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與方法》力求係統而全麵地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緊跟發展前沿,但由於作者水平所限,書中疏漏與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懇切希望同行專傢、學者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內容簡介
     全麵係統地論述瞭全球定位係統(GPS)衛星導航定位的理論與數據處理方法。在GPS技術的發展曆程中,數據處理與分析發揮瞭極其重要的作用。《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與方法》從數據處理的角度,結閤作者多年科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的經驗,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閤,係統地論述瞭GPS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發展。全書共分12章,內容包括衛星無綫電導航定位方法、坐標與時間係統、衛星軌道運動、基本觀測量與觀測方程、誤差分析與建模、靜態與實時動態定位(RTK)、周跳探測與整周模糊度解算、差分改正模型與編碼方法、網絡GPS/RTK原理與算法模型,以及衛星測量控製網建網方法與數據處理實踐等。
  《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與方法》可用作高等院校測繪、土木、交通、農林、水利、地質、礦産、海洋、航空航天等專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同時也可供相關專業從事勘測設計、信息係統、位置服務與導航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全球定位係統概論
1.1  無綫電定位原理
1.2  GPS的發展曆程
1.3  GPS的構成及特點
1.4  GPS衛星的信號
1.5  GPS衛星導航電文
1.6  GPS的限製性政策
第2章  坐標與時間係統
2.1  天球坐標係
2.2  地球坐標係
2.3  WGS84大地坐標係和我國國傢大地坐標係
2.4  不同坐標係的坐標轉換
2.5  時間係統
第3章  衛星軌道運動及衛星坐標計算
3.1  開普勒三大定律
3.2  衛星軌道運動
3.3  衛星星曆
3.4  衛星坐標計算
第4章  基本觀測量及其誤差分析
4.1  GPS基本觀測量
4.2  與衛星有關的誤差
4.3  與信號傳播有關的誤差:電離層延遲
4.4  與信號傳播有關的誤差:對流層延遲
4.5  與接收設備有關的誤差
4.6  相對論的影響
4.7  多路徑的影響
4.8  其他誤差的影響
4.9  觀測量的綫性組閤
第5章  GPS絕對(單點)定位
5.1  絕對定位觀測方程
5.2  僞距絕對定位數據處理與精度評定
5.3  時間傳遞與速度測量
5.4  卡爾曼濾波的應用
第6章  GPS相對(差分)定位
6.1  相對(差分)定位的模式
6.2  靜態相對定位模型
6.3  動態相對定位模型
6.4  數據通信與RTCM SC-104標準
第7章  GPS基綫數據處理模型
7.1  觀測方程的綫性化與平差模型
7.2  整周模糊度的確定方法
7.3  周跳探測與修復
第8章  衛星網與地麵網的聯閤處理與變換
8.1  概述
8.2  GPS網的無約束平差
8.3  衛星網與地麵網的聯閤平差
8.4  GPS高程測量
8.5  網平差軟件與數據處理實踐
第9章  GPS控製網建網與數據處理實踐
9.1  控製網的技術設計
9.2  GPS測量前準備工作
9.3  GPS野外數據采集與處理
9.4  GPS網平差與技術報告
第10章  綜閤衛星定位服務網絡係統
10.1  概述
10.2  綜閤衛星定位服務網絡的發展現狀
10.3  網絡RTK定位技術的發展及其特點
10.4  網絡RTK技術的分類和係統組成
10.5  網絡RTK定位原理
10.6  網絡RTK定位係統的實現
第11章  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應用
11.1  GPS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11.2  GPS在工程技術中的應用
11.3  GPS在軍事上的應用
11.4  GPS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第12章  GNSS展望與現代化
12.1  概述
12.2  GLONASS
12.3  GALILEO係統
12.4  北鬥衛星導航係統
12.5  GPS現代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目前,2000國傢GPS控製網也已投入使用,該網由國傢測繪局的GPS A,B級、總參測繪局的GPS一、二級網和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組成,全網共有2609個點。通過聯閤數據處理將其歸於一個統一的坐標參考框架,為建立新一代的地心坐標係統邁齣瞭堅實的一步。
  11.2.2在航空攝影測量中的應用
  應用航空攝影測量方法測繪地形圖,需要進行空中三角測量解決像片的坐標係問題。空中三角測量需要實測一定數量的像片控製點的地麵坐標,用它求解齣像片上加密點的地麵坐標,最終實現像片測圖。在GPS技術齣現之前,像片控製點的坐標是使用常規測量儀器進行野外測量完成的,此工作費力、費時。目前,應用GPS定位技術替代常規測量方法測定像控點已在航外控製點測量中普遍采用。GPS航外像控點聯測一般可按E級網的標準施測,GPS網可以不分級而直接聯測已知控製點,網中允許存在單基綫。像控點聯測可以采用靜態定位、快速靜態定位及動態定位的模式進行,可以聯測一定數量的網點水準高程進行全網高程擬閤,數據處理采用一般商用軟件及廣播星曆即可。
  雖然應用GPS可方便地得到像控點坐標,但仍需要作業員攜帶GPS接收機在野外跋山涉水,並沒有改變航測生産的流程,剋服野外工作量大的缺點。
  隨著GPS技術的不斷成熟,GPS輔助空中三角測量方法應運而生。此法就是在航攝飛機上安置機載GPS接收機當作流動站,在測區的已知地麵控製點上安置GPS接收機作為參考站.采用動態差分定位模式,求定攝影瞬間航攝機的三維坐標後,僅需在測區周邊或四角測定少量的地麵控製點,即可完成各種精度要求的空中三角測量。由於機載GPS天綫相位中心與航攝機的光學投影中心存在位置偏差,攝影瞬間與GPS定位時刻不重閤,需要進行相關的改正與歸算。
  機載GPS天綫安置在飛機的頂部,航攝機卻安置在飛機的底部,兩者的中心雖然不重閤,但它們與飛機是剛性連接的,兩者的偏差可錶示為像片坐標係中的三個偏心分量,並用常規方法事先測定之。
  GPS動態差分定位測定的是GPS觀測曆元機載GPS天綫相位中心坐標,GPS輔助空中三角測量所需的是攝影機曝光瞬間的攝影機坐標,兩者在時刻上不重閤,需要利用相鄰的GPS觀測曆元所測定的位置進行內插或擬閤。內插或擬閤的精度與GPS數據采樣率及內插方法有關,數據采樣率越高,內插或擬閤的誤差越小,內插方法采用二次多項式模型即可。      
前言/序言
     全球定位係統(GPS)自問世以來,以其高精度、全天候、全球覆蓋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吸引瞭全世界的關注,成為代替傳統導航、定位和測時的重要手段。GPS作為實時動態定位服務的基礎平颱,是信息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可為測繪、交通、土建、農林、水利、礦産、地質、海洋、航空航天、國土資源、安全防衛、防災減災、環境監測、科學研究等諸多領域提供實時、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效率的空間位置信息服務。
  編著本書的目的是滿足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發展的需要,充分體現GPS理論研究和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嚮廣大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學生係統地介紹衛星導航定位的基本理論和最新發展。本書從數據處理的角度,結閤作者多年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的經驗,係統地論述瞭GPS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發展,內容包括衛星無綫電導航定位方法、坐標與時間係統、衛星軌道運動、基本觀測量與觀測方程、誤差分析與建模、靜態與實時動態定位(RTK)、周跳探測技術與模糊度解算理論、差分改正模型與編碼方法、網絡GPS,/RTK原理,以及衛星測量控製網建網方法與數據處理實踐等。
  本書由黃丁發負責大綱的製訂和統稿。從構思到編寫,編著者得到瞭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的指導與幫助。編委會成員對大綱編寫和內容的製訂提齣瞭非常好的建設性意見與建議。本書相關的研究工作得到瞭國傢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2007AAl22315)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771173、40271091)的資助。參加部分章節相關研究工作的有李成鋼博士、李國平博士、殷海濤博士、袁林果博士和黃澤純講師等。鄧芳女士及研究生陳豪、曹利民、董興乾、馮威、韓非、李萌、劉雪梅、錢文進、吳亞東和徐韶光等做瞭大量排版和校對工作。在此一並錶示最衷心的感謝!
  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與方法的發展非常迅速,本書力求係統而全麵地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緊跟發展前沿,但由於作者水平所限,書中疏漏與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懇切希望同行專傢、學者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信息安全技術與應用實踐》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涵蓋當今信息世界中的關鍵安全議題、技術框架與實戰經驗。     圖書簡介:《信息安全技術與應用實踐》   導言:數字時代的必然挑戰與核心素養的構建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信息係統已滲透至社會運行的每一個角落,從國傢關鍵基礎設施到個人日常生活,數據已成為驅動現代文明的核心資源。然而,伴隨數據洪流而來的,是日益嚴峻的安全威脅。網絡攻擊的復雜性、頻率和破壞力呈指數級增長,對技術防護能力提齣瞭前所未有的要求。  《信息安全技術與應用實踐》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本書並非停留在理論的淺層描述,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從基礎原理到前沿實踐的完整知識體係。它旨在培養讀者對信息安全問題的深刻理解力、對安全技術的掌握能力,以及在真實場景中進行風險評估與應急響應的實戰能力。本書麵嚮信息安全專業學生、網絡工程師、係統管理員以及所有關注數據資産保護的專業人士。   第一部分:信息安全基石與威脅全景  本部分是理解後續復雜技術的理論基礎,重點剖析瞭信息安全的CIA三元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實現機製,並對當前信息世界的威脅圖譜進行瞭細緻梳理。   1. 安全基礎模型與標準框架  本書首先詳細介紹瞭信息安全的數學基礎,包括密碼學的基本概念、信息論中的熵與不確定性在安全中的角色。深入闡述瞭ISO/IEC 27001、NIST網絡安全框架(CSF)等國際公認的標準體係,幫助讀者理解安全治理的頂層設計邏輯。   2. 深度剖析主流攻擊技術  本章對當前威脅生態進行瞭全景掃描。內容涵蓋瞭:     軟件漏洞利用鏈(Exploit Chain): 不僅介紹緩衝區溢齣、格式化字符串漏洞,更側重於現代操作係統的緩解措施(如ASLR、DEP)與繞過技術。    社會工程學與內部威脅: 探討瞭心理學在網絡釣魚、魚叉式攻擊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行為分析和策略管理來防範“人”這一最薄弱的環節。    高級持續性威脅(APT)分析: 拆解瞭APT攻擊的典型生命周期——偵察、初始滲透、橫嚮移動、數據竊取和維持控製,並結閤近年來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案例剖析。   第二部分:核心安全技術體係的構建  本部分是本書的技術核心,係統地介紹瞭保障信息係統安全的兩大支柱:密碼技術與訪問控製。   3. 現代密碼學原理與應用  本書對密碼學進行瞭嚴謹的講解,區分瞭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和哈希函數的應用場景。     對稱加密: 深入分析AES的工作模式(ECB, CBC, GCM),強調GCM在認證加密中的優越性。    非對稱加密與數字簽名: 詳述RSA、ECC(橢圓麯綫加密)的數學原理,以及PKI(公鑰基礎設施)的構建、證書的生命周期管理與吊銷機製。    前沿加密技術探討: 引入瞭後量子密碼學的基本概念,探討量子計算對現有加密體係的潛在顛覆性,以及學術界正在研發的抗量子算法(如格密碼)。   4. 身份認證、授權與訪問控製(IAM)  身份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綫。本書詳細闡述瞭IAM的框架:     多因素認證(MFA): 從基於知識(密碼)、基於持有物(令牌/手機)到基於生物特徵(指紋/虹膜)的演進,重點分析瞭FIDO聯盟標準如何推動無密碼認證的落地。    授權模型詳解: 深入對比瞭DAC(自主訪問控製)、MAC(強製訪問控製)與RBAC(基於角色的訪問控製),並介紹瞭更細粒度的ABAC(基於屬性的訪問控製)在復雜環境中的應用優勢。    單點登錄(SSO)協議: 詳細解析SAML 2.0和OAuth 2.0/OIDC(OpenID Connect)的交互流程,為企業集成提供瞭實操指導。   第三部分:網絡與係統安全防禦實踐  本部分將理論應用於網絡和主機層麵,聚焦於主動防禦、邊界管控和安全運維。   5. 網絡安全架構與邊界防護  網絡層麵的安全依賴於縱深防禦體係的構建。     防火牆技術進階: 講解瞭狀態檢測防火牆、下一代防火牆(NGFW)的核心功能,如應用層識彆和入侵防禦係統(IPS)的規則匹配機製。    安全隔離與分段: 探討瞭零信任網絡架構(ZTNA)的理念,如何通過微隔離(Microsegmentation)技術取代傳統的“城堡”式防禦,實現“永不信任,始終驗證”。    DDoS防禦策略: 分析瞭SYN Flood、UDP反射攻擊等主要DDoS類型,並介紹瞭流量清洗、速率限製和基於CDN的清洗服務在應對大規模攻擊中的作用。   6. 主機與應用安全加固  係統和應用層麵的安全漏洞是攻擊者最常利用的入口。     操作係統安全基綫: 針對Windows和Linux係統,提供瞭詳盡的安全配置檢查清單,包括內核參數調優、最小權限原則的實施、安全審計日誌的配置與監控。    Web應用安全(OWASP Top 10實戰): 本章節著重於防禦SQL注入、XSS、CSRF等常見應用層攻擊。深入講解瞭Web應用防火牆(WAF)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安全編碼實踐(如輸入校驗、輸齣編碼)從源頭消除漏洞。    容器與雲原生安全: 鑒於DevOps的普及,本書加入瞭對Docker和Kubernetes環境的安全考量,包括鏡像掃描、運行時安全監控(如eBPF技術在安全領域的應用)和雲服務提供商(CSP)的安全責任共擔模型。   第四部分:安全運營與應急響應  防禦的最終目標是快速檢測、有效響應。本部分聚焦於安全運營(SecOps)的流程化與自動化。   7. 安全監控、檢測與威脅情報  現代安全運營依賴於對海量日誌數據的有效分析。     SIEM/SOAR平颱應用: 詳細介紹安全信息與事件管理(SIEM)係統如何進行海量日誌的采集、標準化、關聯分析,並闡述安全編排、自動化與響應(SOAR)如何將安全響應流程化,縮短平均檢測時間(MTTD)和平均響應時間(MTTR)。    威脅情報(TI)的生命周期: 解釋瞭威脅情報的收集、處理、分析與分發的全過程,以及如何將結構化(STIX/TAXII)和非結構化情報轉化為可執行的防禦策略。   8. 應急響應與取證基礎  當安全事件發生時,有序的響應至關重要。     應急響應框架(PICERL): 遵循準備(Preparation)、檢測與分析(Detection & Analysis)、遏製(Containment)、根除(Eradication)、恢復(Recovery)和事後總結(Lessons Learned)的標準流程,指導讀者製定和演練應急預案。    數字取證基礎: 介紹瞭易失性數據采集的最佳實踐、磁盤鏡像的創建過程,以及關鍵證據(如內存、網絡連接記錄)的保護與分析方法,確保事件分析的閤法性和準確性。   結語:持續學習與安全文化  信息安全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動態領域。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讀者“持續學習、主動防禦”的安全思維模式,理解技術與管理、政策和人員相互作用的復雜性,從而在不斷演化的數字世界中,構築起堅不可摧的安全防綫。本書內容詳實,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是信息安全專業人員案頭必備的工具書與學習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