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秀山 著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存在主义
  • 哲学史
  • 思辨哲学
  • 西方哲学
  • 海德格尔
  • 胡塞尔
  • 萨特
  • 哲学研究
  • 形而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025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94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哲学史家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27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致力于国内书籍的出版,是我社一贯的宗旨。在哲学史研究领域,幸得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出版了许多让世人注目的重要著作,其中宝藏着珍贵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思想财富。为了使之更具有规模、更见系统,有利于新老学人研读查阅和文化积淀,现将这些书籍汇成《哲学史家文库》。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我们愿《哲学史家文库》能为哲学的繁荣、文明的进步尽一些微薄之力。我们更期望这套文库,能不断增添新的力作。

内容简介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一方面献给国内的同行和广大读者们,同时也献给那些曾和作者讨论过而居住在外国的朋友们。这本《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涉及的内容,只是作者对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在完成本书后,作者将集中力量研究另一个思潮,即逻辑实证和分析的思潮。《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在一个注中介绍了对海德格尔Dasein的译法,但在大多数行文中,只能直接用德文原文。对现代西方哲学本书只能算是一个学习、研究心得。

作者简介

  叶秀山,男,1935年6月4日出生。职称:研究员。 毕业学校(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业务范围与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兼及美学;中西哲学沟通问题。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卡西尔的符号现象学
一、卡西尔与康德的哲学遗产
二、卡西尔的符号论
三、神话·语言·科学
四、哲学与文化之批判
第二部分 艺术·神话·历史——卡西尔的《论人》
一、“符号”作为解释世界的“形式”
二、艺术与神话
三、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
四、艺术与历史
第三部分 心理(精神)世界的探索——胡塞尔的现象学
一、反对心理主义——严格划分逻辑、心理、物理的界限
二、观念的世界
三、“人文科学”之建立
第四部分 现代现象学思潮与黑格尔哲学
一、“绝对的精神”与“纯粹的心理”
二、理智的直观与本质的显现
三、辩证思维与精神现象学
第五部分 海德格尔在“思想”的道路上
一、海德格尔的哲学的“变革”
二、“Dasein”与本源的时间性
三、语言、诗和思想
第六部分 海德格尔与西方哲学的危机
一、西方哲学之“危机”感与“无”意识
二、“形而上学”的否定与“哲学”之终结
三、存在性的思想与对存在的思想
附: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
第七部分 哲学之辩护——雅斯贝斯的“奋争”和“奉献”
一、雅斯贝斯哲学思想之渊源
二、哲学作为科学之超越
三、哲学作为Existenz之澄明
四、哲学作为形而上学之“密码”
第八部分 萨特的“有”“无”之辩
……
第九部分 杜弗朗和现象学美学
作者后记

精彩书摘

  康德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他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感觉的被动性和思想的能动性在原则上严格地区分开来,但又在实际上结合起来。在主体的能动作用中,康德又进一步区分“构建性的”(constitutive)和“调节性的”(regulative)两种功能,指出主体之构建性功能只适用于经验的对象,因而所谓知识,经验只限于科学所能规范的领域。主体构建作用,只发挥在经验可能的领域中才是合法的。这就是说,在康德看来,理性只能对经验的对象制定构建性的规则,只有知性可以为经验立法,而且知性也只能为经验立法。理性当然也町以为道德立法,可以制定道德的法则,即自由的法则,但这已不是哲学理论的范围,而是实践的领域,不是知识的对象。我们当然也可以有自由的观念,道德的学说,理性为它们制定的规则,不是构建性的,而是调节性的,即调节主体各功能之间的关系,而不涉及客体对象,因而调节的功能并不树立一个客观的世界。我们面对的只有一个客观世界,即自然的世界,才是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对象。
  在这个前提下,康德对“现象”和“本体”作出了自己的界说,所谓“现象”是自然的客体,是我们知性的唯一合法的活动场所,在这个领域内,自然向我们提供原始的感觉材料,理性则向我们提供同样是原始的知性形式,而“本体”不能向我们提供感觉材料,我们对于它的思想,不可能形成科学知识,因而它是不可知的。
  康德以后德国唯心主义的发展,从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以“现象”为“本体”之显现的历史辩证观点,解决二者之关系,企图通过“现象”捕捉“本体”,以辩证的,思辨的范畴,代替康德的知性范畴,企图以此来挽救哲学,挽救对“本休”的把握。
  新康德主义以科学概念使康德知性功能得到稳固的基础,从而与辩证的思维方式尖锐对立起来,但他们又不愿恢复被认为无可救药的形而上学,因而他们要回到康德,即回到康德之现象的科学知识论,而干脆扬弃不可知的“本体”。
  康德哲学以后的“现象学”,显然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密切的关系,但在哲学精神上,却是对立的,黑格尔是辩证法家,他的“现象学”是“本体”之历史显现,而胡塞尔则是科学家,他的“现象学”则是“具体本质”(“观念”,ideas)之体现,一为辩证之体系,一为科学之体系。
  卡西尔的符号哲学体系,则可以看成是介乎辩证、历史的现象学和科学现象学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有的人把它说成是介乎新康德主义和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学派。卡西尔与胡塞尔现象学一致的地方在于:他们都扬弃了“本体”论的问题,只研究经验、知识、现象,而不同处在于胡塞尔认为科学是囊括一切的知识形态,而卡西尔财认为人的经验、知识不限于科学体系,而包括了一切人类文化形态,这样,在他的符号哲学中,蕴含着一种历史的观念。

  在卡西尔看来,“神话”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应是“存在”与“非存在”不分,或者更确切地说,在“神话”思维方式中,没有“非存在”(μηον)的观念。一切都带有感性存在的特点,符号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这也可以说是人类初创时期的一个普遍的特点,思维的东西,模仿的东西都有直接的现实性,思维与存在的转化虽然事实上需要实际的中间环节;即使到嘴的食物,也还需要咀嚼吞咽,但却被认为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按其实质来说,可以看作是在人类初创阶段,思维与存在的分化处于原始的阶段,感性存在对抽象思维的统治和笼罩是到处可见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看作对符号的迷们,也可以看作是感性存在或思维形式的滥用。
  在这个阶段,一切符号都是直接的存在,都有实体性(substance body)。事物的“意象”(image)就是事物本身,事物的名字(name)也是事物本身,“名”、“实”不仅相符,而且相合。人的名字,与人本身的人格(personality)是不可分的,像哥德说的,名字不是外套,而是人的皮。在神话思维方式中,绝无“名存实亡”的地位,在原始人看来,不但名随实亡,而且实随名亡,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一切原始魔术和祭祀仪式的思想根源。在卡西尔看来,原始人的祭祀仪式,最初并非模仿活动,而是一种真实的实际活动,舞蹈者不是模仿神,他就“是”神。同样,魔术中的诅咒、伤害仇人的影象等,都可以用这种理论得到解释。
  从这个角度看,卡西尔认为在古代哲学中,真正脱离神话方式的是巴门尼德,因为他首先严格划分了“存在”和“非存在”的区别,这一点当然是很具特色的,因为一般史家都认为巴门尼德的问题是针对赫拉克利特所发,是从“变”与“不变”的对立着眼,但无论如何;古代希腊哲学去古未远,巴门尼德从理论上概括哲学、科学思维方式从神话思维方式脱离出来的意义,当然也是不可抹煞的。
  思维与存在的不分,实际上是主体与客体的不分,这种含混的统一的意识,不仅影响了人们对主体的认识,也影响了人们对客体的认识。这种影响,不仅仅在于万有灵论、物活论和动物崇拜图腾式的“物亦即我”、“我即是物”式的“天人合一”思想,而且分别对主体、客体的认识带来特点。
  卡西尔用了很大的力气研究了神话方式对客体把握的特点,因为在这方面,他可以依据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分析篇中提供的框架,研究各直观和范畴形式在神话形式中的特点,他的主要问题集中于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上。
  作为一种符号形式,神话思维中当然已经有了空间、时间和因果联系的种种观念,但是因为这种思维处于一种朦胧的感性阶段,因而有不同后来科学思维的特点。例如,就空间部位而言,在神话思维中,部分和整体往往是不分的,“一滴水见大千世界”,在神话中并无“比喻”的意味,而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寓意”而是“现实”,即一点水真的就“是”大千世界,原始魔法中,以摧毁仇人的头发、指甲来摧毁整个肉体的作法比比皆是。这就是说,神话思维中的空间部位观念是不固定的,含混的。与此相应,在时间问题上,也同样如此。

  然而,思维可以没有与直接客观对象相联系的“表象”,但却必须有“直觉”(Intuition),即,思维可以在客观对象上“无所指”,但在思想上却必须“有所指”,这就是说,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对象”。这里,胡塞尔就以现象学立场来解决概念与直觉的关系,在现代哲学的精神下,把这二者结合起来,重新肯定了这个有名的命题,理智的直觉。
  我们知道,理智与直觉的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有很久远的渊源的。在古代希腊,有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柏拉图)学派的对立,在中世纪有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对立,托马斯·阿奎纳把理智与直觉的最终结合归诸神的本性,发展成后来在欧洲颇具影响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发展到近代,康德非常明确地在理智与直觉之间划了一条不可腧越的鸿沟。一方面,他同样认为只有“神”才能达到真正的理智与直觉的统一,因而只有“神”才是全知全能的,而人的理智被一为二,理性与知性,人的知识,只在知性可能的范围,以行天直观从范畴诸形式来统摄直觉材料,因而只有知性范畴才有相应的直觉,而理性概念(如自由、上帝、不朽),因涉及“本体”,则无直觉可言,是为“纯概念”,由这些概念组合不成知识。从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这条哲学路线,将最高“神性”化为人的精神发展的无限长河,在无限的发展中,显现出理性概念(绝对理念),这就是说,理性概念的确没有当下直接的直觉与其相应,但无数直觉的历史积累,当与理性概念相适应。这是在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中恢复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与现代哲学精神不合,因为它归根结蒂仍是将“概念”“实体化”(hypostasization),是一种唯实论哲学的翻版和变种。
  胡塞尔早就说过,思想就是思想,事实就是事实,思想不能实体化,只有从纯思想的立场,才能真正解决理智与直觉的关系,因为在语词的“意义”中,理智与直觉,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本来就是同一的。
  纯粹的思想领域,真正的“心理”领域,既然不是“物理”世界,当然有自己不同于后者的独特的规律,这一基本态度,是近代自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以来不移的信条,只是各家的具体的解释和彻底的程度有所不同。譬如,在康德哲学中,所谓“物理”界、自然界,是受因果的必然律制约的,而思想领域、理念世界则是受“自由”律支配的,但胡塞尔则不认为自然的因果律有什么绝对的必然性,这一点他同意休谟而不同意康德,因而他认为受因果律支配的物理自然界,总不免于偶然性,面只有理念世界、精神世界才有绝对的必然性;至于“自由”这个概念,在胡塞尔哲学里并没有多少地位,或许可以说,按照他的哲学基本观点,在思想性的世界里,必然与自由也是同一的,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讨论,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心理”与“物理”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不但有着不同的规律,而且有着相反的规律,这当然可以说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共同信念,而胡塞尔的特点则在于他更进一步“纯化”这个思想界,将它严格地限制在(或“控制在”——按照他后来“括起来”的说法)精神的领域,而完全与物理世界无涉。
  ……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引言:追溯存在之思,探寻生命之诗 在这浩瀚的宇宙与纷繁的人生图景中,人类对“存在”的追问从未停歇。从古希腊哲学家对“是者”的初步探寻,到近代哲学对主体性的深刻反思,再到当代哲学对生命体验的细腻描摹,我们始终在试图理解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一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冲动,一种试图在短暂生命中把握永恒意义的努力。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深入探索“存在”这一宏大命题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哲学流派或堆砌学术术语,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融贯和富有生命力的方式,将现象学和存在哲学这两个深刻影响了现代思想的两大哲学传统,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审视,并从中提炼出对我们理解个体生命、社会现实乃至人类命运具有启示意义的洞见。 本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阔,它以一种历史梳理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进路,首先追溯了现象学这一哲学方法的源起与发展。从胡塞尔开创的“回到事物本身”的宣言,到海德格尔对“在世存在”的独特阐释,再到萨特对自由与责任的激进论证,以及梅洛-庞蒂对身体经验的深入挖掘,我们将在这些巨匠的思想脉络中,理解现象学如何以其独特的“悬置”方法,剥离遮蔽我们对真实存在的直接体验的预设,从而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原初、更加丰富的生活世界。 然而,现象学并非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与同时期兴起的另一股强大的哲学思潮——存在哲学,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启发,也相互碰撞。存在哲学,以其对个体自由、选择、焦虑、死亡等生存处境的关注,为我们理解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困境提供了深刻的视角。本书将详细考察存在哲学的发展脉络,从克尔凯郭尔对信仰的孤独抉择,到尼采对权力意志的呐喊,再到上述提到的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探讨他们如何将哲学重心从抽象的理性范畴转向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以及如何理解人在自由选择中承担责任的本质。 “思”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更是对生命状态的体悟。本书的“思”字,饱含着对人类理性能力及其局限性的反思,也包含了对意识、感知、情感等内在经验的细致考察。现象学强调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的特性,为我们理解人类如何与世界建立联系提供了基础。而存在哲学则关注个体在面对虚无、荒诞、死亡时的心理状态,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深刻焦虑和对意义的永恒追寻。本书将在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深入探讨“思”的本质,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史”的维度,则意味着我们无法脱离历史语境来理解哲学思想。本书并非将现象学和存在哲学视为静态的理论体系,而是将其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从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理性主义的兴衰,到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生存意识的巨大冲击,再到后工业社会带来的身份危机和意义失落,这些历史事件和时代思潮,都深刻地影响了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将看到,这些哲学思潮是如何回应它们所处的时代,又是如何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通过对历史的回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哲学思想的价值和局限,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的现实意义。 “诗”是本书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它象征着人类情感的涌动,生命体验的独特,以及对超越性、价值和意义的渴望。现象学和存在哲学,尽管常常被视为枯燥的学术理论,但其核心却指向了对人类最深刻的生存体验的关切。当我们谈论“在世存在”时,我们谈论的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生活;当我们谈论“自由”时,我们谈论的是个体在做出选择时所承受的重担与可能性;当我们谈论“焦虑”时,我们谈论的是个体在面对无限选择和终极虚无时的颤栗。这些,都构成了人类生命最真实的“诗意”。本书将努力揭示现象学和存在哲学中蕴含的这种“诗意”,展现它们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寻找非凡意义的可能性。 研究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现象学之基石与演进 胡塞尔的现象学: 深入解析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包括其“世界现象”的理念,意向性分析,以及“意向性还原”等核心概念。我们将探讨胡塞尔如何试图为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以及他如何引领我们关注意识活动的结构。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转向: 考察马丁·海德格尔如何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但又将其发展为对“存在”本身意义的根本性追问。重点分析《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Dasein)分析,包括其“向死而生”、“忧虑”、“操劳”等生存性范畴,以及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萨特的存在主义: 深入阐释让-保罗·萨特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论点,以及他如何强调个体的绝对自由、选择和责任。我们将探讨萨特对“自由”、“他者”、“恶心”等概念的阐释,以及他对人的主体性及其在无意义世界中的塑造的强调。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探讨莫里斯·梅洛-庞蒂对身体经验的重视,以及他如何通过身体的感知来理解世界和自我。我们将分析他的“身体性”、“知觉”、“他者”等概念,以及他如何挑战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 第二部分:存在哲学之脉络与深层关怀 克尔凯郭尔的信仰危机: 回溯索伦·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关注其对个体信仰、主观真理、存在的跳跃等问题的探讨,以及他如何揭示个体在面对绝对者时的孤独与挣扎。 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 分析弗里德里希·尼采关于“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超人”等激进思想,探讨他如何批判虚无主义,以及如何倡导一种肯定生命、超越自身的哲学。 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与精神哲学: 探讨卡尔·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的划分,以及他对“界限情境”、“沟通”和“超越”等概念的阐释,关注他如何将存在哲学与历史文化相结合。 其他存在主义流派与发展: 简要介绍其他重要的存在主义思想家,如加缪的荒诞哲学,以及存在主义在文学、艺术、心理学等领域的影响。 第三部分:现象学与存在哲学的交汇与当代回响 主体性与客体性的辩证: 探讨现象学和存在哲学如何共同挑战传统的以主体为中心的哲学模式,以及它们如何重新审视人与世界的关系。 自由、选择与责任的张力: 深入分析个体在自由选择中所面临的责任,以及这种责任如何在不确定和有限的生存条件下得以实现。 对现代性的反思: 审视现象学和存在哲学如何批判现代性的技术理性、异化现象,以及它们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提供了怎样的视角。 “诗”的维度: 探讨在哲学思考中如何保留和发掘人类情感、生命体验的独特价值,以及如何从哲学中汲取超越平庸、感受生命之美的力量。 当代意义与未来展望: 总结现象学和存在哲学对当代思想的深远影响,并探讨它们在面对人工智能、全球化、生态危机等新挑战时,如何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和生存智慧。 本书特点: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并非一本教科书式的堆砌,而是一次充满探索精神的思想旅程。本书力图做到: 融贯性: 打破学科壁垒,将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置于更广阔的思想史和人类生存情境中进行考察,揭示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和相互启发。 原创性: 在梳理经典思想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新的视角和解读,展现这些哲学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 人文性: 关注哲学与人类生命体验之间的紧密联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鲜活的个体感受相结合,让读者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想的温度。 启发性: 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您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人生意义、存在困境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都将是一本值得您细细品读的著作。它将带领您深入人类思想的腹地,追溯存在的源头,感受生命的跌宕起伏,最终,在思辨的深处,寻找到属于您自己的生命之诗。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信息,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缓慢而艰深的对话。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老道,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结论,而是更侧重于展现思想的生成过程。行文中充满了对概念的精雕细琢,每一个转折点都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引导着读者的思维层层深入。我发现,很多时候,我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些句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微妙的含义差异。这本书的难度在于,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否则很容易在术语的迷雾中迷失方向。但是,一旦跟上了作者的思路,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又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像那些通俗读物那样提供即时的满足感,它的回报是延迟的,却更为持久和深刻,像是在心里凿开了一个新的空间,让你得以用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周遭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对思维的训练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我发现自己开始下意识地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经验世界表层之下的结构。书中对于“主体性”和“在世存在”的探讨,尤其引发了我的深思。这些原本抽象的词汇,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可感、可触,甚至与我自身的生命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共振。我开始注意到那些被忽略的瞬间,那些潜藏在行动背后的意图。坦白说,阅读初期会感到有些吃力,有些地方需要借助辅助材料去理解,但一旦越过那个最初的门槛,接下来的体验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智力疆域,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对事物的理解也变得更有层次感和纵深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精炼,充满了学者的克制与精准,但同时又不失一种内在的激情。那些看似平铺直叙的段落下,涌动着对真理的强烈探求欲。作者善于运用对比和反思的手法,将复杂的哲学命题拆解得井井有条,然后再重新构建一个更为稳固的论证结构。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具争议性的观点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审慎态度,他既不全然接受传统,也不盲目颠覆,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条更为精妙的路径。这种行文方式,让读者感到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灌输,而是在主动参与一个严谨的思辨过程。有时候,读到某一段落,我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用一种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声音,向我娓娓道来他的思考。

评分

对于任何渴望进行深度自我探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重要的灯塔。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恰恰相反,它提出了更多、更深刻的问题。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浮现,这正是真正经典之作的魅力所在。它鼓励读者去质疑既有的认知框架,去拥抱存在的荒谬性与复杂性,并在这种坦诚面对中寻求一种更为坚实的立足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而在于它“促使”我们思考了什么。它是一次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耐心和毅力,但抵达终点后所收获的洞察力,是任何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这本书将永久占据我书架上一个特殊的位置,作为我进行哲学反思时的重要参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确实给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直觉冲击。那种色调的运用,仿佛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为了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内省的状态。纸张的质感也很有讲究,厚重且略带粗粝,握在手中有一种实在的重量感,让人联想到知识的厚度和历史的沉淀。装帧的工艺也体现出一种匠心,字体选择古朴而不失现代感,排版疏密有致,读起来不会感到压迫。这本书的开本似乎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拿在手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手。整体而言,从触感和视觉上,它就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严肃的阅读氛围,让人期待翻开它后能有一场思想的深度之旅。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充满了对阅读体验本身的尊重。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在向读者传递一种信息: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过的书,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心力去体悟。

评分

推荐这本书,但不推荐这个版本,纸张印刷都不好。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就不用我说

评分

叶老师本身是传统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享受者。他写的文字中西风格兼而有之

评分

不错

评分

老版本的性价比很高。

评分

老版本的性价比很高。

评分

很有厚度的一本书,值得收藏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就不用我说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