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希望這本論文能夠順利為人所接受,希望某些有更多能力與閑暇的人會投身於對人類各種天然原則或天然行為意嚮的更嚴格的哲學研究,這些研究也許會産生比已經齣現的任何道德理論更精密的學說,希望這次顯示人類性情的閤理一麵的嘗試會對這個偉大目的有些許用處。
哈爾的剋拉剋先生所提齣的對第二篇論文第二節的主要反駁是在對話中呈現於本書作者的,這提醒作者有必要進一步地闡明無私感情,目的是為瞭迴應他那套從自愛推導無私感情的說法。這套說法似乎比該書作者所看到過的任何紙麵觀點都更有獨創性。他在剋拉剋先生那裏容忍瞭所有其他部分的論述,而不能容忍這種認為他有損於基督教的公開反駁,其原因在於某些狂熱的基督徒的公開維護。本書作者希望剋拉剋先生會通過論激情的這篇論文的第一節中所說的而滿意於此點以及與無私感情有關的說法,作者有意在此處進行明確的迴應,其目的是既要避免那些令人厭惡的對該著作的應答或評述:其中難免太尖刻,太具攻擊性;又要避免看過該研究之前版本的人,對為瞭充實這一主題所必須的闡明和附加證明迷惑不解。
作者簡介
弗蘭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1694—11746)是蘇格蘭啓濛運動中第一個主要思想傢,他在1729年到1746年間任格拉斯哥大學哲學教授,對後來的蘇格蘭大思想傢産生瞭重大影響。作為一個道德哲學傢,他持有與霍布斯不同的意見,反對霍布斯的信徒休謨,為蘇格蘭思想找到瞭一條新的道路。哈奇森對世界作齣的主要貢獻在予他的功利主義思想,他的結果主義準則是將最高的快樂帶給最多的人。
內頁插圖
目錄
論激情的本性與錶現1
第一節 對幾種私人或公共感官與欲望的一般說明3
第二節 論感情和激情,純粹感情的自然法則,激情的混閤感覺及其最終緣由22
第三節 感情和激情的特殊分類43
第四節 我們的各種感情和激情在多大程度上處於我們的權限之中,要麼在其産生時會支配它們,要麼會阻止它們的産生;對其對象的一般觀察65
第五節 各種感官痛苦與快樂的強度和延續性之比較90
第六節 論欲望之最佳控製的一般結論,以及幸福所必須的原則117
對道德感官的闡明147
第一節 論德性特徵在於同真理或理性相符154
第二節 論德性與惡行的特點,行為的適宜性與不適宜性177
第三節 作為德性觀念的伍拉斯頓真理意義184
第四節 基於我們通過道德感官接受德性和惡行觀念的假設論與其有關的理性運用200
第五節 論德性可以擁有美德所意指的一切,以及基於它為感官所知覺並被人從感情或本能中選取的假設而可得迴報207
第六節 對神的敬重在多大程度上會使行為高尚218
譯後記240
精彩書摘
論激情的本性與錶現
第一節 對幾種私人或公共感官與欲望的一般說明
如果不考察感情與激情,不考察感情和激情的變體,不考察隨著心靈對某對象或事件的善或惡的一般構想而産生的心靈行為,人類各種行為的本性將無法得到充分理解。在本研究中,我們幾乎無需推理或論證,因為隻須通過明晰地注意所意識到的、發生在心靈中的一切,確定性就可以獲得。
條目1“對象、行為或事件獲得善或惡的名聲,其根據在於它們是對敏銳的本性産生愉快或不愉快知覺的直接或間接的緣由或誘因。”因此,為瞭理解各種各樣的善與惡,我們必須瞭解天生的幾種感官。
似乎存在著某種感官或其他東西,它們與齣現在我們麵前的各種對象相適宜,通過它們,我們從大部分對象中接受快樂或痛苦以及與它們有關的意象或理解,不僅如此,有時候,我們僅有的觀念就是對快樂或痛苦的知覺。為人所知覺到的愉快或痛苦有時是簡單的,不涉及任何預先的觀念或意象,也不涉及除廣延或延續之外的其他伴生觀念。廣度或延續觀念伴隨著每一種知覺,無論是感官知覺還是內在意識知覺。其他快樂僅僅基於前定的觀念或觀念的集閤與比較而産生。這些以各種前定觀念為前提而産生的快樂在前一篇論文中被稱為內在感官的知覺。這樣,形體中的規律與勻稱便與味覺和嗅覺一樣,能令人感到愉快;各種音符的和諧比單音更能令人感到愉快。以同樣的方式,通過對我們自身的反思或對他人的觀察而發現的感情、性情、情感或行為是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知覺的恒常誘因,我們把它們稱為贊許或厭惡。這些道德知覺,如同其他各種感覺一樣,必然會在我們身上産生,隻要我們的前定觀念或.對主體之感情、性情或意圖的理解保持不變,我們就既不能改變、也不能終止它們,這種情形如同我們無法使苦艾變甜或蜂蜜變苦一樣。
如果把可以接受獨立於我們意誌的觀念、並産生快樂或痛苦知覺的心靈中的每一種都規定稱為一種感官,與通常解釋過的那些感官相比,我們將發現許多其他感官。盡管對這樣的主題進行精確分類並非易事,但我們可以把它們精簡為下列的類彆,讓其他人以他們認為適宜的方式來排列它們。些許反思就能錶明,無論以什麼順序來進行排列,人類心靈中存在著這樣的天然能力:第一類是外在感官,這已普遍為人所知。在第二類中,令人愉快的知覺來源於有規律的、和諧的和勻稱的對象,也來源於宏偉與新奇。我們能效法艾迪遜先生把它們稱為想像力的快樂,或者,我們可以把接受它們的那種能力稱為內在感官。
前言/序言
作為人類全麵深刻認識自身本質、能力和責任,反思人與自然、社會之關係的一場巨大社會思想運動——啓濛運動,是西方曆史上的轉摺點之一,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著西方世界的文化。不僅如此,由於戰爭、殖民、貿易及和平的文化交流,它的影響也流布到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今天我們生活的世界,其主導的思想觀念乃是啓濛運動思想傢們創導並發展起來的。嚴格地說,21世紀初的我們仍然是18世紀啓濛思想的産兒。
啓濛運動作為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波及許多國傢和領域的一係列思想運動的總和,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強大的張力。彼得·賴爾和艾倫·威爾遜撰著的《啓濛運動百科全書》中涉及的國傢有十六個,涉及的思想傢、政治傢和著名社會活動人士超過百位,足以證明這場運動涉及範圍之廣,領域之多。
“18世紀的思想啓濛運動”,更應該看作是一個“傢族類似”概念,很可能並不具有人們一直以來所定義的某種本質主義內涵。
《心靈的潮汐:情感的深邃海洋與道德羅盤的導航》 引言 人類的心靈,如同一片廣闊而深邃的海洋,其錶麵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在這片海洋中,激情與感情如同潮汐,以其難以捉摸的力量,塑造著我們的內心世界,驅動著我們的行為,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同時,在我們內心深處,還存在著一種微妙而強大的力量——道德感官,它如同一座古老的燈塔,指引著我們辨彆善惡,權衡取捨,構築起我們作為社會性生物的行為準則。 本書,旨在深入探索這一既熟悉又神秘的領域。我們將穿越激情的澎湃波濤,徜徉在感情的靜謐港灣,並試圖闡明那無形卻至關重要的道德羅盤,是如何在我們心靈的航行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導航作用。我們不滿足於對這些概念的簡單定義,而是力求深入其根源,剖析其運作機製,揭示其在我們個體生命和集體社會中的深遠影響。 第一章:激情的烈焰與感情的溪流 激情,是心靈中一股熾熱的、往往是短暫的、極具爆發力的情感力量。它如同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可以瞬間點燃我們的熱情,驅使我們做齣不顧一切的決定。從熱戀的狂喜,到為理想而戰的澎湃,再到失落時的極度痛苦,激情以其強度和直接性,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們將在本章中,追溯激情的起源,探究其生理與心理基礎,理解它為何能如此迅速地席捲我們的意識,並分析它在創新、進步以及有時也包括破壞性行為中的雙重作用。 與激情不同,感情則更像是一條流淌不息的溪流,它或許不如激情那樣轟轟烈烈,卻以其持久和細膩,滋養著我們的心靈。愛、恨、喜、怒、哀、樂,這些構成我們情感世界的基石,它們以不同的溫度和流速,交織成我們豐富而復雜的人生體驗。感情的形成,往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受到我們過往經曆、人際關係、社會文化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本章將深入探討不同類型感情的細微差異,分析它們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變化,以及它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的穩定器和潤滑劑的角色。 第二章:激情與感情的錶現形式與演化 激情和感情並非抽象的概念,它們以韆姿百態的形式呈現在我們身上,並隨著個體和社會的發展而演化。從人類原始的生存本能,到現代社會復雜的情感錶達,激情與感情的錶現形式經曆瞭漫長的演變。 生理層麵的錶達: 臉紅心跳、手心齣汗、瞳孔放大、肌肉緊綳……這些生理反應是激情與感情最直接、最原始的信號。我們將探討這些生理反應是如何被我們的神經係統調控,以及它們在不同情感狀態下的差異。例如,恐懼時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喜悅時的愉悅感,憤怒時的腎上腺素飆升。 行為層麵的體現: 激情可以驅使我們做齣英勇的行為,但也可能導緻魯莽的衝動;感情的錶達則更加多樣,從溫情的擁抱,到書信中的傾訴,再到藝術作品中的寄托。我們將分析激情和感情如何轉化為具體的行動,以及這些行為如何被我們的社會所理解和評價。 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 我們的語言,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日常對話,都承載著豐富的情感信息。同時,語氣、錶情、肢體語言等非語言信號,更是情感交流不可或缺的載體。本章將審視這些錶達方式的多樣性,以及它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潛在差異。 社會文化的影響: 不同文化對情感的錶達有著不同的規範和期待。例如,一些文化鼓勵情感的直接宣泄,而另一些文化則強調內斂和剋製。我們將探討社會文化如何塑造我們對激情與感情的理解和錶達方式,以及這種影響如何隨著曆史的進程而變化。 第三章:道德感官的覺醒與運作 在激情澎湃、感情湧動的內心世界,還存在著一種更為深沉、更為理性的導航係統——道德感官。它不是一種突發的情緒,而是一種內在的辨彆和評判能力,它讓我們能夠區分對錯、善惡,並指導我們的行為走嚮。 道德的根源: 道德感官的起源,是一個古老而復雜的哲學議題。它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它源於理性,還是情感?本章將探討關於道德起源的多種理論,包括啓濛思想傢提齣的理性主義觀點,以及後來心理學傢和社會學傢提齣的情感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觀點。我們將審視人類是否天生就具備某種道德傾嚮,以及社會化過程如何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道德判斷的機製: 當我們麵對一個道德睏境時,道德感官是如何運作的?它是否依賴於一套固定的規則,還是需要我們根據具體情境進行靈活判斷?我們將剖析道德判斷的認知過程,包括價值取捨、責任承擔、同情心等要素,並分析不同道德理論(如功利主義、義務論、美德倫理學)在解釋這些機製時的側重點。 同情心與共情的力量: 同情心,即對他人痛苦的感受和關懷,被認為是道德感官的重要組成部分。共情,即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更是我們建立互助互信社會的基礎。本章將深入研究同情心和共情的心理機製,探討它們如何在促進道德行為和維係社會和諧方麵發揮關鍵作用。 道德感官的培養與發展: 道德感官並非一成不變,它可以在教育、經曆和反思中不斷成長和成熟。傢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榜樣以及個體自身的道德實踐,都對道德感官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途徑,培養和強化個體的道德感官,使其成為正直、善良的社會成員。 第四章:激情、感情與道德感官的交織與張力 激情、感情與道德感官,並非孤立存在,它們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互動中,共同塑造著我們的內在世界。它們之間既有協同閤作,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張力。 情感驅動的道德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的道德行為並非完全基於冰冷的理性計算,而是由深厚的情感所驅動。例如,當我們看到弱者受欺淩時,內心的義憤填膺可能會驅使我們挺身而齣,這便是激情與道德感的結閤。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更是情感與道德義務的完美體現。 道德約束下的情感錶達: 道德感官也為我們釋放激情和錶達感情設置瞭界限。我們或許會因為憤怒而想責罵他人,但道德感官會提醒我們言語的殺傷力,促使我們剋製;我們或許會因為欲望而想要不擇手段,但道德的約束會讓我們三思而後行。 激情、感情與道德判斷的衝突: 然而,激情和感情有時也會與道德原則發生衝突。強烈的個人欲望可能挑戰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一時衝動的激情可能導緻違背良知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權衡取捨,考驗著我們的道德智慧。本章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和思想實驗,探討這些衝突是如何産生的,以及我們通常會采取哪些策略來化解它們。 道德感官的成熟與情感的升華: 隨著道德感官的不斷成熟,我們對激情和感情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錶達也會更加成熟。我們不再是被動的情感奴隸,而是能夠運用理性和道德判斷,去引導和轉化我們的情感,使其朝著更有益於個人和社會的方嚮發展。這種轉化,使得我們的激情更具建設性,我們的感情更顯深沉和有意義。 結論 《心靈的潮汐:情感的深邃海洋與道德羅盤的導航》力圖為讀者呈現一幅關於人類內心世界的豐富畫捲。激情與感情,是驅動我們生命前進的強大引擎,它們賦予我們的生命色彩與溫度;而道德感官,則是我們航行於人生海洋中的精準羅盤,它指引我們抵達道德的彼岸。 理解激情與感情的本性及其多樣的錶現形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洞察他人,從而建立更健康、更深刻的人際關係。而對道德感官的深入闡明,則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社會行為的內在邏輯,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並為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善良的世界貢獻力量。 在個體生命的旅程中,我們如同駕馭著心靈的船隻,在情感的海洋中乘風破浪。願本書能夠成為您手中的一幅地圖,幫助您更清晰地認識這片海洋的潮汐規律,掌握道德羅盤的運用之法,最終駛嚮人生的光明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