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研究

唐代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月君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
  • 京畿地区
  • 治安管理
  • 社会史
  • 政治史
  • 唐朝
  • 地方治理
  • 都城史
  • 刑法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58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44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唐代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研究》是一部系统论述唐代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的重要成果。作者在全面吸取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传世典籍为基本依据,主要从中央和地方管理层面及刑名等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唐朝政府加强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的方式方法。在中央层面,主要研究金吾卫、巡使和街使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在地方层面,主要研究京兆府(尹)、县令和县尉对京畿地区的治安管理;在刑名方面,主要论述犯罪频率较高的盗贼、妖言惑众、私有兵器等刑名的司法治安管理。

内容简介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而要维持这种鼎盛的局面,离不开强有力的治安管理。相对于其他地方的管理而言,加强对长安城的治安管理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从维护地方的安定团结到实现天下大治的过程中,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术界现有对唐代京畿地区社会治安管理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从治安制度或法定罪名方面人手,而对社会实际运行的治安管理方面的研究显得薄弱。《唐代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研究》在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传世典籍为主,重点探讨唐王朝是如何加强京畿地区社会治安管理的。杨月君编著的《唐代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研究》对京畿地区社会治安管理的研究主要从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人手。在研究危害京畿地区社会治安的问题时,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即盗贼对社会治安的影响、妖言惑众对社会稳定的危害、私有兵器、消防管理和毒物对人身安全的影响,这五方面因素对加强社会管理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唐代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研究》一一加以分析论述。
  唐王朝从中央层面加强对京畿地区社会治安的管理,主要是通过金吾卫、巡使和街使来具体实施的。
  金吾卫是唐前期禁卫军的重要力量,它组织严密、机构完整,是唐前期统治的坚强柱石。因此,维护京城社会治安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之一。《唐代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研究》除简要介绍金吾卫的沿革发展和社会地位外,主要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巡视京城街道、监察百官及京师百姓和抓捕处决罪犯等几个方面进行实例分析,以考证其在维护京畿社会治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金吾卫在唐后期逐渐由军事职官向阶官虚衔转变,其治安职能也逐渐被左右巡使、左右街使及禁军所替代。唐朝使职差遣现象普遍,在长安以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担任左右巡使,负责监察京城百官和街坊百姓的行为,以期达到管控治安的目的;街使在唐后期逐渐代替金吾卫负责维护京城治安,并逐渐由军事属官变为地方行政管理职官,其职官为五代所沿用。
  唐王朝从地方层面加强对京畿地区社会治安的管理,主要通过京兆府(尹)、县级政权来具体实施。京兆府虽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但处于全国各地方政府首揆的特殊地位,直接肩负着维护京畿地区社会稳定的职责。它主要通过缉捕盗贼、惩治违法人员、行使司法权、整饬风俗等方式加强对社会秩序的管理。唐前期诸君主对京畿违法势力能够不假宽贷,使京兆府得以依其职权行事,不受其干扰、破坏,君臣共创盛世;中后期治理效果不彰,由于权贵宦官干扰等因素,造成京兆尹治民理政困难。县作为国家的基层行政机关,由其主官——县令直接负责对地方的治安管理;县尉位于县级官员之末,是负责县级地方治安的专职官员。它除缉捕盗贼、侦察破案外,还辅佐县令审理案件,后期虽位低权重,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行权受限。
  在危害唐代京畿社会治安的多种犯罪类型中,盗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普遍的犯罪类型,也是对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冲击最为严重的犯罪类型。唐王朝一直将其作为重点打击对象,特别是在唐后期,唐统治者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秩序,对盗窃的打击施以重典,并且注重利用禁军势力联合打击盗窃行为。
  由于“妖言”“妖书”会混淆视听,甚至使信息失真、变异,因此它的蔓延容易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唐政府继承了前代王朝的做法,通过加强政府监管,鼓励民众检举揭发,铲除策源地等措施来消除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达到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但总体而言,在法律规定上比魏晋时期有所缓和。
  民间收藏和制造武器是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把管控武器作为最重大的事情来抓,严禁人民私自持有武器,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同时,加强对流失在民间的兵器进行收缴,并派专人管理,对兵器持有者实行监控,这对防范农民起义和强盗作乱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后期禁贮武器成效并不明显,神策军掌握武器控制权,而主掌神策军的宦官势力借军权掌握唐室命运,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唐代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有毒有害食品极易趁机混入市场,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唐代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对投毒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火灾是危害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唐政府为了预防火灾,在消防治理上较前朝更加重视,在管理体制、立法、司法各-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并日趋完善,这为当今社会消防治安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经验借鉴。
  唐代对京畿地区的治安管理在总体上呈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从纵向角度看,唐前期君臣共治,各级部门职能权限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相对生活比较安定,治安案件发生较少,管理效果明显;在唐代中后期,相继出现安史之乱、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局面,社会动荡较大,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对社会治安管理异常严厉,但收效甚微,各级部门治理权限受到干扰和限制不能充分发挥。二是从横向角度看,设置了专职管理机构等管控京畿治安;实行以专门机构为主,相关管理机构协同配合为辅的管理模式,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作者简介

  杨月君,1974年8月生,女,历史学博士,现任河北经贸大学高教研究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学、教育管理等。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兰台世界》等核心期刊和《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各类课题项目十余项。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二等奖l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目录

绪论
一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二 学术史回顾及其评价
三 选题意义与资料来源
四 本书框架及研究方法
五 重点、难点及创新

第一章 唐代京畿地区中央治安管理机构
第一节 金吾卫
一 金吾卫沿革与设置
二 金吾卫的特殊地位
三 金吾卫维护治安的体现
四 金吾卫职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街使
一 街使的设置
二 街使地位
三 街使治安管控权力的行使
四 街使职能的削弱与延续
第三节 左右巡使
一 左右巡使的设置
二 左右巡使对京畿治安的管理
三 左右巡使权力的变化
四 左右巡使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 唐代京畿地区地方治安管理机构
第一节 京兆府
一 京兆府的设置
二 京兆府的地位
三 京兆府的职能
四 京兆府对辖区的治安管理
五 京兆府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第二节 京畿县令
一 唐代京畿县令的设置及其职掌
二 县令维护社会治安的途径
三 县令权限制约因素分析
第三节 京畿县尉
一 县尉的设置
二 县尉的地位
三 京畿县尉维护治安的方式
四 京畿县尉捕盗策略分析

第三章 对扰乱京畿秩序行为的管控
第一节 京畿强盗案件分析
一 对强盗的界定
二 强盗类型的划分
三 惩治强盗措施简论
第二节 对私有兵器的管理
一 唐前对武器的管理
二 唐代对武器的管理
第三节 妖言惑众的界定及惩处
一 行为界定
二 唐前的认识及处罚
三 唐代对妖书妖言的界定及管理
第四节 唐代消防管理
一 唐代京畿地区发生火灾的情况分析
二 唐代对京畿地区的消防管理
第五节 对有毒物质的管控
一 严禁出售有毒食物
二 严厉打击制造和买卖毒药者
三 严厉处罚毒药药人
四 重惩造畜蛊毒
第六节 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管理
一 向城内及官私宅舍投射
二 于城内人众中无故走马车
三 在人众中故相惊动扰乱
四 对纵容犯罪者的行为界定及处罚
五 强制告发和限制告发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唐代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研究 ——基于史料的制度沿革与社会实践考察 导言 本书聚焦于唐代(公元618年—907年)中国核心政治区域——京畿地区(主要指长安及其周边府州)的治安管理体系及其社会运作实践。京畿地区作为帝国的权力中枢、政治心脏和人口最稠密的区域,其治安状况直接关乎王朝的稳定与统治的有效性。本书旨在通过对现有唐代史料的深入梳理与细致解读,全面还原和剖析唐代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的制度构建、运行机制、面临的挑战及其历史影响。 第一部分:制度的基石——唐代治安管理体系的构建 第一章:中央集权的治安架构与权力分配 唐代的治安管理并非单一部门的职责,而是中央集权体制下多部门协同运作的结果。本章首先梳理了中央朝廷在治安事务中的最高决策权与监督权。重点分析了御史台和大理寺在维护京畿司法正义和监督地方治安事务中的角色。御史台作为监察机关,其巡视和弹劾权力对京畿地区的治安官员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大理寺则承担了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和复核职能,确保了法律的统一适用。 第二章:地方行政体系下的治安组织 京畿地区的地方行政结构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单元。本书详细考察了唐代京兆府、万年县、长安县等核心行政区的治安组织形态。在县一级,重点分析了县令和县丞的治安职责,以及录事参军在文书和案件记录中的辅助作用。研究表明,虽然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但地方官员在具体执行层面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使得京畿治安的实际效果深受地方行政效率的影响。 第三章:里坊制度与基层控制网络 里坊制度是唐代城市管理的核心特征,它在维护城市治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深入探讨了里坊的划分、坊正(坊主)的职权范围及其在日常巡视、人口登记、夜禁执行中的具体操作。通过分析唐代的“坊市制”到中晚唐的“坊市制”松动过程,揭示了基层治安网络如何随城市形态的变化而调整,以及宵禁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执行力度差异。 第二章:执行的实践——治安力量的构成与职能 第四章:府兵与乡兵在京畿治安中的角色 唐代的治安力量并非完全由常备警卫部队承担。本章着重考察了府兵制在维护京畿地区大型活动或突发事件时的动员机制。同时,对地方性的乡兵(或称“厢兵”)在日常巡逻、捕捉逃犯、维护乡里秩序中的职责进行了细致描摹。这种军事力量与地方行政的结合,体现了唐代中央对边疆和核心地区安全需求的双重考量。 第五章:捕盗机构的专业化进程 随着社会复杂化,专业的捕盗机构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本章详细阐述了捕盗使或巡城使的设置、权限与考核标准。通过个案分析,探讨了这些专业捕盗力量在侦查手段、审讯方法(包括对刑具的使用规范)以及与司法部门的配合流程。对于唐代城市中出现的“供奉”或私人武装的影子,也进行了必要的辨析,以区分官方与非官方的治安力量。 第六章:户籍、赋役与治安预警机制 户籍管理是唐代一切社会控制的基础,对于治安管理同样至关重要。本章分析了唐代的黄籍和白籍制度如何与治安管理挂钩。通过严格的人口流动控制、定期的人口普查(如“丁口簿”的登记),治安机构能够有效地监控外来人口的流入,从而实现早期的治安预警和风险控制。赋役的履行情况也往往被视为衡量个体服从性的指标。 第三部分:挑战与冲突——京畿治安的复杂性 第七章:社会矛盾与治安热点区域分析 京畿地区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点,包括土地兼并引发的流民问题、贫富分化导致的盗窃集团、以及政治斗争带来的权力寻租与腐败。本章聚焦于市集、驿站、漕运码头等人员流动频繁区域的治安风险,并分析了官府在应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如聚众上访或小规模暴乱)时的处置策略。 第八章:法律的适用与司法困境 唐代的治安管理必须在严格的《唐律疏议》框架内运行。本章探讨了在京畿这个特殊环境中,法律的解释与适用所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在涉及贵族、宗室、高级官员的案件中,司法公正如何受到权力干预。同时,也分析了地方官员为求速结或规避责任,可能采取的“枉法”或“草菅人命”的现象,并考察了御史台对此的纠弹力度。 第九章:技术应用与信息传递的局限 在缺乏现代通讯手段的背景下,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准确性直接影响治安反应。本章考察了唐代的“烽火台”系统在京畿地区的安全预警中的作用(尽管主要针对军事威胁,但也涉及重大社会动荡警报),以及公文传输、快马递铺等行政效率对案件侦破和危机控制的影响。 结论 唐代京畿地区的治安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它建立在中央集权、里坊控制、严密户籍和军事力量辅佐的基础之上。本书的研究表明,唐初对治安的控制力极强,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中晚唐藩镇割据和城市人口膨胀,传统的里坊制度逐渐失效,基层治安力量的有效性下降,使得京畿地区的治安维护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对这一体系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唐帝国的统治术,也为理解中国古代城市治理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样本。 参考文献与附录 (此处将详细列出所参考的唐代史料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六典》以及出土文献如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的相关部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酣畅淋漓,它成功地将原本散落在各个历史角落的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了一部关于特定地理空间和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治理百科全书”。我个人对唐代行政区划变迁非常感兴趣,而此书恰好提供了京畿地区在不同行政建制下,治安管理权力如何被重塑和分配的清晰脉络。它不仅仅是“是什么”的罗列,更是“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入探究。例如,书中对“厢”与“坊”之间权责边界的模糊性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并分析了这种模糊性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被地方官僚利用,从而形成既高效又带有地方特色的治理模式的。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着长安城的空间结构与社会网络,理解了制度是如何嵌入到具体的街道、家庭和人际关系中的。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得益于作者对史料的精细化解读,使得抽象的制度描述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历史场景。对于想了解古代超级大都市如何避免彻底混乱的读者来说,此书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解答。

评分

翻开书页,首先被吸引的是其丰富的史料驾驭能力,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而冷静,将唐代京畿地区的治安管理划分为若干个清晰的模块进行解剖。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对“非常态管理”的研究。盛唐的稳定令人向往,但书中并未回避那些突发事件,如大型宫廷庆典、祭祀活动、或者突发的疫病、洪水等灾害时期,地方治安力量是如何迅速动员和调整部署的。这部分内容极具价值,它展示了制度的弹性与韧性,揭示了唐代统治者在维护核心区域绝对安全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所采用的灵活策略。作者还专门辟章讨论了文化因素对治安的影响,比如佛教寺院的土地和人口管理问题,以及来自西域的胡人群体聚居区可能出现的特定治安挑战,这些跨文化、跨领域的交叉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治安”概念的理解,不再将其局限于简单的犯罪控制,而是看作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兼容过程。这种细腻的史料筛选和宏观的整合能力,实属难得。

评分

这本关于唐代京畿地区治安管理的著作,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窗户。它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和官僚机构的梳理,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生动画卷,描绘了长安城及其周边错综复杂的社会秩序维护体系。作者似乎下足了功夫,从基层里正、保伍制度的运作细节,到高级官员如京兆尹、职方司在维护治安中的权责划分,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治安策略的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比如从初唐到中晚唐,面对城市人口激增和边患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安保措施是如何调整和强化的。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夜禁”制度的讨论,作者并未停留在表面描述,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活动、社会交往习惯乃至宗教节庆活动,来剖析夜禁的松紧度与社会心理的微妙关系,这使得对唐代城市生活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满。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挖掘,让原本略显枯燥的制度史研究,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历史的呼吸感。对于任何对唐代制度史或社会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提供的史料支撑和论证逻辑都非常扎实,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读毕全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地方性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不同于许多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此书的笔触非常“贴地气”,聚焦于京畿——这个权力核心地带——的日常微观治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治安维护的描述。比如,士族、庶民、乃至寺庙、胡商群体,他们在维护或破坏地区稳定中扮演的角色,都被作者细致梳理。书中对唐代“厢坊制”的运作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划分,更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单元,作者巧妙地将户籍登记、税收管理和治安巡逻融为一体进行考察,展现出高度整合性的早期城市管理模式。书中引用的那些从出土简牍或碑刻中挖掘出来的生动案例,那些关于盗窃、斗殴、乃至流民管理的具体记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盛唐时期那些具体的执法场景。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为我们理解宏观政策如何转化为微观实践提供了绝佳的案例。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逻辑推进流畅自然,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牵引着读者穿越时空迷雾。它似乎避开了传统史学中那种僵硬的编年体叙述,转而采取了一种更具主题性的结构,围绕“预防、惩戒、恢复”这几个核心功能展开论述。我特别喜欢探讨“惩戒”体系那一部分,作者对唐代的刑罚制度,尤其是针对京畿重地的特殊加重条款,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不仅关注了法律条文本身,更探讨了判决的执行效率和地方豪强对司法公正可能带来的干预。这种对权力运行“灰色地带”的关注,使得研究不再是停留在理想化的制度层面,而是触及了权力运作的真实困境。此外,书中对于信息传递系统——例如唐代的公文、告发制度在治安维护中的作用——也有独到的见解,揭示了在古代通讯不便的情况下,情报网络是如何构建并影响决策效率的。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学术视野开阔,论证严密,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古代国家机器如何维持其核心区域稳定的学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评分

真好。

评分

2006981775|2006981775|IDPSW|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趁着减免买得,还没开始看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作者视野很独特 书读起来很不错 满意

评分

趁着减免买得,还没开始看

评分

真好。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