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诊断

统计诊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博成 等 著
图书标签:
  • 统计学
  • 诊断学
  • 医学统计
  • 临床诊断
  • 数据分析
  • 医学研究
  • 统计方法
  • 疾病诊断
  • 生物统计
  • 健康数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56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61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应用统计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统计诊断》是数据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检测已知观测数据在用既定模型拟合时的合理性。在实际应用与理论分析中,统计诊断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统计问题和统计模型,并被编入许多通用软件包,成为近代统计学的重要分支。本书系统介绍统计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八章,分为两部分:前五章为第一部分,结合线性模型介绍统计诊断的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后三章为第二部分,结合非线性模型介绍统计诊断的某些新进展。其中第一部分只要求读者具有工科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的知识;它既可作为概率统计专业的研究生教材,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等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教师、科技人员和统计工作者参考。本书第二部分要求读者具有更多的概率统计知识,可供有兴趣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统计诊断的读者参考。

内容简介

  《统计诊断》系统介绍统计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八章,分为两部分:前五章为第一部分,结合线性模型介绍统计诊断的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后三章为第二部分,结合非线性模型介绍统计诊断的某些新进展。其中第一部分只要求读者具有工科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的知识,既可作为概率统计专业的研究生教材,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等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教师、科技人员和统计工作者参考。《统计诊断》第二部分要求读者具有更多的概率统计知识,可供有兴趣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统计诊断的读者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1 统计诊断概述
§1.2 线性回归模型
1.2.1 矩阵运算
1.2.2 线性回归的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1.2.3 带有附加变量的线性模型
1.2.4 一般线性模型与广义最小二乘估计
1.2.5 线性回归的残差与杠杆值
第二章 线性回归基于数据删除模型的诊断方法
§2.1 数据删除模型及其参数估计
§2.2 基于数据删除模型的回归诊断
2.2.1 广义Cook距离与Cook距离
2.2.2 W-K统计量和AP统计量
2.2.3 数值实例
§2.3 似然距离
2.3.1 似然距离的定义
2.3.2 正态线性模型的似然距离
2.3.3 似然距离的近似计算
2.3.4 数值实例
第三章 线性回归基于均值漂移模型和方差加权模型的诊断方法
§3.1 基于均值漂移模型的回归诊断
3.1.1 参数估计及等价性定理
3.1.2 漂移参数的假设检验
3.1.3 数值实例
§3.2 基于方差加权模型的回归诊断
§3.3 异方差模型及方差齐性检验
第四章 线性模型的数据变换
§4.1 方差稳定化变换和线性化变换
§4.2 Box-Cox变换
4.2.1 变换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
4.2.2 变换参数的Atkinson估计
§4.3 自变量的变换及双边变换
§4.4 数据变换模型的假设检验
§4.5 数据变换模型的统计诊断
4.5.1 诊断模型分析
4.5.2 基于数据删除模型的诊断
4.5.3 自变量变换模型的统计诊断
第五章 局部影响分析
§5.1 基于似然距离的局部影响分析
5.1.1 扰动模型与似然距离
5.1.2 基于似然距离的局部影响分析
5.1.3 子集参数的局部影响分析
5.1.4 统计量的局部影响分析
§5.2 线性模型的局部影响分析
5.2.1 方差加权扰动模型
5.2.2 因变量扰动模型
5.2.3 自变量扰动模型
§5.3 数据变换模型的局部影响分析
5.3.1 方差加权扰动
5.3.2 自变量的扰动
5.3.3 变换数据的扰动
5.3.4 自变量变换的局部影响分析
第六章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诊断以及异方差和相关性检验
§6.1 非线性回归模型
§6.2 统计诊断
6.2.1 基于数据删除模型的诊断统计量
6.2.2 诊断模型分析
6.2.3 局部影响分析
§6.3 基于正态误差的异方差和相关性检验
6.3.1 方差齐性检验
6.3.2 相关性和异方差检验
6.3.3 进一步的问题
§6.4 基于t分布误差的异方差和相关性检验
6.4.1 方差齐性检验
6.4.2 进一步的问题
第七章 广义非线性模型的统计诊断及其变离差检验
§7.1 广义非线性模型
§7.2 统计诊断
7.2.1 基于数据删除模型的诊断统计量
7.2.2 诊断模型分析
7.2.3 局部影响分析
7.2.4 广义杠杆值
§7.3 变离差检验
7.3.1 变离差检验的参数化方法
7.3.2 进一步的问题
第八章 基于EM算法的统计诊断方法
§8.1 EM算法及Q函数
§8.2 基于Q函数和数据删除模型的诊断
§8.3 基于Q函数的局部影响分析
§8.4 非线性随机效应模型的统计诊断
8.4.1 可加非线性随机效应模型及其EM算法
8.4.2 基于数据删除模型的诊断
8.4.3 局部影响分析
§8.5 泊松逆高斯回归模型的统计诊断
8.5.1 泊松逆高斯回归模型及其EM算法
8.5.2 基于数据删除模型的诊断
8.5.3 局部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引论
  本章为引论,内容分两部分:第一节简要介绍统计诊断的内容、意义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地位与作用。由于统计诊断的研究首先从线性模型开始,然后再推广和发展到其他更复杂的模型,因此第二节简要介绍线性模型的基本知识,这是本书所讨论的最基本的统计模型。
  §1.1 统计诊断概述
  统计诊断是数据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诊断统计量检测已知观测数据在用既定模型(postulated model)拟合时的合理性;如果既定模型是回归模型,则相应的统计诊断也称为回归诊断。
  对于一个既定的统计模型,为了进行有效的统计推断,通常都需要有一组假设条件,只有当观测数据满足这些假设条件时,有关的统计推断才是合理的。统计诊断就是要检测给定的观测数据是否满足这些假设条件,并通过诊断统计量指出不满足假设条件的数据点。以下结合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说明统计诊断(或回归诊断)的内容和意义。
《算法之眼:洞察复杂系统中的模式与关联》 这是一本面向对数据背后隐藏的洞察力充满渴望的读者而设计的指南。它并非聚焦于单一学科的微观探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如何运用强大的算法工具,去理解和解读那些看似混乱、实则蕴含着深刻规律的复杂系统。《算法之眼》的核心在于揭示那些潜藏在海量数据洪流中的模式、趋势和异常,帮助读者构建一种超越直觉的、基于数据的认知框架。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庞大的数据集所包围,从科学研究的实验数据到商业市场的交易记录,从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互动到医疗健康的人体生理指标,无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发现事物之间微妙而关键的关联,如何预测未来的走向,以及如何及时识别潜在的风险,成为了我们理解世界、做出明智决策的关键能力。 本书的叙事并非循序渐进地教授一门具体的数学统计方法,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引导读者理解“算法”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技术手段,是如何赋能我们去“看清”这些复杂系统的。我们并非要成为数学家,而是要成为能够驾驭算法,让算法成为我们洞察世界的“眼睛”的探索者。 第一部分:重塑认知——数据世界的底层逻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挑战读者固有的认知模式。我们常常习惯于线性的、单一因果的解释,但复杂系统恰恰颠覆了这一观念。我们会探讨“涌现”(emergence)的概念,即整体的属性如何超越部分的简单相加,以及“非线性”(non-linearity)如何导致微小的输入引发巨大的输出。理解这些基本原理,是进入复杂系统分析的第一步。 接着,我们会介绍“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的重要性。书中不会列举枯燥的模式识别算法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模式(如周期性、趋势性、聚类、异常等)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表现,以及它们各自可能蕴含的意义。例如,在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周期性模式可能预示着阶段性的上涨或下跌;在生物学领域,基因表达的聚类模式可能揭示了细胞功能的协同性。 “关联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也是本部分的关键。我们强调,关联不等于因果,但找出强烈的关联是进一步探究因果关系的重要起点。我们将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例子,展示如何发现看似无关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隐秘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例如,一项研究可能发现,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与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下降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这虽然不直接证明因果,但足以引发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第二部分:算法的语言——构建你的数据洞察力工具箱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但它依然会避免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沼。我们将把复杂的算法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工具”的描述。 数据预处理的艺术: 任何算法的有效性都取决于输入数据的质量。我们会讲解如何“清洁”数据,去除噪声和异常值,如何进行数据转换和特征工程,为算法的“阅读”打下坚实基础。这就像给画家准备画布,画布的平整和底色直接影响最终的画作。 聚类与分类的智慧: 我们会解释聚类算法如何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天然分组,就像将一大群学生按成绩、兴趣或学习习惯进行分组。而分类算法则更像是给事物贴标签,根据已有的信息判断新的事物属于哪个类别,例如,根据商品的特征判断用户是否可能购买。 预测与回归的洞察: 预测未来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会介绍回归分析如何帮助我们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预测连续数值型变量的值,例如,预测房屋价格与面积、地段的关系。而时间序列分析则专门用于分析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预测未来的趋势,如股票价格的短期波动或气象数据的长期变化。 降维与可视化: 在高维度的复杂数据面前,我们的大脑容易感到迷失。我们会介绍降维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抓住数据最本质的特征,就像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一幅宏大的画作。而数据可视化则是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让复杂的模式一目了然,成为我们理解数据的“眼睛”的延伸。 网络分析的关联之道: 现实世界中,许多系统都是相互连接的网络,如社交网络、交通网络、生物通路网络。我们会介绍网络分析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节点之间的关系,发现关键节点(如意见领袖或拥堵点),以及网络的整体结构特性。 第三部分:算法的实践——从海量数据中解锁价值 本部分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研究,展示算法如何被应用于不同领域,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案例并非晦涩的学术研究,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算法的力量。 商业智能与市场洞察: 如何通过分析用户购买行为,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如何通过分析销售数据,发现新的市场机遇和潜在的消费者群体? 科学发现的加速器: 在基因组学、天文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算法如何帮助科学家处理海量数据,发现新的规律,加速科学研究的进程? 社会趋势的解读: 如何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洞察公众情绪和舆论走向?如何通过分析城市交通数据,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 风险预警与决策支持: 在金融风控领域,算法如何识别欺诈行为和市场风险?在医疗健康领域,算法如何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预后预测? 第四部分:伦理与未来——负责任地驾驭算法的力量 任何强大的工具都伴随着责任。《算法之眼》不会回避算法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例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以及对就业的影响。我们会探讨如何负责任地使用算法,如何识别和缓解算法中的不公平性,以及如何为算法驱动的未来做好准备。 本书的目的,不是让读者成为一名熟练的程序员或统计学家,而是赋能读者拥有一种“数据思维”和“算法视野”。它鼓励读者以一种批判性的、探索性的态度面对数据,学会提问,学会验证,学会利用算法的强大能力,去揭示隐藏的真相,去理解复杂的世界,并最终做出更明智、更有效的决策。 《算法之眼》将成为你理解数据世界、驾驭复杂系统、解锁无限可能性的忠实向导。它将帮助你培养一种洞察力,一种用算法的语言“看见”模式、理解关联、预见未来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时间旅行悖论与哲学思辨的作品,我感到大脑仿佛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思维体操。作者构建的世界观极其复杂精妙,他巧妙地将量子纠缠的概念融入到对“自由意志”的探讨中,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拍案叫绝的反直觉论点。叙事节奏的处理非常高明,时而急促如闪电般揭示关键信息,时而又慢下来,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在面对命运抉择时的内心挣扎。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祖父悖论”的最新推演,作者并没有选择传统的圆满解释,而是引入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者视角,让整个逻辑链条变得无比严谨而又充满开放性。书中的对话犀利而富有哲理,角色之间的智力交锋火花四溅,丝毫没有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反而充满了戏剧张力。读到最后,我不得不合上书本,仰望天花板,花了整整二十分钟来消化那些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那种智力被彻底激发后的酣畅淋漓,实在难以言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的配色大胆而富有张力,那种深沉的靛蓝与亮眼的橙黄交织出的质感,让人在书架上第一眼就挪不开目光。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指尖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字体排版,字号适中,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大段文字的阅读压力大大减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开篇引入的那些精致的、几乎可以作为艺术品的插图,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内容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一种沉静而深邃的艺术气息。翻阅过程中,我甚至能闻到一股淡淡的书墨香,这种实体书特有的气味,是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阅读体验。从材质到布局,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和品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心生敬畏,也更期待内容本身能与之匹配。

评分

这本书在现代都市生态学领域似乎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自然”与“城市”二元对立的固有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将城市中的流浪猫、废弃建筑中的苔藓、甚至是被遗忘的地下管道系统,都纳入到“生态圈”的考察范围之内。书中的案例分析极为扎实,例如对某大型地铁枢纽在高峰期形成的热岛效应与微生物群落演变关系的追踪研究,数据详实得令人咋舌,但阐述起来却充满了洞察力。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提出“城市中的沉默物种正在记录人类行为的真实时间线”这一观点。他通过分析不同年代建筑材料的老化速度和污染物累积梯度,来反推城市规划的长期后果,其视角之新颖,方法论之大胆,让人不得不佩服。读罢,我再看脚下的街道和头顶的高楼,感觉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水泥森林,而是一个活生生、呼吸着的、拥有自身复杂生命周期的巨型有机体。

评分

这部关于古代贸易路线与文化交流史的著作,简直是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但其叙述方式却如同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在炉火旁分享见闻,亲切而生动。作者似乎走遍了丝绸之路上的每一条支线和每一个偏僻的绿洲,他对那些失落的城邦和被遗忘的物种的描述细致入微,充满了对历史的深切同情与敬意。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香料贸易中“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政治格局的分析所吸引。他没有堆砌晦涩的专有名词,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商人、外交官的私人信件片段,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还原到了微观的人性层面。阅读过程中,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骆驼商队穿越茫茫大漠的画面,耳边仿佛能听到不同语言的叫卖声和牲畜的嘶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翔实的史料,更在于它成功地唤醒了读者对“连接”这一人类基本需求的深刻理解——在技术尚未发达的古代,连接的代价,才是真正的历史驱动力。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关于古典音乐情感表达的理论分析,那就是“精准的解剖”。作者对待巴赫与贝多芬作品的态度,如同对待精密的外科手术样本,每一个音符、每一次休止符的长度,都被放在显微镜下进行严苛的审视。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克制和理性,它摒弃了所有浪漫化的形容词,专注于揭示结构本身所蕴含的情感逻辑。例如,书中对奏鸣曲式中“呈示部”与“再现部”之间张力消解机制的数学化描述,清晰地展示了作曲家如何通过音高关系和节奏密度来精确调控听众的心理预期。我曾以为对音乐的理解只能依赖直觉,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情感的爆发往往是建立在极其严密和清晰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工具,去“看清”那些我们习惯于“感受”的东西。对于那些想深入理解古典音乐的内在“语法”而非仅仅停留在表层欣赏的乐迷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理论基石。

评分

全新的,和书店的比较过了,应该是正版图书。

评分

全新的,和书店的比较过了,应该是正版图书。

评分

有深度,很好.模型诊断实际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评分

而SPD则能在SPC基础上利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与诊断,从而缩短诊断时间、迅速采取纠正措施、减少损失、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其实早在1980年,张公绪教授就提出选控控制图系列(Cause—Selecting Control Charts Series),奠定了统计诊断理论的基础。1982年,张公绪教授又提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Diagnostic Theory with Two Kinds of Quality)使其初步具备了SPC所没有的诊断功能,突破了休哈特的SPC理论,从此SPC上升为SPD(Statistical Process Diagnosis),张公绪教授还因此获得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1993年7月,世界SPC权威学术刊物美国《质量技术杂志》刊载了著名统计质量控制专家 (W. H. Woodall) 和威德 (M. R. Wade) 博士的专文肯定张公绪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的先进性。但作为一个世界高端研究成果,SPD及其相关理论却并没有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大面积的应用,是中国质量管理应用的一大损失。

评分

快递速度很快,包装很好,用的是箱子,赞一个,希望继续保持,书是正版的,好评!最好不要拆单,这样会多次接快递,很不方便,谢谢配合!快递速度很快,包装很好,用的是箱子,赞一个,希望继续保持,书是正版的,好评!最好不要拆单,这样会多次接快递,很不方便,谢谢配合!快递速度很快,包装很好,用的是箱子,赞一个,希望继续保持,书是正版的,好评!最好不要拆单,这样会多次接快递,很不方便,谢谢配合!快递速度很快,包装很好,用的是箱子,赞一个,希望继续保持,书是正版的,好评!最好不要拆单,这样会多次接快递,很不方便,谢谢配合!

评分

多年来张公绪教授始终致力于将SPD理论产品化,成为更多中国企业质量管理道路上的有力工具,经过长期关注以及对公司整体实力、质量管理项目开发实施能力考察后,决定与北科汇智公司携手打造SPD(统计过程诊断)软件,旨在将先进的科学理论同信息化工具结合起来,使SPD科学理论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统计过程诊断软件的开发为企业贯彻先进的管理科学,追求精益六西格玛,以及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不断持续改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评分

还行吧,我一直都 是这么评价的,应该不错吧,还没看呢

评分

统计诊断》是数据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检测已知观测数据在用既定模型拟合时的合理性。在实际应用与理论分析中,统计诊断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统计问题和统计模型,并被编入许多通用软件包,成为近代统计学的重要分支。本书系统介绍统计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八章,分为两部分:前五章为第一部分,结合线性模型介绍统计诊断的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后三章为第二部分,结合非线性模型介绍统计诊断的某些新进展。其中第一部分只要求读者具有工科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的知识;它既可作为概率统计专业的研究生教材,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等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教师、科技人员和统计工作者参考。本书第二部分要求读者具有更多的概率统计知识,可供有兴趣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统计诊断的读者参考。

评分

SPD(Statistical Process Diagnosis)即统计过程诊断,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质量管理专家张公绪首次提出的. 1980年,张公绪提出选控控制图.选控图是统计诊断理论的重要工具,奠定了统计诊断理论的基础.1982年,张公绪又提出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休哈特质量控制理论,开辟了质量诊断的新航向.此后,我国又提出"多元逐步诊断理论"和"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解决了多工序、多指标系统的质量控制与质量诊断问题.从此,SPC上升为SPD.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