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朱良春老先生长期从事对痹症、肝病、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特别对于风湿病、癌症、肝硬化等疑难重症深有研究,屡显奇效。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善于挖掘民间经验,乐于培养后继人才,带领子女创业,敢为天下先,业绩辉煌,创造出令世人感佩的“朱良春现象”。 本书作者以生动文笔记述了朱老90余年的人生历程,其中穿插了一些中医界有关同道的生平与历史事件。朱老的成功,拨动了许多患者、读者的心弦,他的人格魅力,他对事业的追求,他的养生之道,他的健康长寿,他的学术造诣,都值得我们一一去解读。
内容简介
医学人生丛书。在中医发展史上,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它一下子跌进了深谷,经过艰难的挣扎,它又迅速发展。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纪。《医学人生丛书》选择中医泰斗级人物及在中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者,通过他们的口述,从中医角度将那个社会,那个家庭、那个人的画面展现给世人,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中医的发展状况,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现他们平凡而又靓丽的人生一这是历史长河中的水滴,但可折射出上个世纪的光彩。
作者简介
朱良春,江苏丹徒人。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主任中医师,兼职教授。先后拜太医传人马惠卿、上海名医章次公为师。l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1956年至1984年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1987年国务院授予“杰出高级专家”称号。
朱老治学勤奋,自强不息,长期从事对,痹症、肝病、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特别对于风湿病、癌症、肝硬化等疑难重症深有研究,屡显奇效。对于虫类药的临床应用尤具心得。著有《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汤头歌诀详解》、《章次公医案》、《虫类药的应用》等。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善于挖掘民间经验,乐于培养后继人才,带领子女创业,敢为天下先,业绩辉煌,创造出令世人感佩的“朱良舂现象”。
内页插图
目录
1 传奇家乡·丹徒儒里说当初
2 祖母希望·有了你就能天亮
3 私塾启蒙·五年未学加减乘除
4 小船悠悠·两天两夜摇向南通
5 患病辍学·立志学医济苍生
6 抄方一年·见证马太医家传
7 转学医校·从传统走向现代
8 天外绝响·聆听章太炎训话
9 日机轰炸·学校散伙非一家
10 投奔上海·幸遇良师章次公
11 居食无所·难民还能医难民
12 开业南通·舍药不仅得民心
13 治登革热·大展宏图抓良机
14 办学四年·艰难培养国医人才
15 响应号召·中西医合作考真诚
16 创办医院·撑起中医一片天
17 育三枝花·不单靠一双慧眼
18 探章次公·为徒当初朱良春
19 不堪回首·见文革世态炎凉
20 点石成金·不仅是绍奇步先
21 讲学各地·技不私密育后人
22 办研究所·卢嘉锡欣然题词
23 术济东瀛·虹桥机场送谢金
24 由新加坡·海外中医接薪火
25 再次创业·风湿病医院新起步
26 喜带高徒·与邓老携手走南北
27 北濠河畔·笑迎八方优秀人才
28 一部大书·朱良春现象待解读
后记
精彩书摘
1 传奇家乡·丹徒儒里说当初
曹东义:“朱老,您好!很多人对于您的生活经历感到很神秘,有些不大了解。有的说是‘朱良春现象’,也有的说是‘朱家军’。很想听听您的解答。比如,您怎么由一个患者,变成了一个名医?您与马太医家是怎样结上师徒缘的?您为什么从太医家里转到章太炎的学校里?您与章次公先生为什么那么投缘?您如何能够把蛇花子、农民变成了研究员?您为何在年近八旬的时候还能够创业?您为何总是能够站在命运的风口浪尖上而开风气之先?”
朱良春:“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曹东义:“那就请您从头说起吧。讲讲您的家乡、您儿时的生长环境。”
朱良春:“我1917年8月20日(农历七月初三)出生于江苏镇江,一个叫做丹徒县、儒里镇、殷家村的地方。这里位于长江南岸,又紧靠大运河,属于鱼米之乡,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丹徒县是秦朝设的郡县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在这里设过府,也设过路。因此,这里曾经是‘府治’与‘路治’的所在地,也就是地方政治中心城镇的意思。”
曹东义:“丹徒县的含义是什么意思呢?”
朱良春:“这在当地的地方志里有一些记载,也有一些传说。”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灭六国,一统天下,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辖县,丹徒就是当时的县城之一。秦始皇认为,他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摄天子之位,主要是受命于天,得水德,而周朝属于火德,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水可以灭火,秦国因此得了天下。在五行与五色的对应关系里,水对应的颜色是黑色。所以,他诏告天下,改正朔,易服色,把黑色作为国色。衣服、旗帜都以黑为尚(上),把全国的人民大众,统称为“黔首”,也就是“黎民百姓”,是黑头发、黑头巾、黑冠冕的意思。
火德对应的颜色是红色,是周朝战败者的象征。因此,受刑流放之徒需要穿红色衣服,“丹徒”正是流放罪犯聚集的地方。当然,丹徒名称的原始含义,也可能是记载于“丹书”之刑徒的意思。《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就记载说,斐豹是一个犯罪的奴隶,“著于丹书”。
无论丹徒的“丹”是怎样与红色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徒”与刑徒聚集有关是没有异议的。由此可见,镇江在秦朝的时候还是很荒凉的地方。据说,当年这里到处都是水塘和芦苇,又紧靠长江,刑徒们是很难私下逃走的,是一个理想的“自然流放”场所。
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一带逐渐繁荣起来。东汉孙权(182-252)就在镇江操练水师。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在此设立镇江府,金兀术在公元1130年南渡侵宋,返回时在此被韩世忠围困,成为一段历史典故。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府为路,明代又改路为府,至1912年清朝末年镇江府废,成为江苏的省会。
曹东义:“听说您是朱熹先生的后裔,您的前辈们是怎样从婺源迁到这里来的呢?”
朱良春“我是朱熹公第29代裔孙。丹徒的繁荣,不但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知识阶层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里。理学大师朱熹的后裔,有一个目光敏锐的学人‘八世裔孙亨三公’,把家族迁到了这里。因此,这里又成了读书人的家园,。儒里镇。上自然少不了读书人,而。殷家村。也有私塾。我小的时候,在村里读了五年私塾。”
据说,儒里镇当年人丁兴旺,朱家祠堂盖得也富丽堂皇。富丽堂皇的祠堂,竟然装不下列祖列宗的荣耀,因此又在不远的地方新建了一座祠堂。由于新建的祠堂更高大,也由于建得太晚,因此,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的时候,新祠堂改成了小学校。至今保存完好的老祠堂,上面一块横匾,写着四个大宇“闽婺同源”,揭示了朱家祠堂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朱家后人不敢忘记祖先,不能辜负朱熹的教诲。
不曾想到的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加快了鸦片烟的“普及”。鸦片的香雾也飘荡到了书香浓烈的“儒里镇”,繁华的街市上游荡着神迷意乱的瘾君子。
曹东义:“您能读私塾,说明家里的情况还比较富裕。”
朱良春:“我祖父年轻的时候,家里的境况还不错。他是一家典当铺里的职员,由于仪表堂堂,精明能干,很受当铺老板的赏识。无论是家珍宝玉,还是字画细软,他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价值。没有过人的眼力,没有精明的头脑,是干不了当铺职员的。为了嘉奖他,老板把自己吸食的鸦片给祖父品尝。青年人都觉得那样很提神,不成想很快就成了瘾,本来前途无量的青年,因此而倾家荡产。”
青年人的好奇害了他,在吞云吐雾的鸦片香气里,他不但葬送了自己的前程、身体,也断送了年幼儿子的前途,更不曾想到他美丽而善良的妻子,将会因为他的误入歧途而受尽困苦。
朱良春的祖父因为鸦片之害,三十几岁就因病飘然西去,他留下的不仅是债务,还有生活的无情磨难。
前言/序言
岁月匆匆,流光易逝,瞬已虚度九秩,从医七旬。人的一生,好似一个抛物线,有起点,有终点,有起伏,有盛衰,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间长河的瞬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鉴于此,拟为部分老中医专家分别撰写小传,以便留下一点痕迹,供后来者借鉴。愚有幸列于其中,承该社包艳燕编辑及门人曹东义主任医师专程前来访谈,由曹贤契执笔。
我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顺坦的。作为一个医生,我一直遵循先严昶昇公“积德行善,济世活人”的嘱咐,先师章次公先生的教导:“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尽其业,否则罪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从医以来,我虽然是尽力践行,但由于学养谫陋,成就不多,遗憾不少;有些菲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值得回顾自省,争取在有生之年有所弥补,聊尽吾心。
东义贤契基本忠于事实,以生动文笔记述了我90余年的人生历程,穿插了一些中医界有关同道的生平与历史事件,但对个人有些溢誉之词,受之有愧也。唯愿此小传能对青年同道有所参考,则幸甚矣。
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工作大力扶持与鼓励,特别是近几年来采取诸多振兴措施,使中医药事业得到空前未有之发展。今年1月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中医药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像一股暖流,温暖着中医药工作者的心,备受鼓舞与鞭策。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同心协力,为振兴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竭尽绵薄。因为学海无涯,医无止境,诚如请代顾亭林所言:“昔日之成,不足以自矜;今日之获,不足以自限”。要以“不息为体,日新为道”,争取做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才是。借此机会,谨祝诸位同道以及中医爱好者,与时俱进,争创辉煌,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多贡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一书的详细简介,内容聚焦于其他中医大家及其相关领域,避开朱良春本人的具体事迹和内容。 --- 走近中医大家:群英荟萃,薪火相传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的殿堂,聚焦于一系列对中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大家”及其独特的学术贡献、临床实践和哲学思想。我们不专注于某一特定名家,而是构建一个宏大的图景,展现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中医巨匠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今日的中医学体系。 第一篇:古代奠基者与核心理论的构建 本篇追溯中医理论的源头,探究那些奠定了整个学科基础的古代圣贤。 1. 扁鹊与四诊合参的雏形: 探讨扁鹊及其学派在望、闻、问、切四诊法形成初期的探索。重点分析其如何将临床观察与个体生命节律相结合,以及其对“脏腑经络”概念的早期认知。书中将通过对早期文献的梳理,还原四诊法从经验积累到逐步规范化的过程,展示其在古代医疗实践中的核心地位。 2.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百科全书”: 深入剖析《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哲学基础和医学框架。我们关注的不仅是“阴阳五行”的理论模型,更着重于阐述其如何系统地构建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如何在疾病认识和治疗原则中得以体现。特别会探讨《内经》中关于生命规律、预防医学和养生哲学的深刻见解,这些构成了后世所有中医流派的共同基石。 3. 伤寒杂病之辨:张仲景的临床规范: 聚焦于“医圣”张仲景,重点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书将详尽解析其辨证论治体系的开创性,即如何通过“六经辨证”对急性热性病进行系统归类,以及“辨证论治”思想如何拓展到内、外、妇、儿等诸多杂病领域。我们会详细对比六经与脏腑、气血的对应关系,强调其方证对应的高度精确性,这是后世医家临床用方的圭臬。 第二篇:中医学说的演进与流派纷呈 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医理论不断被丰富和修正,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术流派,各自解决了特定的临床难题。 4. 金元四大家:革新与流派的形成: 详细介绍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这四位大家对仲景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刘完素与寒凉派: 探讨其对“六气皆从火化”理论的创立,及其在治疗温热病中运用寒凉药物的临床思路和理论依据,这对后世温病学派的萌芽具有重要意义。 张从正与攻下派: 分析其“汗、吐、下”三法在祛邪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实证”的突出重视,展现其“用药峻猛,疗效卓著”的临床特点。 李杲与脾胃派: 深入解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阐述其如何强调后天之本,以及对甘温益气药物的独到运用,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丹溪与滋阴派: 重点解读“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断,探讨其对阴虚证的深刻认识,以及在治疗慢性、虚损性疾病中,如何以滋阴养血为核心思路。 5. 温病学派的崛起与发展: 本部分将梳理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在清代对急性传染病认识的飞跃。重点介绍“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建立,分析这些新的辨证体系是如何有效弥补了《伤寒论》在处理高热、瘟疫方面的局限性,并展示了叶氏“存津液”的温和治疗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篇:针灸与方剂的精深之道 除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针灸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同样由一代代名家推动。 6. 针灸学的精微:从《针灸甲乙经》到现代应用: 追溯针灸学的经典文献,如黄元御等人对方位和操作技术的贡献。重点讲解经络循行与腧穴的特定功能,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如何被应用于麻痹、疼痛以及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书中将展示古代针刺手法的细腻区分和深层理论。 7. 方剂学的集大成:辨证与组方的艺术: 探讨方剂学从《汤头歌诀》到临床应用的全过程。我们将分析经典方剂(如四君子汤、小柴胡汤、四物汤等)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的哲学内涵,以及历代医家对这些方剂的加减化裁经验,展示方剂如何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而非一成不变的药方组合。 第四篇:传承与展望:中医教育与文化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回归到中医的传承和文化价值。 8. 医者仁心:古代医家的道德规范: 探讨古代名医们对“医德”的重视,例如《太上隐文诀》等文献中对悬壶济世、珍视生命的教诲。通过回顾历史上的名医群像,揭示专业技能之外,人文素养对于一位合格中医的重要性。 9. 中医的现代化与国际视野: 简要梳理近现代以来,杰出学者们如何致力于整理和推广中医传统,推动其与现代科学的对话。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在普及中医学术、建立规范化教学体系方面做出努力的先驱们,他们的工作为中医药在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 本书力求以宏观的视角,描摹出一条清晰的中医发展脉络,让读者得以领略历代名家如何以其智慧和实践,共同筑起了这座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大厦。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代表着对生命奥秘的深入探索与对人类健康的无私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