纲领,更多是一种对“成为人”的深刻追问。 第二部分:哲学的转向与社会剧场的重塑(1940-1970) 二战结束后,存在主义哲学浪潮席卷欧洲,为女性思想家提供了全新的哲学工具,使她们得以从本体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他者”的地位。 一、战后欧洲的知识社群与边缘的对话: 本书将重点放在巴黎等知识中心的咖啡馆、沙龙以及大学走廊中,那些秘密或半公开的知识交流网络。我们描绘了在战后物质匮乏与精神重建的双重压力下,一群思想敏锐的女性如何捕捉到传统哲学体系中对主体性的片面理解。她们开始质疑笛卡尔式的“我思故我在”是否真正包含了全部人类经验,特别是那些被历史书写所遗漏的、与身体、生育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经验。 二、身体、时间与劳动:日常经验的理论化: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展示女性思想家如何将哲学探讨从宏大的形而上学拉回到具体的、可感知的生命经验。我们分析了早期对于“时间性”的独特理解——不同于男性英雄史观中那种线性的、指向未来的时间,女性的时间性往往是循环的、受制于生物节律和无偿的再生产劳动的。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关于“劳动”概念的拓展,即如何将家庭内部那些看不见的、被视为“自然”而非“文化”的劳动,纳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畴。 第三部分:激进化的浪潮与主体性的回归(1970年代及以后) 随着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的兴起,被压抑的性别议题终于冲破重重藩篱,进入公共政治舞台的中心。 一、理论的武器化:从“异性恋霸权”到“他者”的颠覆: 本章聚焦于女性主义思想如何发展出更具批判性的理论框架,用于解构权力运作的深层机制。我们探讨了“父权制”这一概念是如何被系统性地阐释和工具化,用以分析法律、文化、甚至语言结构中的隐性偏见。关键在于,这些思想家如何运用后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的洞察力,揭示了“男性/中性”的默认设置如何建构了“女性”这一“他者”的位置。 二、实践的转向:从理论到行动的桥梁: 本书并非纯粹的学术回顾,它强调了这些思想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我们分析了特定群体(如女性主义小组、激进组织)如何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口号与行动策略。特别关注了关于性和身体自主权的争论,以及在公共卫生、教育领域中,这些知识先驱们所推动的革命性政策变化。 三、遗产与未来之问: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这些先驱者留下的复杂遗产。她们的理论不仅挑战了父权社会,也激发了后来的理论家对身份政治、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等议题的进一步探讨。本书以开放性的姿态结束,旨在引发读者深思:在新的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那些关于自由、身体和主体性的根本性追问,是否已经找到了最终的答案,抑或需要新的思想火花来照亮前方的迷宫? 《思想的迷宫》是一部献给所有不甘于被定义、致力于重塑世界观的探索者的著作。它通过对二十世纪最深刻的思想斗争的梳理,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永不停止的、关于何以为人的严肃对话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战斗的海狸:西蒙娜·德·波伏瓦评传”——这个书名,首先就让我眼前一亮。海狸,总是给人一种勤劳、坚韧、极富建设性的印象,它们用自己的努力改造环境,构建家园。而西蒙娜·德·波伏瓦,她的一生,也无疑是一场深刻而持久的“战斗”。她不仅仅是一位哲学家、作家,更是一位勇敢的社会批评家和女性解放的倡导者。我一直对波伏瓦的复杂性感到着迷,她既是理性而深刻的思想家,也是充满激情和个人魅力的女性。我想象着,这本书会不会通过“战斗的海狸”这个意象,来解读波伏瓦在思想上的“筑巢”行为——她如何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如何为女性争取应有的权利而“垒坝”,如何以一种不妥协的姿态,挑战着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展现她与萨特之间独特而深刻的关系,以及这段关系如何影响了她的思想和创作。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深入挖掘波伏瓦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她那些小说和散文,是否也同样体现了她“战斗”的精神,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揭示存在的困境。这本书,感觉将是一个关于智慧、勇气和女性力量的精彩解读。

评分

“战斗的海狸:西蒙娜·德·波伏瓦评传”,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海狸,以其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而闻名,它们能够改变地形,构建复杂的水坝系统。而西蒙娜·德·波伏瓦,这位伟大的女性思想家,她的思想同样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有力挑战。我一直在思考,这个“战斗的海狸”的比喻,到底蕴含了怎样的深意?它是否指向波伏瓦在思想上的“建设性”——她如何通过自己的著作,为女性主义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基石,为女性争取解放和独立铺平道路?或者,它也象征着波伏瓦在面对社会不公和偏见时的“战斗性”——她如何以一种不畏强权、不妥协的态度,为自己的理念发声,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波伏瓦作为一名“战斗者”的形象,不仅仅是梳理她的人生轨迹和哲学思想,更要展现她内在的驱动力,她是如何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我想了解,她是如何在学术界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下,依然保持着海狸般的专注和毅力,不断地“建设”和“战斗”。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太吸引人了。“战斗的海狸”,光是这四个字就勾勒出一种坚韧不拔、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而且,与这个充满力量的名字相配的,竟然是西蒙娜·德·波伏瓦——这位在思想界掀起巨大波澜的女性主义先驱。这其中的反差和张力,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一直对波伏瓦充满好奇,她的思想深刻而尖锐,她的生活方式也充满了反叛和独立。我想象着,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她那些不为人知的“战斗”时刻?是在思想的战场上,她如何用文字和理念一次次地冲破陈规,为女性争取权利;还是在生活的泥沼中,她如何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与社会的不公和偏见抗争?“海狸”的形象,又会如何巧妙地隐喻波伏瓦的精神特质?是那种勤劳、专注、不畏艰难地筑巢垒坝的精神吗?还是那种在水中灵活游弋、在陆地稳步前行的适应能力?这本书,感觉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思想家的传记,更像是一场关于勇气、智慧和不屈的生命赞歌。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作者是如何将波伏瓦这样一个复杂而伟大的灵魂,用“战斗的海狸”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呈现在我眼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她的思考,去体会她的挣扎,去理解她的胜利。

评分

我第一次看到“战斗的海狸:西蒙娜·德·波伏瓦评传”这个书名时,脑子里闪过一连串的画面。海狸,那种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建造水坝的动物,它们用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智慧,改变着河流的流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而西蒙娜·德·波伏瓦,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思想家之一,她的思想同样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她用“第二性”这把锐利的解剖刀,深入剖析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揭示了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性,为后来的女性主义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实在太巧妙了。我猜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梳理波伏瓦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脉络,更是在试图捕捉她身上那种“战斗”的精神内核。这种战斗,或许不是枪炮的轰鸣,而是思想的交锋,是观念的革新,是对不公和压迫的坚决反抗。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波伏瓦在创作《第二性》时的心路历程,她是如何克服重重阻碍,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巨著的?她又如何在个人生活中,实践她的自由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拒绝被任何标签所定义?“战斗的海狸”这个名字,让我对书中可能展现的波伏瓦的坚韧、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战斗的海狸:西蒙娜·德·波伏瓦评传”,这书名本身就像一句掷地有声的宣言。波伏瓦,这个名字总是与“第二性”的深刻洞见、与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辨联系在一起,也与萨特那段传奇的爱情纠葛一同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战斗的海狸”,这个比喻,让我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海狸,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精湛的筑巢技艺闻名,它们在水中和陆地都能自如生存,用不懈的努力改变着周围的环境。这与波伏瓦的一生有着惊人的契合。她何尝不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思想,在那个父权制根深蒂固的时代,为女性构建起一方新的天地?她与当时主流的社会观念“战斗”,挑战着“女性的本质”这一虚伪的标签,揭示了社会结构如何将女性塑造成“他者”。书中会不会详细讲述她是如何在学术界、文学界,甚至是日常生活中,一次次地发出挑战,每一次的“筑巢”行为,都是对既存秩序的一次有力冲击?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波伏瓦作为“战斗者”的另一面,不仅仅是那个理论的创造者,更是那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我想了解,她是如何在遭受质疑和攻击时,依然保持那种海狸般的专注和韧性,继续推进她的事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