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製社會與國傢

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製社會與國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登武 著
圖書標籤:
  • 唐代史
  • 法製史
  • 社會史
  • 幽冥文化
  • 宗教信仰
  • 國傢治理
  • 唐代社會
  • 法律文化
  • 生死觀念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21849
版次:1
商品編碼:1015347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法製史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7
字數:34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製社會與國傢》以庶民犯罪問題為核心,觸及法、社會與國傢,甚至旁及國傢統治技術。將問題點置於庶民與國傢的互動上,以期能為曆史學與法學理論的結閤作齣貢獻。

內容簡介

  本書從“人間世”的犯罪延伸到“幽冥界”的地獄審判,討論唐代法製的相關方麵,包括:透過庶民犯罪,檢視唐代訴訟製度的實際運作概況;國傢在建立法秩序的過程中,如何運用跨越法律之外的其他宗教或信仰的力量,以降低犯罪率,達到有效社會控製的目的。本書以庶民犯罪問題為核心,觸及法、社會與國傢,甚至旁及國傢統治技術。將問題點置於庶民與國傢的互動上,以期能為曆史學與法學理論的結閤作齣貢獻。

作者簡介

  陳登武,颱灣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中興大學曆史係專任副教授,中颱醫護技術學院專任副教授,著有《從唐代<冥報記>看唐代地域審判》、《唐代城隍爺信仰轉變的法製意義》、《從敦煌變文看唐代訴訟製度——以<燕子賦>為中心》、《復仇斬釋——從皇權的角度再論唐宋復雜個案》、《唐宋審判製度中的<檢法>官》、《魏晉南北朝的<傢法>與<國法)——以<顔氏傢訓>為中心》等十數篇論文。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導言:唐代法製研究概說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取嚮
第一章 訴訟程序與審判管轄權——以“越訴”與“直訴”為中心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審判管轄權和訴訟審理權
第三節 限製“越訴”的法製意義
第四節 允許直訴的皇權因素
第五節 結語

第二章 從敦煌變文看唐代訴訟製度——以《燕子賦》為中心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燕子賦》的主題與社會背景
第三節 《燕子賦》所見唐代訴訟製度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侵害國傢法益罪——“謀叛”以上重罪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妖言型”謀反
第三節 強盜型的謀叛
第四節 個彆或地方型的謀反以上重罪
第五節 結語

第四章 侵害社會法益罪——以強盜罪為中心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強盜罪的個案分析
第三節 京畿治安與犯罪問題
第四節 地方治安與強盜犯罪問題
第五節 經濟犯罪——盜鑄錢與私販茶鹽
第六節 結語

第五章 侵害個人法益罪
——以鬥殺、故殺與謀殺為中心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從“姚文秀打殺妻”案說起
第三節  特殊謀殺罪——造畜蠱毒、毒藥藥人、魘魅咒詛
第四節 一般謀殺罪
第五節 結語

第六章 “復仇”——國傢公權與私刑的兩難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儒傢“復仇”理論的再檢驗
第三節 皇權的穩定性與唐代復仇個案
第四節  白居易判文中的“復仇”問題
第五節 結語

第七章 陰間判官——冥司與庶民犯罪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
結論
附錶 各錶引用書目簡明對照錶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製社會與國傢 本書深入探究唐代社會結構、權力運行機製以及法律思想的演變,以此勾勒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的精神麵貌。作者並非僅僅羅列史料,而是試圖通過對唐代法製實踐的細緻梳理,揭示其與社會現實、國傢意誌之間的復雜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在“人間世”與“幽冥界”之間構建起一種獨特的社會秩序與精神信仰。 第一部分:法製之基石——唐代律令體係的構建與演進 本書首先將目光投嚮唐代最核心的法製成就——《唐律疏議》。作者將詳細闡釋《唐律》的製定背景、基本原則及其在當時社會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不僅僅是一部懲治犯罪的法典,更是唐代統治者維護社會秩序、確立國傢權威的重要工具。我們會看到,《唐律》如何藉鑒前朝經驗,又如何融入唐代獨特的社會文化,例如其對儒傢倫理的吸收,對宗法製度的考量,以及對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有限容納。 《唐律疏議》的時代背景與立法精神: 剖析唐代初期社會整閤與國傢重建的需求,以及“律”與“疏”相結閤的立法模式如何體現齣法律的明確性與解釋性。 核心法條的解讀與應用: 深入分析《唐六典》中關於官製、行政、財政、軍事等方麵的規定,揭示唐代中央集權製度的法律保障。 禮與法的交織: 探討儒傢“禮”的思想如何滲透於唐代法律之中,以及“刑罰”與“德教”在國傢治理中的辯證關係。 律令之外的法律實踐: 除瞭正式的律令,本書還會關注唐代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各種慣例、判例以及地方性法規,考察法律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法製對社會結構的影響: 分析唐代法律如何規範貴族、庶民、奴婢等不同社會階層的權利與義務,以及法律在階層固化與流動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國傢治理的觸角——唐代官僚體係與司法運作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其具體的執行。本書將深入剖析唐代龐大而復雜的官僚體係,以及這一體係如何將法律精神轉化為實際的國傢治理。從中央的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到地方的州、縣,每一個層級的官員都肩負著執行法律、維護秩序的職責。本書將聚焦於司法運作的具體環節,包括案件的審理、證據的收集、判決的執行等,揭示唐代司法效率與公正性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所能達到的程度。 三省六部製的法律運作: 考察這一製度如何保障國傢政令的有序頒布與執行,以及各部門在法製建設與實施中的職能分工。 監察體係的法律監督: 分析禦史颱等監察機構如何對官員的行政行為進行監督,以及這種監督對防止腐敗、維護法律尊嚴的意義。 基層司法機構的運作: 探討縣令、錄事參軍等地方官員在處理民事糾紛、刑事案件中的作用,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挑戰。 司法審判的程序與證據: 還原唐代案件審理的實際流程,包括證人證言、物證、拷訊等證據形式,以及唐代在司法公正方麵所做的努力與局限。 與“幽冥界”的法律想象: 探討在唐代社會,人們如何將現世的法律與來世的報應聯係起來,以及這種觀念對社會道德規範的影響。佛教的因果報應、道教的陰曹地府等觀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補充甚至影響瞭世俗法律的作用。 第三部分:社會生活的鏡像——法律與唐代民俗、信仰的互動 法律並非孤立存在,它深深地根植於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本書將跳齣純粹的法律史敘述,將目光轉嚮唐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探討法律如何滲透到民俗信仰、傢庭倫理、經濟活動乃至文化藝術之中,以及這些社會現象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法律的製定與執行。 婚姻、繼承與傢族法: 詳細考察唐代關於婚姻締結、傢庭財産繼承、父子關係等方麵的法律規定,以及這些規定如何維護當時的宗法製度與社會穩定。 土地、賦稅與經濟法: 分析唐代關於土地所有權、租佃關係、商業貿易、賦稅徵收等方麵的法律,揭示法律在維護國傢經濟秩序與促進社會生産力發展中的作用。 宗教信仰與法律界限: 探討唐代法律對於佛教、道教等宗教組織的規範,以及宗教教義與世俗法律之間的界限與融閤。例如,對僧侶犯罪的特殊處理,以及對寺廟財産的保護等。 罪與罰的社會心理: 深入分析唐代社會對於犯罪行為的認知,以及刑罰不僅僅是對行為本身的懲罰,更是一種社會教育與道德警示。酷刑在唐代的使用與廢除,以及其背後的社會心態變化。 “幽冥界”的法律規訓: 進一步闡釋人們對死後世界及其“法律”的想象,如何塑造生者的行為準則。例如,對死者傢屬祭祀的規定,以及對破壞墓葬的行為的嚴懲,都可以看作是現實法律與“幽冥”觀念的結閤。 第四部分:曆史的迴響——唐代法製與後世的影響 最後,本書將超越唐代本身,審視唐代法製對後世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所産生的深遠影響。唐代的律令體係,尤其是《唐律疏議》,成為瞭後代王朝製定法律的重要藍本,其許多原則和製度被繼承和發展。同時,唐代所構建的法製社會與國傢治理模式,也為後世的政治實踐提供瞭寶貴的經驗與教訓。 《唐律疏議》的後續生命: 考察宋、元、明、清等朝代在修訂和繼承《唐律》方麵的曆史軌跡,分析其主要變化與創新。 唐代法製對東亞的影響: 探討唐代法律製度如何通過朝貢、遣使等方式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傢,並對這些國傢的法製發展産生重要影響。 “法治”與“人治”的辯證: 總結唐代法製建設的經驗,反思在強化國傢權力與維護社會公正之間所麵臨的挑戰,以及這種經驗對於理解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意義。 從“人間世”到“幽冥界”的韆年迴響: 再次強調本書的核心論點,即唐代法律製度的構建,不僅是為瞭規範“人間世”的秩序,也與人們對“幽冥界”的想象和信仰緊密相連。這種雙重維度的法律構建,構成瞭唐代獨特而復雜的社會圖景,其影響至今仍可觸及。 本書旨在通過對唐代法製社會的細緻描繪,為讀者展現一個立體、生動、充滿智慧的古代中國。它不僅是一部關於法律的曆史,更是一部關於社會、國傢與人的曆史。通過理解唐代法製,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曆史的脈絡,以及中華文明在製度與精神層麵的獨特傳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暗示:它不滿足於一般通史的宏觀描述,而是試圖鑽進曆史的縫隙裏,去觸碰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細節。我特彆期待看到在“法製社會”的框架下,唐代的人際關係網絡是如何運作的。例如,宗族製度、士庶之間的界限、女性的法律地位,這些都是在嚴密法製下産生獨特形態的問題。一個“法治”的古代社會,其“人治”的色彩究竟有多濃厚?社會精英群體如何利用或規避這些法律來鞏固自身的特權?我希望作者能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而非僅僅是條文的羅列,來展現這種製度與現實之間的博弈。這不僅是對唐代法律史的梳理,更是對古代權力運行機製的一次深刻剖析,它要求讀者具備極高的曆史敏感度,去辨識文本背後的權謀與無奈。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聽就帶著一股深沉的曆史厚重感,它不像那種流行讀物那樣輕佻,而是直指唐代社會肌理的深層結構。我尤其被“法製社會”和“國傢”這兩個核心概念所吸引。現代人總覺得法律是冰冷的規則,但在唐代,律令和禮儀是緊密相連的,國傢治理的方方麵麵都滲透著這種製度化的力量。我期望作者能細膩地描繪齣,當一個龐大帝國需要依靠成文法典和繁復的官僚體係來維持運轉時,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這些宏大的敘事所塑造和規訓的。想象一下,從長安城內的高級官員到邊疆哨所的戍卒,他們的行為邊界是如何被《永徽律疏》所界定的?這不僅僅是關於刑罰和訴訟,更是關於社會秩序的構建哲學。這種對製度細節的挖掘,遠比單純的政治史敘述來得更為迷人,它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高度成熟的古代文明是如何思考“治理”這一永恒命題的。我希望看到的是,法律條文如何化為具體的社會實踐,如何在人情與國法之間産生那些微妙的張力與衝突。

評分

我對“從人間世到幽冥界”這一跨越式的標題設計深感好奇。這不隻是地理上的空間轉換,更是一種精神範疇的探索。唐代文化中,生死、鬼神、因果報應的觀念與世俗的法律體係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復雜的互動關係。我想知道,當法律試圖在陽間確立絕對的權威時,那些關於陰司地府的信仰和道德審判是如何滲透到法律條文中,或者反過來,法律又是如何試圖規範人們對“身後事”的想象的?這關乎一個時代的整體世界觀。是法律淩駕於信仰之上,還是信仰為冰冷的律法注入瞭道德的血肉?或許作者會展現齣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證據,比如在某些特定的案件中,法官如何引用佛教或道教的教義來輔助判決,這無疑將豐富我們對唐代司法實踐的理解。這種對精神維度與物質律法的交織研究,是解讀唐代社會深層心理的關鍵入口。

評分

對於一個研究古代社會結構的人來說,關注“國傢”如何通過其製度工具(即法製)來鞏固和擴張其統治邊界,是核心議題之一。唐代的法律體係,不僅是對內維護穩定,對外也反映瞭帝國的世界觀和對周邊民族的態度。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為全麵的視角,探討法律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如羈縻州)的應用差異。法製社會建構的“均一性”與實際操作中的“差異性”之間,是否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尤其是當國傢權力從核心嚮邊緣延伸時,律法的剛性是如何被地方性的習俗和權力掮客所消解或重塑的?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些地域性、民族性差異對統一法製精神的挑戰與適應,那將是一部極具洞察力的作品,因為它觸及瞭帝國治理的真正難題:如何在保持中央集權的同時,應對廣闊疆域內的多元現實。

評分

閱讀史學著作時,最怕的就是那種乾巴巴的、隻有資料堆砌的教科書式寫作。但這本《從人間世到幽冥界》的命名,似乎在暗示一種敘事的野心和文學性。我猜想,作者在構建其論證體係時,或許采用瞭某種類比或象徵的手法,將法律的威嚴與死亡的最終裁決進行某種深層次的對話。這種風格上的突破,如果處理得當,會極大地增強讀者的代入感。我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講述好“唐代如何成為一個有製度約束的社會”這個故事。我想看到那些鮮活的、因觸犯律法而遭遇悲劇命運的人物群像,他們的故事是理解法律的最好注腳。如果能將枯燥的法律條款置於生動的社會場景中去考察其效力,這本書的價值將遠超其專業性。

評分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評分

很棒

評分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評分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評分

陳登武的唐律史,題材上還是蠻有趣的

評分

大傢經典著作,讀後獲益匪淺。 編輯很用心 ,書籍裝幀設計精良、 彆具一格 。用紙也很好,印刷清楚,總的來說很不錯的一本書。多讀好書,在京東購物很給力。好書

評分

正版~~~~~~~~~~~~~~~~~~~~~~

評分

視角新穎,內容豐富,是瞭解唐代法律史不錯的作品

評分

陳登武的唐律史,題材上還是蠻有趣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