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论律法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论律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斐洛,石敏敏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法律
  • 历史
  • 古典
  • 译文
  • 两希文明
  • 伦理学
  • 政治学
  • 西方哲学
  • 古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621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29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斐洛是公元前后希腊化犹太教的主要思想家。他除了沟通希腊和希伯来思想外,更从希伯来视野诠释希腊思想,这成为西方后来理解希腊思想的差要方式之一。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论律法》包括了“论十诫”和“论特殊的律法”(四卷)。如果说摩西率领犹太人一次出埃及是用律法塑造其民族性,而律法主要体现为“内聚”的功能,那么希腊化时期犹太人的散居则有笫二次“出埃及”的意味,他们离开巴勒斯坦,遍布于整个地中海。斐洛的著述是要使一一个陌生的世界能够接纳希伯来传统,使犹太律法为世界万民理解、信任,进而成为地中海文明的根基,律法充分表现出其“外展”的形态。斐洛的写作使得希伯来经典具有普世主义的精神气质。

内容简介

   斐洛是公元前后希腊化犹太教的主要思想家,在西方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除了起着沟通希腊和希伯来思想外,更提供了诠释希腊思想的希伯来视野,构成此后西方理解希腊思想的主要方式。《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论律法》包括了“论十诫”和四卷“论特殊的律法”。“论十诫”是总纲,“论特殊的律法”则是分述,这里的“律法”也可以翻译为“规条”。斐洛借助于对律法的伦理阐释,获得了关于这四经的新理解,塑造了地中海时期散居地犹太人的思想脉络,本书翻译所体现的正是斐洛的希伯来化了的希腊思想的新形态,其中贯穿了一种具普世主义精神。

目录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总序
中译本导言
论十诫
总论(在旷野颁布、完数“十”、由神的声音颁布)(1-11节)
论十诫之一二诫(12-16节)
论十诫之三四五诫(17-23节)
论十诫之后五诫(24-28节)
总结(29-33节)
论特殊的律法
第一卷:第一二诫命下的特殊的律法
论独一神的主权(1-9节)
关于神的殿的规条(10-14节)
关于祭司 (服饰、婚姻、饮食、俸禄、居所)的规条(15-32节)
关于祭献的动物的规条(33-34节)
关于祭献的节期的规条(35节)
关于祭的类型(全燔祭、保存祭、赎罪祭、许大愿)的规条(36-47节)
关于献祭者的规条(48-50节)
关于祭坛的规条(51-54节)
其他条例(关于寄居者、孤儿寡母、假先知、秘仪)(55-59节)
关于禁止卑鄙者入会的规定(60-63节)
第二卷:第三四五条诫命下的特殊的律法
论起誓和许愿(1-9节)
论安息的节日宜忌(10-23节)
论圣殿看护者的权利(24节)
论债务、继承权(25节)
论其他节日:月朔、逾越节、无酵七、禾捆节、庄稼初熟节、吹角节、斋戒日、住棚节、圣筐节(26-36节)
论孝敬父母的义务(37-43节)
总结(44-48节)
第三卷:第六七条诫命下的特殊的律法
关于性行为的规条(1-14节)
关于杀人及惩治的规条(15-30节)
关于伤人及惩治的规条(31-36节)
第四卷:第八九十条诫命下的特殊的律法,兼论公正
关于偷盗的规条(1-7节)
关于假见证的规条(8节)
关于审判官的诫律(9-13节)
关于欲望和贪欲的规条(14-24节)
论公正(25-42节)
人名地名索引
专业术语索引

前言/序言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论律法 这是一部深刻剖析西方文明基石的著作,它并非以抽象的思辨为起点,而是立足于历史的土壤,探寻“律法”这一概念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脉络中的演变与嬗变。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律法”图景,揭示其如何在塑造个体、社会乃至文明形态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希腊的律法:理性、城邦与正义的探求 本书的开端,将带领读者穿越至风起云涌的古希腊。在那个哲学与政治、艺术与科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律法”并非一套僵化的条文,而是与“正义”(Dike)紧密相连,与“城邦”(Polis)的生存与繁荣息息相关。 荷马史诗中的律法源头: 我们将从荷马史诗中那些具有约束力的习俗、神谕以及英雄们所遵循的荣誉准则出发,追溯律法最古老、最朴素的形态。这些准则虽然带有神圣色彩,却已隐约显露出社会秩序的需求和道德的雏形。 梭伦改革与雅典民主的奠基: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梭伦的立法改革。梭伦的立法,是雅典从贵族统治走向民主的转折点。他试图平衡不同阶层的利益,建立一种更为公平的财产分配和债务关系。本书将深入分析梭伦法典的意义,探讨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调和矛盾,为雅典民主的萌芽奠定基础。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理念律法: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关于“理念”的学说,为我们理解希腊的律法提供了另一个重要视角。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想了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城邦,其律法并非出自凡人之手,而是源于对至善理念的把握。本书将探讨柏拉图的理念律法观,分析其对后世法哲学的影响,同时也审视其与现实政治的张力。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与政体律法: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加注重对现实政治的观察与分析。他认为,律法是城邦实现其最高善——幸福(Eudaimonia)——的工具。本书将详细阐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分类,分析不同政体下的律法特征,以及他关于“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区分。亚里士多德对“中道”的强调,以及他对法律适用性与公平性的考量,将为我们理解古代希腊法律思想的精髓提供清晰的脉络。 修辞学与法律的互动: 雅典的陪审团制度,使得修辞学在法律实践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还将探讨修辞学与律法之间的微妙关系,分析演说家如何运用辩才来影响判决,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了雅典的法律文化。 二、 罗马的律法:秩序、实用与帝国之治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罗马,我们将看到一个将律法视为构建和维系庞大帝国核心力量的文明。罗马的律法,以其严谨、实用和不断发展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法律体系。 十二铜表法:成文法的开端与平等之梦: 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一环。这部法典的出现,标志着罗马从习惯法走向成文法的重要一步,它试图将现有的法律规则系统化,并向公众公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律的透明度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本书将分析十二铜表法的历史背景,探讨其条文内容,并评估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 万民法与公民法的演变: 罗马法最为辉煌的成就之一,在于其“万民法”(Ius Gentium)的形成。万民法是罗马在处理与非罗马公民(外邦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法律规范,它超越了狭隘的公民身份限制,体现了更为普遍的公平原则。本书将深入解析万民法的产生机制,分析其与公民法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万民法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民族、维系帝国统一的重要法律工具。 法律的专业化与法学家的智慧: 罗马的法学家,如盖尤斯(Gaius)、乌尔比安(Ulpian)、保利努斯(Paulinus)等,是罗马法发展的关键推动者。他们通过注释、著述和解释法律,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罗马法体系。本书将介绍罗马法学家的贡献,分析他们的法学思想,特别是其对“公法”与“私法”的区分,对“契约”、“物权”、“继承”等基本法律概念的阐释,以及他们如何将抽象的法律原则应用于具体的司法实践。 《罗马法大全》的集大成: 查士丁尼皇帝主持编纂的《罗马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书将聚焦于《罗马法大全》的编纂过程及其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法典》和《新律》,阐释其对罗马法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权威性的确立,并成为日后欧洲大陆法系的重要源头。 法律的实践与帝国治理: 罗马的律法,不仅仅是抽象的条文,更是帝国有效治理的基石。本书将探讨罗马律法如何在征税、兵役、司法审判、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以及法律如何成为罗马维系其庞大疆域、整合不同文化、实现长久统治的重要手段。 三、 两希文明的律法交融与传承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着重考察希腊与罗马律法思想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法律传统的基石。 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 斯多葛学派关于“理性”与“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罗马法,特别是万民法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分析斯多葛学派如何将理性视为普遍存在的秩序,并将这种理性延伸至对人类行为和法律的规范,探讨其“自然法”观如何为罗马法注入了普遍性和道义性。 法律的理念与形式的张力: 希腊的律法更多地体现了对“正义”与“善”的理念追求,而罗马的律法则更侧重于“秩序”与“实用”。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两种追求在实际法律运作中的张力,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西方法律文化。 律法在哲学、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本书还将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律法在两希文明的哲学思辨、政治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地位。律法既是哲学探讨的对象,也是政治决策的工具,更是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个体行为的根本依据。 总而言之,《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论律法》并非仅仅是一部法律史著作,它更是一部关于文明的考察。通过对古希腊与古罗马律法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揭示“律法”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如何在塑造人类文明的理性、秩序、正义和自由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聆听古人的智慧,理解法律的起源与演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西方文明的精神内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硬壳精装,触感温润,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究,那种古典的衬线体,在阅读时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与古人的思想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开篇的导读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我们梳理了整个时代的背景和核心议题,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不至于在浩瀚的史料中迷失方向。书页的纸张质量也令人赞叹,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在细致研读过程中,我发现译者在处理那些晦涩的古语时,运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背景补充,使得原本高深莫测的理论变得清晰可辨,这对于深度理解原著的精髓至关重要。可以说,光是捧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忍不住会多摩挲几下封面,那种对古典智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中的前几章,感受最深的是其论证的严谨性和逻辑的连贯性。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引导者,一步步搭建起他的思想框架。尤其是在探讨早期社会秩序构建的那个部分,他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比较宗教学的视角,展示了不同文化中“规范”是如何从混沌走向有序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我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哲学命题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他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呈现出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辨,去形成独特的见解。这与一些为了追求耸人听闻而简化复杂问题的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什么是正当性”以及“权力如何被合法化”这两个核心问题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这本书更像是一套精密的思维工具箱,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手册,它教会我如何去质疑,如何去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论证体系。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对我个人世界观的冲击是巨大的。我过去对于社会结构和道德基石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所处的现代西方文明的范式,而这本书则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清晰度,揭示了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自然法”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精心建构和维护的。它迫使我跳出自己既有的思维定势,去审视那些构建我们日常行为准则的底层代码。特别是关于“责任”与“惩罚”之间关系的论述,让我对现行的司法体系产生了全新的反思。我开始质疑,我们今天所推崇的某些“普世价值”,在更宏大的历史视角下,是否真的具有那种不可动摇的崇高性?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和方法论上的革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谦逊了。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过的最顶尖水准之一。我特意对照了几个核心术语的翻译,发现译者显然下了大功夫,他们没有简单地采取直译,而是根据语境进行了精准的意译,保持了原文那种特有的韵味和节奏感。有些段落的翻译,读起来甚至比我预想中的原文更具文学性,这在哲学翻译中是极其难得的。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关于“契约精神”的阐述,原意可能非常枯燥,但译者通过精妙的词汇替换,让这段话变得生动有力,充满了说服力。更值得称道的是,译者在脚注中对一些文化特有的概念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这极大地帮助了像我这样对该文明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少了这些注释,很多深层的讽刺和幽默感可能就会被囫囵吞枣地略过了。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对原作者思想的忠实呈现,同时也是一次成功的本土化再创造。

评分

从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张弛有度。它并非那种一味堆砌概念的“学术砖头”,相反,它在深入探讨理论的同时,穿插了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轶事和思想家的个人传记片段。这些“插曲”像清新的泉水,有效地缓解了长时间阅读抽象理论可能带来的疲劳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述某一法典形成历史时,插入的那个关于某位贤者如何说服部落首领接受新律法的民间故事,那段情节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瞬间理解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这种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性,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在休闲之余进行严肃思考的读者。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只属于象牙塔的严肃话题,拉到了普通读者可以触及的范围,这一点值得大加赞赏。

评分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斐洛,帮室友买的。

评分

能再藏了,女人为了救孩子,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予搁在河边的芦荻中。孩子的姐姐远远看着,想知道这孩子究竟会怎样。法老的女儿来到河边洗澡,看见箱子在芦荻中,就打发一个婢女拿来。她打开箱子,看见孩子哭了,就可怜他。孩子的姐姐对公主说∶“我去在希伯来妇人中叫一个奶母来,为你奶孩子,可以不可以?”公主说∶“可以” 。童女就去叫孩子的母亲来。于是摩西的母亲就作了摩西的奶妈,直到长大送到法老的女儿,作了王女的儿子,起名叫摩西,就是把他从水里拉出来的意思 。(出埃及记2:10)[7]

评分

斐洛是公元前后希腊化犹太教的主要思想家。他除了沟通希腊和希伯来思想外,更从希伯来视野诠释希腊思想,这成为西方后来理解希腊思想的差要方式之一。

评分

北国以色列,南国犹大[5]

评分

圣殿,犹太教堂

评分

求学无笨者,努力就成功;读书没捷径,尽力能高分。 学习靠积累,记忆靠理解,经验靠反思,熟练靠练习。死记硬背得不到真知识,投机取巧学不到真本领;纸上谈兵学不到真本事,闭门造车结不出好硕果。写作要多读、多看;做题要多练、多思;巩固要多记、多用;运用要多想、多试。 勤奋出聪明,博学出智慧,多练出技巧,巧思出硕果。 学问靠点滴积累,聪明靠思考练就;博学靠学习成就,创造靠实践成功。 知识如金矿,挖之愈深,得之愈多;知识如登山,攀之愈高,望之愈远。巧思妙想出灵感,实践探索出成果。如果说学习有捷径可走,那么它就是勤奋;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它就是实践。

评分

以色列十二支派

评分

蓝子里的摩西被公主收养

评分

倘不学习,再美好的理想也会化成泡影;倘不勤奋,再美妙的计划也会付之东流;倘不实践,再广博的知识也会束之高阁。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学习既要有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又要有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读书既要有勇于攀登的志气,又要有乐于思考的精神。没有永远的博学,只有永远的学习;没有永远的聪明,只有永远的思考;没有永远的智者,只有永远的学者。学习前要带上几个问题,学习中要思考几个问题,学习后要能提出几个问题,这样才能学有所得。“学习中没问题”就是“方法有问题”,诸如盲从,欠思考、不能举一反三、不会推陈出新等。所以,作为一名头脑清醒的学生,应善于在没问题中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产生好的问题,才能及时解决好新的问题。学生听老师的话并非有错,但是不能盲从,否则,不但会去去主见,还会失去创新能力。约束不了自己是自己无能的一种表现。自己都管不住自己,难免要滑入深渊。学习中要荡起“乐学”和“巧思”的双桨,倡导“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样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融会贯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