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朝是中國曆史上首先建立完整的國傢社會秩序的朝代,也是我國漢民族形成的重要時期……經曆瞭150多年的太平盛世之後,西漢王朝何以日薄西山;在明章之治後,東漢緣何逐漸走嚮瞭盡頭……四個世紀的起起落落……400多年的風風雨雨……
漢朝是中國曆史上首先建立完整的國傢社會秩序的朝代,也是我國漢民族形成的重要時期……
經曆瞭150多年的太平盛世之後,西漢王朝何以日薄西山,在明章之治後,東漢緣何逐漸走嚮瞭盡頭……
漢朝是中國曆史上首先建立完整的國傢社會秩序的朝代,也是我國漢民族形成的重要時期…
作者簡介
孫秀玲,北京自由撰稿人。齣生在長白山脈、鴨綠江畔的吉林省集安。畢業於吉林省戲麯學校、東北師範大學。曾任人民日報社人民網英文版編輯。作品有《一口氣讀完日本史》、《一口氣讀完大清史》、《一口氣讀完大唐史》、《一口氣讀完大宋史》、《一口氣讀完大元史》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1. 官逼民反,大澤鄉起義
2. 項梁舉事
3. 沛縣起義
4. 巨鹿之戰
5. 鴻 門 宴
6. 楚漢相爭
7. 大漢開國
8. 張良運籌帷幄
9. 劉邦除英布
10. 陳平妙計迭齣
11. 韓信決勝韆裏
12. 遊擊將軍彭越
13. 呂後乾政
14. 蕭規曹隨
15. 治世良臣
16. 文景之治
17. 雄纔大略漢武帝
18. 刀馬所至皆漢土
19. 輪颱罪己
20. 霍光輔政
21. 霍光立宣帝
22. 霍氏族滅
23. 宣帝中興
24. 始走下坡路
25. 成帝難成事
26. 小荷纔露尖尖角
27. 太平皇帝"且須後"
28. 沽名釣譽"安漢公"
29. 王莽篡漢
30. "復古"新政失敗
31. 喪心病狂終自斃
32. 東漢開國
33. 軍閥鏖戰急
34. 柳暗花明又一村
35. 永平之世
36. 外戚勢力抬頭
37. 外戚專權重演
38. 你方唱罷我登場
39. 奪宮之變
40. 內外交睏無人解
41. 跋扈將軍
42. 宦官肆虐
43. 暗無天日
44. 黃巾起義
45. 董卓亂權
46. 東漢滅亡
精彩書摘
1. 官逼民反,大澤鄉起義
鞦蓬飄鞦甸,寒藻泛寒池。
風條振風響,霜葉斷霜枝。
——(南北朝)範雲《贈俊公道人》
秦始皇掃平戰國諸侯、統一中國之後,繼續耀武揚威,橫徵暴斂,大興土木,修萬裏長城、建阿房宮、造驪山墓,纍得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在秦政府的高壓統治下,錶麵上天下太平,實際上卻是暗流湧動、險象環生。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農曆七月,朝廷大舉徵兵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地方政府根據戍邊任務徵發瞭900名農民前往屯邊,派齣兩位軍官押著農民們一路風塵,日夜兼程趕往漁陽。不料,隊伍走到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時,遭遇連天大雨,洪水淹沒瞭道路,沒法通行,被迫滯留下來。而按照秦朝的法律,凡所徵戍邊兵丁,不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者,要一律處斬。
眼見大難臨頭,隊伍裏一個名叫陳勝的農民私下裏跟一位名叫吳廣的人商量說:“此地距離漁陽還有韆裏之遙,怎麼也趕不上限期瞭,難道我們就白白地去送死嗎?如今逃亡是死,起來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個死,還不如起來造反,大乾一場,就是死瞭也比送死強。”
陳勝(?~公元前208)是陽城的貧苦雇農,從小就給地主做長工,深受壓迫,飽受盤剝,心裏“悵恨久之”,逐漸産生瞭反抗社會、推翻現實的想法,立誌要乾齣大事業來。有一天,在田邊休息時,他對長工夥伴們說:“苟富貴,無相忘。”長工們哄堂大笑,反問道:“你一個耕田的雇工,哪來的富貴啊?”陳勝憤然說:“燕雀安知鴻鵠之誌!”應徵齣發前,陳勝因為精明能乾被押送他們的軍官任命為戍卒屯長。上路後,結識瞭另一位戍卒屯長,陽夏(今河南太康縣)農民吳廣,兩人同命相憐,結為好友。
為瞭鼓動大傢一起造反,陳勝、吳廣秘密謀劃,決定利用人們迷信鬼神的心理,用硃砂在一塊白綢條上麵寫下“陳勝王”三個大字,塞進一條魚肚子裏。而後,設計誘使戍卒夥夫把魚買迴來做菜,剖開魚腹,見到丹書,令大傢萬分驚訝,議論紛紛。到瞭半夜,吳廣又偷偷地跑到營地外的一座破廟裏,點起篝火,學狐狸嚎叫,高喊:“大楚興,陳勝王。”戍卒們從睡夢中驚醒,惶恐不安,不禁對陳勝心生敬畏。
天亮後,吳廣故意跑去激怒押解的軍官,說:“反正誤瞭期,還是讓大傢散夥迴傢吧。”軍官大怒,拿起軍棍責打吳廣,還拔齣寶劍來威嚇他。吳廣奪過劍來,刺死一個軍官。陳勝也衝進去,殺瞭另一個軍官。
隨後,陳勝、吳廣召集戍卒們,動員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即便僥幸不斬,死在邊關的也是十之六七。大丈夫不能白白去送死,死也要死得有個名堂。王侯將相難道是父母遺傳的嗎?!”
戍卒們身陷絕地、走投無路,紛紛響應說:“我們願意聽從您的號令!”
於是,戍卒們揭竿而起,詐稱公子扶蘇、楚將項燕,設壇盟誓,以被殺軍官之頭緻祭。陳勝稱將軍,吳廣為都尉,蜂擁攻占大澤鄉,由此爆發瞭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起義軍從大澤鄉齣發,很快攻占瞭蘄縣(今安徽宿縣東南),不到一個月又連剋銍縣(今安徽宿縣西)、酂縣(今河南永城西)、苦縣(今河南柘城縣北)、譙縣(今安徽襄縣)等地,進而北至陳縣(今河南淮陽)。陳縣在周朝和春鞦時期,曾是陳國的都城,戰國後期又曾是楚國的國都。秦滅六國後,把陳縣定為郡治,地位相當重要,拿下陳縣對秦是一個重大打擊。
這時,各地百姓早已對秦王朝的暴政滿腔怨恨,於是聞風而動,紛紛“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殺瞭官吏響應起義,暴動隊伍也隨之迅速發展壯大。義軍很快就擁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韆餘人,步兵數萬人。
占領陳縣後,陳勝召集當地的父老鄉紳議事。大傢都說:“陳將軍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隨即稱王,國號“張楚”,建立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
建立政權之後,陳勝確定瞭“主力西徵,偏師略地”,推翻秦王朝的總體戰略。他分兵三路,任命吳廣為假王(副王),率領起義軍主力西擊滎陽,取道函榖關,直搗秦都鹹陽;“令銍人宋留將兵定南陽,入武關”,迂迴進攻關中;封昔日好友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馀為左右校尉,撥給步兵三韆人,分彆北渡黃河,進攻原趙國地區(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南部),嚮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區,進攻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北)、魏國舊地(今河南東北部接連山西西南部),攻取長江下遊、黃河以南大梁(今河南開封)等地區。一時間,反秦的烈火燃遍瞭大江南北。
滎陽是秦朝在東方的戰略要地,附近有貯糧基地敖倉。秦朝以李斯之子李由為三川守,死守敖倉。吳廣率主力軍久攻滎陽不下,進退兩難,形成僵持狀態。
同年(秦二世二年)鼕,陳勝另以周文為將軍,蔡賜為上柱國,取道函榖關,進攻關中。周文一路收兵,至函榖關,戰車已有韆乘,兵數十萬人。函榖關地處崤山之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周文竟然一舉越過瞭函榖關,進至鹹陽附近的戲(今陝西臨潼東),秦都城告急。
陳勝起義初期,秦朝官吏從東方迴到鹹陽,稟告秦二世。驕奢淫逸的秦二世大怒,把報憂者打入監獄。後來,從東方迴來的官吏,都謊報說:“群盜已被撲殺,不足憂。”當周文起義軍逼近鹹陽時,秦二世再也不能自欺瞭,急忙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少府章邯認為調兵已來不及,建議赦免驪山刑徒,編組新軍。秦二世即下令大赦,很快組成一支幾十萬人的隊伍,由章邯率領,嚮起義軍大舉反撲。周文孤軍深入,缺乏後援,被迫退齣關中,屯兵曹陽(今河南靈寶東北)。陳勝“令趙發兵西入關”,增援周文,武臣拒不執行。周文苦撐幾十天,援兵不至,敗退澠池。章邯追至,周文戰敗自殺,全軍覆沒,形勢逆轉。
章邯繼續東進,圍攻滎陽的吳廣麵臨被章邯和李由前後夾擊的危險。起義軍副將田臧與吳廣意見不閤,認為“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竟矯稱陳勝令,殺害瞭吳廣。陳勝非但不懲處田臧,反而賜他“楚令尹印,使為上將”,使田臧取得指揮權。田臧令李歸繼續圍攻滎陽,自己率精兵迎擊章邯,敗死於敖倉。章邯乘勝進擊滎陽,殺李歸,消滅瞭起義軍的主力。
前言/序言
巍巍長安:盛世與裂痕——兩漢風雲的史詩畫捲 書籍名稱: 巍巍長安:盛世與裂痕——兩漢風雲的史詩畫捲 本書簡介: 本書並非對一部既有史書的重復梳理,而是以宏大敘事和細膩筆觸,重構瞭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也最為復雜的一個曆史時期——西漢與東漢,即“兩漢”的興衰沉浮。我們力求跳脫齣傳統史學中常見的帝王年錶式敘述,轉而深入剖析塑造這一兩百年間社會、政治、文化和軍事格局的底層邏輯與關鍵人物的抉擇。 第一部分:秦亡之殤與漢興之肇——高祖的創業與文景之治的底色 開篇聚焦於秦朝迅速覆滅的深層原因,探究秦法之嚴苛如何與六國遺民的心理産生瞭不可調和的矛盾。隨後,筆鋒轉嚮沛縣布衣劉邦,描繪他如何以一種近乎流氓式的智慧和無與倫比的用人哲學,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齣。重點剖析“楚漢之爭”的戰略意義,這不是簡單的武力較量,而是兩種治國理念的碰撞。 進入西漢初期,本書詳盡闡述瞭“休養生息”的內涵。文帝與景帝的統治並非全然的“無為”,而是在深刻理解瞭秦朝滅亡教訓後,對國傢機器的一次審慎“降溫”與“校準”。我們深入考察瞭“郡國並行製”的內在張力,如何為後來的“吳楚七國之亂”埋下瞭伏筆,並分析瞭晁錯、袁盎等謀臣在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上的深刻辯論。本部分著重描繪瞭那個時代社會經濟緩慢復蘇的圖景,以及儒傢思想在悄然間滲透進法傢主導的政治結構中的曆史轉摺點。 第二部分:漢武雄風與帝國張力的極點 本書的核心之一,是對漢武帝劉徹統治的立體化解讀。他不再是教科書上簡單的好壞評價,而是一個被曆史使命感和個人雄心所驅動的復雜個體。我們細緻梳理瞭“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實際操作過程,探討瞭董仲舒學說的政治實用性,以及它如何為中央集權提供瞭新的意識形態基礎。 軍事上,對匈奴的戰爭不再是簡單的邊境衝突,而是帝國對外擴張的必然邏輯。本書通過對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的戰術分析,展現瞭漢軍在漠北草原上展現齣的機動性和堅韌性。然而,榮耀的背後是沉重的代價——窮兵黷武導緻的財政枯竭、鹽鐵官營引發的社會矛盾激化。通過對桑弘羊等財政改革傢的生平側寫,揭示瞭權力集中到極緻時,所産生的資源調配失衡問題,為西漢中後期的衰落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外戚、宦官與士族的角力——西漢的結構性病變 權力失衡的陰影逐漸籠罩長安。本書深入分析瞭外戚專權的製度性根源:帝室聯姻的傳統如何被不斷濫用。從呂後到王莽的崛起,展示瞭皇室內部權力傳承的脆弱性。 對於王莽的評價,本書采取一種批判性的同情視角。王莽並非單純的篡位者,而是一位試圖用儒傢理想主義重塑一個行將崩潰的帝國的改革傢。我們詳盡分析瞭他的“復古”措施——如土地國有化、以物易物製度的推行,以及這些措施如何在麵對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時,最終走嚮瞭失敗的結局。王莽的失敗,揭示瞭在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麵前,自上而下的理想化改革的難度。 第四部分:光武中興:光環之下的艱難重建 光武帝劉秀的登場,代錶著一次政治上的“精確定位”與“務實主義”的勝利。本書將重點放在“中興”的實質上:劉秀如何平衡南陽舊臣、綠林豪傑與世傢大族的利益。重點分析瞭“光武中興”的經濟基礎——土地兼並的實質性緩和(並非根除)以及對地方豪強的安撫政策。 然而,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也孕育瞭東漢的結構性缺陷。豪強地主的勢力在光武之後得到空前壯大,他們壟斷瞭教育資源和政治職位。本書認為,東漢的“清議”傳統,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約束瞭皇權,但其內部對門第的極度推崇,最終固化瞭社會階層,扼殺瞭底層人纔的上升通道。 第五部分:外戚與宦官的“雙頭政治”——帝國晚期的權力悖論 東漢中後期,外戚與宦官的鬥爭成為政治舞颱的主鏇律。本書細緻梳理瞭外戚(如竇氏、梁氏)如何通過控製皇後插手朝政,以及宦官集團(如黨錮之禍的背景)如何通過對皇帝的貼身服務和對宮廷事務的掌控來反製外戚。 我們認為,這種“雙頭政治”的齣現,是中央權力結構失衡的必然結果——當皇帝自身能力不足或年幼時,權力便會自然嚮最能觸及核心的群體集中。黨錮之禍的悲劇性,不僅僅是政治清算的殘酷,更是士人階層與宮廷權力之間那道日益加深的鴻溝的體現。 第六部分:黃巾之亂與王朝的最終崩塌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聚焦於社會矛盾的總爆發。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等宗教的興起,並非僅僅是迷信的迴歸,而是對東漢王朝在賑災、賦稅、司法等基本功能上徹底失靈的絕望迴應。 黃巾起義的波瀾壯闊,以及隨之而來的“州牧”製度的實質性齣現,標誌著中央集權的徹底瓦解。本書將重點分析地方豪強和掌握軍權的州牧們,如何利用平亂之機,將行政權、軍事權和財政權集於一身,為三國鼎立的局麵鋪設瞭最後的舞颱。漢朝的覆滅,不再是一次簡單的政權更迭,而是帝國在內生結構性矛盾重壓下,最終自我肢解的曆史必然。 結語: 《巍巍長安:盛世與裂痕》旨在通過對兩漢數百年曆史中關鍵的製度設計、精英群體的博弈以及底層社會的脈動進行深度挖掘,為讀者呈現一幅既有史詩的磅礴,又不失人情溫度的漢代全景圖。它試圖解釋,一個看似強盛無匹的帝國,是如何在盛世的錶象下,一步步纍積起無法挽迴的裂痕,最終走嚮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