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沉思录:一位罗马帝王的哲学思考(古希腊文译本)》国内一本根据古希腊文原版翻译出版的《沉思录》
我国著名古希腊语学家王焕生先生历经两年译成
一本源自古罗马帝王的人生自我修养读本
根据勒伯古典丛书古希腊原版翻译
专家古希腊文译本,名著名译,史上伟大的人生哲学名著之一。
根据勒伯古典丛书
古希腊文原版翻译
内容简介
《沉思录:一位罗马帝王的哲学思考(古希腊文译本)》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思考者为古罗马在位皇帝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安托尼努斯。
作者简介
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公元121年4月出生于罗马一个贵族家庭,祖籍西班牙。父亲名安尼乌斯·维鲁斯,曾任高官。父亲亡故后,马尔库斯由母亲和外祖父养大,12岁便开始学习斯多葛派哲学。其姑父提图斯·皮乌斯生性温和、富有才华,被在位皇帝哈德利安过继为王位继承人。哈德利安对马尔库斯也深为喜欢,并要求皮乌斯将来指定马尔库斯为王位继承人。
公元138年,哈德利安去世,皮乌斯继位,公元140年,19岁的马尔库斯被任命为财政官。146年被任命为保民官,参与管理国家。公元161年,皮乌斯去世,奥勒利乌斯继承皇位。可是他此后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在战争中度过的,战事频发,瘟疫肆虐。公元178年,奥勒利乌斯带着儿子亲自出征,取得了很大胜利,但由于罗马军队再次流行温疫,奥勒利乌斯也给染上,未及打败日耳曼人,便卒于多瑙河畔,了却了他身为皇帝的战斗生涯。
《沉思录》是奥勒利乌斯晚年战争期间独自进行哲学思考的记录。这本著作是用古希腊文写成的,后由其亲友保存下来,得以传世,成为欧洲古代哲学的经典。
译者简介:
王焕生,男,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翻译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江苏南通人,1939年9月出生,1959年进入北京外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留苏预备部学习,1960至1965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古希腊罗马语文专业学习,毕业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从事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古罗马文学史》、《古罗马文艺批评史纲》、《古罗马神话传说》、《西塞罗<论共和国>导读》等;主要译作有(包括与他人合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悲剧喜剧全译》、《伊索寓言》、《琉善哲学文选》、《希腊罗马散文选》、《古罗马戏剧选》、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李维《自建城以来》(选译),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论义务》、《论演说家》、《论灵魂》等。其中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罗念生合译)和《奥德赛》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奥德赛》于2001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古罗马文学史》被收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温家宝总理(源自《中国日报》环球在线消息)
1992年,我问克林顿,哪本书对他影响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的《沉思录》。”
——盖瑞·威尔斯(纽约书评第45卷15号)
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的《沉思录》,堪比卢梭之《忏悔录》与圣奥古斯丁之《忏悔录》!
——吉尔伯特·穆雷(牛津大学著名古希腊语教授)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高贵。这
目录
序言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注释
专名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卷
[六]
我从狄奥格涅托斯那里学得:不沉湎于琐事;不相信巫师术士的咒语之道、驱魔之说和各种类似的把戏;不喂养鹌鹑,也不热衷于其他类似玩物;允许直言不讳;学习哲学,曾经首先聆听于巴克赫奥斯,然后是坦达西斯和马尔基阿诺斯;幼时便曾习作对话体;睡陋床,盖粗毛皮,以及各种类似的希腊训育。
[七]
我从鲁斯提库斯那里学得:需要改进和培养品性;不热衷于诡辩式论争,不就纯思辩性问题进行著述,或作说教性谈话,或炫耀地显示自己是苦修、善行之人;避免过于藻饰和强调诗律的纤巧性写作;不着长袍旺装在屋里踱步,不做其他类似的事情;朴实地书写函札,有如他自己从西努埃萨写给我母亲的书札那样;对那些语言粗暴和行为乖谬之人,一旦他们自己希望恢复旧好,要忍让、和解地对待;认真读书,不满足于一般理解;不轻易赞同夸夸其谈之人的见解;阅读埃皮克泰德的教诲,是老师从自己的家藏书卷中提供给我的。
[八]
我从阿波洛尼奥斯那里学得:自由意志和无可动摇地坚定不移;任何时候都只听从理性;即使经受着剧烈的疼痛、失去儿子、身患重病,
要泰然如常;我从他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榜样那里清楚地看到,他既严厉,又有耐心,诲人不躁;我还看到他在传授原理方面具有杰出的教导经和技巧,但他从不自诩;知道如何接受朋友的恩惠,既不因此而显卑微,又不漠然处之。
前言/序言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思考者为古罗马在位皇帝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安托尼努斯。
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安托尼努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原名马尔库斯邯可尼乌斯·维鲁斯(Marcus Annius verus)。他于公元121年4月出身于罗马一个贵族家庭,祖籍西班牙。父亲名安尼乌斯.维鲁斯 (Annius Verus),曾任高官。父亲亡故后,马尔库斯由母亲和外祖父抚养长大。他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12岁时便开始学习哲学,主要学习当时流行的斯多葛派哲学。其姑母嫁给了提图斯·安托尼努斯-皮乌斯(Titus Antoninus Pius)。根据有关史料,皮乌斯生性温和,善良仁慈,pius意即为“虔诚的”。他富有才能,尽管他当时已经52岁,但仍被在位皇帝哈得利安(Hadrianus)过继为皇位继承人。哈得利安见马尔库斯天资聪颖,深为喜爱。verus作为形容词,意思为“真实的”、“可靠的”、“公正的”。据说哈得利安曾昵称马尔库斯为Verissimus verissimus为形容词verus的最高级。哈得利安过继安托尼努斯·皮乌斯时,曾经要求皮乌斯选择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过继为他自己未来的继承人。
公元138年哈得利安去世,安托尼努斯·皮乌斯继承皇位。翌年,皮乌斯过继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从此他的全名是马尔库斯·艾利乌斯·奥勒利乌斯·维鲁斯·凯撒(Marcus Aelius Aurelius Verus Caesar)。“凯撒”这一称号通常是授予皇帝的助手和继承人的。公元140年,19岁的马尔库斯即被任命为财政官,公元145年与其姑母的女儿福斯提娜(Faustina)结婚。公元146年被任命为保民官,参与管理国家。马尔库斯一直遵奉斯多葛派的哲学原则,注意道德修养,为人谦虚谨慎,生活简朴。长期的刻苦磨练和研修使他成为一个勇敢的军人,最终成一个审慎的统治者和皇帝哲学家。
公元161年,安托尼努斯·皮乌斯去世,奥勒利乌斯继承皇位。皮乌斯还曾经过继卢基乌斯·维鲁斯(Lucius Verus)为养子。维鲁斯是哈得利安先于皮乌斯过继、后来去世了的一个继承人的儿子,皮乌斯根据哈得利安的意愿,也过继了他。维鲁斯的性格与奥勒利乌斯有很大的差别,不过马尔库斯很尊重他,在公元161年皮乌斯去世后继承皇位时,让维鲁斯做了自己的副手,与自己共同执政,封以“凯撒”称号,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沉思录:一位罗马帝王的哲学思考(古希腊文原版翻译) 引言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穿越时空,抵达今日,依然振聋发聩。这些声音,不拘泥于形式,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质朴的情感,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便是这样一部著作。它并非系统性的哲学论著,而是一位罗马皇帝在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之余,写给自己的内心独白。这份记录,跨越千年,以其近乎赤裸的坦诚和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洞察,为无数读者提供了慰藉、指引与力量。 本次奉献给读者的,是基于古希腊文原版翻译的《沉思录》。原版的呈现,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马可·奥勒留写作时的语境与精髓,让读者得以绕开层层译介的滤镜,直接与这位古罗马哲人进行一次灵魂深处的对话。我们相信,通过对古希腊原文的忠实解读,这部著作的独特魅力将得以更充分地展现,它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将更加鲜明地浮现。 马可·奥勒留:一位哲人皇帝的挣扎与觉醒 马可·奥勒留,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其人生轨迹本身便充满了戏剧性。他继承了“五贤帝”时期的荣光,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边疆的战乱、瘟疫的肆虐、宫廷的阴谋,以及作为最高统治者所必须承担的巨大责任。然而,与历史上大多数热衷于权力与征伐的君主不同,马可·奥勒留的内心世界却被一种更为深沉的追求所占据——对理性、对美德、对宇宙秩序的探寻。 《沉思录》并非写给公众的著作,而是马可·奥勒留对自己心灵的约束与激励。在他撰写这些文字时,他可能正身处战场,枕戈待旦;可能正坐在书房,批阅奏章;也可能是在某个寂静的夜晚,面对着星辰,审视着自己的内心。这些片段式的记录,如同日记,又如同训诫,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体认,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以及对内心平静的渴求。 他并非一个空谈理论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实践于他艰难的人生。他身处权力顶峰,却时时警醒自己权力的虚幻与短暂;他指挥千军万马,却时刻反思战争的残酷与无意义;他面对无数谄媚与奉承,却始终追求诚实与正直。这种在现实权力与哲学理想之间的张力,使得《沉思录》充满了真挚的力量,也让其思想显得尤为可贵。 斯多葛主义:在动荡中寻求解脱的智慧 《沉思录》的思想根基,深植于斯多葛主义。斯多葛主义,作为古希腊晚期和罗马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人的理性能力,以及如何在这种能力的支持下,过一种合乎自然、合乎德性的生活。 斯多葛学派认为,宇宙是由一种名为“逻各斯”(Logos)的理性原则所支配的。这种理性原则是内在的、统一的、必然的,它塑造着万物的秩序。人生中的一切,无论我们认为多么美好或痛苦,都不过是这种宇宙理性的一部分。我们无法控制外部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反应。 因此,斯多葛主义并非鼓吹消极避世,而是提倡一种积极的“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意味着接受宇宙的安排,不徒劳地抗拒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物。同时,它也强调发展内在的美德,如智慧、正义、勇气和节制。这些美德是唯一真正属于我们的财富,是构成幸福的根本。 对于马可·奥勒留而言,斯多葛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他应对人生挑战的根本指导。在《沉思录》中,他不断提醒自己:“如果你为外在事物所困扰,那么这些事物本身并不困扰你,而是你对它们的看法困扰了你。”他反复审视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情感,努力从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抽离出来,专注于自己内心的宁静与道德的完善。 《沉思录》的核心主题 《沉思录》并非按照固定的章节或逻辑顺序展开,而是由一系列的思考、格言、反思和警句组成。然而,贯穿其中的,是若干个具有永恒价值的核心主题: 对短暂的体认与对永恒的追求: 马可·奥勒留深知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他反复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帝王的荣耀到普通人的悲欢,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他提醒自己,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将归于尘土。这种对短暂性的深刻体认,并非导向虚无,而是促使他将目光投向更为永恒的事物——真理、美德、以及与宇宙整体的联系。 对“内在王国”的守护: 在混乱的外在世界中,唯一能够真正掌控的就是自己的内心。马可·奥勒留将自己的思想比作一个“内在的堡垒”,无论外部的风雨如何,这个堡垒都能抵御侵袭。他强调,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外部的地位或财富,而是来自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性的思考能力。他鼓励自己和读者,时刻保持警觉,不让外界的喧嚣和诱惑侵蚀内心的平静。 对责任的承担与对他人的义务: 作为皇帝,马可·奥勒留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但他所理解的责任,并非仅仅是履行职责,更是一种基于理性与同情的自觉。他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生而有义务与他人共同协作,服务于共同的利益。他反复思考如何以公正、仁慈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即使是那些伤害他或辜负他的人。他提醒自己,要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他人,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宇宙的组成部分。 对死亡的直面与对生命的珍惜: 死亡是人生中最无法回避的终点。马可·奥勒留以一种坦然的态度面对死亡,将其视为生命自然的一部分。他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生命短暂性的抗拒。通过将死亡置于生命的长河中去审视,他反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并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对德性的坚守与对欲望的克制: 德性,在斯多葛主义中占据核心地位。马可·奥勒留将智慧、正义、勇气和节制视为人生最重要的指南。他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些德性,并努力克制那些可能导致堕落的欲望。他认为,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感官的享受或物质的占有,而是来自内心的平静与道德的完善。 古希腊文原版翻译的意义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而翻译则是思想的桥梁。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用古希腊语写成,这种语言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与文化底蕴。古希腊文的词汇、语法结构,以及其哲学传统所形成的思维方式,都与现代语言存在差异。 此次基于古希腊文原版翻译,旨在最大程度地恢复原文的质感与深度。我们力求避免使用过于现代或流俗的表达,而是尽可能贴近马可·奥勒留当时的语境,用一种更为沉静、内敛的风格来呈现他的思想。这意味着: 词语的精准选择: 许多古希腊哲学概念,如“逻各斯”(Logos)、“阿帕西”(Apatheia,通常译作“不动心”或“无动于衷”)等,都具有多层次的含义。准确把握这些词语在原文中的具体用法,对于理解马可·奥勒留的思想至关重要。 句式的还原: 古希腊语的句式结构与现代语言有所不同,其节奏与韵律也可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逻辑。力求还原原文的句式,有助于读者体会作者思考过程的连贯性与深度。 文化语境的重现: 马可·奥勒留所处的罗马帝国,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以及哲学思潮,对于准确解读《沉思录》也至关重要。 通过这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超越“译本”的隔阂,直接聆听马可·奥勒留内心深处的回响。这份回响,或许在数千年前的古罗马,给予了他平静与力量;在今日,它依然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结语 《沉思录》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挣扎;它也是一盏灯,在我们迷茫与困顿时,给予我们启示与温暖。这部著作,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它属于所有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求智慧、美德与平静的人们。 当你翻开《沉思录》,你将遇见一位身披紫袍的哲人,他和你一样,面对着人生的困惑,经历着情感的起伏,承担着责任的重负。然而,他却以一种超越常人的勇气和智慧,将这一切转化为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对灵魂的不断磨砺。 愿这部基于古希腊文原版翻译的《沉思录》,能为你带来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一次灵魂的静默洗礼。愿在马可·奥勒留的哲思中,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