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间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会与国家

从人间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会与国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登武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
  • 法制史
  • 社会史
  • 幽冥文化
  • 宗教信仰
  • 国家治理
  • 唐代社会
  • 法律文化
  • 生死观念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18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34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法制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7
字数:3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人间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会与国家》以庶民犯罪问题为核心,触及法、社会与国家,甚至旁及国家统治技术。将问题点置于庶民与国家的互动上,以期能为历史学与法学理论的结合作出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人间世”的犯罪延伸到“幽冥界”的地狱审判,讨论唐代法制的相关方面,包括:透过庶民犯罪,检视唐代诉讼制度的实际运作概况;国家在建立法秩序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跨越法律之外的其他宗教或信仰的力量,以降低犯罪率,达到有效社会控制的目的。本书以庶民犯罪问题为核心,触及法、社会与国家,甚至旁及国家统治技术。将问题点置于庶民与国家的互动上,以期能为历史学与法学理论的结合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

  陈登武,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中兴大学历史系专任副教授,中台医护技术学院专任副教授,著有《从唐代<冥报记>看唐代地域审判》、《唐代城隍爷信仰转变的法制意义》、《从敦煌变文看唐代诉讼制度——以<燕子赋>为中心》、《复仇斩释——从皇权的角度再论唐宋复杂个案》、《唐宋审判制度中的<检法>官》、《魏晋南北朝的<家法>与<国法)——以<颜氏家训>为中心》等十数篇论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导言:唐代法制研究概说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取向
第一章 诉讼程序与审判管辖权——以“越诉”与“直诉”为中心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审判管辖权和诉讼审理权
第三节 限制“越诉”的法制意义
第四节 允许直诉的皇权因素
第五节 结语

第二章 从敦煌变文看唐代诉讼制度——以《燕子赋》为中心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燕子赋》的主题与社会背景
第三节 《燕子赋》所见唐代诉讼制度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侵害国家法益罪——“谋叛”以上重罪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妖言型”谋反
第三节 强盗型的谋叛
第四节 个别或地方型的谋反以上重罪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侵害社会法益罪——以强盗罪为中心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强盗罪的个案分析
第三节 京畿治安与犯罪问题
第四节 地方治安与强盗犯罪问题
第五节 经济犯罪——盗铸钱与私贩茶盐
第六节 结语

第五章 侵害个人法益罪
——以斗杀、故杀与谋杀为中心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从“姚文秀打杀妻”案说起
第三节  特殊谋杀罪——造畜蛊毒、毒药药人、魇魅咒诅
第四节 一般谋杀罪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复仇”——国家公权与私刑的两难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儒家“复仇”理论的再检验
第三节 皇权的稳定性与唐代复仇个案
第四节  白居易判文中的“复仇”问题
第五节 结语

第七章 阴间判官——冥司与庶民犯罪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结论
附表 各表引用书目简明对照表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从人间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会与国家 本书深入探究唐代社会结构、权力运行机制以及法律思想的演变,以此勾勒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精神面貌。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史料,而是试图通过对唐代法制实践的细致梳理,揭示其与社会现实、国家意志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在“人间世”与“幽冥界”之间构建起一种独特的社会秩序与精神信仰。 第一部分:法制之基石——唐代律令体系的构建与演进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唐代最核心的法制成就——《唐律疏议》。作者将详细阐释《唐律》的制定背景、基本原则及其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不仅仅是一部惩治犯罪的法典,更是唐代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确立国家权威的重要工具。我们会看到,《唐律》如何借鉴前朝经验,又如何融入唐代独特的社会文化,例如其对儒家伦理的吸收,对宗法制度的考量,以及对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有限容纳。 《唐律疏议》的时代背景与立法精神: 剖析唐代初期社会整合与国家重建的需求,以及“律”与“疏”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如何体现出法律的明确性与解释性。 核心法条的解读与应用: 深入分析《唐六典》中关于官制、行政、财政、军事等方面的规定,揭示唐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法律保障。 礼与法的交织: 探讨儒家“礼”的思想如何渗透于唐代法律之中,以及“刑罚”与“德教”在国家治理中的辩证关系。 律令之外的法律实践: 除了正式的律令,本书还会关注唐代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各种惯例、判例以及地方性法规,考察法律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法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分析唐代法律如何规范贵族、庶民、奴婢等不同社会阶层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法律在阶层固化与流动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国家治理的触角——唐代官僚体系与司法运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具体的执行。本书将深入剖析唐代庞大而复杂的官僚体系,以及这一体系如何将法律精神转化为实际的国家治理。从中央的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到地方的州、县,每一个层级的官员都肩负着执行法律、维护秩序的职责。本书将聚焦于司法运作的具体环节,包括案件的审理、证据的收集、判决的执行等,揭示唐代司法效率与公正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程度。 三省六部制的法律运作: 考察这一制度如何保障国家政令的有序颁布与执行,以及各部门在法制建设与实施中的职能分工。 监察体系的法律监督: 分析御史台等监察机构如何对官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以及这种监督对防止腐败、维护法律尊严的意义。 基层司法机构的运作: 探讨县令、录事参军等地方官员在处理民事纠纷、刑事案件中的作用,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司法审判的程序与证据: 还原唐代案件审理的实际流程,包括证人证言、物证、拷讯等证据形式,以及唐代在司法公正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局限。 与“幽冥界”的法律想象: 探讨在唐代社会,人们如何将现世的法律与来世的报应联系起来,以及这种观念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佛教的因果报应、道教的阴曹地府等观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甚至影响了世俗法律的作用。 第三部分:社会生活的镜像——法律与唐代民俗、信仰的互动 法律并非孤立存在,它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本书将跳出纯粹的法律史叙述,将目光转向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法律如何渗透到民俗信仰、家庭伦理、经济活动乃至文化艺术之中,以及这些社会现象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法律的制定与执行。 婚姻、继承与家族法: 详细考察唐代关于婚姻缔结、家庭财产继承、父子关系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以及这些规定如何维护当时的宗法制度与社会稳定。 土地、赋税与经济法: 分析唐代关于土地所有权、租佃关系、商业贸易、赋税征收等方面的法律,揭示法律在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宗教信仰与法律界限: 探讨唐代法律对于佛教、道教等宗教组织的规范,以及宗教教义与世俗法律之间的界限与融合。例如,对僧侣犯罪的特殊处理,以及对寺庙财产的保护等。 罪与罚的社会心理: 深入分析唐代社会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以及刑罚不仅仅是对行为本身的惩罚,更是一种社会教育与道德警示。酷刑在唐代的使用与废除,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心态变化。 “幽冥界”的法律规训: 进一步阐释人们对死后世界及其“法律”的想象,如何塑造生者的行为准则。例如,对死者家属祭祀的规定,以及对破坏墓葬的行为的严惩,都可以看作是现实法律与“幽冥”观念的结合。 第四部分:历史的回响——唐代法制与后世的影响 最后,本书将超越唐代本身,审视唐代法制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唐代的律令体系,尤其是《唐律疏议》,成为了后代王朝制定法律的重要蓝本,其许多原则和制度被继承和发展。同时,唐代所构建的法制社会与国家治理模式,也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唐律疏议》的后续生命: 考察宋、元、明、清等朝代在修订和继承《唐律》方面的历史轨迹,分析其主要变化与创新。 唐代法制对东亚的影响: 探讨唐代法律制度如何通过朝贡、遣使等方式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法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法治”与“人治”的辩证: 总结唐代法制建设的经验,反思在强化国家权力与维护社会公正之间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这种经验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意义。 从“人间世”到“幽冥界”的千年回响: 再次强调本书的核心论点,即唐代法律制度的构建,不仅是为了规范“人间世”的秩序,也与人们对“幽冥界”的想象和信仰紧密相连。这种双重维度的法律构建,构成了唐代独特而复杂的社会图景,其影响至今仍可触及。 本书旨在通过对唐代法制社会的细致描绘,为读者展现一个立体、生动、充满智慧的古代中国。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法律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社会、国家与人的历史。通过理解唐代法制,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以及中华文明在制度与精神层面的独特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听就带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它不像那种流行读物那样轻佻,而是直指唐代社会肌理的深层结构。我尤其被“法制社会”和“国家”这两个核心概念所吸引。现代人总觉得法律是冰冷的规则,但在唐代,律令和礼仪是紧密相连的,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这种制度化的力量。我期望作者能细腻地描绘出,当一个庞大帝国需要依靠成文法典和繁复的官僚体系来维持运转时,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这些宏大的叙事所塑造和规训的。想象一下,从长安城内的高级官员到边疆哨所的戍卒,他们的行为边界是如何被《永徽律疏》所界定的?这不仅仅是关于刑罚和诉讼,更是关于社会秩序的构建哲学。这种对制度细节的挖掘,远比单纯的政治史叙述来得更为迷人,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高度成熟的古代文明是如何思考“治理”这一永恒命题的。我希望看到的是,法律条文如何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如何在人情与国法之间产生那些微妙的张力与冲突。

评分

我对“从人间世到幽冥界”这一跨越式的标题设计深感好奇。这不只是地理上的空间转换,更是一种精神范畴的探索。唐代文化中,生死、鬼神、因果报应的观念与世俗的法律体系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我想知道,当法律试图在阳间确立绝对的权威时,那些关于阴司地府的信仰和道德审判是如何渗透到法律条文中,或者反过来,法律又是如何试图规范人们对“身后事”的想象的?这关乎一个时代的整体世界观。是法律凌驾于信仰之上,还是信仰为冰冷的律法注入了道德的血肉?或许作者会展现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证据,比如在某些特定的案件中,法官如何引用佛教或道教的教义来辅助判决,这无疑将丰富我们对唐代司法实践的理解。这种对精神维度与物质律法的交织研究,是解读唐代社会深层心理的关键入口。

评分

阅读史学著作时,最怕的就是那种干巴巴的、只有资料堆砌的教科书式写作。但这本《从人间世到幽冥界》的命名,似乎在暗示一种叙事的野心和文学性。我猜想,作者在构建其论证体系时,或许采用了某种类比或象征的手法,将法律的威严与死亡的最终裁决进行某种深层次的对话。这种风格上的突破,如果处理得当,会极大地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我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讲述好“唐代如何成为一个有制度约束的社会”这个故事。我想看到那些鲜活的、因触犯律法而遭遇悲剧命运的人物群像,他们的故事是理解法律的最好注脚。如果能将枯燥的法律条款置于生动的社会场景中去考察其效力,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其专业性。

评分

对于一个研究古代社会结构的人来说,关注“国家”如何通过其制度工具(即法制)来巩固和扩张其统治边界,是核心议题之一。唐代的法律体系,不仅是对内维护稳定,对外也反映了帝国的世界观和对周边民族的态度。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探讨法律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如羁縻州)的应用差异。法制社会建构的“均一性”与实际操作中的“差异性”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当国家权力从核心向边缘延伸时,律法的刚性是如何被地方性的习俗和权力掮客所消解或重塑的?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些地域性、民族性差异对统一法制精神的挑战与适应,那将是一部极具洞察力的作品,因为它触及了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如何在保持中央集权的同时,应对广阔疆域内的多元现实。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暗示:它不满足于一般通史的宏观描述,而是试图钻进历史的缝隙里,去触碰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节。我特别期待看到在“法制社会”的框架下,唐代的人际关系网络是如何运作的。例如,宗族制度、士庶之间的界限、女性的法律地位,这些都是在严密法制下产生独特形态的问题。一个“法治”的古代社会,其“人治”的色彩究竟有多浓厚?社会精英群体如何利用或规避这些法律来巩固自身的特权?我希望作者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而非仅仅是条文的罗列,来展现这种制度与现实之间的博弈。这不仅是对唐代法律史的梳理,更是对古代权力运行机制的一次深刻剖析,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历史敏感度,去辨识文本背后的权谋与无奈。

评分

内容详实,观点新颖,值得推荐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亦可,期待阅读

评分

非常满意,产品很令人满意

评分

京东搞活动的时候买的!书很棒,物流也很快!

评分

京东搞活动的时候买的!书很棒,物流也很快!

评分

陈登武的唐律史,题材上还是蛮有趣的

评分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评分

很棒

评分

很好,很喜欢,值得购买,书是想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