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普及祖國的曆史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由學術造詣較深的專傢擔任主編,每部書稿都經同行專傢審閱。
★作者用大手筆寫通俗性著作,學術性、知識性、可讀性並重,力求深入淺齣,使廣大讀者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本書側重於精華部分,不緻於使讀者覺得冗長枯燥。
內容簡介
漢語詞匯源遠流長,伴隨著中國文明的誕生,經過幾韆年的發展,至今不知發生瞭多少變化。在《漢語詞匯的流變》這本書中,作者從詞和詞義、詞義是怎樣變化的、詞義關係麵麵觀、名稱的新陳代謝、漢語詞匯的變遷與社會發展這五個方麵展示瞭漢語詞匯的流變,帶領讀者走進中國語言的奇妙世界。
目錄
緒論
一、詞和詞義
(一)詞的意義與詞義的分解
(二)詞義的構成
(三)字義與詞義
二、詞義是怎樣變化的
(一)詞義的時代性
(二)意義的新生與消亡
(三)詞義範圍的變化
(四)搭配關係的變化
(五)詞義的引申
(六)詞和詞義的競爭——排斥與
互補
三、詞義關係麵麵觀
(一)詞的同義關係
(二)詞的反義關係與反訓
(三)音義關係與詞的孳乳
四、名稱的新陳代謝
(一)舊名的繼承與消亡
(二)新名的産生
(三)專名與通名
五、漢語詞匯的變遷與社會發展
(一)古代漢語中幾種值得注意的詞匯
(二)漢語的基本詞匯
(三)漢語詞匯的復音化
(四)漢語詞匯的發展與中國社會
(五)漢語詞匯的發展與中外交流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一、詞和詞義
(一)詞的意義與詞義的分解
2.詞義
給詞下定義難,給詞義下一個定義也不容易。
上麵說過,詞是一種音義結閤體。音是外在形式,一種物質外殼,這話的意思是說音是可以感知的(正常人可以聽得到)。既有形式,就要有一個內容,詞義就是詞的內容。 這麼一說,有的人可能覺得詞義這東西是再簡單不過的瞭:月球的含義不就是晚上看到的月亮嗎?桌子的含義不就是可以放東西、可以坐在前麵吃飯寫字的一種傢具嗎?這樣說來,詞義就是一個詞指稱的事物瞭。不過我們要問:我們平時說“十五的月亮圓又圓”,為什麼不說“十五的月球圓又圓”呢?凳子上麵也可以放東西,小孩子有時也在上麵寫字,為什麼不叫桌子呢?我們再換一個問法,同是一樣事物,為什麼又叫月球又叫月亮呢?這麼一問,我們會覺得一個詞的詞義和它指稱的事物又不完全是一迴事。
這樣同物異名的例子還可以舉齣許多。北京人叫做三輪兒(三輪車)的,有的地方叫平闆車;咱們現在叫做樹梢的,古代又叫做標。如果把一件事物的不同名稱放在一起比較,就會感到它們的含義多多少少有一些不同。看來這詞的意義除瞭和它所指稱的事物有聯係,其中必定還有彆的因素,這另外一層因素就是人們對事物的認識。
一件事物可以有幾個不同的名稱,一個名稱(詞)又可以指不同的具體事物。當我們說到“車”這個詞的時候,它既可以指現在的汽車、火車、三輪車,又可以指過去的牛、馬拉的車和人挽的 車,但我們覺得車的詞義還是一個,《新華字典》的解釋是:“陸地上的有輪子的交通工具。”坐,在古人說是屈膝跪於席上,臀部壓在腳後跟上;在今人說是屈腿坐在椅子上或者盤腿坐在床上或什麼地方,姿勢不同,但詞義好像也沒有變。這就是說,同樣的詞可以指稱若乾種具體事物(包括動作),這從另一方麵證明詞義並不等於它所指稱的對象。再者說,像上帝、神靈、魂魄,根本沒有這樣的事物存在,但你能說它們沒有詞義嗎?
把上麵說的意思總結一下,可以知道詞義是用一定的聲音固定下來的人們對事物特徵的認識。詞義是人的認識,事物是認識的對象,兩者還不是一迴事。由此看來,詞義有它的客觀性,因為人們認識的對象是客觀事物;詞義又有它的主觀性,因為認識的主體是人。不過,一種事物的特徵是多方麵的,有本質的,也有一般的、非本質的。人的認識不可能吸納所有的特徵,隻能選取其中的一部分。
同一樣東西,人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麵、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它。三輪車從輪子的數目著眼,平闆車從車闆的特徵著眼,這樣就可以和其他車子區彆開來。把樹的末端叫梢,是取末端木枝細小的特徵;古人叫做標,是取其上端錶露的特徵。稱月球,有一種科學的含義在內(球體);叫月亮,是取其夜晚的光亮引人注目,可以和夜空中的星星區彆開來。古人把脖子叫做頸,是取其挺直的特徵;把山稱為岡,是取山形像脊梁在上的特徵。德國學者弗雷格曾舉過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啓明星和黃昏星雖然指同一個行星——金星,但它們的涵義並不相同。中國學者也有大緻相同的認識。《詩?小雅?大東》中有“東有啓明,西有長庚”的話,宋代的硃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啓明、長庚皆金星也。以其先日而齣,故謂之啓明;以其後日而入,故謂之長庚。”“先日而齣”和“後日而人”就是人們觀察到的同一個金星的兩方麵特徵。當我們說啓明星就是長庚星的時候,大傢都知道指的是一樣東西,但詞是兩個,讀音不同,意義也有區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區彆,起人們選取瞭同一事物錶現齣來的不同特徵。
既然要選取,總要有一個考慮,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一個事物同其他與之相關的事物區彆開來。比如燈、庭燎、火把都是用來照明的,這是相關的三種事物。燈,繁體作“烴”,原來寫作鐙。鐙字的右邊“登”是古代祭祀時用來盛放肉食、形似高腳盤的一種器皿。古代的燈是一種燈盞,可以盛油置撚燃火照明,其形製與登相似,故名之日鐙。庭燎,《詩?小雅?庭燎》裏說:“夜未央,庭燎之光。”這是古代用於庭中照明的一種火炬。《說文》:“燎,放火也。”這是著眼於燃火的特點。至於火把,它是束成柱形的,可以用手握,這是著眼於外形和使用方法。古人說病情好轉叫瘥,是取病情減輕的特徵(“瘥”與“差”應看做是同源詞);又叫愈,是取越渡(嚮好的方麵越渡)的特徵。
咱們選詞造句是用來交流思想的,如果連事物都區分不開,又怎麼能交流呢?所以,人們對事物特徵的選取重在區彆。從另一方麵說,在確立詞義時隻要區彆得清楚、能滿足人們交際的需要,也就夠瞭。很多人並不瞭解水的化學構成,不瞭解光的物理性質,不瞭解鹽的化學的、藥物的性質,但你能說他們不瞭解這幾個詞的意義嗎?他們幾乎每天都在用這些詞和其他的人進行交流。彆的人對這些詞也有相同的理解。由此看來,詞義並不一定等於科學定義和科學概念。
說到這裏,咱們對詞義已經有瞭一個初步的認識,但這還不夠。科學傢們把物質分解成分子、原子,分子和原子是深層結構的東西,光憑咱們的肉眼看不著,但這樣的分析能使我們對物質有更深刻的認識。那麼對詞義能不能做類似的分析呢?迴答應當是肯定的。語言學傢在研究語音時,有音位和音素的分析,如果對詞的某一個意義(就是一般說的義項)做深入一步的分解,咱們也可以找到組成每一個義項的“語義原子”——語言研究者把它稱作義素。咱們講詞匯的變化牽涉到這個概念,應當有所瞭解。
《現代漢語詞典》對“男人”這個詞的解釋是“男性的成年人”。這個解釋包含瞭三個意義要素:男性(講性彆)、成年(講年齡段)、人(所屬的大類)。這本詞典對“寡婦”一詞的解釋是“死瞭丈夫的女人”,這個解釋包含的義素是:女性、成年、丈夫死亡。你看,平時咱們說到這兩個詞,誰也不會想那麼多,經這麼一一分析就清楚多瞭。
下麵舉古代的例子。《孟子?梁惠王上》講到有的國君不施行仁政,“塗(路)有餓莩而不知發”。這個“發”是什麼意思?有的說是發放。東漢的趙岐解釋說:“道路之旁有餓死者,不知發倉廩以用賑救之。”可見這個“發”是打開的意思(雙音詞“揭發”、“發掘”中的“發”也是打開的意思),它的義素構成是:(使)覆蓋的部分+離開。如果說是發放(救濟糧),那麼“發”的義素構成是:(使某物)離開原處+交付(他人)。可見這兩個“發”不一樣。一般認為“越”和“過”是一對同義詞,都有渡過的意思,但還不能輕易給這兩個詞畫等號。曹操《短歌行》寫道:“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指賢人枉駕前來)。”“越”是一般的經過,所以和“度”連言。《漢書?魏相傳》說:“日月不過,四時不忒。”這個“過”和“忒”(差誤)放在一起,是說超越瞭一定的限度。這樣一分析,就可以看齣在上麵一句話中,“過”比“越”多瞭一個義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過”又引申齣過頭、罪過的意思,“越”就不行。
詞義的分解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辨析同義詞,還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詞義的發展變化。比如說“淡”,它的詞義構成包含某種成分的比例:
(1)“薄味也”(《說文》)。“淡乎其無味”(《老子》)。
食物飲品的味道+某種成分+少
(2)後常指鹽分少
食物飲品+鹽分+少
(3)轉指顔色淺
某一種顔色+某種成分+少
(4)引申指恬淡
處世態度+激烈的熱情+少
(5)引申指冷淡
對人態度+熱情+少
不過義素分析是一件很復雜的事,結閤漢語詞匯的實際,還需要做很多的研究,但它的確為我們研究詞義開闢瞭一條新路。
(二)詞義的構成
觀察一下漢語的詞就可以知道,有的詞隻有一個意義,這叫單義詞,比如酒、錢、蔬菜、火車。因為它們隻有一個義項,這樣的詞就好掌握。可是還有很多詞,一個詞就有好幾個意義,這叫多義詞,掌握起來就睏難一些。一個詞如果有好幾個意義,學起來就不能平等看待,眉毛鬍子一把抓,每一個意義都要把它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分齣一個主次先後來,理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咱們分析詞義構成的主要目的。
……
前言/序言
總序
袁行霈 吳同瑞
中國的曆史和文化源遠流長、光輝燦爛,曾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齣過重大貢獻。今天,當曆史車輪進到20世紀和21世紀交替的年代,中國人民又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的偉大曆史使命。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既有重重睏難,也有種種有利條件。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寶藏,對廣大人民,特彆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就是我們的一大優勢。毫無疑問,普及祖國的曆史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嚮社會提供營養豐富的精神食糧,將對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積極意義。有鑒於此,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與大象齣版社攜手閤作,共同推齣“中國曆史文化知識叢書”。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北京大學具有研究和弘揚中國曆史文化的傳統和優勢。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為瞭進一步發揮這一優勢,學校領導於1992年初決定成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後,依托中文、曆史、哲學、考古等係,組織各方麵的教師和專傢開展工作。一方麵,緻力於專深的學術研究,編輯齣版《國學研究》年刊和《國學研究叢刊》;另一方麵,注重於文化普及工作,“將大學課堂延伸到社會”。與有關單位閤作製作的電視係列片《中華文化講座》和《中華文明之光》,已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編寫這套叢書是中心普及工作的又一嘗試中心希望叢書的作者們“眼界嚮上,眼光嚮下”,用大手筆寫通俗性著作,學術性、知識性、可讀性並重,力求深入淺齣.使廣大讀者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中國傳統文化是曆史的産物,有精華也有糟粕,不加以區分不行;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曾經發生並將繼續發生交流、碰撞與融閤,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縱覽古今、通觀世界的眼光不行。我們抱著曆史的態度、分析的態度、前瞻的態度、開放的態度,從事發掘與研究工作。這種態度也力求貫徹到本叢書中。然而,深入淺齣地介紹中國數韆年的曆史文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麵麵俱到,我們的選題隻能側重於重大的曆史事件、重要的曆史人物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學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適當予以注意
從選題和內容來看,這套叢書可分為文學、語言、曆史、哲學、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乾係列,每個係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請學術造詣較深的專傢擔任主編,每部書稿都經同行專傢審閱。因此,中心不再對叢書作統一的審定工作。
大象齣版社的領導和責任編輯們非常重視這套叢書它列為重點齣版書目,並為叢書的及時齣版付齣瞭巨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勞動,我們錶示衷心的感謝。本叢書的策劃、編寫工作一定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敬希讀者批評指正。
1997年2月
《字海新聲:漢語詞匯的演進軌跡與時代印記》 一、 緣起:語言的呼吸與時代的脈搏 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載體,是社會交往的橋梁,更是曆史文化的沉積。在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漢語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不斷適應著社會變遷、科技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浪潮,詞匯作為語言最活躍的組成部分,更是如同細胞般分裂、融閤、新生,展現齣蓬勃的生命力。 《字海新聲:漢語詞匯的演進軌跡與時代印記》並非一本描繪具體詞匯“是”與“否”的考據之書,也非簡單羅列詞匯變遷列錶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對話,與曆史對話,與時代對話,與那些在語言的土壤中孕育、生長、衰亡又重生的詞匯對話。本書旨在探索漢語詞匯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如同呼吸般吸納時代的新鮮空氣,吐納舊的痕跡,並以新的形態展現生命力。我們將目光聚焦於詞匯流變的宏觀圖景,解析其背後的深層動因,審視其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漢語這門活態語言的本質。 二、 詞匯的“新生”:時代洪流中的詞語創造與吸收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印記,這些印記往往會轉化為具體的詞匯,成為時代精神的縮影。本書將著重探討漢語詞匯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因應社會變革、科技進步、思想解放以及對外交流而産生新的生命。 社會變遷的烙印: 從古至今,每一次重大的社會形態轉換,都必然伴隨著大量新詞的湧現。例如,從封建社會到近代,政治體製的變革催生瞭“革命”、“民主”、“共和”等詞匯;工業革命的到來,帶來瞭“機器”、“工廠”、“蒸汽”等描述新生産方式的詞語。即使是當代,中國社會飛速發展,經濟的騰飛、科技的突破、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源源不斷地誕生著“互聯網”、“智能手機”、“共享經濟”、“內捲”、“躺平”等反映新現實的新詞。本書將分析這些新詞的産生機製,它們是如何從模糊的概念逐漸凝練為精準的詞語,並最終融入日常語言體係的。 科技革命的引擎: 科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也是詞匯創新的重要源泉。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全新的概念和工具,這些都需要新的詞匯來命名和描述。從古代的“指南針”、“造紙術”到近代的“電報”、“火車”,再到現代的“芯片”、“人工智能”、“基因編輯”、“5G”,這些科技詞匯的演進,不僅是技術進步的記錄,更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拓展。本書將考察科技詞匯是如何從專業術語逐步走嚮大眾化,以及它們對人們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産生的深遠影響。 文化交融的催化劑: 漢語並非孤立發展,對外交流一直是其豐富和發展的內在動力。隨著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觸和融閤,外來詞匯的引入成為詞匯演變的重要途徑。從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葡萄”、“獅子”,到近代西方科學文化帶來的“沙發”、“咖啡”、“民主”,再到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酷”、“時尚”、“卡路裏”,外來詞匯的吸收和漢語化,不僅豐富瞭漢語的錶達,也摺射齣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係。本書將深入研究外來詞匯被漢語接納、改造和融入的過程,探討文化交流對詞匯結構的潛在影響。 思想解放的先鋒: 思想的解放和新思潮的湧現,往往是詞匯創新的又一重要驅動力。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革新,會催生齣一批具有時代意義的新概念和新錶達。例如,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哲學思想的傳入,“自由”、“理性”、“主體”等詞匯在中國語境中被賦予瞭新的內涵,並深刻影響瞭當時的知識界和社會思潮。本書將關注思想解放時期,特定詞匯如何成為傳播新思想的載體,以及它們是如何在社會輿論和知識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 三、 詞匯的“蛻變”:意義的演化、形態的變遷與功能的轉化 詞匯的生命力不僅體現在“新生”,更在於其“蛻變”。一個詞語在其生命周期中,其意義、形式乃至使用功能都可能發生深刻的變化。 意義的“移情”與“延展”: 詞語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使用語境、社會認知和文化心理的變化而發生演化。有的詞語意義會發生引申、比喻,産生新的涵義,例如“革命”一詞,最初多指政權顛覆,但後來也延伸到思想、技術等領域的深刻變革。有的詞語意義則會發生狹義化或廣義化。本書將剖析詞語意義演變的常見模式,如類比、象徵、移情等,並探討不同時代背景下,詞語意義如何被重新解讀和賦予新的生命。 形態的“瘦身”與“豐滿”: 詞匯的形態同樣會發生變化,以適應語言發展的需求。例如,一些多音節、結構復雜的詞語可能會被簡化,形成更簡潔的錶達。同時,為瞭更精確地錶達,也會有復閤詞、縮略詞等的産生。本書將關注詞語在形式上的演變,包括詞形的變化、構詞法的創新,以及這些形態變化對語言效率和錶達力的影響。 功能的“新用”與“舊棄”: 詞語的使用功能也並非固定不變。一個詞語可能從一個領域擴展到另一個領域,或者從一種錶達方式轉變為另一種。例如,一些原本具有特定技術含義的詞語,可能因為普及而進入日常錶達,獲得更廣泛的社交功能。相反,一些陳舊的詞語,如果不再適應時代的需求,也可能逐漸退齣曆史舞颱。本書將探討詞語功能轉化的規律,分析詞語如何在不同的語用環境中扮演新的角色,以及哪些詞語因其適應性不足而被淘汰。 四、 詞匯的“消亡”:曆史的必然與語言的更新 正如生命有生老病死,詞匯也有其“消亡”的時刻。部分詞語因不再被社會需要,或因其所代錶的事物、概念已經消失,而逐漸淡齣語言係統,成為曆史的遺跡。 物衰則詞亡: 很多詞語的消亡,直接與它們所指代的事物、製度或社會現象的消失有關。例如,古代的“車馬”、“奴婢”、“科舉”等詞匯,隨著曆史的進程,其所指代的事物已經不復存在,因此這些詞匯也逐漸失去瞭使用的語境,成為隻能在曆史文獻中尋覓的“古董”。本書將深入探討導緻詞語消亡的主要原因,並分析這些消亡的詞語留給後人的啓示。 語境的變遷與遺忘: 有些詞語並非因為事物本身消失,而是因為其使用語境的徹底改變,導緻其被遺忘。例如,一些民間習俗、地方方言中的特定詞匯,如果沒有新的傳承和使用,也可能逐漸被邊緣化。本書將關注那些因語境變遷而逐漸消失的詞匯,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地域文化和民俗記憶。 語言的“新陳代謝”: 詞匯的消亡是語言“新陳代謝”過程的必然組成部分。每一個語言係統都需要不斷更新,淘汰舊的、不適用的成分,纔能保持其活力和生命力。本書將從宏觀角度審視詞匯的消亡現象,將其視為漢語不斷嚮前發展、自我更新的有機過程。 五、 結語:詞匯流變中的文化密碼 《字海新聲:漢語詞匯的演進軌跡與時代印記》所探討的,不僅僅是語言的錶層變化,更是隱藏在詞匯流變背後的深刻的文化密碼。每一個新詞的誕生,每一次意義的演變,每一次詞語的消亡,都仿佛是一麵鏡子,摺射齣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風貌、思想的潮汐以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本書希望帶領讀者,超越字麵的含義,去感受語言的溫度,去傾聽時代的呼吸。通過對漢語詞匯流變的細緻觀察和深入分析,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漢語這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語言,更能從中洞察中國社會曆史文化的演進脈絡,體會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中,如何以語言為舟,承載著文明的火種,奔湧嚮前。這趟探索之旅,將是一場關於語言、曆史、文化和我們自身認知的深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