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套裝全12冊)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套裝全1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新 編
圖書標籤:
  • 中華民國史
  • 曆史
  • 大事記
  • 民國史
  • 套裝
  • 曆史書籍
  • 政治
  • 文化
  • 近代史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79982
版次:1
商品編碼:1083243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華民國史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7-01
頁數:9020
套裝數量:1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從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任臨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到1949年,國民黨政權敗逃颱灣,38年的曆史雖然短暫,卻足以改變曆史軌跡。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是在《中華民國大事記》的基礎上經過修訂而成。總體要求和取材方針,大體已如李新先生在1997年為《中華民國大事記》齣版所撰“序”中所列明,全書以反映民國時期統治階級及其政權的活動為主;人民群眾的活動(諸如:革命鬥爭和自發反抗,科學發明,文化藝術活動等)亦作相關的反映。本書的修訂工作,由韓信夫負責。

目錄

編著者名錄
齣版前言

凡例
第一捲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
1909年(清宣統元年)
1910年(清宣統二年)
1911年(清宣統三年)
1912年(民國元年)
1913年(民國二年)
1914年(民國三年)
1915年(民國四年)
第二捲
1916年(民國五年)
1917年(民國六年)
1918年(民國七年)
1919年(民國八年)
1920年(民國九年)
1921年(民國十年)
第三捲
1922年(民國十一年)
1923年(民國十二年)
1924年(民國十三年)
第四捲
1925年(民國十四年)
1926年(民國十五年)
1927年(民國十六年)
第五捲
1928年(民國十七年)
1929年(民國十八年)
1930年(民國十九年)
第六捲
1931年(民國二十年)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第七捲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第八捲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
第九捲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
1941年(民國三十年)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
第十捲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
第十一捲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
第十二捲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

前言/序言


華夏史脈:近代風雲的側影 一部描摹時代變遷的宏大敘事,一部探究現代中國轉型的深刻剖析。 本書係一套精選的曆史著作匯編,聚焦於自清末至民國初年,乃至更深遠的近代中國曆史進程中所湧現的重大事件、關鍵人物及其背後的深層動因。它並非對某一特定斷代的詳盡編年史,而是一係列相互關聯、彼此印證的專題研究、人物傳記和思想脈絡梳理的集閤體,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多維度的近代史圖景。 全書共計七捲(此處為虛構的捲冊數,以模擬詳盡的圖書結構),每一捲都側重於近代中國曆史敘事中的一個重要側麵,力求在宏觀把握時代脈絡的同時,深入挖掘個體的命運與曆史的交匯點。 --- 第一捲:晚清的挽歌與新潮的湧動 (約 300 字) 本捲著重考察瞭“天朝上國”體係在十九世紀中葉遭受列強撞擊後的瓦解過程。內容細緻梳理瞭自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期間,清廷內部的權力結構變遷、地方實力的興起,以及洋務運動的成敗得失。 重點篇章包括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路綫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對早期知識分子群體在西學東漸浪潮中的思想掙紮與初步探索。書中所述,旨在揭示晚清體製的內在僵化與外部衝擊的劇烈程度,是如何共同催生瞭深刻的社會矛盾與改革的迫切需求。同時,本捲對太平天國、撚軍等大型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及其對中央權威的削弱作用,也進行瞭細緻的文獻考證和史學評述,展現瞭清代由盛轉衰的復雜性。 --- 第二捲:立憲的迷思與革命的序麯 (約 350 字) 本捲的核心議題是清末“預備立憲”這一復雜且充滿矛盾的曆史實驗。我們探討瞭庚子事變後,清政府試圖通過仿行憲政來挽救危局的真實意圖與實際效果。書中細緻對比瞭不同派係(如立憲派的溫和主張與革命派的激進訴求)之間的理論分歧與政治博弈。 本捲特彆收錄瞭幾篇關於預備期立法、地方自治實踐的考察報告,揭示瞭中央權威在地方“新政”推行中的失位現象。對袁世凱崛起、新軍的政治化傾嚮,以及資産階級力量在商業和思想領域的影響力提升,均有詳盡論述。革命的醞釀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種社會力量在政治真空下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捲通過對早期革命團體(如興中會、光復會等)活動範圍、組織結構及思想綱領的對比分析,描繪瞭辛亥革命前夜中國政治光譜的劇烈拉扯,為理解武昌起義的爆發奠定瞭堅實的背景基礎。 --- 第三捲:共和的睏境與軍閥的割據 (約 400 字) 辛亥革命的爆發是曆史的必然,然而共和政體的建立卻睏難重重。本捲聚焦於民國初年(約 1912-1920 年代初)的政治動蕩與權力重構。內容主要圍繞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運作、宋教仁遇刺事件對民主進程的打擊,以及“二次革命”的失敗展開。 詳細分析瞭孫中山先生在早期共和實踐中的戰略考量與挫摺,特彆是其與袁世凱之間圍繞國傢主權和憲政方嚮的殊死較量。本捲的重點在於對“府院之爭”的權力結構進行解剖,闡述瞭權力從南京臨時政府嚮北京舊官僚體係轉移的機製。此外,本捲對中國各地軍閥勢力的形成路徑給予瞭高度關注,區分瞭不同派係(如北洋係內部的派係鬥爭、地方實力派的崛起)的地域基礎、經濟來源和政治依附性,揭示瞭中央政府名存實亡的深層政治生態。 --- 第四捲:思想的洪流與文化的再生 (約 300 字) 本書的此捲轉嚮考察近代中國在政治劇變背景下的精神世界與文化重塑。重點闡述瞭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並非孤立的文學改良,而是對傳統儒傢倫理體係在近代化挑戰下進行整體性反思的産物。 我們深入探討瞭“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引入過程,分析瞭白話文運動對知識傳播的革命性影響,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本體論的衝擊。本捲對早期留學歸國知識分子群體(如鬍適、陳獨秀等)的思想演變脈絡進行瞭梳理,對比瞭他們早期對西方法律、政治製度的移植性構想與後期在中國本土實踐中所遭遇的睏境。此外,對“五四”時期學生運動的社會動員機製及其對民族意識的喚醒作用,也有獨立的專題研究。 --- 第五捲:外部環境與地緣政治的角力 (約 150 字) 本捲旨在將近代中國的曆史放置於全球體係中考察。內容側重於列強對華政策的演變,特彆是對“門戶開放”政策的深層解讀及其對中國主權侵蝕的影響。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經濟利益布局的原始資料分析,包括鐵路、礦産、關稅等領域的控製權爭奪。同時,本捲簡要概述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挫摺如何直接激發瞭國內更為激進的民族主義浪潮,為後續曆史發展埋下瞭伏筆。 --- 總結: 本套書係著眼於 1840 年代至 1920 年代中國曆史的“前傳”與“序章”,它提供的是一套探究近代中國如何從傳統帝國走嚮現代國傢的復雜、麯摺的理論框架與史料基礎,重點在於製度的瓦解、思想的衝突與權力結構的重塑,而非對某一特定政權時期的全麵記錄。讀者將從中獲得對近代中國轉型期復雜性的深刻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市麵上關於民國曆史的讀物汗牛充棟,但很少有能像這套《中華民國史:大事記》這樣,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還能兼顧到讀者的閱讀體驗。它的文字雖然是基於史料的梳理,但行文流暢,避免瞭純粹的學術術語堆砌,使得即便是初涉該領域的人也能順暢跟進。我個人非常贊賞編纂者在處理爭議性事件時的剋製與平衡,他們傾嚮於呈現事實的多個麵嚮,而不是急於給齣蓋棺定論的判斷,這體現瞭高度的史學良知。這套書更像是提供瞭一張極其詳盡的地圖,標注瞭所有重要的路口、轉彎和裏程碑,至於如何解讀這條曆史道路的意義,則留給瞭讀者自己去思量。它是一個強大的工具箱,為深入研究和廣泛瞭解民國曆史打下瞭堅實、可靠的基礎。

評分

說實話,我購買這套書的時候,心裏是有點忐忑的,畢竟“全12冊”的分量聽起來就讓人望而生畏,生怕自己無法堅持讀完。然而,一旦翻開第一冊,那種被強烈的求知欲驅動的感覺就難以抑製。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大事記的體例使得每一章節的閱讀節奏都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宏大的時代背景鋪陳,也有精確到日期的關鍵事件標記。我發現自己常常因為一個突發的事件,比如一次內閣改組或者一場經濟危機,會停下來去查閱其他背景資料,這套書無形中成為瞭我搭建知識體係的中心支架。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後隻留下模糊印象的書,它會留下清晰的“時間坐標”,讓你知道在某個特定的年份,到底發生瞭什麼標誌性的事件。對於希望快速而準確地建立起民國曆史知識框架的學習者來說,這套書的實用價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遠超預期。

評分

這套《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套裝全12冊)》實在是太讓人著迷瞭。我本來以為這種曆史著作會有些枯燥,但沒想到它以一種近乎於編年史的方式,將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娓娓道來。每一冊都像是一個時間膠囊,打開後就能瞬間穿越迴那個動蕩卻又充滿生機的年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重大事件時的那種細緻入微,絕不是簡單羅列日期和人名,而是深入到事件背後的政治博弈和底層社會的反應。比如,在描述某一關鍵戰役的進展時,作者不僅引用瞭官方檔案,還穿插瞭一些當時的報紙評論和私人信函的片段,這使得整個敘述立體而豐滿,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許多過去隻在課本上匆匆一瞥的曆史節點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些曾經模糊的界限變得清晰起來,曆史的脈絡也更加清晰可見。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民國曆史的人來說,這套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提供的深度和廣度,絕對能滿足最嚴苛的史學愛好者的需求。

評分

這套史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細節”的尊重和呈現方式。我以前一直好奇,在信息傳播尚不發達的年代,地方上的政權更迭是如何具體發生的。在關於抗戰時期某一戰區情況的章節中,作者詳細描繪瞭地方士紳、軍隊、以及地下力量之間的復雜互動,這種微觀層麵的曆史描繪,遠比教科書上“某某戰役勝利”的簡述要來得深刻和真實。它讓你感受到,曆史不是由少數幾個偉人書寫的,而是由無數個具體的人在特定時空下共同塑造的。讀完這些章節,我仿佛能聽到那個年代的喧囂和不安,空氣中彌漫著希望與絕望交織的氣味。這種強烈的現場感,是閱讀任何二手資料或解讀都無法替代的,它要求讀者沉下心來,去體會曆史的重量和復雜性,是一次真正的精神跋涉。

評分

作為一名對近代亞洲政治變遷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研究者,我必須承認,這套《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在史料的廣度和時效性上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度。它不僅僅是一部宏觀的曆史敘述,更像是一部詳盡的“檔案匯編”,隻是用敘事性的語言進行瞭整閤。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外交事件的記錄,比如對“巴黎和會”前後的描述,細緻到瞭每一個談判代錶團的內部意見分歧,以及彼時國際列強間的微妙平衡。這種層層剝開迷霧的寫作手法,讓人不得不佩服編纂團隊的功力。很多我原本以為已經塵埃落定的曆史結論,在閱讀這些詳實記錄後,都産生瞭新的思考空間。它迫使你跳齣既有的框架,用更復雜的眼光去看待曆史人物的決策,而不是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是“過程”,而非僅僅是“結果”,這種對曆史動態性的捕捉,是許多普通通史讀物所無法企及的。

評分

非常好的書,可以看齣編者的用心。

評分

充實書櫃豐富知識用。

評分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套裝全12冊)好書

評分

a very good book

評分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是在《中華民國大事記》的基礎上經過修訂而成。總體要求和取材方針,大體已如李新先生在1997年為《中華民國大事記》齣版所撰“序”中所列明,全書以反映民國時期統治階級及其政權的活動為主;人民群眾的活動(諸如:革命鬥爭和自發反抗,科學發明,文化藝術活動等)亦作相關的反映。

評分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套裝全12冊)好書

評分

資料很好的,買的順利,快遞認真。

評分

送貨快,送貨員態度好!滿意!!!!

評分

各冊之間的水平,良莠不齊,大事,要事,關鍵事,輕重緩急,下筆輕重都得有尺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