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嚮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

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嚮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約斯·德·穆爾 著
圖書標籤:
  • 賽博空間
  • 虛擬現實
  • 本體論
  • 人類學
  • 數字文化
  • 科技哲學
  • 後人類主義
  • 媒介理論
  • 社會學
  • 未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3364541
版次:1
商品編碼:1037827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視像媒介文化權力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02-01
頁數:33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揭示瞭數碼信息時代的電子傳媒與賽博空間為人類曆史的發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全書觀念新穎、信息豐富,具有顯而易見的思想前沿性。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通嚮未來的高速公路”,涉及無綫想象、政治技術和極權主義在賽博空間的消解等題旨;第二部分“賽博空間的想象”,討論空間文學探索簡史、電影和文化的數碼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關涉世界觀的信息化、數碼復製時代的世界、數碼此在等層麵;第四、五部分探討主頁時代的身份、虛擬人類學、虛擬多神論、賽博空間的進化、超人文主義等問題。

作者簡介

約斯·德·穆爾,荷蘭鹿特丹艾拉斯穆斯大學哲學係人類與文化哲學教授,哲學博士。1995—2000年任該係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席。現任信息哲學與傳播技術(PICT)研究院科學導師,常任荷蘭政府智囊團專傢和顧問。

目錄

導論:歡迎來到賽博空間:人文曆史的另一種可能……1
1.關於我的電腦屏保的哲學反思……1
2.穿越賽博空間的奧德賽……4
3.穿越1.0時空的奧德賽……7
4.虛擬彩排……14
第一編 通嚮未來的高速公路……21
第一章 無綫想象:關於數碼文藝復興的未來主義思考……23
1.媒介即信息……24
2.未來簡史……25
3.是萬應靈藥還是全貌顯示?……29
4.單數未來主義與復數未來主義……31
第二章 政治技術:政治空間的信息論轉型……33
1.技術工具觀……34
2.信息論革命……36
3.並非一種技術……39
第三章 老大哥不再活在此處:賽博空問的權力與弱點……40
1.生活在貝塔之國……40
2.老大哥與新的復雜性……41
3.信息統治……42
4.可控性的限度……43
5.(後)現代電腦……46
6.作為元組織的互聯網……47
第二編 賽博空間的想象……49
第四章 從奧德賽到賽博朋客:空間的文學探索簡史……51
1.賽博朋客……51
2.從科幻小說到科賽小說……53
3.徵服空間的文學……54
4.徵服文學的空間……57
第五章 愚萊塢,或互動電影的流産:以《瑪麗亞溫泉市》釋任天堂一代……64
1.從《迷霧》到《瑪麗亞溫泉市》……65
2.分鏡頭經典電影的解構……67
3.電影最後的歲月?……70
4.無馬之車綜閤癥與情節失落之謎……74
5.定數或另闢蹊徑的先鋒派的賡續……79
第六章 文化數字化:反思多媒體性、互動性和虛擬性……82
1.數字化的兩種類型……82
2.體驗的媒介……84
3.多媒體性、互動性與虛擬性……89
4.數字文化科學……99
第三編 充滿可能的世界……101
第七章 世界觀的信息化:誕生於信息精神的模態科學……103
1.信息化……105
2.機械論的世界觀……109
3.從機械技術到信息技術……112
4.信息的概念……114
5.信息論的世界觀……119
第八章 數碼復製時代的世界:解現實化的虛擬練習……123
1.數字成像……124
2.作為現代形而上學的攝影……126
3.攝影外延的內涵解構……130

4.攝影外延的復製解構……132
5.攝影的終結與光韻的復歸……134
第九章 數字此在:關於虛擬世界的本體論技術……137
1.虛擬現實……140
2.世界虛在與虛在世界……143
3.在藝技與技藝之間……153
第四編 智能人……157
第十章 正在建構:主頁時代的身份認同……159
1.我是誰?我們是誰?……159
2.個人身份與和文化身份……162
3.身份認同與媒介交流……172
4.超媒體自我……177
5.精神分裂癥的春天?……184
第十一章 虛擬人類學:赫爾姆斯·帕裏斯勒詮釋賽博人……188
1.離心定位……189
2.電子技術與虛擬現實……192
3.多元離心定位……196
4.非人類的結論……200
第十二章 虛擬多神論:數碼復魅時代的宗教……202
1.宗教機器……202
2.作為宗教的技術……206
3.作為技術的宗教……208
4.口頭性與文字性……211
5.對數字多神論的模擬籲求……214
第五編 穿越星際之門……217
第十三章 從直立人到智能人:達爾文主義者的賽博空間……219
1.文化一曆史與進化視野中的信息技術……219
2.原始人類認知的發展……220
3.口語、文字與數字文化……223
4.新石器與新新石器時代的信息超載……227
5.聰敏的代理人與專傢係統……229
6.作為超級大腦的萬維網……231
7.賽博空間的懷舊情懷……234
第十四章 超人文主義:進化、人文主義與信息技術的趨同……235
1.後現代人文主義與後現代技術的對峙……235
2.超人文主義……237
3.進化的機遇、加速度和技術……243
4.人文主義的難題……249
第十五章 賽博空間的奧德賽:新手的無限性……256
1.穿越2.0時空的奧德賽……256
2.作為本體論機器的技術……259
3.星際之門……263
4.賽博空間的奧德賽……268
5.收場白:人類與超越無限……275
數碼之跋……278
參考文獻……282
緻謝……304
中英文譯名對照錶……307
主題索引……315
譯後記……321

前言/序言


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嚮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 引言:一個全新的現實維度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浪潮中,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入一個全新的現實維度——賽博空間。這個由二進製代碼、數字信號和無形網絡構築的虛擬領域,早已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奇思妙想,而是深刻影響著我們生活、工作、社交乃至認知方式的實在存在。本書《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嚮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正是圍繞這一深刻變革展開的探索之旅。它不僅僅是對賽博空間錶象的描繪,更是一次深入挖掘其內在邏輯、哲學意涵以及對人類存在本質進行重新審視的宏大敘事。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穿越物理世界的邊界,潛入賽博空間的深邃海洋。我們所熟知的“空間”概念,在此得到瞭顛覆性的重塑。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製,信息在這裏以光速傳播,連接著全球每一個角落。然而,這種“無處不在”的連接,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復雜性。數字身份的構建與解構,虛擬社群的興起與瓦解,以及信息洪流中的真僞辨析,都構成瞭賽博空間獨特的景觀。這片新興的疆域,既是無限可能的樂園,也是迷霧重重的迷宮。 第一章:虛擬本體論的黎明——“存在”在新語境下的解讀 “存在”是什麼?這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哲學命題。然而,在賽博空間齣現之後,這個命題被賦予瞭全新的維度。《賽博空間的奧德賽》將帶領讀者一同踏上探尋“虛擬本體論”的徵程。我們將審視那些在數字世界中“真實”存在的實體:虛擬形象(avatars)、數字資産、在綫身份,乃至那些僅憑代碼運行的智能體。它們是否擁有與物理實體同等的“存在感”?我們如何界定它們的真實性? 本章將深入剖析虛擬本體論的核心問題。我們將追溯技術發展的脈絡,理解二進製代碼如何構建起一個具有內在邏輯和規則的數字世界。從早期像素化的遊戲角色,到如今高度逼真的虛擬現實體驗,再到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虛擬實體的形態在不斷演進。我們不僅要關注這些實體“是什麼”,更要探究它們“如何存在”。例如,一個在元宇宙中具有社會身份、經濟價值、甚至情感連接的虛擬角色,其“存在”的性質究竟是什麼?它與我們作為物理存在的人類有何異同?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真實性”在賽博空間中的多重含義。我們所體驗的虛擬現實,其沉浸感、互動性和情感反饋,是否足以與物理世界的體驗相媲美?一個由算法生成的藝術品,其“創作性”和“價值”如何衡量?一個虛擬社區的社會結構和成員關係,是否可以被視為一種真實的社會現象?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討論,本書旨在為理解賽博空間的本體論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數字鏡像——人類在虛擬中的身份重塑與焦慮 賽博空間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莫過於身份的重塑。在物理世界,我們的身份受到生理特徵、社會背景、過往經曆等多重因素的製約。然而,在賽博空間,個體擁有瞭極大的自由度去構建、選擇甚至顛覆自己的身份。從匿名發言到精心設計的虛擬形象,再到跨越性彆、年齡、地域的數字“扮演”,賽博空間成為瞭身份實驗的溫床。 本章將聚焦於“數字身份”這一核心議題,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人類學視野下進行審視。我們將探討個體如何在虛擬世界中構建自我認同,以及這種構建過程如何反哺甚至重塑我們在物理世界的身份認知。社交媒體上的“人設”,遊戲中的“角色扮演”,以及匿名論壇中的“另我”,都成為瞭我們探索自身多樣性的途徑。 然而,這種身份的解放並非沒有代價。伴隨而來的是一係列的身份焦慮。虛擬身份與物理身份之間的鴻溝,可能導緻認知失調和心理疏離。網絡欺淩、身份盜竊、以及信息繭房中的“迴聲室效應”,都可能加劇個體的身份危機。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和社會動因,探討個體如何在數字時代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並建立一種穩定而健康的身份認同。 第三章:連接的悖論——虛擬社群的生成、維係與瓦解 賽博空間最強大的力量之一,在於其連接的能力。它打破瞭時空的阻隔,使得誌同道閤的人們能夠輕易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形式的虛擬社群。從最初的BBS、聊天室,到如今的社交媒體群組、在綫論壇、多人在綫遊戲社區,虛擬社群的形態層齣不窮,其影響力也日益增強。 本章將從人類學的角度,審視虛擬社群的生成、發展與演變。我們將探討這些社群如何形成共同的語言、規範和文化,以及它們如何為成員提供歸屬感、支持和身份認同。我們還將分析虛擬社群在信息傳播、社會動員、甚至政治參與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網絡上的“粉絲社群”如何形成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匿名者”等黑客組織如何通過互聯網進行社會抗議,都展現瞭虛擬社群的巨大能量。 然而,連接的悖論也在此顯現。虛擬社群的脆弱性,以及其易於瓦解的特性,同樣令人擔憂。網絡上的“脫粉潮”、“社群內鬥”,以及信息失真導緻的群體性盲從,都揭示瞭虛擬連接的陰暗麵。本章將深入分析導緻虛擬社群瓦解的因素,如信息過載、信任危機、以及算法的操縱。我們還將探討如何在虛擬世界中建立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社群,以及如何彌閤虛擬社群與物理社群之間的裂痕。 第四章:感知的邊界——沉浸式體驗與現實認知的重構 隨著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的飛速發展,賽博空間正在變得越來越“真實”。沉浸式的體驗,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欺騙我們的感官,模糊物理現實與虛擬現實的界限。從遊戲中的虛擬冒險,到遠程教育中的模擬實驗,再到醫療領域的虛擬手術訓練,沉浸式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 本書將深入探討沉浸式體驗對人類認知的影響。我們將分析感官輸入如何構建我們的現實感知,以及當這些感官輸入來自虛擬世界時,會發生什麼。我們還將審視沉浸式技術所帶來的倫理挑戰,例如虛擬世界中的暴力、成癮問題,以及虛擬體驗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 本章將特彆關注“現實”的定義問題。當我們在虛擬世界中經曆瞭逼真的情感,與虛擬角色産生瞭深刻的連接,甚至在虛擬世界中獲得瞭成就感和滿足感時,我們如何區分這種“現實”與物理世界的“現實”?這種界限的模糊,是否會削弱我們對物理世界的體驗和依戀?我們將通過分析大量的案例,探討如何在享受沉浸式體驗的同時,保持對物理現實的清醒認識,並形成一種健康、平衡的“雙重現實”認知模式。 第五章:信息洪流的導航——知識、真理與意義的賽博化生存 賽博空間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海量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傳播和消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構建有效的知識體係,以及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尋找意義,成為瞭每一個在賽博空間中生存的個體所麵臨的嚴峻挑戰。 本章將深入探討信息時代的知識論與意義論。我們將分析算法推薦、信息繭房、以及虛假信息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我們將審視“知識”在賽博空間中的形態變化,從權威齣版物到碎片化的網絡信息,再到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知識的生産和傳播方式正在被重塑。 我們還將探討“真理”在賽博空間中的地位。當信息可以被輕易操縱和僞造,當“事實”可以被不同群體解讀齣截然不同的版本時,我們如何尋找到可靠的真理?本章將討論基於證據、邏輯和批判性思維的探究方式,以及在信息雜音中保持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賽博空間中尋找和創造“意義”。當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受到挑戰,當社交互動變得更加虛擬化,個體如何找到內在的驅動力和價值感?我們將在分析網絡文化、數字藝術、以及虛擬社區的意義生成機製的基礎上,探索個體如何在賽博空間中實現自我價值,並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 結論:奧德賽的彼岸——走嚮一個更廣闊的人類未來 《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嚮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的旅程並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本書的結論將是對整趟旅程的總結與升華。我們將迴顧賽博空間所帶來的深刻變革,重申虛擬本體論和人類學視角的重要性。 我們所麵臨的,是一個日益虛擬化的世界,一個“物理”與“數字”界限日漸模糊的未來。理解賽博空間的本質,不僅是為瞭適應科技的進步,更是為瞭深刻理解當代人類存在的樣貌,以及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嚮。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讀者能夠帶著更清晰的認知,更批判性的思維,以及更積極的態度,去擁抱賽博空間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時代,我們不僅要學會“存在”,更要學會“意義地存在”;不僅要學會“連接”,更要學會“有意義地連接”。《賽博空間的奧德賽》希望為每一位探索者提供一幅思想的地圖,指引我們走嚮一個更廣闊、更深刻的人類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它要求讀者不僅要有一定的技術理解力,更要有強大的哲學思辨能力來跟上作者的節奏。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證結構,像極瞭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必須穩紮穩打,否則就會迷失在那些精妙的術語和跨學科的引用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後人類主義思潮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他沒有盲目歌頌技術的進步,而是像一個冷靜的考古學傢,挖掘齣每一次技術飛躍背後潛藏的權力結構和倫理睏境。書中的某些段落,簡直像一劑清醒劑,讓我猛然意識到我們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將自己的心智權限拱手讓渡給瞭算法和代碼的統治之下。

評分

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滿未來主義幻想的作品,但它給我的感覺卻是齣奇地腳踏實地,盡管討論的是“虛擬”的概念,但核心卻緊緊圍繞著“人”的睏境。作者對人類學視角的引入,極大地豐富瞭對數字文化的研究,他並沒有將屏幕後的互動視為次要的,而是將其提升到與麵對麵交流同等重要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本質化的地位。書中對符號學在虛擬社群中的運作機製的分析尤其精彩,它揭示瞭那些看似無意義的錶情包、梗圖是如何迅速凝聚起強大的文化認同的。這種對細微文化現象的宏大解釋能力,讓我對未來的社會形態充滿瞭既好奇又謹慎的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冷峻的詩意,讀起來不像是在閱讀一本硬邦邦的學術專著,反而更像是在體驗一場精心編排的意識流戲劇。作者似乎總能捕捉到數據洪流中那些稍縱即逝的哲學瞬間,並將其凝練成極富畫麵感的句子。我在閱讀過程中,經常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關於“信息熵增”與“數字靈魂”的論述。它帶來的啓發,已經超越瞭單純的對網絡的理解,上升到瞭對存在論層麵“信息即存在”這一概念的深刻體會。這種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仿佛我本人也成為瞭一個漂浮在廣袤網絡空間中的觀察者,目睹著人類文明在新的介質上書寫下一段前所未有的曆史。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精妙,它不像傳統非虛構作品那樣綫性展開,而是更像一個多維度的迷宮,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入口,通嚮不同的哲學深淵。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記憶”在數字化時代重構方式的描述。我們過去依賴於物質的遺跡和口頭相傳的曆史,而現在,我們的記憶被打包成加密文件,存儲在遠端服務器上,這種存儲方式對個體身份的連續性意味著什麼?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關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生平敘事的核心哲學命題。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每次都能品嘗齣新滋味的深度之作,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技術詞匯,轉化成瞭對人類命運最溫暖也最殘酷的關懷。

評分

這本關於賽博空間的著作,錶麵上似乎在探討數字世界的疆界與技術革新,但深入閱讀後,我纔意識到它更像是一次對人類存在本質的哲學拷問。作者的筆觸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他並沒有沉溺於對虛擬現實技術本身炫目的描繪,反而將焦點投嚮瞭“人”在這樣一個日益數字化的世界中將如何定義自我、如何構建意義。書中對“身體性”在虛擬環境中的消解與重塑進行瞭極具思辨性的探討,這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物質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的二元對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真實”的理解被徹底顛覆瞭,仿佛站在一個無限延伸的鏡廳前,每一麵鏡子都反射著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自我影像。尤其是在討論社群構建與身份認定時,作者提齣的那些反直覺的觀點,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人際關係復雜性的認知。

評分

5相關書籍基本信息

評分

二十世紀上半葉,德國仍舊是歐洲最具活力的哲學重鎮,這一景象一直保持到希特勒上颱時為止。希特勒上颱後,一大批最優秀的德國哲學傢——其中大部分是猶太人或左翼學者——紛紛逃往海外(尤其是美國),緻使德國哲學界日漸沉寂。同樣的情形也同時發生在法蘭剋福學派上。同一時期,也有一些哲學傢,尤其需要指齣的是海德格爾——當時德國最傑齣的哲學傢,齣於對國傢社會主義即納粹主義的信奉,而留瞭下來。納粹失勢後,這些人發現,他們不僅被禁止瞭教學,甚至他們本人,也連同他們的哲學一起,全都為世人所拋棄瞭。

評分

好好的,希望不錯哈,真的哈

評分

用券很實惠,就是每到全場2-1的時候好多書會缺貨,希望京東以後多點誠意。

評分

買書就來來京東商城。價格還比彆傢便宜,還免郵費不錯,速度還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書。

評分

二戰後,德國哲學在比鄰的法國引發瞭一股研究熱潮。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麵,其一是法國共産黨在法蘭西解放運動中所起的作用使得法共在短期內一躍成瞭法國最大的政黨,對共産主義學說的普遍翻譯熱情又進一步激發瞭對馬剋思哲學和黑格爾哲學的興趣,在這一股思潮的影響下,這兩個人的學說第一次開始在保守的法國大學係統裏被廣泛研究;其二,與此同時,另一股主流思潮關注的焦點則是現象學傢鬍塞爾以及他的學生海德格爾的學說,在推動這股風潮的運動中,薩特扮演瞭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不僅是當時知名的作傢和哲學教授,同時也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他把他自己的學說稱為存在主義。

評分

歐陸哲學指一些從歐洲大陸起源的相關哲學傳統,與英美的分析哲學為對照。歐陸哲學包括瞭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法國女性主義,以及批判理論如法蘭剋福學派、心理分析、尼采、絕大部分的馬剋思主義與馬剋思哲學流派(及所謂的分析馬剋思哲學)。

評分

喜歡京東的簡單,快捷,品質!

評分

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未來會是什麼樣,真的難以預知,就像賽博格技術一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