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广雅丛书:陈垣先生遗墨

新广雅丛书:陈垣先生遗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志超,曾庆瑛 编
图书标签:
  • 陈垣
  • 新广雅丛书
  • 书法
  • 碑帖
  • 墨迹
  • 清代
  • 学术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62324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62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广雅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书法爱好者;研究元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学术文化的专家、学者;宗教爱好者;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
    精选史学泰斗、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生波澜壮阔一生中代表性的经典墨迹。  汇集学术、史学、教育、宗教、书法于一体的大师手稿作品。  真实、直观、明了显现世界级学者——陈垣的创作思维过程及其方法。  陈垣大师的多部经典、成名作的资料、创作过程原汁原味再现。  陈垣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开山之祖”,代表着民国以来30年间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领域的高水平,亦为基督教入华史研究领域之开山之祖。  陈垣更以研究元史著称,其元史研究具有创始性、系统性和可读性三个特色。《新广雅丛书——陈垣先生遗墨》收录陈垣先生多篇代表性手稿,是研究元史、中国历史、学术史的专家、学者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  陈垣书法是此批手稿文献的另一大亮点,在文献研究价值的基础上,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陈垣擅长书法,字体近似米芾,潇洒流畅,晚年依然笔力雄健。目前市场上罕见陈垣的墨宝,这对于书法爱好者无疑是难得的机会。

内容简介

  我们之所以要编这部《新广雅丛书:陈垣先生遗墨》,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理由。一、援庵先生精神财富的重要的体现,当然是集著作大成的《陈垣全集》。但是,文稿经过排字或电脑处理变成文本,原来千姿百态的笔迹也就变成千人一面的整齐规范的方块字。这固然方便了读者,但像援庵先生这样的大学者和书法家,他的墨迹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也是一份重要的精神财富。遗墨集和文本全集,可以互相辉映。二、“陈垣全集》不论如何齐全,终归是以他的作品的最后成果为主,很难完全反映他的写作过程。援庵先生自学成才,没有师承,他喜欢收藏清代学者的手稿,就是因为可以从中揣摩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方法。有时候,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作者的结论。他也非常珍惜自己的手稿,不但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还经常把它作为教材给子弟和学生学习。在这部遗墨集中,我们选印了他的部分手稿。三、有些内容是《陈垣全集》无法包含的。例如体现他生平的履历表,体现他教学精神的教学日记,体现他对著作精益求精而反复修改的草稿,体现他惜纸如金的精神和对纸张两面及几乎每个空间的利用,体现他写作特点、写作习惯的各种标志、符号等。

作者简介

  陈垣(1880.11.12—1971.6.2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出身药商家庭,自幼好学,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陈垣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从教70多年,任过46年大学校长,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  陈垣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6年~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年~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馆图书馆馆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1951年怀仁堂举行国宴,毛主席与陈垣同席交谈,毛主席向人介绍说:“这是陈垣先生,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毛主席
  ★陈寅恪的学生戴家祥回忆:陈师和我在校散步时,自称平生佩服的是王静庵(王国维)先生,其次是陈垣。  ——陈寅恪
  ★胡适曾断言:“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将来中国的新史学须有北方的疑古精神和南方的勤学工夫。“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胡适曾
  ★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认为,只有陈垣与王国维才称得上“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  ——伯希和
  ★傅斯年说过“静庵先生(指王国维)驰誉海东于前,(陈垣)先生鹰扬河朔于后。”  ——傅斯年
  ★日本汉学桑原骘藏在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出版后,很快发表评论,称陈垣是现在中国历史学者中“犹为有价值之学者”。  ——桑原骘藏

目录

1 在赵翼《廿二史劄记》上的识语(一九〇三年) 2 《柱下备忘录》中《满洲魂》一册封面(一九〇五年前后) 3 光华医社配便通用方药录(一九〇八年至一九一一年) 4 《四书五经上帝考》(约一九一七年初) 5 《景教三威蒙度赞》跋(一九一七年二月) 6 《元也里可温教考》资料、初稿、改稿、定稿(一九一七年春至一九三四年) 7 在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尊影参观券上题词及当天日记(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九日: 8 《两眼考》抄本封面题字及识语(一九一八年六月廿三日) 9 《开封一赐乐业教考》资料(一九一九年) 10 对《四库全书》的研究(一九二〇年至一九二二年) 11 《火祆教人中国考》定稿(一九二二年四月廿一日) 12 《摩尼教入中国考》手稿(一九二二年六月、九月) 13 赵映乘试卷识语稿(一九二二年十月二日) 14 《元西域人华化考》手稿(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五年) 15 《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稿(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五年) 16 《黄钧选先生暨罗夫人七十双寿序》稿(一九二三年九月) 17 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所作的批语(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四年) 18 《道家金石略》稿(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四年) 19 致廖世功函谈《四库全书》底本(一九二四年二月十五日) 20 《跋赡思书哈珊碑》稿(一九二四年五月) 21 《中国基督教史讲义目录》稿(一九二四年) 22 创办孤儿工读园和平民中学情况(一九二五年) 23 致王国维函稿谢提供李殉资料(一九二五年二月) 24 致叶恭绰函稿谈故宫展览书画事(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25 《关于谚语赵老送灯台》稿(一九二五年九月) 26 跋教王禁约及康熙谕西洋人(一九二五年十一月) 27 《元苌振兴温泉颂碑跋》稿(一九二六年一月) 28 《蹇斋剩墨跋》稿(一九二六年一月) 29 《回回教入中国史略》提纲(一九二七年初) 30 《史学名著评论》课教材(一九二八年至一九四六年) 31 《中国史料的整理》讲稿(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七日) 32 《大唐西域记撰人辩机》稿(一九三〇年二月) 33 二陈笔谈遗墨(约一九三○年底) 34 《校勘学释例》手稿散页(一九三一年七月) 35 《广书林扬觯》提纲(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 36 陈恭尹赠王烘入蜀卷识语稿《一九三三年一月) 37 致胡适函稿谈《元秘史》译音用字(一九三三年三月七日) 38 致孙楷第、王重民函拟荐入辅仁大学任教(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39 《方孝标方苞轶事》、《彭家屏轶事》稿(一九三三年七月) 40 《景印四库全书未刊本草目签注》稿(一九三三年八月) 47 《题鲍润生司铎译楚辞》诗稿(约一九三四年) 42 《从教外典籍见明末清初之天主教》付印稿(一九三四年三四月) 43 《记吕晚村子孙》稿(一九三五年六月) 44 《墨井集·口铎》校记(一九三五年) 45 家书谈书法(一九三六年三月七日) 46 《四库提要中之周亮工》改定稿(一九三六年九月) 47 《吴渔山先生年谱》初稿(约一九三六年) 48 《墨井诗钞补》与《墨井画跋补》(一九三六年八月) 49 《廿二史刳记》批注及《廿二史刳记考正》稿(一九三六年至五十年代) 50 家书谈家世(一九三七年三月十四日) 51 致启功函谈吴渔山年谱资料(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七日) 52 《旧五代史辑本发覆》初稿(一九三七年八月) 53 致傅增湘函稿谈《旧唐书》补页(一九三七年十月) 54 《释氏疑年录》稿(一九三八年) 55 《汤若望与木陈志》资料(一九三八年) 56 履历表草稿(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57 《阅嘉兴藏记》(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〇年十一月) 58 《明季滇黔佛教考》稿(一九三九年十一月至一九四〇年五月) 59 《校雠略》课教材(一九四〇年三月) 60 《清初僧诤记》稿(一九四〇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一年二月) 61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稿(一九四一年三月至八月) 62 《伟大之中华民族》一文提纲(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 63 《再跋于文襄论四库全书手札》稿(一九四二年二月) 64 《艺舟双楫与人海》讲稿(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三日) 65 《陈香伯公教论书后》讲稿(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 66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初稿(一九四二年八月) 67 《王西庄窥园图记跋》稿(一九四二年十二月) ……99 《两封无名字无年月的信》稿(一九六五年十月)说明

前言/序言


浩瀚史海中的璀璨星辰:一部关于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深度考察 书名: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与思想变迁:从戊戌变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作者: 王德明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导言:时代的脉搏与思想的熔炉 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特定历史事件的线性发展,而是聚焦于一个世纪之交,中国知识精英群体内部所经历的剧烈的心灵震荡与思想转型。从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这二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索,知识分子们作为时代的瞭望者和精神的引航人,其思想的演进构成了理解近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钥匙。本书旨在通过对一系列核心人物的思想轨迹、论著文本以及社会实践的细致考察,勾勒出这一时期中国思想史的立体图景,探讨“救亡图存”的宏大命题如何内化为个体知识分子的哲学选择与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旧制崩塌与新思潮的涌入(1898-1911)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清末最后三十年,传统士大夫群体在面对西方列强冲击时的集体反应与分化。 第一章:传统儒学的危机与重构 重点分析了甲午战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如何试图“以儒证新”,将西学与传统伦理进行嫁接。我们细致辨析了《新学伪经考》和《变法通议》中所体现的理论困境:即在维护传统“体”的稳固性与采纳西方“用”的变革性之间,所产生的内在张力。特别关注了戊戌政变后,知识分子群体心态的剧烈波动,以及“士”的身份危机如何催生了对新知识体系的渴望。 第二章:留学潮中的思想分化 留学日本成为一代精英接受新知的主要途径。本章对比了早期留日学生中,主张渐进式改良的“稳健派”与主张暴力革命的“激进派”在政治哲学上的差异。重点研读了章太炎的思想发展,探讨其如何从早期的排满情绪,逐渐转向对革命理论的构建,以及他对中国传统哲学(如朴学、国故学)的重新发掘,意图为革命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同时,对孙中山在海外建立的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的西方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来源进行了溯源分析。 第三章:清末新政与立宪的幻梦 清廷推行的“新政”在教育、军事和法律领域的改革,客观上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制度空间。本章着重考察了以张之洞、袁世凯为代表的官僚集团对“西学”的实用主义态度,并分析了立宪派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后期)如何从激进的革命立场转向温和的君主立宪主张,以及这种转变背后对社会秩序的深层焦虑。本书认为,立宪运动的失败,是旧知识分子群体信任基础瓦解的关键节点。 第二部分:共和初期的迷惘与探索(1912-1915) 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未立即带来思想上的统一,反而暴露了共和体制在精神层面上的脆弱性。 第四章:共和语境下的个人主义勃兴 辛亥革命后,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开始大规模涌入。本章讨论了对“国民性改造”的早期讨论。以鲁迅在《呐喊》早期杂文为切入点,分析了知识分子对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反思,以及这种反思中蕴含的精英主义倾向。探讨了在缺乏成熟政治共同体的情况下,知识分子如何试图通过文化和道德的重塑来弥补政治制度上的空缺。 第五章:陈独秀与《新青年》的早期定位 本书将《新青年》(创刊初期)视为连接旧时代与新文化运动的关键桥梁。重点分析了陈独秀关于“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早期论述,揭示了其思想中对西方启蒙精神的推崇,以及对旧有儒家伦理体系的初步、但尚未系统化的批判。探讨了早期《新青年》编辑部在确定期刊方针过程中,不同知识分子之间微妙的张力与共识。 第六章:袁世凯“帝制复辟”的冲击 洪宪帝制的短暂复辟,对所有知识分子构成了严峻的政治和思想考验。本章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权力僭越时,如何迅速从对共和政治的怀疑转向对民主原则的坚定捍卫。考察了蔡锷护国战争期间,知识分子在舆论战中的角色,以及这场失败的政治闹剧如何促使更多人认识到,制度的革新必须以思想的彻底解放为前提。 第三部分:文化转型与新文化的奠基(1915-1919) 这是本书最具深度分析的篇幅,探讨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如何逐步演变为一场全面的文化革命。 第七章:白话文运动的深度解析 白话文运动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革新,更是知识分子试图打破传统精英文化壁垒、构建新型公共领域的关键一步。本章细致对比了胡适的“文学革命”纲领与钱玄同等人对白话文的实践路径,探讨了白话文在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教育资源、社会阶层等现实阻碍。强调了白话文运动对“新青年”群体建立共同语言和思想传播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第八章:对传统哲学的系统性审视 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知识分子们对儒家思想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本章超越了简单的“打倒”论,着重考察了对儒家伦理(如“仁”“孝”)的解构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中国哲学史整体的再评价。分析了梁启超关于“新民”哲学的探索,以及李大钊在早期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萌芽性介绍,展示了思想家们在寻找替代性精神支柱时的急切性。 第九章:科学与人性的辩证 科学精神的引入,在早期被寄予厚望,意在用理性和实证精神驱散迷信与专制。然而,本书指出,科学主义在实践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对人性的片面理解和工具理性对人文价值的潜在压抑。通过分析当时关于“人生观”“真理观”的论战,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拥抱科学的同时,对个体生命意义和精神寄托的深层焦虑。 结语:五四的序曲与未竟的使命 本书最后总结了从戊戌到五四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在政治实践、文化重构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历史遗产。他们最终以一场以“青年”为主体的文化运动,完成了对旧时代意识形态的根本性挑战,为后续的激进主义思潮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思想基础。全书贯穿的核心议题是:在一个外部压力巨大的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平衡“救国”与“启蒙”的优先级,以及这种平衡的每一次侧重,如何塑造了现代中国的精神面貌。本书力求以严谨的文本细读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为读者呈现一个复杂、矛盾而又充满活力的近代中国思想群像。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陈垣先生遗墨》的出现,我抱持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陈垣先生,一个名字足以令无数史学研究者心生敬意。他的学术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道路。而“遗墨”,在我看来,更是直接触及灵魂的宝藏。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刻板的学术论文,而是陈垣先生在某个安静的夜晚,或者在某个灵感迸发的瞬间,用毛笔蘸墨,在纸上留下的那些独特的印记。那些字迹,是否也带着他特有的笔锋,带着他沉静而睿智的思考?我好奇,这些“遗墨”是否能够让我们窥见他严谨治学之外,那些更为鲜活、更为人性化的一面?他是否会在其中记录下一些对后学的教诲,一些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预判?亦或是,一些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每一次翻开一本珍贵的史料,我都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而如今,当我想到即将可能阅读到陈垣先生亲笔的“遗墨”,那种期待感更是达到了顶点。这套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史料的汇集,更是一次与先贤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精神的传承,一次智慧的启迪。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敬仰陈垣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他的《史讳举例》、《元牧堂诗文辨》等著作,早已是我案头常备的经典。因此,当得知《陈垣先生遗墨》这套丛书即将面世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这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信息的获取,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大师精神对话的契机。我脑海中不自觉地勾勒出陈垣先生当年在书斋中,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如何抽丝剥茧,如何辨伪存真,如何以其“求是”的精神,为我们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我猜测,这套“遗墨”中,或许就藏着他研究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思考过程,那些曾经困扰过他的难题,以及他如何一步步克服它们,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些严谨而深刻的学术观点。我想象着,那些手写的字迹,虽然可能不如印刷体那样工整,却承载着独一无二的温度和情感,每一笔每一画,都诉说着他对待学术的认真与执着。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财富啊!能够一窥这位史学巨匠思维的火花,感受他学术生涯的真实足迹,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说实话,对于“遗墨”这个词,我最初的联想更多的是一种庄重、肃穆甚至带有些许神秘的色彩。但当它与“陈垣先生”联系在一起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别样的期待。陈垣先生,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学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他那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对史料辨伪的精益求精,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切热爱,一直是我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以,当这套《陈垣先生遗墨》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怎样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否包含着陈垣先生在学术研究之外,那些更具个人化、更贴近生活的研究心得?是他在治学之余,对历史事件的某种独特见解?还是他对于某种文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我非常好奇,那些笔尖滑过的痕迹,是否记录了他对于时代变迁的敏感,对于社会进步的期盼?抑或是,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是否隐藏着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的小故事,那些能够让我们更加立体地认识这位伟大历史学家的细节?总而言之,我对这套“遗墨”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渴望从中挖掘出更多元的陈垣先生。

评分

这套《陈垣先生遗墨》的出版,对我来说,真是一场意外的惊喜,也是一份莫大的荣幸。虽然我还未曾有幸翻阅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从书名和陈垣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无数的遐想和期待。陈垣先生,这位中国近代史学泰斗,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分量和学术的光辉。想象着他那些曾经挥洒在纸上的墨迹,一定蕴含着他对历史深邃的洞察,对文字严谨的态度,以及对学术一丝不苟的追求。我很好奇,这些“遗墨”究竟包含了怎样的内容?是那些未曾公开的学术手稿,还是他日常治学笔记中的只言片语?是那些与同道中人书信往来的珍贵片段,还是他晚年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和总结?每一丝的可能性都让我心潮澎湃。我仿佛能看到陈垣先生在灯下伏案疾书的场景,那是一种怎样专注而虔诚的学术精神?我期待着,通过这些文字,能够更接近这位伟大的学者,触摸到他思想的脉络,感受到他学术生命力的蓬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历史深处,通往智者内心世界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推开这扇窗,去探索其中未知的宝藏。

评分

一提到陈垣先生,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那严谨、审慎、求是的治学风范。他对待历史如同对待生命一般,一丝不苟,力求真实。而《陈垣先生遗墨》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它暗示着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位史学大师最真实、最原始的思考和表达。我非常好奇,这些“遗墨”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他学术研究的“幕后故事”?比如,他在研究某个历史问题时,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他可能在其中记录下一些当时的困惑,或者是一些独到的发现?亦或是,他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会不会在这些“遗墨”中有所体现?我设想着,那些可能泛黄的纸张上,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陈垣先生一生钻研学术的艰辛与快乐,是他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是他对中华文明的深情。这套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它更像是一个承载着历史智慧和学术精神的宝盒,等待着我去开启,去探索,去汲取其中的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