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姬傳藝壇漫錄

許姬傳藝壇漫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姬傳 著
圖書標籤:
  • 戲麯
  • 許姬傳
  • 藝術
  • 迴憶錄
  • 戲麯史
  • 文化
  • 人物
  • 京劇
  • 錶演藝術
  • 老藝術傢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10046
版次:2
商品編碼:10127619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8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許姬傳(1900-1990)業餘麯傢、著名梅派藝術研究傢。浙江海寜人,生於蘇州。曾祖父許璉(珊林)研究古文字學。1908年因父許省詩(冠英)赴淮安腐安東知縣任。乃隨祖父許溎祥(子頌,晚號狷叟)居杭州;在杭州從外祖父徐子靜(緻靖)讀書、習昆麯,初唱老生外,又唱官生,唱法宗葉懷庭一派,講求四聲和用氣,得授《彈詞》、《酒樓》、《彆母亂箭》等幾十齣戲,尤以《彈詞》唱口得徐之精髓,兼擅吹麯笛,1916年鼕在杭州初識梅蘭芳,得觀摩其劇,有昆麯《佳期拷紅》等。1920年赴天津任職直隸省銀行文書科,居河北區三戒裏,以近鄰得識著名麯傢惲蘭蓀(擅歌《彈詞》,有“惲彈詞”綽號)請益度麯之道。1922年至1925年間曾兼職於上海,在會樂裏等處麯會,每歌《彈詞》、《驚變》等,與吳昌碩、劉翰怡、周夢坡等相唱和。在天津時,堂兄許伯明介紹程硯鞦來與研討昆麯《思凡》,為程拍麯並撅笛吊嗓。居津十年間,曾於直隸財政廳秘書任中,得識著名譚鑫培唱腔研究傢陳彥衡,陳為吊嗓並指導研習譚派皮黃唱腔。三十年代初移傢上海後,復與陳彥衡相往還,1931年5月協助陳彥衡齣版工尺譜《燕颱菊萃第一輯·四郎探母》一書,並曾在滬彩串皮黃劇目《空城計》、《捉放曹》、《探母坐宮》、《禦碑亭》等,恪守老譚唱念規範。又愛好書畫收藏,結識書畫收藏傢吳湖帆等。1931年起與梅蘭芳閤作,主要為梅擔負文墨事宜。1950年9月隨梅蘭芳第二次北上,演齣於天津時,開始為梅記錄整理《舞颱生活四十年》,考訂精詳,先後結為三集陸續齣版,影響頗大。後隨梅蘭芳一傢定居北京護國寺街,以梅蘭芳秘書任職於中國戲麯研究院,又為梅記錄整理《我的電影生活》、《東遊記》、《梅蘭芳文集》等著作齣版,其中包含大量梅蘭芳昆麯藝術的內容。1952年曾隨梅蘭芳赴維也納參加世界和平會議,歸途到莫斯科、列寜格勒演齣,其中昆麯《思凡》一劇由許姬傳掌握伴奏音帶。文化大革命中被迫遷齣梅宅,蝸居鐵獅子鬍同8年;七十年代中、後期在寓所與友人吳曉鈴、葉仰曦、硃傢溍、鄒慧蘭等麯集清唱,崇光起司笛;1978年美籍著名麯傢項馨吾返國探親來京時,許姬傳聯絡北京麯傢,在梅宅綴玉軒兩度舉行歡迎項馨吾麯敘,席間項親為其撅笛唱《彈詞》〔一枝花〕、〔貨郎兒〕等麯。曾為梅蘭芳孫女梅衛紅習舞而創作散麯《春農麯》,由葉仰曦譜麯、鄒慧蘭編舞排練。北京昆麯研習社創辦後,曾被聘為該社聯閤社員,參加該社活動;1979年該社恢復活動後成為正式社員。所著《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1983年在中華書局齣版;又與其弟許源來閤著《憶藝術大師梅蘭芳》1986年在中國戲麯齣版社齣版。殘年耳失聰而筆耕仍不輟,1990年9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遺著《許姬傳藝壇漫錄》1994年在中華書局齣版,內有關於昆麯藝術的論述多篇。

目錄

自序
文史拾遺
從孫中山照片談辛亥議和
馮耿光說馮國璋反袁
北京印痕
天津印痕
燕賞齋雲煙錄——琴棋書畫抽、歌唱吹彈舞
憶先曾祖所存文物
淩霄、一士的掌故學
鐵獅鬍同圓圓居
小鳳仙與小阿鳳
我年見到的小鳳仙
丁糖葫蘆
四代交誼·韆鞦文化
王靜庵的治學方法
雷鋒塔倒甲子一周
鎮江水軍磚
縷縷梅香
梅傢三代與清宮演戲
京劇大師梅蘭芳
故宮藏梅蘭芳劇照考
梅劇團在瀋陽首演《宇宙先鋒》——迴憶“九·一八”
附錄一:西餐
附錄二:“九·一八”事變現場情況
梅派名劇談
梅蘭芳創造的喜劇《鳳還巢》
心香一瓣
硯邊留痕
古調徐舒
藝海碎浪

前言/序言


《藝壇漫錄》並非一本介紹某位特定人物“許姬”的書籍,也與“許姬”這一名字所可能關聯的特定人物或其事跡毫無關係。本書的旨趣,在於以一種較為輕鬆、跳脫的筆觸,記錄和探討藝術領域內種種引人入勝的現象、觀念、流派以及那些鮮活的藝術傢們。它更像是一場思想與靈感的漫遊,一次對藝術世界多維度的細緻觀察與隨性感悟。 書中觸及的“藝壇”,是一個廣闊而包容的概念。它涵蓋瞭繪畫、雕塑、音樂、文學、戲劇、電影,乃至新興的數字藝術和跨界藝術。作者並非以學究式的嚴謹,去梳理某一段曆史的脈絡,或某一種技法的演變,而是更傾嚮於捕捉那些在藝術創作、傳播、接受過程中,湧現齣的有趣、獨特、值得玩味之處。這些“漫錄”,可能是一次觀展後的隨筆,可能是對某位藝術傢創作理念的解讀,也可能是對某種藝術潮流的觀察與思考,甚至是對藝術品市場背後邏輯的戲謔。 本書的風格,力求自然流暢,不拘泥於固定的體例。它可能包含短小的劄記,也可能有篇幅稍長,深入剖析的評論。作者在行文中,注重的是一種“說故事”的韻味,讓讀者在閱讀時,如同與一位對藝術充滿熱情的朋友,在咖啡館裏進行一場彆開生麵的對話。這種對話,時而激蕩思想的火花,時而引人會心一笑,時而又引發沉思。 在內容層麵,《藝壇漫錄》涉獵的議題非常廣泛。例如,書中可能會探討當下藝術品拍賣會上那些天價作品的背後,是怎樣的市場邏輯在驅動?是純粹的藝術價值,還是資本的運作?又或者,藝術的“價值”究竟是如何被定義的?是由創作者自身,還是由評論傢、收藏傢,或是由整個社會文化語境共同塑造? 再比如,書中可能還會聚焦於當代藝術的某些現象。為何一些看似“粗糙”或“觀念化”的作品,能夠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這是否意味著傳統的審美標準正在被顛覆?藝術的邊界在哪裏?當藝術與科學、技術、社會行動相結閤時,又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書中會嘗試去理解這些變化,而不是簡單地評判它們的好壞。 對於一些經典藝術流派和重要藝術傢,本書並非要做係統性的梳理,而是會選取其中某個特彆的切入點,例如,某個藝術傢的某個創作階段,或是其作品中某種獨特的情感錶達。作者可能通過解讀某幅畫作的色彩運用,來窺探畫傢內心的掙紮;或者通過分析某首樂麯的鏇律走嚮,來體會作麯傢所要傳達的時代情緒。這些解讀,力求深入淺齣,讓非專業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書中也不乏對藝術創作過程的思考。藝術傢是如何産生靈感的?他們是如何將抽象的意念轉化為具體的藝術形態的?創作中是否會遇到瓶頸?如何突破?這些問題,或許是許多藝術傢樂於分享,但普通人又常常好奇的。本書將試圖捕捉這些創作的“秘境”,通過細膩的觀察和富有想象力的推測,為讀者呈現一個更真實、更立體的藝術傢形象。 此外,《藝壇漫錄》還會關注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社會的關係。藝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我們的情緒,甚至我們的生活方式?當社會發生變遷,藝術又如何迴應?藝術傢是否應該承擔社會責任?這些更宏大的議題,在本書中也會以散點式的、啓發性的方式被提及。 作者在行文時,常常會運用一些生動的比喻,將復雜的藝術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例如,將某種藝術流派的特點,比作一種特定的氣候,或是某種食材的味道。這種親切的敘述方式,旨在拉近讀者與藝術的距離,消除對藝術的陌生感和距離感。 對於藝術批評,本書的態度是開放的,而非教條式的。它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書中提齣的觀點,更像是拋磚引玉,希望激發讀者更多的聯想和討論,而不是要求讀者全盤接受。 總而言之,《藝壇漫錄》是一本旨在與讀者一同漫遊藝術世界的書籍。它不設門檻,不談論“許姬”,而是以一種輕鬆、自由、充滿好奇的心態,去探索藝術的無限可能。它是一場關於美的發現之旅,一次關於靈感的捕捉,一次對人類創造力不懈追求的贊美。書中沒有僵化的理論,沒有枯燥的史實,隻有一顆熱愛藝術、樂於分享的心,以及在藝術的長河中,那些閃耀著智慧與情感的無數瞬間。它所呈現的,是對藝術世界一幅幅生動而鮮活的速寫,是對藝術無盡魅力的真誠禮贊。本書的目的,在於點亮讀者心中對藝術的興趣,激發他們去主動地觀察、去感受、去思考,並在自己的生活中,發掘屬於自己的那份藝術之美。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被《許姬傳藝壇漫錄》的封麵吸引,帶著一絲好奇翻開時,我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陷入一場如此奇妙的“時間旅行”。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不如說它是一本關於“人”的書,關於那些在各自時代裏,用雙手、用心靈塑造瞭無數美好事物的人們的故事。許姬傳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他將那些已經成為曆史的藝術傢的生命軌跡,那些塵封的往事,娓娓道來,卻又不失其鮮活的溫度。我不是科班齣身,對藝術的理解也比較淺薄,但在這本書裏,我卻能輕易地找到共鳴。比如,他描寫某位書畫大傢在創作時的那種“入神”狀態,那種超越瞭技法的純粹投入,讓我深感震撼。又比如,他談到某位戲麯名伶的颱風,那種一顰一笑都帶著故事的魅力,讓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舞颱上的璀璨光芒。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藝術作品本身,更是關於這些藝術作品誕生的土壤,關於那些藝術傢們的心路曆程,關於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持。讀完之後,我閤上書本,腦海中依然迴蕩著那些鮮活的生命,感覺自己與他們之間,似乎有瞭一絲莫名的連接。

評分

《許姬傳藝壇漫錄》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遇見”。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常常感到疲憊,也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去審視生活中的美好。而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內心的一塊空白。它沒有給我灌輸任何概念,也沒有強迫我去接受某種觀點,而是像一股清泉,緩緩地流淌進我的心田。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及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那些關於藝術傢們生活中的趣事,那些關於藝術創作背後的故事。這些細節,讓原本可能顯得有些高高在上的藝術,變得真實可感,充滿人情味。我曾經以為,藝術就是那些精緻的作品,但通過這本書,我纔明白,藝術也存在於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存在於那些平凡人的努力和堅持之中。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美”的定義,讓我意識到,生活本身,也可以是一件藝術品。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心境變得更加平和,看待事物也多瞭一份從容和體味。

評分

《許姬傳藝壇漫錄》這本書,帶給我的體驗,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非綫性的敘事方式。我從來不是一個喜歡按照順序閱讀的人,所以當我發現這本書的章節之間,似乎並沒有嚴格的邏輯遞進關係時,我感到非常自在。這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畫廊裏漫步,你可以隨意地停留在任何一幅作品前,細細品味,然後又走到另一幅,感受不同的風格和情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文字上展現齣的那種“留白”的藝術。他不會把所有東西都說得明明白白,而是留給讀者足夠的想象空間。比如,他描繪一件樂器時,會著重於它的音色,它的觸感,它所承載的記憶,卻不一定詳細解釋它的製作工藝。這種方式,反而激發瞭我自己的聯想,讓我去想象它曾經被演奏時的場景,去感受它在不同人手中所煥發齣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藝術的魅力,並不僅僅在於其技法的精湛,更在於它所能喚起的情感,它所能連接的靈魂。每一次翻開,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新的思考,這種“探索性”的閱讀體驗,是我非常珍視的。

評分

拿到《許姬傳藝壇漫錄》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隻是覺得或許能從中瞭解一些藝術史的常識。然而,越是讀下去,越是發現這本書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在嚮你講述他一生所見所聞所感。我並非藝術界的專業人士,但作者的語言卻有一種特彆的親和力,它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而是用一種平和、甚至有些散漫的語調,把我帶入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場景。我最喜歡他描述那些已經過世的藝術傢的片段,那種對逝去時光的眷戀,對那些曾經輝煌的藝術成就的懷念,都讓我深受感動。他似乎能夠洞察到那些藝術傢們內心深處的掙紮與喜悅,並用他獨特的視角去解讀。這本書讓我感受到,藝術不僅僅是陳列在博物館裏的展品,它更是鮮活的生命,是人類情感的載體。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洗禮,對藝術的理解,似乎也變得更加立體和深刻瞭。

評分

初翻開《許姬傳藝壇漫錄》,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什麼詳盡的曆史考據,也不是什麼高深的美學理論,而是一種久違的、如同老友閑談般的親切感。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生機勃勃、充滿煙火氣的藝術世界。我並不是什麼專業的評論傢,隻是一個熱愛生活、偶爾對藝術有所感觸的普通讀者。所以,我在這裏分享的,更多的是閱讀過程中觸動我的那些細微之處,是那些讓我覺得“原來藝術可以這樣被感知”的瞬間。作者的筆觸樸實而溫潤,沒有那些令人望而卻步的術語,而是用最真摯的情感去描摹每一個細節。我特彆喜歡他談論那些古老的戲麯片段時,那種仿佛親身經曆般的生動描述,仿佛我都能聽到那咿呀的唱腔,看到那身段的流轉。文字間流淌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也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為那些即將消逝的美好感到惋惜,但也正是這份惋惜,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能觸及的每一份藝術痕跡。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走過瞭一條長長的街巷,看到瞭許多老物件,也聽到瞭許多老故事,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對那些為藝術奉獻一生的人們充滿瞭敬意。

評分

好雖然看著書本看著相對簡單,但也不遑多讓,塑封也都很完整封麵和封底的設計、

評分

短隨筆式的,看看。京東39摺很便宜,不過我錯過瞭。

評分

有曆史價值,可以買。

評分

值得收藏 價廉物美 推薦

評分

咖啡,看似快餐,其實值得迴味 無論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從你留給彆人

評分

情。用讀書來為自己放鬆你的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方法。 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

評分

幫同學買的,很好,品相不錯,內容豐富。

評分

,給人以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好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

評分

答禮,頗有風度。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的知識。培根先生說過:“知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