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刑法(第六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
定价:59.80元
作者:王作富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300111575
字数:933
页码:612
版次:6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教材立足于法科教育的一般规律,坚持刑法学是以实定规范、实务经验与学理诠释共同构筑的部门法知识体系的立场,对刑法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刑法基本规定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全书按照中国刑法典的规定,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立足于刑法学的通说,介绍了基本原则、效力范围、犯罪论、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犯罪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刑事责任、刑罚论等基本刑法理论知识,各论部分对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各个犯罪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本次修订,针对刑事立法、司法实践及刑法理论的发展,既完整体现了《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的修正内容,又及时反映教材第五版出版之后高司法机关制定的司法解释的新规定,同时对教材的原有部分争议问题进行了修改,或者补充了需要阐述的相关内容,使得本教材更适合于《刑法修正案(九)》施行之后的刑法教学使用。
目录
目 录 
绪 言 1 
章 刑法概述 4 
节 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4 
第二节 刑法的创制和完善 7 
第三节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12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16 
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16 
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 17 
第三节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9 
第四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0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23
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23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27 
第四章 犯罪与犯罪构成 33 
节 犯罪概念 33 
第二节 犯罪构成 36 
第五章 犯罪客体 39 
节 犯罪客体概述 39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种类 40 
第三节 犯罪对象 42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45 
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45 
第二节 危害行为 47 
第三节 危害结果 51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54 
第五节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58
第七章 犯罪主体 60 
节 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60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 62 
第三节 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65 
第四节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70 
第五节 单位犯罪 72 
第八章 犯罪的主观方面 76 
节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76 
第二节 犯罪的故意 78 
第三节 犯罪的过失 82 
第四节 犯罪的目的与动机 86 
第五节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88 
第九章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93 
节 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概述 93 
第二节 正当防卫 95 
第三节 紧急避险 99 
第十章 犯罪停止形态 104 
节 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104 
第二节 犯罪既遂 107 
第三节 犯罪预备 110 
第四节 犯罪未遂 113 
第五节 犯罪中止 116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124 
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形式 124 
第二节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和刑事责任 132 
第三节 共同犯罪与身份 139 
第十二章 罪数形态 143 
节 罪数判断标准 143 
第二节 一罪的类型 145 
第三节 数罪的类型 157 
第四节 法条竞合 158 
第十三章 刑事责任 164 
节 刑事责任的概念 164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 168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实现过程 169 
第十四章 刑罚概说 173 
节 刑罚的概念 173 
第二节 刑罚的功能 174 
第三节 刑罚的目的 176 
第十五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178 
节 刑罚的体系 178 
第二节 主刑 179 
第三节 附加刑 184 
第四节 非刑罚处理方法 187 
第十六章 刑罚裁量 189 
节 刑罚裁量概说 189 
第二节 刑罚裁量的原则 191 
第三节 刑罚裁量的情节 193 
第四节 刑罚裁量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198 
第十七章 刑罚裁量制度 203 
节 累犯 203 
第二节 自首和立功 205 
第三节 数罪并罚 208 
第四节 缓刑 211 
第十八章 刑罚执行制度 216 
节 减刑 216 
第二节 假释 218 
第十九章 刑罚消灭制度 222 
节 时效 222 
第二节 赦免 224 
第二十章 刑法各论概述 227 
节 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227 
第二节 刑法分则的体系
作者介绍
王作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顾问,中国刑法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顾问。兼任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湖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名誉教授等。出版著作几十本,主要著作有:《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中国刑法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华法学大辞典?刑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82年,获国家教委教材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获国家教材特等奖);《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整体布局清晰,段落分明,重点内容通过加粗、斜体等方式突出显示,便于读者快速抓住核心信息。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突兀。每章的开头都会有一个简要的提要,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这对于学习者提前了解章节重点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适当地运用了图表和流程图,将一些复杂的法律关系和理论体系形象化,极大地增强了书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我尤其喜欢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它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让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有趣。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细节之处也做得十分考究,处处体现了出版社和作者对读者的关怀。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选择一本好的刑法教材至关重要。王作富教授的《刑法(第六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知识点的安排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刑法原则讲起,逐步深入到各个具体犯罪和刑罚制度。每一章节的逻辑结构都非常清晰,便于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学习。而且,书中对许多重要概念的解释都非常详尽,并且附带了大量的例证,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反复查阅某些章节,而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体会和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看似简单但实则内涵丰富的概念,比如“故意”、“过失”的界定,教授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摆脱了以往模糊不清的认识。这种对基础知识的充分讲解,让我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刑法基础,为我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评分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让我印象深刻。王作富教授的文笔洗练而富有逻辑性,即使是复杂的法律理论,在他的笔下也变得清晰易懂。他善于运用准确的法律术语,但又不会显得晦涩难懂,而是能够通过精炼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阐释清楚。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严谨,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深思熟虑,力求表达最准确的含义。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例如,在解释某些行为的违法性程度时,教授可能会引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让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法律的边界在哪里。这种兼具学术深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愉快,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我曾经读过一些法律书籍,常常因为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感到头疼,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着我进入刑法的世界。
评分在专业学术书籍中,版权的真实性尤为重要。收到这本书时,我特意留意了“【中法图】正版”的标识,并核对了出版社信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内顶尖的学术出版机构,其信誉有目共睹。这本“第六版”的《刑法》能够由其出版,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我深知盗版书籍在内容上可能存在错误、遗漏甚至篡改,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因此,选择正版书籍,不仅是对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学习负责任的表现。拿到手中,无论是印刷质量、装帧设计还是纸张材质,都体现了正版书籍应有的高水准,让我安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不必担心内容的准确性问题。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刑法价值的深刻挖掘。王作富教授在讲解刑法理论的同时,也始终贯穿着对刑法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的价值反思。他不仅仅是在教授“如何适用法律”,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适用法律”。例如,在讨论刑罚的种类和适用时,教授会从预防犯罪、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秩序等多个维度进行论述,并且会探讨不同刑罚措施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刑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理解了刑法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对刑法价值的深刻理解,不仅提升了我学习的兴趣,也让我对法律工作有了更深的敬畏和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采用的是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蓝灰色调,与“刑法”这个严肃的主题非常契合。书名“【中法图】正版 刑法(第六版)”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不仅彰显了其正版书籍的身份,也传递出一种庄重和权威感。王作富教授的名字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标识,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品质和可靠性充满了信心。我特别注意到封面上的“第六版”字样,这表明这本书经过了多次修订和更新,能够反映最新的法律发展和学术研究成果,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刑法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过于光滑易沾染指纹的类型,而是带有一定的纹理,翻阅起来既舒服又不会轻易损坏。书脊的装订也很牢固,看起来就能经受住反复查阅的考验。在当今电子书盛行的时代,一本实体书能做到如此精良的制作,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这种细致入微的制作工艺,让我更加期待书中的内容能够同样精彩,为我提供扎实而深入的刑法知识。总的来说,从外在的包装到内在的品质,这本书都给我带来了一种物超所值的感受,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探索刑法的奥秘。
评分阅读王作富教授的《刑法(第六版)》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学术的严谨性与前瞻性并存。作为一本权威的刑法学著作,它不仅是对现有法律体系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更在不断探索和回应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在讲解具体犯罪时,书中对于每一个罪名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构成要件的解释,到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再到相关的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的引用,都做得十分到位。我尤其喜欢教授在处理一些疑难复杂的法律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会先详细阐述各种学说观点,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辅以充分的论证。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让我学到了如何去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而不仅仅是记住现成的答案。此外,书中对于一些新兴的犯罪形态,如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等,都有专门的论述,体现了其紧跟时代步伐的特点,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复杂犯罪现象非常有帮助。
评分对于刑法学的学习,我一直秉持着“基础扎实,理解深刻”的原则,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王作富教授的《刑法(第六版)》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展现出了极其严谨和系统的风格。他不仅仅是罗列法条和解释概念,而是着力于梳理刑法发展的脉络,揭示各个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读起来,你会感觉到教授并非简单地教授知识点,而是在引导你构建一个完整的刑法思维框架。例如,在论述犯罪构成要件时,他会从行为、主体、主观方面、客观结果等多个维度层层深入,并且在每个维度下,又会细致地剖析其内涵、外延以及与其他要件之间的关系。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深刻理解每一个概念的生成背景和适用条件,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浅层学习。更令我赞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并没有回避,而是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进行客观的评析,引导读者独立思考。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能够在掌握主流观点的同时,也了解到学界前沿的探讨,为我的独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的阐述上,尤其注重逻辑的严密性。王作富教授在构建每一个理论体系时,都力求做到滴水不漏,环环相扣。他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例如,在探讨犯罪构成要件时,他会从立法目的、价值取向等角度出发,解释为何要设定如此的构成要件。这种深入挖掘理论根源的做法,让我对刑法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内在的逻辑肌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学理上的争议,会给出清晰的分析框架,引导读者去辨析不同学说的优劣。这种训练对我而言非常有价值,它教会我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法律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结论。通过阅读此书,我感觉自己在逻辑思维和理论辨析能力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对于法律的学习,案例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王作富教授的《刑法(第六版)》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到位。书中引用了大量经典和前沿的案例,并且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教授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案件事实和判决结果,而是会结合所学的刑法理论,深入分析案件的争议焦点、适用的法律条文以及法官的裁判理由。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教学模式,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法律条文如何在实际案件中得到运用。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反复研读,我逐渐掌握了如何从案件的事实中提取法律要点,如何运用刑法理论去分析案件,以及如何判断案件的性质和责任。这对提升我的法律实践能力,特别是对法律条文的解读和适用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