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的政治時刻

海德格爾的政治時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小楓,陳少明 編,趙衛國 等 譯
圖書標籤:
  • 海德格爾
  • 政治哲學
  • 存在主義
  • 納粹主義
  • 德國思想史
  • 20世紀哲學
  • 政治理論
  • 曆史哲學
  • 現象學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夏齣版社
ISBN:9787508055343
版次:1
商品編碼:1017937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華夏文叢:西方經典與解釋書係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9-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3
字數:2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施羅弗 《存在與時間》中的政治暗示
  博爾特 海德格爾的秘密抵抗
  雷思溫 從“人麯”走嚮“神麯”
  張文江 《莊子·應帝王》析義
  趙貞信 “論語”一名之來曆與其解釋

內容簡介

  重拾中西方古典學問墜緒,不僅因為現代性問題迫使學問迴味古典智慧,更因為古典學問關乎亙古不移的人世問題。古學經典需要解釋,解釋是涵養精神的活動,也是思想取嚮的抉擇:寜可跟隨柏拉圖犯錯,也不與那夥人一起正確(西塞羅語)。舉凡疏證詮解中國古學經典,移譯西學整理舊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願與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尋迴精神的涵養,不負教書育人的人類亙古基業。

精彩書評

  哲人必然保持孤獨,因為他按照其本質而存在,……孤獨並非其所願。正是因為這樣,他必然一次又一次在關鍵時刻存在於此並毫不退讓,切不可如此膚淺,把他的孤獨誤解為對事物的一種退讓或任其自然。
  ——海德格爾

目錄

論題 海德格爾的政治時刻
2 《存在與時間》中的政治暗示
18 西方的存在論沒落
46 海德格爾“技藝”的悲劇性雙重束縛
64 海德格爾、政製和國傢社會主義
82 海德格爾的秘密抵抗
115 施米特和海德格爾論主權和管治

古典作品繹讀
137 《莊子-應帝王》析義
148 《帝製論》中的政治神學與至福觀
165 從“人麯”走嚮“神麯”

思想史發微
192 《使徒行傳》中的上帝國與“上帝之城”

舊文新刊
199 “諭捂”一名之來屋輿其解釋
242 王安石之融通儒、釋
272 德國大學的自我主張

評論
283 時間問題
291 迴應施羅弗的《(存在與時間)中的政治暗示》
299 評《民主:一種曆史》
308 《自然權利與曆史》關於盧梭注釋和索引更新

精彩書摘

  海德格爾親身經曆瞭文化的失落、社會的混亂和環境的破壞,所以他把技術現代性看作從高貴源頭長期沒落的可怕後果。然而,海德格爾對現代性的全盤否定,忽視瞭在現代性的陰暗麵及其不可否認的積極成就之間作齣區分。生活在二十世紀的人對這種陰暗麵已耳熟能詳,但現代性的高貴麵卻經常得不到足夠評價,海德格爾則完全忽視瞭這個方麵。
  現代性的高貴在於,把人們從物質貧乏、政治獨裁和宗教教條中解放齣來,從而努力培育個體人格的發展。正如康德、哈貝馬斯(Jtirgen Habermas)和更後來的威爾博(Ken wilber)指齣的那樣,這種成就隻能通過區分科學、倫理/政治和藝術的領域方可實現。這些領域在前現代文化中沒有分化,所有知識都必須和宗教權威聲稱的真理相一緻,這些權威是統治階級的閤法性基礎。個人經驗,包括藝術作品鑒賞,同樣必須與統治機構允許的判斷種類一緻。啓濛運動計劃區分三種不同領域的真理,以便;1)自由進行科學研究,無需教會乾涉;2)在自由理性的判斷基礎上製定政治決策和道德判斷,而不是基於鼓勵宗教衝突的任何教條主張;3)個體人格可以發展其特有的主體性模式,包括獨立於集體期望的品味判斷。

前言/序言






《海德格爾的政治時刻》 書名: 《海德格爾的政治時刻》 引言 在二十世紀的思想星空中,馬丁·海德格爾無疑是最為耀眼也最具爭議的星辰之一。他的哲學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對“存在”這一根本性問題進行瞭前所未有的挖掘,深刻地影響瞭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後結構主義等眾多哲學流派,對文學、藝術、宗教、心理學乃至科學本身都産生瞭巨大的啓發。然而,伴隨著其哲學成就的,是他那段與納粹主義糾纏不清的黑暗曆史,這使得他的思想至今仍籠罩在政治陰影之下,引發著無休止的辯論。 《海德格爾的政治時刻》並非一本簡單的哲學傳記,也不是對海德格爾哲學體係的全麵梳理。這本書的焦點,正如其名所示,是聚焦於海德格爾生命中那個決定性的“政治時刻”——他於1933年至1934年間擔任弗萊堡大學校長期間的言行,以及這段經曆如何與其早期的思想,特彆是《存在與時間》的成型和後續發展,發生著復雜而又深刻的關聯。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這段高潮迭起的時期,審視海德格爾的思想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的轉變與堅持,探究其政治立場背後的哲學根源,並反思這段經曆對理解其整體思想的意義。 第一部分:時代洪流與哲學暗流 本部分將首先勾勒齣二十世紀初德國所處的社會政治圖景。魏瑪共和國的動蕩不安,凡爾賽條約的屈辱,經濟危機帶來的民生凋敝,以及民族主義情緒的暗流湧動,共同構成瞭孕育納粹主義的溫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抉擇。一部分人選擇沉默,一部分人選擇流亡,而海德格爾,這位當時已嶄露頭角的青年哲學傢,卻選擇瞭投身於政治,甚至主動迎閤瞭崛起的納粹政權。 我們將考察海德格爾早期的思想萌芽,尤其關注《存在與時間》的問世。這本書以其對“此在”(Dasein)的獨特分析,對“日常性”、“焦慮”、“死亡”、“曆史性”等概念的深刻闡釋,為理解人的存在狀態提供瞭全新的視角。然而,也正是在這部奠基之作中,已經可以隱約窺見一些潛在的政治指嚮,例如對“本真性”(Eigentlichkeit)的追求,對“集體性”(Gemeinschaft)的呼喚,以及對“命運”(Schicksal)的強調。這些概念在抽象的哲學層麵或許顯得中性,但在特定的政治土壤中,卻容易被解讀為與民族主義、國傢主義的相契閤。 本部分還將迴顧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齣版前的教學和研究,分析其學術生涯的軌跡,以及他如何逐步成為哲學界的焦點人物。他的演講和著作,開始觸及德國的文化使命和民族命運,這些跡象預示著他對於政治現實的關注,並為他日後投身政治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權力巔峰與哲學跌落 本部分將重點聚焦於海德格爾在1933年擔任弗萊堡大學校長這段關鍵時期。我們將詳細梳理他在此期間發錶的 Rectoral Address(就職演說)及其後續的演講、公告和聲明。這些文本是理解海德格爾政治立場的直接證據,也是引發爭議的核心。 我們將深入分析海德格爾在就職演說中所宣揚的“德國大學的使命”,如何將學術研究與國傢意誌、民族命運緊密聯係起來。他所倡導的“領袖原則”(Führerprinzip)在大學管理中的體現,對學生們的號召,以及他對納粹政權意識形態的某種程度上的認同,都將成為本部分探討的重點。 本書將不迴避海德格爾在此期間的實際行動,例如對猶太教授的歧視性言論和行為(盡管他後來聲稱其言行並非真正齣自內心,但曆史的證據依然在那裏),以及他對納粹政策的配閤。我們將通過考察當時的報紙、檔案以及海德格爾本人的通信,盡可能還原這段曆史的真實麵貌。 同時,本部分也將嘗試理解海德格爾為何會做齣這樣的選擇。是純粹的政治投機?是思想的內在邏輯使然?還是對某種理想國度的憧憬?我們將從其哲學思想中尋找解釋的綫索,例如他對“民族”概念的理解,他對“曆史性”的強調,以及他對“決斷”(Entschlossenheit)的推崇。這些哲學概念在政治現實麵前,是否發生瞭變形或被濫用? 第三部分:思想的裂痕與遺産的重估 海德格爾在擔任校長一年後便辭去瞭職務,這標誌著他政治生涯的短暫頂點及其隨後的迅速墜落。然而,他與納粹的關聯並未因此終結。戰爭期間,他繼續留在德國,盡管其公開的政治活動有所減少,但其思想的某些方麵仍被認為與納粹意識形態具有某種聯係。 本部分將審視海德格爾在二戰期間及其戰後的思想變化。他是否反思過自己的政治錯誤?他是否對其與納粹的聯係進行過真誠的道歉?我們將考察他戰後的一些聲明和采訪,分析他試圖為自己辯護的論調,以及這些論調在道德和哲學層麵所麵臨的挑戰。 本書將著重探討海德格爾的政治時刻對其後續思想發展的影響。他的“後期思想”,例如對“語言”、“技術”、“啓示”等概念的深入探索,是否仍然受到早期政治經曆的陰影籠罩?我們是否能夠將他的哲學與其政治行為完全割裂開來,或者說,他的政治行為是否為理解其哲學提供瞭一種特殊的解讀視角? 最後,本部分將總結海德格爾的政治時刻所留下的遺産。他的思想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地的哲學傢、學者和思想傢,但其政治汙點也使得對其思想的接受變得復雜而矛盾。本書將呼籲一種審慎的態度,既要肯定海德格爾思想的哲學價值,也要正視其道德上的缺憾。理解海德格爾的政治時刻,並非為瞭將其徹底打倒或為之辯護,而是為瞭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一位偉大但同時又飽受爭議的哲學巨匠,以及思想與政治之間那永恒的、復雜的張力。 結語 《海德格爾的政治時刻》不是要為海德格爾正名,也不是要將其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這本書的目的是提供一個深入的、批判性的審視,通過聚焦於海德格爾生命中最具爭議的時期,來挑戰我們對哲學與政治關係、思想傢與社會責任的理解。海德格爾的政治時刻,是一個思想傢在時代洪流中的迷失與掙紮,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在現實政治中的扭麯與映照。閱讀這本書,將是一次對曆史、對哲學、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對“時間”和“在世”這兩個核心概念的闡述,猶如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現代性睏境的錶層。它沒有提供任何廉價的安慰或快速的療愈方案,相反,它要求讀者直麵自身存在的“懸浮”狀態。我特彆留意瞭作者處理曆史文獻的方式,他似乎總能從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裏,挖掘齣與當下最尖銳相關的隱秘綫索。閱讀的體驗是充滿張力的:一方麵是對其深刻洞察力的敬佩,另一方麵是對其文本的疏離感和抗拒感。這本書的結構極其復雜,章節之間的呼應和迴環往復,需要讀者具備極強的空間記憶力來構建全書的知識地圖。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它更像是一個思維的“催化劑”,在你閤上封麵的很長一段時間後,依然會在你的潛意識中持續發酵和作用,不斷地重塑你對世界的基本感知框架。

評分

這本書的論證邏輯之嚴密,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但同時也帶來瞭極大的閱讀阻力。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僅僅陳述觀點,而是要將每一步推導都建立在堅不可摧的形而上學基石之上。這使得全書的節奏顯得異常緩慢,仿佛在進行一場精密的手術,每一個切口、每一次下刀的時機都必須經過反復的斟酌。我尤其欣賞它對傳統哲學範式的解構方式,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直到觸及語言和概念的邊界,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框架。然而,這種嚴謹性也帶來瞭一個副作用:它讓文本顯得異常“乾燥”,幾乎沒有情感的流露或修辭的潤飾。我有時需要暫時放下書本,去散步,讓大腦休息一下,然後再迴來“硬碰硬”地去攻剋下一段充滿術語的段落。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學習一門全新的、語法極其復雜的古老語言,雖然枯燥,但一旦掌握瞭其內在的語法結構,便能窺見一扇通往不同理解世界的門。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老實說,是相當“德意誌式”的,厚重、內斂、充滿瞭對時間性和曆史性的執著。它不像某些當代著作那樣追求錶麵的易讀性或快速的結論,而是傾嚮於在文本的深處挖掘意義的根源。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探訪一座宏大而復雜的思想迷宮,你不知道齣口在哪裏,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走齣瞭正確的岔路。書中引用的文獻跨度極大,從古希臘的悲劇詩人到中世紀的神學傢,這種廣博的學識儲備令人肅然起敬。但與此同時,這種大量的引述有時也會讓人感到喘不過氣來,仿佛作者總是在提醒你,你所討論的一切都不過是漫長思想史中的一個微小片段。我必須承認,在某些段落,我隻能選擇“接受”作者的論斷,而不是完全“理解”其推導過程,這在哲學閱讀中是罕見的妥協,但也反映瞭作者思想的深度和挑戰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沉穩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初見便有一種壓迫感,仿佛直麵某個曆史的重量級議題。我花瞭很長時間纔真正翻開它,原因無他,實在是被那些哲學名詞給唬住瞭。剛開始讀,感覺就像是在啃一塊未經打磨的頑石,晦澀難懂,句子之間似乎總隔著一層厚厚的霧氣。尤其是涉及到“存在論”的那些章節,我不得不一遍遍地查閱背景資料,試圖拼湊齣作者想要描繪的那個世界圖景。這絕不是一本適閤閑暇時隨手翻閱的讀物,它要求的是全神貫注,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獻祭”。我記得有一次,為瞭理解其中一個核心概念的推演過程,我對著書頁坐瞭整整三個小時,期間隻做瞭一件事——呼吸和思考。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享受,不如說是一場艱苦的智力攀登,但一旦那些晦澀的詞句在你腦海中終於串聯起來時,那種豁然開朗的快感,又是任何通俗讀物所無法給予的。它成功地迫使我走齣我習慣的思維舒適區,去麵對那些我一直試圖迴避的、關於“此在”的根本性追問。

評分

從排版和裝幀來看,這本書顯然是麵嚮嚴肅學者的,而非大眾讀者。紙張的質地偏啞光,不易反光,這對於長時間閱讀來說是個貼心的設計,但書中的圖錶和引文標注卻顯得有些擁擠。更讓人頭疼的是,某些關鍵概念的定義在全書的不同部分被反復提及,但每一次的側重點又略有不同,這要求讀者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不能輕易地依賴記憶。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使用便利貼和熒光筆,試圖在密集的文字海洋中建立自己的導航係統。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現成的答案,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分析問題的“工具箱”,一套極具破壞性但又極其精準的工具。讀完它,你會發現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發生瞭一種微妙的、難以言喻的轉變,那些原本清晰的界限開始模糊,你開始對事物的“在場性”産生前所未有的敏感。

評分

好書,京東這次還沒讓我失望,發貨速度快。

評分

好書,京東這次還沒讓我失望,發貨速度快。

評分

非常滿意,五星

評分

好書,京東這次還沒讓我失望,發貨速度快。

評分

非常滿意,五星

評分

好書,京東這次還沒讓我失望,發貨速度快。

評分

好書,京東這次還沒讓我失望,發貨速度快。

評分

非常滿意,五星

評分

好書,京東這次還沒讓我失望,發貨速度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