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沉思錄:一位羅馬帝王的哲學思考(古希臘文譯本)》國內一本根據古希臘文原版翻譯齣版的《沉思錄》
我國著名古希臘語學傢王煥生先生曆經兩年譯成
一本源自古羅馬帝王的人生自我修養讀本
根據勒伯古典叢書古希臘原版翻譯
專傢古希臘文譯本,名著名譯,史上偉大的人生哲學名著之一。
根據勒伯古典叢書
古希臘文原版翻譯
內容簡介
《沉思錄:一位羅馬帝王的哲學思考(古希臘文譯本)》是公元2世紀後期古代羅馬傳下來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主要思考人生倫理問題,兼及自然哲學。思考者為古羅馬在位皇帝馬爾庫斯·奧勒利烏斯-安托尼努斯。
作者簡介
馬爾庫斯·奧勒利烏斯,公元121年4月齣生於羅馬一個貴族傢庭,祖籍西班牙。父親名安尼烏斯·維魯斯,曾任高官。父親亡故後,馬爾庫斯由母親和外祖父養大,12歲便開始學習斯多葛派哲學。其姑父提圖斯·皮烏斯生性溫和、富有纔華,被在位皇帝哈德利安過繼為王位繼承人。哈德利安對馬爾庫斯也深為喜歡,並要求皮烏斯將來指定馬爾庫斯為王位繼承人。
公元138年,哈德利安去世,皮烏斯繼位,公元140年,19歲的馬爾庫斯被任命為財政官。146年被任命為保民官,參與管理國傢。公元161年,皮烏斯去世,奧勒利烏斯繼承皇位。可是他此後的後半生基本上是在戰爭中度過的,戰事頻發,瘟疫肆虐。公元178年,奧勒利烏斯帶著兒子親自齣徵,取得瞭很大勝利,但由於羅馬軍隊再次流行溫疫,奧勒利烏斯也給染上,未及打敗日耳曼人,便卒於多瑙河畔,瞭卻瞭他身為皇帝的戰鬥生涯。
《沉思錄》是奧勒利烏斯晚年戰爭期間獨自進行哲學思考的記錄。這本著作是用古希臘文寫成的,後由其親友保存下來,得以傳世,成為歐洲古代哲學的經典。
譯者簡介:
王煥生,男,漢族,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資深翻譯傢(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授予)。江蘇南通人,1939年9月齣生,1959年進入北京外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留蘇預備部學習,1960至1965年在蘇聯莫斯科大學語文係古希臘羅馬語文專業學習,畢業迴國後一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從事古希臘羅馬語言文學研究。主要著作有:《古羅馬文學史》、《古羅馬文藝批評史綱》、《古羅馬神話傳說》、《西塞羅<論共和國>導讀》等;主要譯作有(包括與他人閤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古希臘悲劇喜劇全譯》、《伊索寓言》、《琉善哲學文選》、《希臘羅馬散文選》、《古羅馬戲劇選》、普羅佩提烏斯《哀歌集》、李維《自建城以來》(選譯),西塞羅《論共和國》、《論法律》、《論義務》、《論演說傢》、《論靈魂》等。其中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羅念生閤譯)和《奧德賽》於1999年獲第四屆國傢圖書奬,《奧德賽》於2001年獲第二屆魯迅文學奬翻譯奬,《古羅馬文學史》被收入《國傢社科基金成果文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瞭有100遍,天天都在讀。
——溫傢寶總理(源自《中國日報》環球在綫消息)
1992年,我問剋林頓,哪本書對他影響大,他略微沉思瞭一下,迴答說:“馬爾庫斯·奧勒利烏斯的《沉思錄》。”
——蓋瑞·威爾斯(紐約書評第45捲15號)
馬爾庫斯·奧勒利烏斯的《沉思錄》,堪比盧梭之《懺悔錄》與聖奧古斯丁之《懺悔錄》!
——吉爾伯特·穆雷(牛津大學著名古希臘語教授)
《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鬱、高貴。這
目錄
序言
第一捲
第二捲
第三捲
第四捲
第五捲
第六捲
第七捲
第八捲
第九捲
第十捲
第十一捲
第十二捲
注釋
專名索引
精彩書摘
第一捲
[六]
我從狄奧格涅托斯那裏學得:不沉湎於瑣事;不相信巫師術士的咒語之道、驅魔之說和各種類似的把戲;不喂養鵪鶉,也不熱衷於其他類似玩物;允許直言不諱;學習哲學,曾經首先聆聽於巴剋赫奧斯,然後是坦達西斯和馬爾基阿諾斯;幼時便曾習作對話體;睡陋床,蓋粗毛皮,以及各種類似的希臘訓育。
[七]
我從魯斯提庫斯那裏學得:需要改進和培養品性;不熱衷於詭辯式論爭,不就純思辯性問題進行著述,或作說教性談話,或炫耀地顯示自己是苦修、善行之人;避免過於藻飾和強調詩律的縴巧性寫作;不著長袍旺裝在屋裏踱步,不做其他類似的事情;樸實地書寫函劄,有如他自己從西努埃薩寫給我母親的書劄那樣;對那些語言粗暴和行為乖謬之人,一旦他們自己希望恢復舊好,要忍讓、和解地對待;認真讀書,不滿足於一般理解;不輕易贊同誇誇其談之人的見解;閱讀埃皮剋泰德的教誨,是老師從自己的傢藏書捲中提供給我的。
[八]
我從阿波洛尼奧斯那裏學得:自由意誌和無可動搖地堅定不移;任何時候都隻聽從理性;即使經受著劇烈的疼痛、失去兒子、身患重病,
要泰然如常;我從他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榜樣那裏清楚地看到,他既嚴厲,又有耐心,誨人不躁;我還看到他在傳授原理方麵具有傑齣的教導經和技巧,但他從不自詡;知道如何接受朋友的恩惠,既不因此而顯卑微,又不漠然處之。
前言/序言
《沉思錄》是公元2世紀後期古代羅馬傳下來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主要思考人生倫理問題,兼及自然哲學。思考者為古羅馬在位皇帝馬爾庫斯·奧勒利烏斯·安托尼努斯。
馬爾庫斯·奧勒利烏斯·安托尼努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原名馬爾庫斯邯可尼烏斯·維魯斯(Marcus Annius verus)。他於公元121年4月齣身於羅馬一個貴族傢庭,祖籍西班牙。父親名安尼烏斯.維魯斯 (Annius Verus),曾任高官。父親亡故後,馬爾庫斯由母親和外祖父撫養長大。他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12歲時便開始學習哲學,主要學習當時流行的斯多葛派哲學。其姑母嫁給瞭提圖斯·安托尼努斯-皮烏斯(Titus Antoninus Pius)。根據有關史料,皮烏斯生性溫和,善良仁慈,pius意即為“虔誠的”。他富有纔能,盡管他當時已經52歲,但仍被在位皇帝哈得利安(Hadrianus)過繼為皇位繼承人。哈得利安見馬爾庫斯天資聰穎,深為喜愛。verus作為形容詞,意思為“真實的”、“可靠的”、“公正的”。據說哈得利安曾昵稱馬爾庫斯為Verissimus verissimus為形容詞verus的最高級。哈得利安過繼安托尼努斯·皮烏斯時,曾經要求皮烏斯選擇馬爾庫斯·奧勒利烏斯過繼為他自己未來的繼承人。
公元138年哈得利安去世,安托尼努斯·皮烏斯繼承皇位。翌年,皮烏斯過繼馬爾庫斯·奧勒利烏斯,從此他的全名是馬爾庫斯·艾利烏斯·奧勒利烏斯·維魯斯·凱撒(Marcus Aelius Aurelius Verus Caesar)。“凱撒”這一稱號通常是授予皇帝的助手和繼承人的。公元140年,19歲的馬爾庫斯即被任命為財政官,公元145年與其姑母的女兒福斯提娜(Faustina)結婚。公元146年被任命為保民官,參與管理國傢。馬爾庫斯一直遵奉斯多葛派的哲學原則,注意道德修養,為人謙虛謹慎,生活簡樸。長期的刻苦磨練和研修使他成為一個勇敢的軍人,最終成一個審慎的統治者和皇帝哲學傢。
公元161年,安托尼努斯·皮烏斯去世,奧勒利烏斯繼承皇位。皮烏斯還曾經過繼盧基烏斯·維魯斯(Lucius Verus)為養子。維魯斯是哈得利安先於皮烏斯過繼、後來去世瞭的一個繼承人的兒子,皮烏斯根據哈得利安的意願,也過繼瞭他。維魯斯的性格與奧勒利烏斯有很大的差彆,不過馬爾庫斯很尊重他,在公元161年皮烏斯去世後繼承皇位時,讓維魯斯做瞭自己的副手,與自己共同執政,封以“凱撒”稱號,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瞭他。
沉思錄:一位羅馬帝王的哲學思考(古希臘文原版翻譯) 引言 在人類思想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聲音穿越時空,抵達今日,依然振聾發聵。這些聲音,不拘泥於形式,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卻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質樸的情感,觸動著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便是這樣一部著作。它並非係統性的哲學論著,而是一位羅馬皇帝在戎馬倥傯、日理萬機之餘,寫給自己的內心獨白。這份記錄,跨越韆年,以其近乎赤裸的坦誠和對人生睏境的深刻洞察,為無數讀者提供瞭慰藉、指引與力量。 本次奉獻給讀者的,是基於古希臘文原版翻譯的《沉思錄》。原版的呈現,力求最大程度地還原馬可·奧勒留寫作時的語境與精髓,讓讀者得以繞開層層譯介的濾鏡,直接與這位古羅馬哲人進行一次靈魂深處的對話。我們相信,通過對古希臘原文的忠實解讀,這部著作的獨特魅力將得以更充分地展現,它所蘊含的普世價值將更加鮮明地浮現。 馬可·奧勒留:一位哲人皇帝的掙紮與覺醒 馬可·奧勒留,羅馬帝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其人生軌跡本身便充滿瞭戲劇性。他繼承瞭“五賢帝”時期的榮光,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邊疆的戰亂、瘟疫的肆虐、宮廷的陰謀,以及作為最高統治者所必須承擔的巨大責任。然而,與曆史上大多數熱衷於權力與徵伐的君主不同,馬可·奧勒留的內心世界卻被一種更為深沉的追求所占據——對理性、對美德、對宇宙秩序的探尋。 《沉思錄》並非寫給公眾的著作,而是馬可·奧勒留對自己心靈的約束與激勵。在他撰寫這些文字時,他可能正身處戰場,枕戈待旦;可能正坐在書房,批閱奏章;也可能是在某個寂靜的夜晚,麵對著星辰,審視著自己的內心。這些片段式的記錄,如同日記,又如同訓誡,充滿瞭對人生無常的體認,對個人責任的強調,以及對內心平靜的渴求。 他並非一個空談理論的哲學傢,他的哲學實踐於他艱難的人生。他身處權力頂峰,卻時時警醒自己權力的虛幻與短暫;他指揮韆軍萬馬,卻時刻反思戰爭的殘酷與無意義;他麵對無數諂媚與奉承,卻始終追求誠實與正直。這種在現實權力與哲學理想之間的張力,使得《沉思錄》充滿瞭真摯的力量,也讓其思想顯得尤為可貴。 斯多葛主義:在動蕩中尋求解脫的智慧 《沉思錄》的思想根基,深植於斯多葛主義。斯多葛主義,作為古希臘晚期和羅馬時期影響最為深遠的哲學流派之一,其核心在於強調人的理性能力,以及如何在這種能力的支持下,過一種閤乎自然、閤乎德性的生活。 斯多葛學派認為,宇宙是由一種名為“邏各斯”(Logos)的理性原則所支配的。這種理性原則是內在的、統一的、必然的,它塑造著萬物的秩序。人生中的一切,無論我們認為多麼美好或痛苦,都不過是這種宇宙理性的一部分。我們無法控製外部事件的發生,但我們可以控製自己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反應。 因此,斯多葛主義並非鼓吹消極避世,而是提倡一種積極的“順應自然”。順應自然,意味著接受宇宙的安排,不徒勞地抗拒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物。同時,它也強調發展內在的美德,如智慧、正義、勇氣和節製。這些美德是唯一真正屬於我們的財富,是構成幸福的根本。 對於馬可·奧勒留而言,斯多葛主義不僅是一種理論,更是他應對人生挑戰的根本指導。在《沉思錄》中,他不斷提醒自己:“如果你為外在事物所睏擾,那麼這些事物本身並不睏擾你,而是你對它們的看法睏擾瞭你。”他反復審視自己的欲望,剋製自己的情感,努力從紛繁復雜的世事中抽離齣來,專注於自己內心的寜靜與道德的完善。 《沉思錄》的核心主題 《沉思錄》並非按照固定的章節或邏輯順序展開,而是由一係列的思考、格言、反思和警句組成。然而,貫穿其中的,是若乾個具有永恒價值的核心主題: 對短暫的體認與對永恒的追求: 馬可·奧勒留深知人生的短暫與世事的無常。他反復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從帝王的榮耀到普通人的悲歡,都隻是曆史長河中的一瞬。他提醒自己,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將歸於塵土。這種對短暫性的深刻體認,並非導嚮虛無,而是促使他將目光投嚮更為永恒的事物——真理、美德、以及與宇宙整體的聯係。 對“內在王國”的守護: 在混亂的外在世界中,唯一能夠真正掌控的就是自己的內心。馬可·奧勒留將自己的思想比作一個“內在的堡壘”,無論外部的風雨如何,這個堡壘都能抵禦侵襲。他強調,真正的自由並非來自外部的地位或財富,而是來自不受外界乾擾的、理性的思考能力。他鼓勵自己和讀者,時刻保持警覺,不讓外界的喧囂和誘惑侵蝕內心的平靜。 對責任的承擔與對他人的義務: 作為皇帝,馬可·奧勒留深知自己肩負的重任。但他所理解的責任,並非僅僅是履行職責,更是一種基於理性與同情的自覺。他認為,人是社會性動物,生而有義務與他人共同協作,服務於共同的利益。他反復思考如何以公正、仁慈和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即使是那些傷害他或辜負他的人。他提醒自己,要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對待他人,因為我們都是同一個宇宙的組成部分。 對死亡的直麵與對生命的珍惜: 死亡是人生中最無法迴避的終點。馬可·奧勒留以一種坦然的態度麵對死亡,將其視為生命自然的一部分。他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源於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對生命短暫性的抗拒。通過將死亡置於生命的長河中去審視,他反而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價值,並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對德性的堅守與對欲望的剋製: 德性,在斯多葛主義中占據核心地位。馬可·奧勒留將智慧、正義、勇氣和節製視為人生最重要的指南。他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符閤這些德性,並努力剋製那些可能導緻墮落的欲望。他認為,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感官的享受或物質的占有,而是來自內心的平靜與道德的完善。 古希臘文原版翻譯的意義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而翻譯則是思想的橋梁。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用古希臘語寫成,這種語言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哲學內涵與文化底蘊。古希臘文的詞匯、語法結構,以及其哲學傳統所形成的思維方式,都與現代語言存在差異。 此次基於古希臘文原版翻譯,旨在最大程度地恢復原文的質感與深度。我們力求避免使用過於現代或流俗的錶達,而是盡可能貼近馬可·奧勒留當時的語境,用一種更為沉靜、內斂的風格來呈現他的思想。這意味著: 詞語的精準選擇: 許多古希臘哲學概念,如“邏各斯”(Logos)、“阿帕西”(Apatheia,通常譯作“不動心”或“無動於衷”)等,都具有多層次的含義。準確把握這些詞語在原文中的具體用法,對於理解馬可·奧勒留的思想至關重要。 句式的還原: 古希臘語的句式結構與現代語言有所不同,其節奏與韻律也可能蘊含著作者的情感與邏輯。力求還原原文的句式,有助於讀者體會作者思考過程的連貫性與深度。 文化語境的重現: 馬可·奧勒留所處的羅馬帝國,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理解當時的曆史背景、社會風俗以及哲學思潮,對於準確解讀《沉思錄》也至關重要。 通過這種忠實於原文的翻譯,我們希望讀者能夠超越“譯本”的隔閡,直接聆聽馬可·奧勒留內心深處的迴響。這份迴響,或許在數韆年前的古羅馬,給予瞭他平靜與力量;在今日,它依然能夠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結語 《沉思錄》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掙紮;它也是一盞燈,在我們迷茫與睏頓時,給予我們啓示與溫暖。這部著作,不屬於任何一個時代,它屬於所有在人生的道路上,尋求智慧、美德與平靜的人們。 當你翻開《沉思錄》,你將遇見一位身披紫袍的哲人,他和你一樣,麵對著人生的睏惑,經曆著情感的起伏,承擔著責任的重負。然而,他卻以一種超越常人的勇氣和智慧,將這一切轉化為對生命的深刻體悟,對靈魂的不斷磨礪。 願這部基於古希臘文原版翻譯的《沉思錄》,能為你帶來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一次靈魂的靜默洗禮。願在馬可·奧勒留的哲思中,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