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华润70年
《华润70年》通过华润的案例,重点介绍了华润的成功转型以及它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运作手法,希望从中发掘出华润成功的秘诀,为大型集团企业的发展树立一个榜样。
美的制造
《华润70年》通过美的的案例,介绍了它低调务实的风格和不断革新的精神,是我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的典范。
苏宁连锁
《华润70年》通过苏宁的案例,介绍了它的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一家全国性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过程,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内容简介
《华润70年》简述了华润7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并重点介绍了华润转型后在内地的发展历程以及它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运作手法。
本书通过华润的案例,重点介绍了华润的成功转型以及它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运作手法,希望从中发掘出华润成功的秘诀,为大型集团企业的发展树立一个榜样。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华润的兴起
一、华润的历程
二、华润集团简介
三、打造零售王国
四、金融整合
五、再造华润
六、四大支柱行业
链接1:华润集团
链接2:华润集团企业架构
第二章 华润零售
一、收购万佳进军零售业
二、转型综合超市
三、控股苏果
四、4亿元天津宁波大收购
五、收购家世界
六、发展连锁经营
第三章 华润啤酒
一、啤酒黑马
二、探险公关打造成长品牌
三、十年拿下44家啤酒商
四、啤酒产业整合
五、华润啤酒核心竞争力
链接1:雪花啤酒成都上市记
链接2:华润雪花啤酒
第四章 华润医药
一、重组华源
二、入主东阿
三、重组三九
四、三九接手东阿
五、组建医药航母
链接: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第五章 华润置地
一、全国扩张
二、四处圈地实行并进战略
三、复制万象城一
四、收购母公司资产
五、提倡绿色产品
六、实施CRM平台
链接:华润“万象城”规划运营案例
第六章 其他产业
一、华润电力
二、华润纺织
三、华润燃气
第七章 多元管控的6S体系
一、多元化集团
二、整合困境
三、集团化治理
四、集团管控
五、建立6S管理体系
六、6S体系的不足
七、引入平衡记分卡
八、集团管控的三大模式
链接:华润——GE模式的中国变种
第八章 行动学习法
一、华润化工的实践
二、行动学习法的核心要点与本质
三、制定战略的工具
四、执行战略的手段
五、文化的粘合剂
六、人才成长的加速器
链接:华润行动学习法推广前后陈新华董事长在集团
第七期高层培训上的导入发言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华润的兴起
华润成立于1938年,在战争年代,华润为国内提供物资保障,在建设时期,华润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在港澳和东南亚的总代理,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70年的洗礼,华润集团已成为一家大型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横跨多个产业。进军内地后,迅猛发展,为华润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一、华润的历程
1931年,位于上海南京路与石门一路之间的一条小街的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上,中共特科新负责人陈云和一位叫秦邦礼的年轻人在讨论问题。陈云将2根金条和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了眼前这个看起来还不太成熟的年轻人,他的任务就是用这2根金条做资本,以开店为掩护,为党建立秘密交通站并筹集党的经费,并为中共提供无线电、药品这些在当时被国民党严密封锁的战略物资。也许谁都想不到,就是这2根金条,不仅为党带来了当时急需的大批物资,还成为新中国最大外贸企业华润公司的初始资金。
接到任务后,秦邦礼打扮成商人,出发去了香港,这时,他也改名叫做杨廉安,又名杨琳。不久,在香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街皇后大道上,一个叫联和行的公司挂牌成立。联和行当时的任务是支援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除了给延安采购药品和必要物资以外,还有“兑汇”和调拨党的经费等工作,同时还要配合宋庆龄的“保卫中国同盟”保管、运送海外华侨的捐款、捐物,在爱国华侨中做统战工作。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一部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周恩来、项英、董必武等组成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南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根据当时革命工作的实际情况,由中共中央长江局提供资金在香港成立联和行(Liow&Co.;),联络港澳民主人士和海外爱国华侨,接受和保管捐赠的物资钱款和各种慰劳品,并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采购各种急需的物资和药品。这便是华润集团的前身。
1946年秋,国共“和谈”破裂,周恩来赋予联和行新的使命:1.打通海上运输,发展国外贸易,交流国内外物资;2.完成财政任务;3.培养对外贸易干部。
1948年,联和行改组和扩大,取周恩来总理所提“中华大地雨露滋润”之意,“华润公司”由此得名。期间,华润公司以经济贸易为掩护,成功地接送了多批民主党派人士和爱国人士,各种急需物资也通过各种渠道运往解放区,以支持国内的解放事业。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华润一直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在港澳及东南亚的总代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华润未来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华润的进出口贸易额已达5000万美元。在这一年,华润从泰国采购了5万吨大米,解决了海南缺粮的燃眉之急。1950年12月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新中国实施全面“禁运”,地处香港的华润也受到封锁。为减少损失,重新打开对外贸易的通道,1951年华润成立秘密运输公司——兴隆行,任务是在港组织承运公司和人员,把物资秘密运往澳门交给南光公司,再由南光公司负责把物资通过拱北运往内地。当时运送的货物有钢板、汽车轮胎、橡胶、青霉素、烧碱、铁皮等大量军用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内的经济建设。1952年,华润划归中央贸易部管辖,正式成为中国各进出口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1955年,华润积极参与筹备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也就是广交会的前身,成为广交会最早的发起者之一。
1956年11月10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胜利召开,拉开了广交会的序幕,当时,以华润名义发出的邀请函超过2000份。广交会创办以来,每年定期举行两届,从未间断。如今,它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贸易场所,被国际贸易界人士誉为“贸易的桥梁、友谊的纽带”。
1962年3月20日,751次快车从武汉江岸出发,行程1254公里历时53小时,满载着运往香港的出口商品开进深圳。在751次快车开行100列时,国务院决定:在上海、郑州加开753、755两列快车。这就是著名的三趟快车,又被称为港澳供应的生命线,这些物资直到现在都是由华润公司在香港的五丰行负责组织销售。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内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城乡人民都要凭票供应猪肉、鸡蛋、粮油等主副食品,香港市场物资更加缺乏,市民的正常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在当时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决定由铁道部、外贸部联合开辟供应港澳市场的鲜活商品快运货物的“三趟快车”。现在,这“三趟快车”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物流市场的变化和消费市场的空前繁荣已不经常开动了,但四十五年来,“三趟快车”见证了大陆港澳同胞的骨肉亲情。
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公报,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许多中资背景的公司开始大量涌入香港。
1984年1月,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因财务危机濒临倒闭,中资背景的华润集团和香港中银集团合组新琼企业有限公司,斥资1.8亿港元收购了康力的34.8%的股权,解救了康力,从而使康力投资成为了香港第一家由中资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这就是股市上常说的“红筹股”的诞生。在同一时间,华润集团等中资机构又收购了天安中国。从此,中资企业拉开了促进香港稳定发展,全面进行经济投资的序幕。
1980年,国务院明确规定华润公司是外贸部各专业进出口总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华润在巩固贸易业务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并通过资本市场使企业发展壮大。1992年到1997年间,华润创业、五丰行、北京华润置地、励致先后上市,投资兴建了一批工业项目和商业大厦,参与了多项重要项目的策略投资,到香港回归前,华润的非贸易业务的营业额和利润贡献超过贸易业务,企业经营规模和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1987年,中国改革对外贸易体制,华润总代理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华润开始由代理贸易向自营贸易转型,并逐步向建筑地产、酒店旅游、基础设施、能源通讯、金融保险、制造业等领域渗透。这次转型与开展自营贸易同时起步,到1995年投资和其他多元化收益首次超过贸易收益成为成功标志。至此,华润已由贸易公司发展为多元化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1996年,华润置地香港上市;1997年华润旗舰企业——华润创业晋升为恒生指数成份股;2000年,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打响投资内地房地产的重要一炮,截止到2006年华润置地总住宅土地储备量达到819.9万平方米;2001年,华润联手四川蓝剑啤酒,开始在啤酒业进行大整合;2002年,华润万家超市品牌诞生。
香港回归后,华润用4年左右进行了业务结构调整。前2年通过收缩贸易业务,清理投资项目,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华润由此安然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到2000年,在前期整顿基础上,通过挖掘业务亮点,建立6S管理体系,理顺股权关系,开展业务重组,实施专业化发展,华润初步建立了多元化控股企业的经营格局和组织架构。
2006年,华润在啤酒、零售两大竞争激烈的领域坐上了内地龙头的位置,近干万平方米土地储备使华润成为最大的央企地产航母之一。华润集团从事的行业都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主营业务包括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地产及相关行业、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医药制造与分销四个领域。
二、华润集团简介
华润集团从事的行业都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包括下述领域。
日用消费品:华润啤酒、华润万家、五丰行、华润零售、华润纺织
基础设施类:华润电力、华润燃气
地产:华润置地、华润营造、华润物业
医药:华润东阿阿胶、华源(上药、北药)、三九集团
微电子:华润微电子
华润集团旗下知名品牌有以下几种:
1.日用消费品及分销类
(1)华润啤酒:中国销量第一,生产规模亚洲第一(旗下拥有全国最著名品牌雪花啤酒)。
(2)华润纺织:中国纺织行业最大的企业。
(3)五丰行:占据中国香港地区肉类、冷冻禽类食品80%的市场,在西非拥有中国最大的远洋捕鱼船队。
(4)华润零售:华润思捷(旗下esprit)、alfred dunhill、givenchy、kenzo及ckjeans、red earth等知名品牌在内地的代理商。
(5)华润万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龙头企业,下辖华润万家、华润超市、苏果超市、家世界等,超市门店超过3000家,居全国第一。
前言/序言
现代社会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交往和联系日趋紧密。企业就是这种交往的活跃因子,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日,回顾这30年来,我们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30年间,我国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企业,这些企业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其自身走向了今天的成功。
在这个充满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们编写了这套“中国行业榜样”丛书,既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也是为我国企业的成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为了编写这套丛书,在众多的优秀企业中,我们特别选取了华润、美的和苏宁三家作为我们的参考样本,分别代表了我国三种企业类型。丛书共有三本,分别是《华润70年》、《美的制造》和《苏宁连锁》,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企业的发展。
《华润70年》简述了华润7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并重点介绍了华润转型后在内地的发展历程以及它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运作手法。
华润集团是我国国企的代表,也是通过资本运作实现集团多元化的探索者。华润以美国GE为标杆,在香港发展放缓的情况下,大举进军内地市场,运用资本的杠杆作用,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大量收购,并迅速做大做强,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期望在大陆再造一个华润。华润的这种运作手法已经初显成效,在零售、啤酒、纺织和地产等行业实现突破,加快了实现目标的步伐。
《风华正茂:一个时代的缩影》 引言: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企业如同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它们不仅仅是商业机构,更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其命运与国家的崛起、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本书《风华正茂:一个时代的缩影》旨在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一家企业的发展轨迹,从而折射出中国过去七十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这不是一本关于具体公司运营的商业指南,也非枯燥的财务分析报告,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历史厚重感和时代精神的叙事史诗,通过一家企业的跌宕起伏,唤起读者对那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共鸣。 第一部分:基石的奠定——从筚路蓝缕到初步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 - 70年代) 在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中叶,一家企业的萌芽,如同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那个年代,百废待兴,一切都从零开始。本书将细致描绘企业创建初期的艰辛与远见。这不是简单的罗列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创业者们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站稳脚跟。 时代背景的烘托: 故事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宏大叙事中展开。企业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紧密契合。我们会深入描绘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探索与挑战。 决策者的智慧与魄力: 创业者的远见卓识,在那个时代尤为可贵。他们如何判断市场趋势?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做出关键决策?本书将通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一代创业者的智慧、勇气和责任感。这些决策,往往奠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石。 艰苦奋斗的岁月: 物质条件的匮乏,是那个时代许多企业的共同写照。本书将通过细节的描绘,如简陋的办公条件、艰辛的生产一线,来展现那个年代的“筚路蓝缕”。但同时,也会强调在艰苦环境中,人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主人翁精神和奉献意识。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初步的积累与成长: 尽管条件艰苦,企业在这一时期依然取得了初步的发展。本书将呈现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自主研发,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产品体系和市场渠道。每一次的小小的成功,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都为未来的腾飞积蓄了能量。 第二部分:改革的浪潮——在开放中寻求机遇(20世纪70年代末 - 90年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企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企业不断调整自身、勇于创新的时代。本书将深入探讨企业如何在改革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实现转型与升级。 时代的脉搏与企业的应变: 改革开放不仅仅是政策的调整,更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本书将描绘企业如何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变化的信号,如何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中走出来,拥抱市场经济的活力。我们会着重描写企业内部的思想碰撞,决策层如何突破传统思维,引领企业走向新的方向。 市场经济的洗礼: 市场经济的引入,意味着竞争的加剧。本书将呈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探索与挣扎。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如何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如何应对来自国内外同行的竞争?这些问题,都将通过生动的情节展现出来。企业在市场中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一次对自身能力的考验和提升。 拥抱新技术与新模式: 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书将着重描写企业如何积极引进、学习和应用新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同时,也会探讨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例如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组织的效率和活力。 国际视野的拓展: 改革开放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将走向世界。本书将描绘企业如何开始“走出去”,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包括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包括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每一次国际化的尝试,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第三部分:腾飞的翅膀——走向现代化与国际化(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企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书将聚焦企业如何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企业。 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复杂的局面。本书将分析企业如何制定符合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这包括多元化经营、产业链整合、以及对新兴市场的布局。我们会深入探讨这些战略背后的思考过程,以及它们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创新驱动的核心动力: 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本书将详细阐述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所做的努力。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科技创新如何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社会责任的担当: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社会责任也日益凸显。本书将着重描写企业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例如关注环境保护、支持公益事业、促进员工发展等。这不仅仅是企业公民意识的体现,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迎接未来的挑战: 科技变革日新月异,全球格局不断演变,企业的发展永无止境。本书将展望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但同时,也会展现企业积极应对挑战、拥抱变革的精神,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信心。 结论: 《风华正茂:一个时代的缩影》并非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史记,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七十载沧桑巨变的时代印记。通过这家企业的成长历程,我们看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脉络,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也看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壮大的身影。它告诉我们,伟大的企业,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本书希望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让读者在感悟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