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学术史略

汉代学术史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颉刚 著
图书标签:
  • 汉代
  • 学术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文化
  • 思想史
  • 学术研究
  • 史学
  • 两汉
  • 中国古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699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98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民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这十四个大字就赫然写在人民出版社创设通告上,成为办社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许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却始终未变!无论是在传播马列、宣传真理方面,还是在繁荣学术、探索未来方面,人民版图书都秉承这一宗旨。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为世人所公认的精品力作。有的图书眼光犀利,独具卓识;有的图书取材宏富,考索赅博;有的图书大题小做,简明精悍。它们引领着当时的思想、理论、学术潮流,一版再版,不仅在当时享誉图书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
  顾颉刚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门本科毕业。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顾颉刚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说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
第二章 封禅说
第三章 神仙说与方士
第四章 汉代受命改制的鼓吹与其实现
第五章 汉武帝的郊祀与求仙
第六章 天象的信仰与天变的负责者
第七章 灾异说和西汉的国运
第八章 黄老之言
第九章 尊儒学而黜百家
第十章 经书的编定与增加
第十一章 博士官
第十二章 经学的今古文问题
第十三章 通经致用
第十四章 王莽的受禅
第十五章 汉的改德
第十六章 古史系统的大整理
第十七章 经古文学的建立
第十八章 祀典的改定和月令的实行
第十九章 谶纬的造作
第二十章 谶纬的内容
第二十一章 谶纬在东汉时的势力
第二十二章 曹丕的受禅
附录 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阴阳五行说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
  汉代人的思想的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推究这种思想的原始,由于古人对宇宙问的事物发生了分类的要求。他们看见林林总总的东西,很想把繁复的现象化作简单,而得到它们的主要原理与其主要成分,于是要分类。但他们的分类法与今日不同,今日是用归纳法,把逐件个别的事物即异求同;他们用的演绎法,先定了一种公式而支配一切个别的事物。其结果,有阴阳之说以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以及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有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
  这种思想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的。依据现存的材料,阴阳说可说是起源于《周易》,五行说可说是起源于《洪范》。《周易》是筮占的繇辞,比了甲骨卜为后起,当然是商以后的东西;而且在《周易》的本文中不见有阴阳思想,不过它的卦爻为一和一的排列,容易激起这思想而已。《洪范》上的五行,说是上帝赐给夏禹的;但从种种方面研究,这篇书很可疑,大约出于战国人的手笔。所以这种思想虽不详其发生时代,但其成为系统的学说始自战国,似已可作定论。汉代承战国之后,遂为这种学说的全盛时代。
  今先把在这种学说之下所发生的政治学说讲三种,作为引子。
  以前作天子的要“受命”(受上帝的抚有四方的命),要“革命”(革去前代天子所受的命)。到战国时,周天子渐渐在无形中消灭,用不着“革命”了;而群雄角逐,究竟哪一个国王可做天子还没定,所以“受命”说正有其需要。但那时已有五行说了,五行说已为最高的原理了,所以这“命”应是五行的命而不是上帝的命。那时有一个齐人邹衍,他作了好些书,其中一篇是《主运》,说做天子的一定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于是上天显示其符应,他就安稳地坐了龙位。他的德衰了,有在五行中得到另一德的——这一德是足以胜过那一德的——就起而代之。这样地照着五行的次序运转下去,成功了历史上的移朝换代。他创了这种学说,唤做五德终始说,很得当时的信仰,自然有推波助澜的徒众。他们以为黄帝得土德,天就显现了黄龙地螾之祥,所以他做了王,他的颜色是尚黄的,他的制度是尚土的。其后土德衰了,在五行中木是克土的,所以禹据木德而兴,他就得了草木秋冬不杀的祯祥,建设了木德的制度,换用了青色的衣物。此后汤以金德而克夏木,文王以火德而克商金,亦各有其表德的符应和制度服色。邹衍们排好了这个次序,定了五德的法典,吩咐上代帝王各各依从了他们的想象,成了一部最有规律的历史。到秦始皇既并天下,他是应居于克周火的水德的,只是不见有上天的符应下来,因此就有人对他说,从前秦文公出猎时猎得一条黑龙,可见水德的符应已在五百年前见了。他听了很高兴,就用了邹氏们的法典定出一套水德的制度:(1)以十月朔为岁首;(2)衣服和旌旗都用黑色;(3)数以六为纪,如符是六寸,舆是六尺,乘是六马;(4)行政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5)更名黄河为德水。这是实行五德说的第一次,到汉得天下之后,当然也要来这么一套。
  不知何时,起了一种与五德说大同小异的论调,唤做三统说。他们说历代的帝王是分配在三个统里的,这三个统各有其制度。他们说,夏是黑统,商是白统,周是赤统;周以后又轮到黑统了。他们说,孔子看周道既衰,要想成立一个新统,不幸他有其德而无其位,仅成一个“素王”,所以他只得托王于鲁,作《春秋》以垂其空文;这《春秋》所表现的就是黑统的制度。《春秋》虽是一部书,抵得一个统,故周以后的王者能用《春秋》之法的就是黑统之君了。记载这个学说的,以董仲舒的书为最详。
  照我想来,三统说是影戤了五德说的牌子而创立的。当汉高帝成功之后,他自以为始立黑帝祠而居于水德。这不知道他是否因秦的国祚太短而不承认为一德,要使自己直接了周,还是有别的用意?到文帝时,有人出来反对,说汉革秦命,应以土德代水德,丞相张苍就驳道,“河决金堤,就是汉为水德的符应”。此后虽因种种原因,改为土德,又改为火德,但在汉初的四十余年是坐定了水德的。大约这个时期中讲《春秋》之学的有人对着五德说的流行颇眼红,就截取了它的五分之三,将汉的水德改成黑统,周的火德改成赤统,商的金德改成白统,使得五德说的法典都适用于这一说,见得他立说的有据。只是夏在五德说中为木德,在三统说中为黑统,有一些儿的冲突。但他说,不妨,孔子志在“行夏之时”,所以《春秋》用夏时(?),即此可证明夏和《春秋》有同统的必要。
  再有一种明堂说,说天子应当住在一所特别的屋子里,这屋子的总名叫做明堂,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正厅,又各有两个厢房。天子每一个月应当换住一个地方,穿这一个月应穿的衣,吃这一个月应吃的饭,听这一个月应听的音乐,祭这一个月应祭的神,只办理这一个月应行的时政;满十二个月转完这一道圈子。这大院子的中间又有一个厅,是天子在季夏之月里去住的,另有一说是每一季里抽出十八天(所谓“土王用事”)去住的。这把方向的“东南中西北”和时令的“春夏口秋冬”相配,使天子按着“木火土金水”的运行去做“天人相应”的工作,真是五行思想的最具体的表现。记载这个制度的,叫做《十二纪》(《吕氏春秋》),又叫做《时则》(《淮南子》),又叫做《月令》(《礼记》)。
  以上所说,今日的读者们切莫以自己的智识作为批评的立场,因为其本质惟有迷信,已不足供我们的一击。但这是汉人的信条,是他们的思想行事的核心,我们要了解汉代的历史时是非先明白这个方式不可的。
  第二章 封禅说
  古代的王者固然最信神权,但因王畿的狭小,四围又都是些小国家,已开化的和未开化的,不尽能交通无阻,所以他们并无远行的可能,也就不能到远处去拜神。《左传》中记楚昭王生病,卜者告他是河神作祟,应该去祭。他说,“江、汉、睢、漳是楚国的望,才是应当祭的。河距我们远了,我就是有了错处,河神也管不着!”就不祭了。古代命国中名山川为“望”,也命山川之祭为“望”。各国有各国的望,谁也不想越界去祭神。
  春秋战国之世,齐和鲁是文化的中心,泰山是这两国的界墙。他们游历不远,眼界不广,把泰山看做了全世界最高的山,(连聪明的孔子也会说“登泰山而小天下!”)设想人间最高的帝王应当到最高的山去祭天上最高的上帝,于是把这侯国之望扩大为帝国之望,定其祭名为“封禅”:封是泰山上的祭,禅是泰山下小山的祭。他们又说,自古以来七十二代之君,当他得了天下之后,没有一个不到泰山去封禅的。
  最早记载这件事的要算《管子》,其中有《封禅篇》。但管仲为齐桓公成霸业,是齐国人崇拜的偶像,他的书全非自著而出于齐人的杂集;《封禅篇》又已亡,惟《史记封禅书》载有管仲论封禅一段话或是从那篇抄出来的。今把它大意叙述一下,以见封禅在战国时的意义。
  这上面说: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想行封禅之礼。管仲提出抗议,道:“从前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我只记得十二个。从无怀氏、伏羲、神农,……到周成王,都是受命之后才行这个礼的。他们那时候,嘉谷生,凤凰来,东海得到比目鱼,西海得到比翼鸟,有十五种不召而自至的祥瑞,然后封禅。现在有这种东西吗?”桓公自己知道没有这大福气,只得止了。——这一说和五德终始说同出于齐人,亦同出于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受命的天子得到他的符应;不过得到了符应之后,五德说望他定制度,封禅说望他到泰山去祭天,有些不同罢了。
  第一个去实行这个学说的,也是秦始皇。他做了皇帝三年,巡狩郡县,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人,走到泰山下。他已从“秦文公获黑龙”上证明了他的受命,当然要实行这个所谓自古相传的典礼。不幸封禅之礼虽说为旧章,究竟没有实际的根据,临到办事的时候,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得不到一个结论;有的还唱高调,以为只须极简单的礼节,扫地而祭就够了。始皇怒他们的不济事,把他们完全斥退,自己到泰山顶上去行封禅,又到梁父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大都采自秦国祭上帝时所用的。诸儒既不得参加这大典,怨恨得很,恰好始皇走到半山碰着大风雨,躲在树下,就暗暗地讥笑他,以为犯了天怒。不久秦亡,这班儒者又造他谣言,说他给大风雨击坏了,或者说他没有到山顶就退下来了。
  “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这是齐、鲁间人的信念。但始皇成了统一之业,到底眼界广了,他把全国的名山大川整理了一过。他以崤山——旧时秦国的门户——为界,定其东边名山五: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其西边名山七: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冢、渎山。泰山的地位固然高,但也不过是十二个名山中的一个罢了。
  汉高帝得天下,四面乱嚷嚷的,没有功夫做这种事。文、景玄默,也不想做这种夸大的事。直等了六七十年,到武帝即位,这种学说才因投合了天子的脾胃而蓬勃地兴盛起来,司马迁至特作一《封禅书》以记之。

前言/序言

  人民出版社是党的第一家出版机构,始创于1921年9月。重建于1950年12月,伴随着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巨变一路走来,成为新中国出版业的见证和缩影!
  “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这十四个大字就赫然写在人民出版社创设通告上,成为办社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许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却始终未变!无论是在传播马列、宣传真理方面,还是在繁荣学术、探索未来方面,人民版图书都秉承这一宗旨。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为世人所公认的精品力作。有的图书眼光犀利,独具卓识;有的图书取材宏富,考索赅博;有的图书大题小做,简明精悍。它们引领着当时的思想、理论、学术潮流,一版再版,不仅在当时享誉图书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为挖掘人民出版社蕴藏的丰富出版资源,在广泛征求相关专家学者和老一辈出版家意见的基础上,我社决定从历年出版的2万多种作品中(包括我社副牌东方出版社和曾作为我社副牌的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精选出一批在当时产生过历史作用,在当下仍具思想性、原创性、学术性以及珍贵史料价值的优秀作品,汇聚成《人民文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收藏需求,积累传承优秀文化。
《千年回响:中国古代思想流变录》 内容简介: 《千年回响:中国古代思想流变录》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一次对塑造了中华文明基石的多元思潮的深度挖掘。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走出书斋,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古代思想史,去感受先哲们的智慧光芒,理解那些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的思想脉络。我们不满足于罗列人名与时代,更致力于探究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与重塑。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何为中国古代思想”这一根本问题的追问。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历经数千年,在诸多思想流派的激荡碰撞、相互吸收、彼此批判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既有内在逻辑又充满活力的复杂体系。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秦汉帝国的思想整合,再到魏晋玄学、隋唐佛道辩论,直至宋明理学的高峰,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思想印记,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 《千年回响》的结构,采取的是一种“专题式”与“时代纵深”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我们不会简单地按照朝代顺序线性推进,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思想议题和流派,深入剖析其核心观念、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影响。 第一部分:轴心时代的思想奠基(春秋战国)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究中国思想史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也是我们理解后世一切思想源头的关键。 儒家思想的孕育与早期形态: 我们将追溯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体系,探讨其如何回应周礼衰败的时代困境,以及孟子如何将“仁”发展为“性善论”,强调个体道德的自觉;而荀子则对人性持不同看法,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我们将仔细辨析这些早期儒家思想的差异与联系,以及它们如何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道家思想的深邃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道”与“无为”思想,庄子《庄子》的“齐物论”与“逍遥游”,构成了中国哲学中独特的宇宙观与人生观。我们不仅会梳理其核心概念,更会深入探讨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在中国文人心灵深处的持久影响。 法家思想的制度 pragmatism: 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在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激进的改革主张。我们将剖析法家“法、术、势”的核心理论,探讨其如何强调君权至上、严刑峻法,以及其思想对秦朝统一和后世政治实践产生的深刻影响。 墨家思想的平民情怀与逻辑理性: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改革意义。我们将考察墨家严密的逻辑学体系,以及其思想在政治、伦理、科技等方面的独特贡献。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其他流派的探索: 我们不会忽略那些虽不像儒道法墨那样占据主流,但同样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思想流派。名家的逻辑思辨,阴阳家的宇宙观,纵横家的辩论技巧,都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增添了色彩。 第二部分:帝国的思想整合与变迁(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秦汉帝国及其后续的动荡时期,考察统一王朝下的思想整合,以及在政治格局剧变下思想的内在演变。 秦朝的“焚书坑儒”及其历史解读: 我们将审视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统一政策,特别是“焚书坑儒”这一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我们不会简单谴责,而是尝试从历史的复杂性出发,理解其政治逻辑,并探讨其对后世思想传承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文化抵抗与保存的多种形式。 汉代“独尊儒术”的形成与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标志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得到确立。我们将深入分析董仲舒“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理论,探讨其如何将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相结合,并考察这一政策对汉代社会、政治、文化产生的长期效应,以及在此过程中其他思想的边缘化与转化。 汉代的经学与史学发展: 汉代的经学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古文经与今文经的争论,以及严谨的史学传统,如司马迁《史记》的开创性,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我们将聚焦于这些学术传统的形成及其对思想传播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在汉末的动荡与魏晋的清谈风气中,玄学应运而生。竹林七贤的“名士风度”,王弼的“崇有论”与“得意忘象”,嵇康的“自然论”与“非命论”,何晏的“君子无情”等,都反映了士人对人生意义、精神自由的深刻追问。我们将探讨玄学如何继承道家思想,又如何发展出独特的哲学内涵,以及它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初步本土化: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传播和发展。我们将考察佛教早期传入的途径、经典翻译的状况,以及其与中国本土思想(特别是玄学)的初步对话与融合,为理解后世佛学中国化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多元思想的交融与创新(隋唐至宋明) 这一部分将展现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融合与碰撞后,所展现出的创新活力和深刻变革。 隋唐时期的佛道论争与思想整合: 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并经历了与道教的激烈论争。我们将剖析佛道两家在宇宙论、生命观、修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及隋唐统治者在宗教政策上的考量。同时,也将考察这一时期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影响下的新发展,以及“三教合一”思潮的萌芽。 唐代诗歌与思想的时代印记: 盛唐诗歌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时代思想风貌的生动写照。从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我们将看到儒、释、道思想在文人心中的沉淀与表达。 宋代新儒学(理学)的勃兴: 北宋是理学崛起的关键时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张载四句”,程颢、程颐的“理”学,特别是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构建了庞大而系统的哲学体系。我们将深入解析“理”与“气”、“心”与“性”、“格物致知”等核心概念,探讨理学如何回应佛道挑战,如何重塑儒家思想,以及其对中国社会、教育、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 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辩论: 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学说,与朱熹的“格物致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将聚焦于这两位思想巨匠的哲学辩论,理解他们对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不同解答,以及“心学”在明代的发展。 明代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 王阳明在前人基础上,将“心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我们将探讨阳明心学如何强调主体性、实践性和道德的内在力量,以及其对后世思想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晚明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在理学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晚明时期也涌现出一些批判性的思想声音,如李贽对传统道德伦理的质疑,对个性解放的呼唤。我们将考察这些思想的出现及其历史意义。 第四部分:思想的传承、流变与当代回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超越历史本身,探讨中国古代思想的传承方式、内在的流变规律,以及这些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价值与启示。 经典解读与学术传承: 我们将审视历代学者如何解读、传承和发展经典,分析经学传统、史学方法、哲学辨析等学术模式的演变。 思想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 探讨不同思想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们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艺术的生成。 思想的跨文化交流与影响: 简要梳理中国古代思想与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的交流,以及在近现代向西方世界的传播。 古代智慧的当代价值: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哪些观念,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民本思想”、“知行合一”等,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智慧。 《千年回响:中国古代思想流变录》以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视角,呈现中国古代思想的复杂性与生命力。我们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翔实的史料,带领读者一起去聆听那穿越千年的思想回响,感受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并从中获得启迪与力量。本书不仅是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人类文明宝贵精神财富的一次致敬与再发掘。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汉代学术史略》,我瞬间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里面蕴藏着无数关于汉代智慧的闪光点。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汉代学术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发展动力。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学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论述,比如儒家思想是如何吸收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从而形成更具包容性的体系。书中还会探讨一些非常有趣的学术现象,比如汉代学者对古籍的解读方式,以及他们对于“道”的理解和追求,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非常注重史料的运用,经常引用原著中的片段,让我能够直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汉代学术风格。虽然有些古文对我来说阅读起来有些挑战,但作者的解释和注释都非常到位,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令人愉悦的,它让我对汉代学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丰富性有了新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实在太吸引人了,封面上古朴的纹饰和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真的从汉代穿越而来。我一直对那个时代充满好奇,总觉得它奠定了我们许多文化和思想的基石,但又不像秦汉那样直观,总感觉隔着一层迷雾。拿到这本《汉代学术史略》后,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所感染。虽然我对史学理论接触不多,但这书的编排很清晰,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学术”的定义在汉代是如何形成的,它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又有多么紧密。作者在开篇就花了很大篇幅去梳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学者,但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学术思想,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分析他们思想的渊源和流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儒家思想如何在汉代成为主流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论述,仿佛能看到那些大儒们如何在朝堂内外奔走呼号,如何通过教育和著作将自己的理念根植于人心。书中的一些插图和图表也做得非常用心,比如一些古籍的复原图,还有当时学派的势力范围图,都帮助我这个门外汉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学术概念。虽然我还没有读完,但仅仅是开头的几章,就让我对汉代学术的那种宏大与细微有了初步的认识,迫不及待想继续深入了解。

评分

《汉代学术史略》这本书,对于我这种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汉代历史一直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一直觉得汉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既继承了先秦的诸子百家,又开创了后世的学术传统。这本书恰恰就抓住了这个关键点,非常系统地梳理了汉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学术派别的分析,比如他对经学是如何在汉代得到发展和强化的,以及儒家思想是如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这些论述都非常透彻。他还会探讨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学术分支,比如对汉代科学技术、史学理论的介绍,都让我大开眼界。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色彩,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作者在分析历史现象时,总是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格局,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学术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时代土壤中生根发芽的。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每一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汉代学术的整体轮廓。

评分

初次接触《汉代学术史略》,我抱着一种“大概了解一下”的心态,毕竟“史略”二字总给人一种概括性的印象。然而,这本书的详实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梳理汉代学术脉络时,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几个重要的学者和他们的代表作,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学术流派形成的背景、核心观点,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汉代谶纬之学的论述所吸引,过去我总觉得那是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它在汉代政治、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如何与官方意识形态相互影响。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严谨,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思想体系。而且,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学术史料和研究成果,虽然有时会觉得有点吃力,但正是这些“硬核”的内容,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对汉代历史有一定了解,并希望进一步深入探究其思想根源的读者。它的信息量很大,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又使得这种信息量不会显得过于压迫,反而让人觉得充实而满足。

评分

说实话,拿到《汉代学术史略》这本书,我最先吸引我的其实是它的标题,汉代,一个充满传奇和智慧的时代,而“学术史略”又总能给人一种深度和广度。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的语言非常流畅,但又不失严谨,很多复杂的学术流派和思想斗争,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起来。我最欣赏的是,他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学术派别,而是将不同的思想流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对照,比如道家、法家、阴阳家等等,在汉代是如何与儒家进行博弈和融合的。他还会深入探讨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对学术发展的影响,比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其他学派是如何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这种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经常会引用当时的文献和史料,虽然我很多都看不懂,但那种厚重的学术底蕴扑面而来,让人信服。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一些具体学术事件的描写,比如对《春秋》学、经学发展的细致梳理,还有对董仲舒、司马迁等人的深入解读,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亲眼见证了那些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评分

顾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这本书是准备细读的,

评分

很满意,实用!

评分

买回来还没来得及看呢

评分

用来收藏,还没看呢。现在好多书只买不看,等到用时再说

评分

好书,邀您一起共同阅读。

评分

帮老公买的

评分

就是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评分

这个认真写下,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还可以,速度比较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