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书院·中华养生宝典

国学大书院·中华养生宝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蔚华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养生
  • 中医
  • 中华文化
  • 健康
  • 传统文化
  • 养生之道
  • 保健
  • 身心健康
  • 长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ISBN:97878073624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08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大书院:中华养生宝典》(经典珍藏版)讲述中华民族养生之道的民族,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以保健强身、怡情悦志、防病抗衰老为目的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后代养生理论则逐渐扬弃了诸子浓厚的哲学内蕴,而继承和发展了其有价值的养生思想。我国古代养生学在学派理论上表现为对调气、动形、静心、固精、食养等的侧重和倡导,再通过气功导引,房事,养心,劳逸结合,依靠时令进行起居调养等生活实践的取长补短,融汇嫁接,达到兼收并蓄和相互促进的高级境界。意味着各家各派殊途同归,实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升华,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以精、心、神、食的调摄为核心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并对东西方的养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老子在《道德经》说: “清静为天下正”,“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恢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内经》还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主张安静而无杂念,志闲少欲,即防止不正当的思想。 孙思邈主张平日“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无大喜怒,无大用意,无大思虑,无歌啸,无唉啼,无悲愁,无哀恸,无庆吊,无饮兴。清静无为,清心静气,不过多追求,不勉强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以保养人体精气,安享晚年之乐。

目录

养 生 格 言
总 论
人贵于天 / 2
我命在我不在天 / 3
得道养寿 / 5
真 人 / 8
虚静养心 /10
养心莫善于寡欲 /12
积善者体健 /14
平虚养内 /16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18
养生十要 /20
通调有天年 /21
通阴阳而知养生 /26
摄养延年 /30
与其服延年之药,不若守保身之方 /33
养生五难 /34
病六不治 /35
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通心神 /35
保生寡欲,保身者避名 /37
养生在人牧,肥肉在谷食 /38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 /38
养心 调心
耳目之欲,背于养心 /40
心平中正,长寿之道 /41
心忿则热,心劳则汗 /43
心志修而轻外物 /44
多欲气淫,无有天年 /46
恬淡虚无,寿命无穷 /46
不能自胜者无寿 /48
知足常乐 /48
养生须除六害 /50
恬和安内,清虚不诱外 /51
心平则气自和 /52
达人不愁死 /53
心为万法之宗 /55
自心有病自心知,自病还将心自医 /56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57
长寿十要 /59
心宽出少年 /59
圣人除心不除境,凡人除境不除心 /60
养心“五不要” /61
养生“十二少” /61
养生“三戒” /62
调养补养
人体的生理和调养 /63
人体七养 /64
心之形,自生自成 /66
善于养生者,以一身之小自全其气 /67
善调阴阳者,与天地同寿 /71
补 养
淡食能多补,无心得大还 /74
人参补气,羊肉补形 /75
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 76
调药性易,调自性难 / 78
饮 食
饮食之患,过于声色 / 79
饥饱适度,饮食养生之道 / 80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 82
宁少勿多,宁饥毋饱 / 83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 / 85
阴阳五行,食养之道 / 86
养生真味是清淡 / 86
丰年多病,饥年少疾 / 88
善食强于善医 / 91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 91
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 93
饮酒十过 / 95
食唯半饱无药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 97
起 居
善养者起居有规 / 99
居处过于华丽,易使人滋生贪婪 /100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101
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 /102
居室之处须防风 /104
起居阴阳,谨慎调理 /107
一天里的禁忌 /110
动静劳逸
淡静为不死之药 /114
躁动催人老 /115
心如猿,意如马,无寿 /117
少私寡欲,是为真静 /118
动而不妄动,亦为静 /120
不淫于至乐,不安于至静 /121
养生至要:心静而体活 /122
养生须防“五劳” /124
善养生者,有劳有逸 /125
气功和导引
天地万物,气聚则生 /127
延年却病,导引为先 /128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 /130
坐禅五境界 /132
坐 忘 /133
入 定 /134
欲得长生,先须久视 /136
应 时
天时阴阳,顺之则寿 /137
内经大论四季之应时养生 /139
阴阳四节,死生之本 /141
邱处机纵论四季应时养生 /141
夏脏宜凉,冬脏宜温 /144
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 /145
房 室
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 /147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 /148
养心莫善于寡欲 /149
防 病
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 /151
不乐损年,长愁养病 /152
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 /153
睡 眠
食饱不可睡,睡则诸疾生 /154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155
养 老
老年慎泻,少年慎补 /156
不须忧老病,心是自医王 /157
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158
养 正 四 要
寡欲第一 /160
慎动第二 /175
法时第三 /182
却疾第四 /192
养生总论 /210
饮 食 须 知
卷一:水火 /219
卷二:谷类 /229
卷三:菜类 /238
卷四:果类 /255
卷五:味类 /269
卷六:鱼类 /277
卷七:禽类 /293
卷八:兽类 /300

精彩书摘

  我国传统养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浩如烟海,在《黄帝内经》、《老子》、《庄子》、《论语》、《吕氏春秋》中就有对各类养生学的阐述,后世的典籍中又有了更多的发展。我国历代道家、儒家、医家、阴阳家的许多的著名人物对养生学都有过研究,使得我国传统养生学在世界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
  为了发掘和弘扬古人在生活实践方面的探索和贡献,我们收辑了《养生格言》、《养生四要》和《饮食须知》,汇编成《中华养生宝典》一书,奉献给大家。 
  《养生格言》是历代医学家、养生家精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多是名家之言,也有一些俗语、谚语,这些格言活泼新颖,别具一格。《养生格言》按“总论”、“养心调心”、“调养补养”、“饮食”、“起居”、“房室”、“防病”、“睡眠”、“养老”等编排,所选典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朝,较全面地记述了历代的养生方法    《养正四要》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家万全所撰的一部养生经典。万全认为,养生之法有四:即寡欲、慎动、法时、却疾。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弃好高骛远之法,一切归于平实切用,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来探索养生之法。书中有不少宝贵的经验之谈,至今仍不失为养生益寿可供借鉴的珍贵医学遗产。  
  《饮食须知》为元末明初贾铭所著。明朝建立时,贾铭已是一位百岁老人,然身体仍然十分健朗。明太祖朱元璋特意召见他,询问长寿之道。贾铭说,长寿的秘诀在于注意饮食。并将自己所撰《饮食须知》进献朱元璋。朱元璋即命在皇宫中传阅。该书共分水火、谷类、菜类、果类、味类、鱼类、禽类、兽类八卷,对每卷中的各个品种,都注意介绍该食物的性味及食用方法,以阐明物性的相反相忌为主,并指明食之损益,以便掌握饮食调配,避免因饮食调配不当而损害健康。  
  中华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华养生学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一个特定层面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本质。本书是对中华养生文化进行一次简要而系统的介绍,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民族的文化传统,了解中华养生的大智慧。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编 者
  2007年7月
国学大书院·中华养生宝典:一卷寻真,万象归元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养生之道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沉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并非简单的食疗药补,也不是刻板的健身操练,而是融合了哲学思想、自然规律、人文情怀的东方生活哲学,是古人对生命本源的深刻洞察,对天人合一的极致追求。 《国学大书院·中华养生宝典》便是一部力求勾勒这幅宏大养生画卷的著作。它并非仅仅罗列养生方术,而是尝试从更深邃的国学视角出发,解读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生命智慧。这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走进那些先贤智者所构筑的养生世界,感受那份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悠远意境。 一、溯源中华养生智慧:从混沌到秩序的生命观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一同回溯中华养生思想的源头。从上古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模仿,到《黄帝内经》奠定的中医理论基石,再到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人如何从观察天地万物、体察自身生理变化中,逐渐形成一套独具东方特色的生命观。 从“神农尝百草”的实践探索到“阴阳五行”的哲学体系: 古人对植物药性的认知,并非偶然的蒙昧,而是基于长期、系统的实践观察。这种实践精神,与《易经》所揭示的宇宙运行规律,以及阴阳、五行等基本哲学概念相结合,最终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宏伟蓝图。本书将深入解析这些哲学概念如何渗透于养生实践之中,解释为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成为生命的基本节奏,为何“五脏六腑”的和谐是健康的根本。 “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 中华养生之道的精髓,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指导养生实践的根本原则。本书将深入探讨“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在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体现,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新找回这种与自然同频的生命状态。 “未病先防”的智慧: 与西方医学注重“病后治疗”不同,中华养生更侧重于“未病先防”。本书将阐述古人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养护精神情志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并结合现代医学的预防理念,探讨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身体的和谐与调养:以“气血津液”为核心的生命运作 中华养生理论的核心,离不开对人体生命物质——气、血、津液的深刻理解。它们如同人体的“燃料”与“润滑剂”,维系着身体的正常运转。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剖析这三者在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调养方法。 气的运行与养护: 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贯穿于人体的各个角落。气的充盈、调畅是健康的基石。本书将探讨气的不同形态(如宗气、营气、卫气等)及其功能,以及如何通过呼吸吐纳、适度运动、合理饮食来充实和调畅气机。例如,深度的腹式呼吸如何影响身体的气血循环,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为何被誉为“固气养生”的上乘之法。 血的生成与循行: 血,是滋养全身的物质基础,濡养脏腑、形体,维持生命活动。本书将介绍血的生成与运行机制,以及血虚、血瘀等病理状态的养生调理。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食疗(如红枣、桂圆、阿胶等)、穴位按摩(如三阴交、足三里等)来促进血液的生成和循环,改善贫血、手脚冰凉等问题。 津液的代谢与固摄: 津液,包括体内的各种液体,如汗、泪、唾、尿等,濡养滋润,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本书将讲解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及其平衡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通过合理饮水、饮食调理(如梨、银耳、百合等)来保持津液的充盛与滋润,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三、情志的疏导与安宁:以“喜怒忧思恐”为中心的内心修养 人之一生,情感起伏,喜怒哀乐,皆是常态。然而,过度的情志波动,却可能成为损伤健康的隐形杀手。中华养生之道,尤为重视情志的调适,认为“形神合一”,内心的宁静是身体健康的根本保障。 “七情”对身体的影响: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本书将详细阐述“七情”过度如何扰乱人体的气机,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各种疾病。例如,长期的焦虑与抑郁如何影响心血管系统,长期的愤怒如何导致肝气郁结。 “宁静致远”的心性修炼: 庄子“心斋”,老子“虚静”,佛家“禅定”,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从内心深处达到宁静的智慧。本书将介绍古人如何通过静观、冥想、品茗、赏画等方式来修养心性,疏导情志,达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超然境界。 “调适方法”的现代应用: 针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压力大、焦虑感强等问题,本书将结合古人的情志调养智慧,提供一些易于实践的方法,如正念练习、书法艺术、园林欣赏、音乐疗法等,帮助读者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内心的安宁。 四、起居有常与饮食有节:顺应自然,方得长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自然界赋予万物的生命规律,也是中华养生最朴素的遵循。本书将强调“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在养生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深入解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作息的智慧: 遵循太阳的升落,夜晚安睡,白天劳作,是符合人体生物钟的最佳模式。本书将探讨熬夜、作息不规律对人体免疫力、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造成的损害,并提供调整作息的建议。例如,如何通过“子午觉”来养护生命能量,如何在睡前进行放松练习以提高睡眠质量。 饮食的哲学: “民以食为天”,但食亦有道。本书将深入解读“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原则,以及“食不异味,勿食过量”的节制之道。我们将探讨食物的寒热温凉性如何影响身体,如何根据季节、体质进行合理的饮食选择。同时,也将对一些养生食材(如枸杞、何首乌、灵芝等)的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进行科普。 适度的运动与休息: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度的运动是保持身体活力的重要途径。本书将介绍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并探讨其运动量、频率、动作要领等。同时,也强调了“动静结合”的原则,即在运动后需要充分的休息,让身体得到恢复和修复。 五、四时调养与四季养生:顺应天时,顺应地利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变化。中华养生之道,历来强调“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以及“长夏养脾胃”的四季养生原则。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份详细的四季养生指南。 春季:生发之气,疏肝理气。 春季万物复苏,人体也应顺应生发之气,注重疏通肝经,舒展身心。本书将介绍春季养肝的饮食(如韭菜、豆芽等)和生活建议(如早睡早起,多到户外散步)。 夏季:心火正旺,清热养阴。 夏季阳气最盛,人体易受暑热侵袭,心火易亢。本书将重点讲解如何清热解暑,养护心阴,如多食瓜果蔬菜,午间小憩,避免过度劳累。 秋季:肃降之令,润肺益气。 秋季秋高气爽,但气候干燥,容易伤肺。本书将介绍秋季如何润肺止咳,养护呼吸系统,如多食梨、蜂蜜,用滋润性的中药材泡水。 冬季:闭藏之季,温补肾阳。 冬季寒冷,人体阳气潜藏,是储存能量、温补肾阳的最佳时机。本书将讲解冬季如何通过温热饮食,适度进补,以及注意保暖,来培补肾气。 长夏调养:健脾祛湿。 在夏季炎热之后,还有一个“长夏”的过渡阶段,此时湿气较重,易伤脾胃。本书将介绍如何健脾祛湿,如食用赤小豆、薏米等。 结语: 《国学大书院·中华养生宝典》不仅是一部养生指南,更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深邃内涵的探索。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生命,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从内心寻找平和与安宁。通过这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汲取先贤的智慧,将这些古老的养生之道融入现代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健康与幸福,让生命之树常青,智慧之光永恒。这不仅是对身体的呵护,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生命态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精美程度都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个从小在传统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人,我对“国学”二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养生宝典”更是直击内心。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各种养生方剂,而是更侧重于从源头解释养生的“为什么”,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调整身体与自然的平衡。它里面关于“四季养生”的章节,详细阐述了不同季节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以及对应的饮食、起居、运动注意事项,这些都非常有针对性,而且很容易上手实践。我曾尝试过书中关于春季养肝的建议,通过调整饮食和作息,确实感觉精神状态好了很多。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讲述,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养生知识变得活泼起来,也让我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养生书,更是一本中华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在阅读中能学到很多历史、哲学、文学的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韵,沉甸甸的书册捧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沉淀千年的智慧。我一直对中医养生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大多数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系统地去学习。这本《国学大书院·中华养生宝典》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从整体观出发,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养生之道紧密结合,讲的不是生硬的医学知识,而是融入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经络穴位等深邃的哲学思想,让你在了解养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哲学境界。它的语言风格也很考究,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通俗易懂的现代解读,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如同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对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书中提到的许多养生方法,例如食疗、起居调养、情志疏导等等,都非常贴近生活,而且强调的是“治未病”,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贯穿始终,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我尤其喜欢它关于“顺应自然”的论述,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找回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奏,这不仅仅是身体的养生,更是心灵的慰藉。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总觉得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似乎正在遗忘一些宝贵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些被遗忘的智慧。《国学大书院·中华养生宝典》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真正能够走进生活、指导生活的“宝典”。它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养生哲学,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养生实践中。书中关于“顺时养生”的章节,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身体会有不同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起居和运动来顺应自然的变化,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我特别喜欢它对于“经络养生”的讲解,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图示,将原本神秘的经络系统变得清晰明了,并介绍了许多简单易行的经络按摩方法,我每天都会花几分钟时间按摩身体的几个重要穴位,感觉身体的很多不适都得到了缓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深邃的哲学理念与贴近生活的养生实践相结合,让我不仅学到了养生之道,更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魅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而不是一种刻意的“对抗”。《国学大书院·中华养生宝典》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它没有给我施加任何压力,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点点引导我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然的规律。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强调的“整体性”。它不把身体看作是孤立的器官集合,而是将其置于宇宙、社会、家庭、情绪等更广阔的视野中来解读。书中对“情志养生”的阐述尤为深刻,它告诉我,不良情绪是导致疾病的重要根源,并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调节情绪,比如如何通过音乐、冥想、甚至书法来达到身心和谐。我尝试过书中介绍的一些简单的吐纳方法,每天坚持几分钟,感觉整个人的心境都变得平静了许多。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有心,留白恰到好处,文字清晰易读,很多地方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愉悦。它不是一本需要你去死记硬背的书,而是一本可以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体会、实践的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有价值的读物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养生秘籍”,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和健康的哲学之旅。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所探讨的养生之道,并非局限于身体的机能层面,而是触及到了生命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书中关于“未病先防”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健康的认知,明白了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而预防的关键在于“养”。它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安排作息、进行适度运动以及保持积极心态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食疗”的部分,它并非简单地列出某种食物的功效,而是从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与人体脏腑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让你真正理解“药食同源”的道理。书中的许多食谱都非常简单易学,而且食材也很常见,我尝试了其中一个针对体虚的食疗方,效果确实不错。这本书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科学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