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西方文論研究專題》以專題的形式講授西方文學理論史,即大學中文係課程中一般所謂的“西方文論史”。                 
內容簡介
     本書以專題的形式講授西方文學理論史,即大學中文係課程中一般所謂的“西方文論史”。共分18個專題,考察瞭從古希臘到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的發展脈絡、代錶人物以及文論思想。每專題末附上“參考書目”和“原著選讀”,體例完備,內容充實生動。     
作者簡介
     陳太勝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個人簡曆: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1971年齣生於浙江省仙居縣,1994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中文係本科,1997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獲文藝學碩士學位。1997年留校任教。2002年6月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工作以來擔任過文學理論、西方文論史、詩歌欣賞與人生體驗(公共選修課)等課程的教學工作。近年來主要從事於文學理論和中國現代詩學研究。
  主要研究方嚮:
  文學理論、中國現代詩學
  曾經擔任的社會工作:
  曾於1997年至2001年擔任本科97級2班班主任工作四年,期間曾兼任年級主任2年。
  開設課程:
  本科:《文學概論》、《西方文論史》、《批評理論與實踐》等
  研究生:《中國現代文論專題》
  論文信息:
  · 《迴到“詩”本身》,《揚子江詩刊》,2005(2)
  · 《走嚮綜閤的批評理論與實踐》,《文藝爭鳴》,2005(2)
  · 《從李長之到梁宗岱——兼論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第二期》,《文藝爭鳴》,2004(1)
  · 《文學文本與非文學文本的關聯與界限——重識文化詩學》,《江西社會科學》,2004(6)
  · 《文學理論:不斷擴展的邊界及其界限》,《河北學刊》,2004(4)(《新華文摘》2004年第19期全文轉載。)
  · 《梁宗岱的形式主義新詩理論》,《文藝理論研究》,2004(5)
  · 《中國文學經典的重構——梁宗岱的中西比較詩學研究》,《中國文化研究》,2004(4)
  · 《口語與文學語言:新詩的一個關鍵問題》,《江漢大學學報》,2004(6)
  · 《詩人梁宗岱的“詩心”》,《芙蓉》,2003(5)
  · 《全球性境遇中的“東”與“西”——論中國文化現代性的四種空間類型》,《社會科學輯刊》,2003(5)
  · 《作為詩人的梁宗岱》,《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2003(6)
  · 《走嚮後現代的文藝學》,《福建論壇》,2002(1)
  · 《多元的中國新詩標準》,《詩刊》下半月刊,2002(6)
  · 《新曆史觀和重寫現代文學史》,《文藝爭鳴》,2002(1)
  · 《從意象化抒情到事件化抒情》,《詩探索》,2002(1-2)
  · 《中國文藝復興的曆史與現實》,《文藝報》,2002,8,13
  · 《先鋒藝術與先鋒精神》,《山花》,2001(2)
  · 《差異裏的建構――梁宗岱的新詩理論及其啓示》,《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1(3)
  · 《走嚮文化詩學的中國現代詩學》,《文學評論》,2001(6)(《新華文摘》2002(2)轉載)
  · 《巴赫金對話理論的人文精神》,《學術交流》,2000(1)
  · 《人文素養和人文教育》(署名斯言),《東方》,2000(2)
  · 《20世紀中國現代詩學“真”的審美觀念的誕生》,《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0(2)
  · 《文學理論的意義生成、人文精神和現代性》,《文藝爭鳴》,2000年第3期。
  · 《作為人文學科的文學理論――文學理論的學科定位及其未來發展》,《文學理論學刊》第1輯,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00年版。
  · 《文化研究:文藝學研究的挑戰和機遇》,《文藝報》,2000年6月6日。
  · 《對話、激情和創造:文學理論的自我抒寫方式》,《河北學刊》,2000(5)
  · 《文學理論研究的新思路――評王一川<漢語形象美學引論>》,《文藝爭鳴》,2000(6)
  · 《結構主義批評在中國》,《文藝報》,2000。12。5
  · 《生命的悲歌:羈旅、愛情和死亡--讀〈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文史知識》,1999年第2期
  · 《死亡意識與魯迅的人生思想和文化思想》,《魯迅研究月刊》,2000(12)
  著作信息:
  《梁宗岱與中國象徵主義詩學》,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04年齣版。
  研究課題:
  參加多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的研究工作。
  獲奬信息:
  於2000年獲得校本科教學十佳老師奬。     
目錄
   導  言
一、何謂文學理論?
二、西方文學理論的曆史分期
三、西方文學理論的一個中心問題:文學的獨特性
第一章  美的魅惑
——古希臘悲劇和史詩時代的潛詩學
一、文藝時代與哲學時代
二、詩中的詩學
三、哲學中的詩學(之一):赫拉剋利特
四、哲學中的詩學(之二):德謨剋利特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二章  詩與哲學
——柏拉圖的文藝思想
一、“蘇格拉底的對話”與真理的尋求
二、靈感與詩興的迷狂
三、詩人的罪狀
四、摹仿與真理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三章  摹仿與悲劇
——亞裏士多德的詩學
一、悲劇的定義及其功用
二、悲劇的情節與真實
三、亞裏士多德與柏拉圖的詩學的比較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四章  詩與寓意
——但丁與薄伽丘的文藝思想
一、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
二、但丁的文藝思想
三、薄伽丘的文藝思想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五章  啓濛與文藝
——盧梭與狄德羅的文藝思想
一、盧梭的文藝思想
二、狄德羅的文藝思想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六章  如何鑒賞玫瑰之美
——康德對美的分析
一、生平
二、批判哲學與美學
三、美的分析
四、小結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七章  理念與感性形象
——黑格爾的藝術哲學
一、生平
二、理念的巡遊與藝術哲學
三、美與藝術美
四、藝術發展史
五、悲劇理論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八章  情感與想象
——華茲華斯的浪漫主義詩學
一、生平
二、詩與詩人
三、寫詩的諸種能力與想象力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九章  詩與語言
——波德萊爾與瓦雷裏的象徵主義詩學
一、法國象徵主義運動
二、波德萊爾的“契閤”與“洞觀者”
三、瓦雷裏的“純詩”
四、象徵主義詩學諸要素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十章  酒神與日神
——尼采《悲劇的誕生》的美學思想
一、生平與創作
二、酒神與日神:夢與醉的藝術世界
三、作為酒神和日神的結閤的希臘悲劇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十一章  夢與藝術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評
一、生平
二、精神分析學理論
三、批評實踐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十二章  材料與形式
——維戈茨基的審美反應分析
一、藝術與心理學
二、審美反應的分析
三、審美反應理論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十三章  共歡、共賞與共話
——巴赫金的對話與復調小說理論
一、生平與創作
二、對話理論
三、復調小說理論
四、狂歡化理論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十四章  作品與細讀
——新批評
一、新批評的興起
二、作品本體論
三、詩歌語言研究
四、文本細讀舉例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十五章  文本、曆史與詩學
——新曆史主義(文化詩學)
一、發展過程
二、理論概述
三、批評方法與特色
四、個案分析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十六章  作為話語的東方學
——薩義德的後殖民主義批評
一、後殖民主義的興起
二、東方學與文化霸權
三、文本批判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十七章  文學與社會
——布迪厄的文學場概念與文學分析
一、對文學的科學分析:《情感教育》的社會閱讀
二、文學場的生成與文學場的理論
三、文學分析的雙重曆史化
四、小結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第十八章  文學經典與文化研究
——以薩義德對葉芝的批評為個案
一、文化研究與文學經典
二、一個個案:薩義德的身份政治與葉芝的詩
三、走嚮開放的文學研究
進一步閱讀參考書目
原著選讀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美的魅惑——古希臘悲劇和史詩時代的潛詩學
  隻有天賦很好的人能夠認識並熱心追求美的事物。
  幸福不在於占有畜群,也不在於占有黃金,它的居處是在我們的靈魂之中。
  ——德謨剋利特
  按照希臘的神話傳說,在一次洪水毀滅人類之前,曾經有過四個時代,這些時代一個比一個糟糕。最初到來的是黃金時代,人像神一樣生活,免於憂愁,免於勞作,也免於疾病,他們宴會行樂,吃著從土地上無須耕種就自然長齣的果實,他們不會變老,死亡是在睡眠中自然來到的,死後,這些人的靈魂還住在世上,在大地上漫遊。然後到來的是白銀時代,無論是在體質還是在精神上,他們都要差多瞭,他們有一百年像小孩似地生活,在此之後生活在一個短時期內,在愚蠢與罪惡中度日,忽略眾神,後來就消失瞭。第三代到來的是青銅時代,這些人鬥狠強武,建造青銅的房屋,青銅的甲胄和兵器,也得用青銅的工具耕地。他們互相殘殺,最後全部在這種殘殺中死去。他們中有一族人半神半人,稱為英雄。人類中最好的人就是從他們那兒傳下來的。最後到來的是黑鐵時代,現在還繼續著,他們用鐵製造器具和兵器,日夜勞作,不斷地彼此打仗。父母與子女、朋友與朋友彼此都不和睦。這一族人也要毀滅。①這真是非常有意思的“曆史”描述。這是神話以其特有的想象建構人類曆史的方式:美好的世代存在於遙遠的過去,人類不斷地走嚮墮落。這何嘗不也是後世的哲學、曆史,乃至於文學藝術看待曆史的方式?有意思的是,在後代的眼中,誕生這哀嘆人類墮落的神話的古希臘卻被看成瞭人類曆史的“黃金時代”。
  在西方,有句常說的話,叫“言必稱希臘”。在西方文化中,它有著悠久的曆史,也有著深刻的緣由。有識之士接觸古代的希臘文化,都可能會獲得某種“震驚”體驗:古希臘人在如此久遠的年代創造齣瞭如此燦爛的文明。英國哲學傢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說:“在全部的曆史裏,最使人感到驚異或難於解說的莫過於希臘文明的突然興起瞭。”他還指齣,希臘“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如此之令人驚異,以至於直到最近的年代,人們還滿足於驚嘆並神秘地談論著希臘的天纔。”①確實,希臘文明的興起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它一直是歐洲曆史上備受贊揚的“黃金時代”。除瞭中世紀基督教教會將之作為異教時代的文明加以壓製,在西方文化的絕大部分時期裏,它都是一種偉大文明的典範。文藝復興時期以復興古希臘文化作為自己光榮的使命。啓濛主義運動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直到最近的時期,古希臘一直是歐洲人所心嚮神往的美好時代。達·芬奇、盧梭、拜倫、康德、歌德、黑格爾、尼采都對希臘文明贊頌備至。古希臘人的神話、文學、藝術、哲學都達到瞭常高的程度,他們自由地思考著世界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後世的歐洲文化都能從那兒找到源頭,我們所要學習的西方文學理論也不例外。也唯其如此,古代的希臘被稱為歐洲文明的源頭。
  ……      
前言/序言
   
 
 
    
				 
				
				
					語言的鏡鑒與思想的潮湧——中國語言文學中的西方文論意蘊  這部書稿,並非對西方文論的孤立梳理,更非簡單地將其移植於中國文學的土壤。它試圖在更深邃的層麵,探索中國語言文學在接納、轉化、乃至重塑西方文論思想的過程中,所激發的思想火花與美學變革。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文學如何以自身獨特的方式,迴應並激活瞭那些來自異域的理論話語,又如何通過這些話語,反觀自身,獲得新的認知與發展。  一、 現代的開端:啓濛的潮聲與文體的自覺  二十世紀初,當西方現代性思潮如同破曉的霞光,穿透古老的文化壁壘,“文學革命”的號角應運而生。這場革命,其深層動力之一,便是西方文學理論的引入。白話文運動的興起,不僅僅是語言形式的革新,更是對西方“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等文論思潮的自覺或不自覺的迴應。普魯斯特的“無意識記憶”,喬伊斯“意識流”的探索,這些西方現代派的技法,如同磁石般吸引瞭彼時中國作傢。他們開始審視中國傳統敘事中“事功”的邏輯,轉而關注“人”的內在生命,關注個體經驗的細微之處。  在這一過程中,西方“文體”與“形式”的觀念,在中國文壇引發瞭深刻的討論。從魯迅對白話文的精煉與力量的強調,到瀋從文對語言純粹性與描摹能力的追求,都可視為一種對西方“形式至上”或“形式即內容”美學原則的呼應與實踐。文本的精緻化、敘事視角的多元化、以及對傳統敘事模式的解構,無不顯露齣西方文論對中國文學語言實踐的巨大影響。卡夫卡式的荒誕,加繆式的存在睏境,這些對生命存在意義的追問,也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現代小說的精神走嚮,催生瞭“存在主義”文學思潮在中國土壤上的獨特變奏。  二、 結構與符號:語言的迷宮與意義的解構  隨著結構主義語言學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崛起,西方文論的鋒芒轉嚮瞭語言的內在結構與符號係統。索緒爾的“能指”與“所指”關係,列維-施特勞斯的“二元對立”結構,對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特彆是詩歌與神話,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  傳統的“詩言誌”、“情景交融”等概念,在結構主義的審視下,被賦予瞭新的維度。人們開始關注詩歌的“形式語匯”,分析其音韻、節奏、意象之間的結構關係,而非僅僅停留在情感的宣泄層麵。神話的“普遍性結構”,也通過文學人類學的方法,被挖掘齣跨越文化的技術。  進入後結構主義時期,德裏達的“解構”理論,為中國文學研究打開瞭新的視野。對於中國古典文本中“意義的不確定性”、“互文性”的探討,不再是零散的感悟,而是有瞭係統性的理論支撐。批評論者開始挑戰文本的“中心”與“邊緣”,揭示那些被壓抑的“他者”聲音。例如,對傳統女性形象的重新解讀,對底層敘事的挖掘,都離不開解構主義的視角。福柯的“權力/知識”話語分析,也為考察中國文學史中某些理論話語的形成、演變及其背後的權力機製,提供瞭有力的工具。  三、 接受與變異:理論的碰撞與文學的生成  西方文論的傳入,並非是一個單嚮度的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接受”與“變異”的交織。中國學者並非被動地接受,而是在與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的對話中,對其進行選擇、改造與創新。  比如,西方“原型批評”在解讀中國神話、民間故事時,常常會遭遇與中國本土神話體係的差異,這促使研究者在藉鑒西方理論的同時,更深入地考察中國本土的文化原型與象徵意義。剋裏斯特娃的“符號學”理論,在分析中國戲麯、繪畫等藝術形式時,也展現齣強大的解釋力,但同時,中國藝術自身獨特的“氣韻生動”、“意境”等美學原則,也為符號學理論的中國化注入瞭新的活力。  “接受美學”理論,如伊瑟爾的“含混性”與“讀者反應”,在中國文學批評中被廣泛應用。這不僅幫助我們理解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性,也為我們分析古代小說、戲麯的“留白”與“不語”等藝術手法,提供瞭理論依據。讀者如何參與到文本意義的生成中,如何通過想象填補文本的空白,這些都成為研究的焦點。  四、 跨文化對話:中國文學的“他者”視角與世界的迴響  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中國文學與西方文論的關係,已從單嚮的“藉鑒”走嚮瞭更加平等的“對話”。中國學者不再滿足於僅用西方理論來解讀中國文學,而是開始嘗試以中國文學的“他者”視角,反觀西方文學,甚至反觀西方文化本身。  例如,在研究中國古代的“山水文學”時,我們發現其對自然的態度,與西方浪漫主義的“自然崇拜”雖然有相似之處,但在精神內核上卻存在微妙的差異。中國山水文學更強調“天人閤一”、“與道同遊”的境界,這提示我們,在跨文化比較時,不能簡單地套用現成的理論框架,而需要深入挖掘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獨特性。  後殖民主義理論,為我們審視中國文學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迴應西方文化中心的論述,如何重新確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提供瞭重要的理論資源。通過分析那些曾經被西方視為“東方奇觀”的中國文學文本,我們得以揭示其中的權力關係與文化偏見,並在此基礎上,重塑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上的形象。  同時,中國文學本身所蘊含的獨特美學觀念,如“虛實相生”、“留白”的藝術,也正逐漸引起西方學界的關注。一些西方學者開始運用中國哲學與美學思想,來解讀西方文學作品,這標誌著中國文學與文論正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參與到全球文化生産之中。  五、 未來的展望:理論的融閤與文學的創新  這部書稿的寫作,正是這一宏大進程中的一個片段。它希望通過對中國語言文學中西方文論研究的專題性探討,展示齣理論的碰撞如何催生文學的創新,以及中國文學如何在世界性的文論思潮中,保持自身獨特的風格與品格。  我們相信,對西方文論的深入理解,並非是為瞭“標準化”中國文學,而是為瞭使其在更廣闊的視野下,獲得更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文學的未來,在於其既能吸收世界文明的精華,又能堅守自身深厚的文化傳統。在語言的鏡鑒中,我們看到的是思想的潮湧,是文學自身不斷生長的力量。這部書稿,正是為記錄與思考這潮湧與生長而作。它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走進中國語言文學與西方文論交匯的廣闊天地,去發掘那些隱藏在文本深處,關於人類經驗、美學追求與文化傳承的深刻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