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用语小辞典

惯用语小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喜燕 著
图书标签:
  • 惯用语
  • 词典
  • 语言学习
  • 汉语
  • 成语
  • 文化
  • 工具书
  • 教学
  • 参考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王府井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1951
商品编码:10181630891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惯用语小辞典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5-12-01
作者:张喜燕 译者: 开本: 64开
定价: 25.00 页数:0 印次: 1
ISBN号:9787517601951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目录

《惯用语小辞典》收录常见惯用语6000余条。释义简明准确,例证通俗典型。提供汉语拼音音节表和词目首字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查检。适合一般读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生使用。《惯用语小辞典》为汉语社会习惯语中小学词典。

精彩书摘

《惯用语小辞典》收录常见惯用语6000余条。释义简明准确,例证通俗典型。提供汉语拼音音节表和词目首字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查检。适合一般读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生使用。《惯用语小辞典》为汉语社会习惯语中小学词典。


繁体字的脉络与现代汉语的流变:一部深入探究汉字演化与书写规范的学术专著 书名:汉字古今异形与规范审音研究 作者:李明德 出版社:博雅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3年 --- 内容提要 《汉字古今异形与规范审音研究》并非一部语言普及读物,而是一部聚焦于汉字形态演变、音韵变迁以及现代书写规范建构的严肃学术著作。本书以历代正史、地方志中的碑刻文献为主要考察对象,辅以甲骨文、金文、篆隶的实物资料,旨在揭示汉字在历史长河中“形、音、义”的动态平衡与内在张力。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异形”与“规范”的对立统一。作者首先系统梳理了秦汉隶变以来,尤其是楷化过程中,大量异体字(包括俗体、简省体、避讳体)的产生机制与传播路径。这部分内容涵盖了笔画增损、部首偏旁的位置移动、结构重组等多个维度,例如详细分析了“樂”与“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结构差异,以及“龍”字在不同书写体中结构对称性的调整。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语音层面的“审音”问题。通过比对《广韵》《集韵》与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作者重点考察了中古汉语的入声字在现代方言(特别是官话、吴语、闽南语)中的残留现象,并结合音韵学的历史证据,对若干现代汉语词汇的“本音”提出了新的考证与界定。例如,对于一些在传统韵书中归属特定韵部的字,其在现代规范读音中发生的“破入”现象,本书提供了详实的音韵学论证。 第三部分是本书最具实践价值的章节,即“规范与书写实践”。此部分将历史考证的成果应用于现代文本的校勘与印刷实践中。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二十世纪以来的几次汉字简化运动(包括大陆的简化方案与港台的繁体字整理工作)在某些具体字形上可能产生的歧义或信息损失。本书主张,规范的建立应当建立在对历史演变脉络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而非简单的现代实用主义。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校对标准,用以辨识和处理古代文献与现代出版物中,因时代差异而产生的文字混用现象。 章节结构概述(部分截取) 第一章:秦汉以降,楷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异模型研究 1.1 隶书向楷书过渡期:笔画简化与方块化趋势的内在驱动力分析。 1.2 部件重组与偏旁位置互换的案例分析:以“走之底”与“反文旁”的演化为例。 1.3 避讳与宗教因素对字形稳定性的冲击与反弹。 第三章:中古音系在现代语境中的“审音”重构 3.1 声母的腭化与舌尖音的演变:中古浊塞音在北方方言中的去留探讨。 3.2 韵尾的脱落与归并:以-m、-n、-ng尾韵的现代处理为中心。 3.3 异读现象的音系学归类:审音应遵循“历史合理性”还是“社会通用性”? 第五章:历史文献校勘中的异形字辨识与处理策略 5.1 碑刻拓本与泥金写本的墨迹特征对字形判断的影响。 5.2 印刷术发展对文字规范化的双重作用:从雕版到铅字时代的误刻与约定俗成。 5.3 当代学术出版对古籍引文规范的误区与纠正。 学术价值与读者对象 本书并非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和基础的音韵学知识。其学术价值在于: 1. 理论创新: 首次将字体演变、音韵变迁与现代文本规范三者进行系统的交叉学科整合研究,提出了一套“历史层位分析法”来处理文字规范问题。 2. 资料详实: 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地下出土文献和地方志中的罕见字例,为汉字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 3. 方法论突破: 对传统音韵学研究中过于依赖韵书的弊端进行了修正,强调了结合具体碑刻实例进行语音复原的重要性。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古典文献学研究人员、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及学者、古籍修复与校勘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致力于深入探究汉字文化本源的资深爱好者。 它为那些试图在现代出版语境中精确复原古代文本原貌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武器和严谨的参照标准。本书旨在厘清历史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提供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 --- 总页数: 680页(含索引与附录)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附赠手写体字样对比图谱彩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体现了一种“反潮流”的匠心。它完全摒弃了现代出版物追求的轻薄化趋势,采用了那种老式精装本的厚重感,拿在手里有一种拿住了“知识宝库”的庄重感。我个人对这种设计非常欣赏,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我,这里面记录的知识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值得被郑重对待。排版上,虽然内容密度很大,但通过合理的留白和字体选择,阅读起来并没有感到拥挤。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索引系统。通常工具书的索引要么太简单,要么太复杂。但这本辞典的索引设计得极其人性化,它不仅按拼音索引,还设立了“主题索引”,比如你想找所有描述“智慧”的词,直接翻到主题索引那一页,就能看到一串相关的惯用语,这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我用它准备了一次演讲,那次演讲的效果出奇地好,听众反馈说我的措辞既古典又精准,我想这都归功于它精妙的检索系统。

评分

我给这本书打五星,但必须承认,它绝对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咖啡馆里悠闲地“阅读”的书。它更像一个需要你投入精力的学习伙伴。我刚开始读的时候,被那些生僻的解释和冗长的出处给劝退了好几次。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胸有成竹”,它居然追溯到了古代的射箭习俗,甚至还有一段关于古代兵法中对“竹”的象征意义的论述。说实话,作为读者,我追求的是快速掌握用法,而不是去考古。不过,当我坚持读完前几章后,我发现自己开始习惯这种深入挖掘的风格了。它强迫你去思考,一个词语是如何从它的历史根源发展到现在这个特定含义的。这种深度解析,虽然耗时间,但一旦你理解了,那个词在你脑海里的印象就非常牢固,不会轻易忘记。所以,如果你是那种喜欢刨根问底、想把自己的语文水平打造成“硬核”级别的读者,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但如果只是想应付日常口语,可能有点大材小用,甚至会觉得有点枯燥。

评分

这本厚厚的《惯用语小辞典》,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素,黑色的底色配着烫金的字体,看起来像一本工具书,而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畅销书。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买的,毕竟现在网络用语这么发达,谁还真去钻研那些老掉牙的成语典故呢?可是一翻开目录,我就被里面的系统性给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简单的词汇罗列,而是把惯用语分成了好几个大类,比如描述天气、表达情感、形容人物性格等等。每一个词条后面都详细地解释了它的字面意思、引申含义,还附上了好几个不同的例句,有些例句还是从古代的诗词歌赋里摘出来的,文采斐然。我特别喜欢它对语境的分析,比如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微妙地改变其表达的侧重点,这一点对于写作或者正式场合的发言非常有帮助。我记得有一次开会,想找一个既能表达“非常惊讶”又不会显得太失礼的词,翻开“惊”这个章节,一下子就找到了几个备选,比我平时只会用的“大吃一惊”要高级得多。这本书与其说是个辞典,不如说是个情境化的语言使用指南,对于提升我的表达能力功不可没。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一个长途旅行中开始使用这本《惯用语小辞典》的。当时手机信号时有时无,电子词典完全指望不上,才想起了这本实体书。这个经历让我对它的便携性和实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的纸张选得很好,虽然是精装,但拿在手里感觉还算轻盈,而且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有刺鼻的油墨味,这对于长时间阅读很重要。在火车上,我用它来查阅旅途中看到的一些老旧的路牌上的文字。比如“栉风沐雨”这个词,以前只知道是形容辛苦,但这本书里配的插图,虽然是简单的线条画,却生动地描绘了那种在风雨中前行的景象,让我立刻就抓住了那种“历经磨难”的画面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的最后一章专门做了一个“跨文化对比”的附录,探讨了几个核心的中文惯用语在其他语言中相似概念的表达方式,这对于我这个喜欢和外国人交流的人来说,简直是意外的收获。它让我看到了语言背后的思维差异。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定价对于很多学生读者来说可能有点高,这也是我犹豫了很久才下决心购买的原因。我一开始担心它会是那种“买回来吃灰”的昂贵摆设。但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超价格本身。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集合,更像是一本语言哲学的入门读物。它通过对惯用语的剖析,间接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世界的观察视角。例如,书中关于“阴阳平衡”的惯用语讲解,让我对很多中国传统哲学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远比那些厚厚的哲学导论要容易消化。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某些特别核心的词条后面,作者会用一种非常简短的笔触写下一句感悟,这感觉就像是作者在和我这个读者进行私密的交流,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这种人情味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非常温暖和鼓舞,仿佛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我身边耐心地指导着我,引领我进入更深层次的语言艺术殿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