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七卷:香港与内地关系研究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七卷:香港与内地关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俊义,刘智鹏 著,张宪文,张玉法 编
图书标签:
  • 香港史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中英关系
  • 粤港关系
  • 政治史
  • 社会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两岸关系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48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173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民国专题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七十位专家,十八个专题,重构民国历史,两岸四地历史学者首次合作完成。《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七卷:香港与内地关系研究》将考察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香港历史,关注的重点放在中华民国史大背景下香港与内地的多重联系和相互影响,对香港地方自身的历史发展研究从略。

目录

绪论
一、香港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二、香港史研究的现状
三、本书的写作内容与意图

第一章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和香港的华人社会
第一节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一、殖民统治政治体制的沿革
二、殖民统治的变化
第二节 港英统治下的香港华人社会
一、香港人口的演变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战前移民社会的特点

第二章 民初香港与内地政局之互动
第一节 广州政府与港英当局的政治互动
一、港英当局对广州政权的敌视
二、香港海员罢工的影响
三、粤港尝试改善关系
第二节 香港与关余事件
一、关余事件的由来
二、香港与关余事件
第三节 香港与商团事件
一、英国与商团事件
二、香港与商团事件
第四节 省港大罢工
一、省港大罢工的爆发
二、罢工进程与港英当局的应对
三、粤港关于解决罢工的交涉与省港大罢工的结束

第三章 抗战时期的香港与内地
第一节 抗战物资的转运通道
一、香港通道的地位
二、抗战初期英方在香港通道问题上的态度及变化
三、香港通道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香港与内地的抗日运动
一、中共在香港的活动
二、国民党在香港的组织与活动
三、宋庆龄和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的活动
四、香港民众对祖国抗战的支援
第三节 港九独立大队的活动
一、秘密营救滞港文化人
二、港九独立大队的武装斗争
三、营救国际友人及与英军服务团的合作

第四章 香港主权问题之交涉
第一节 1942-1943年中英关于香港主权问题的交涉
一、中英交涉的历史背景
二、1942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第二节 1945年英国重占香港与中英受降之争
一、“二战”结束前国民政府对收复香港的态度
二、英国政府对重占香港的态度
三、英国对重占香港的筹划
四、英国重占香港
五、中英受降权之争l
第三节 九龙城问题与相关交涉
一、九龙城问题的由来
二、20世纪30年代中英在九龙城问题上的交涉
三、1947-1948年中英在九龙城问题上的交涉

第五章 战后的香港与内地
第一节 中共在香港
一、中共在香港的组织
二、中共在香港的活动
三、香港政府与中共
第二节 民主党派在香港
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二、民盟在香港
三、其他民主党派在香港
四、新政协运动在香港
第三节 国民党在香港
一、组织工作
二、宣传工作
三、文化教育工作
四、社团工作和工人运动
五、情报工作
六、香港政府与国民党
七、驻港澳总支部的没落

第六章 香港经济发展及与内地之联系
第一节 转口贸易——香港经济的生命线l
一、从开埠到19世纪末香港的对外贸易
二、转口贸易的兴盛期(1900-1941)
三、战前香港对外贸易的市场变化
四、战前主要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香港的航运
一、20世纪前半期香港航运发展的历程
二、港口基础设施的发展
三、香港的自由港政策在航运业的体现
四、战前香港航运市场与航线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七卷:香港与内地关系研究》相关图书推荐 以下推荐的书籍并非《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七卷:香港与内地关系研究》的内容,而是基于对该主题周边、相关历史脉络和研究视角的拓展,旨在为对民国史、香港史、两岸关系有兴趣的读者提供更广阔的阅读视野。 --- Ⅰ. 侧重于“中华民国”宏观历史脉络的著作 要理解香港与内地在民国时期的复杂关系,必须首先扎实掌握中华民国这一政权在大陆的兴衰、政治结构、外交政策及其意识形态的演变。 1. 《中华民国史论纲》(多卷本,不同作者体系) 内容侧重: 这类著作通常会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叙事框架,涵盖从辛亥革命到国民政府退守台湾的整个历史周期。它会深入探讨中央政府的权力转移、不同派系的斗争、宪政探索的历程,以及抗日战争对国家形态的重塑。 与香港的关联点: 通过研读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对地方势力的控制能力,可以推导出民国政府对香港这一“特殊口岸”的实际影响力边界和法律主张的力度。例如,中央对海关、外交权的控制,直接影响了其在1898年租借期满后的谈判立场。 2. 《国民政府外交史研究》(或特定外交事件研究) 内容侧重: 专门分析国民政府在列强体系中的外交策略。重点关注其如何处理不平等条约、如何争取国际承认,以及在“大东亚共荣圈”阴影下对英美势力的微妙平衡术。 与香港的关联点: 香港的地位本质上是晚清以来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产物。研究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有助于理解其在对英交涉中对香港问题的态度(例如,二战期间收回租界主权的诉求与实际行动的落差),以及其对港督府的官方往来。 3. 《民国时期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研究》 内容侧重: 探讨新文化运动、五四精神、马克思主义在内地的传播,以及不同思潮如何塑造了知识精英的政治取向。同时关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思潮的兴衰。 与香港的关联点: 香港在民国时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中转站。许多进步作家、文化团体,甚至后来的共产党干部,都曾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进行活动或避难。理解内地思想的激进化程度,有助于分析他们对“殖民地港埠”的不同解读。 --- Ⅱ. 聚焦于“香港”历史与社会结构的著作 要深入香港与内地的互动,必须先理解香港本身的社会肌理、殖民地治理模式及其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 1. 《香港史:殖民地时代的变迁》(或特定时期香港史) 内容侧重: 详细描述英国在香港的建立、管治模式(如“信托”、“代议制”的有限性)、经济基础(转口贸易、工业化)的演变,以及殖民地精英与本地华人社会的关系。 与内地的关联点: 这类书籍会清晰界定香港在殖民统治下的法律地位与中国主权主张之间的“真空地带”。它会揭示1930年代大批内地移民(包括富商、政治人物、难民)涌入如何深刻改变了香港的人口结构和经济构成,从而为后续的文化融合与冲突奠定基础。 2. 《战时香港:孤岛求存与身份重塑》(1937-1945) 内容侧重: 重点分析抗日战争期间香港作为“远东自由港”的角色。探讨日军占领香港(1941-1945)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毁灭性影响,以及战后“光复”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 与内地的关联点: 战争时期,香港是国共两党都在秘密渗透和争夺的战略高地。研究此段历史,能清晰看到内地抗战力量(如东江纵队)如何在香港地下活动,以及他们与港英政府、当地商界的复杂互动。 3. 《香港华人社会与宗族研究》(或移民社会学研究) 内容侧重: 关注早期香港社会中,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不同移民群体(如客家、广府、潮汕)的社会组织、宗族关系、行业工会(如工联会的前身)的形成。 与内地的关联点: 揭示了香港本地精英与内地在文化、血缘和经济上的联系。许多在香港发迹的商贾家族,其财富和人脉网络深深植根于珠江三角洲。这种“双边身份”是理解民国时期两地关系中最具韧性的部分。 --- Ⅲ. 探讨“特殊区域互动”与“边缘地带”的著作 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并非单一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而是涉及边境管理、走私、情报、文化输出的复杂边缘互动。 1. 《民国粤港边境管理与走私网络研究》 内容侧重: 聚焦于1920至1940年代,粤省地方军阀(如陈炯明、李宗仁、白崇禧)与港英当局在鸦片、烟土、军火、粮食等管制物资上的博弈。这通常涉及到地方军阀与香港洋行和黑帮势力的勾结。 与内地核心的关联点: 这类研究直观地展现了中央权威在边境的失效。香港往往成为内地军政人物规避中央禁令、获取战略物资或进行资金周转的秘密通道,突显了“一国两制”前身的历史模糊性。 2. 《华南地区的文化流通与电影工业研究》(民国时期) 内容侧重: 研究上海、广州、香港三地的电影、出版物和流行音乐如何相互渗透。分析国语片在香港的放映情况,以及香港电影明星和导演如何回流内地参与制片。 与内地的关联点: 探讨了文化软实力在两地的流动。香港的“娱乐性”往往能规避内地敏感的政治审查,成为一些进步或娱乐内容传播的理想中介。 3. 《战时上海与香港的金融联系研究》(抗战时期) 内容侧重: 分析抗战爆发后,上海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如何部分转移至香港,以及国民政府如何通过香港处理外汇、黄金、白银的储备和转移。 与内地的关联点: 考察了香港在民国政府“经济大后方”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外资撤离和通货膨胀严重的背景下,香港作为金融桥梁的不可替代性。 --- 总结 这些推荐的书籍从宏观政治史、微观社会史、区域互动史等多个维度,为理解民国时期香港与内地关系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路径。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图景:香港既是主权争夺的目标,又是政治避难所、经济生命线和文化试验场。要全面理解《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七卷》可能探讨的主题,读者需要先掌握这些基础性的历史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这段历史背景的理解,往往受制于既有的、相对简化的叙事框架,所以一本高质量的专题史著作,恰恰应该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我期望看到的是那种能够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革命”。比如,探究特定时期,国民政府如何通过香港的报刊、通讯系统来发布或控制信息流向;或者,在抗战爆发后,香港作为物资中转站,其内部的商业网络是如何巧妙地规避封锁,维持着两地人员和战略物资的流通。这些微观的、执行层面的操作,往往比宏观政策的制定更能体现出历史的真实质感。如果作者能找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比如某个驻港领事或商会的往来信函,从中还原出当时决策者的困境与权衡,那么这部作品的史学价值就会大大提升。它不应只是对已知事实的重复,而是对历史可能性的一种重新审视与建构。

评分

阅读这类涉及“关系”的专题史,总是会自然而然地引人思考“身份”的构建。香港在不同时期,其居民如何看待自己与大陆的联系?这种“身份认同”是如何随着政治气候的波动而发生偏移或强化的?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到早期接受西方教育的香港精英与内地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碰撞,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挣扎,想必是极其引人入胜的。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香港的地位日益凸显,它在国共两党博弈中所扮演的“中间人”角色,必然是这一卷的重点。这种“非中间立场”下的斡旋与利用,对双方政治运作的深层影响,应该会被作者细致地勾勒出来。一个好的历史研究,能让人看到历史事件背后,人们在不同选择中的艰难与无奈。

评分

这套《中华民国专题史》系列丛书,我一直很关注,尤其是涉及两岸三地的历史脉络,更是让我着迷。这一卷的关注点明显聚焦于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历史切面——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演变。光是从书名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感和深入剖析的决心。我猜想,作者必然会花费大量篇幅去梳理自民国肇建以来,特别是战乱时期,香港作为特殊地理枢纽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应该不会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更会深入探讨经济上的相互渗透、社会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以及人员的流动如何塑造了双方的认同感和相互认知。我特别期待看到对于早期移民潮、商业活动在香港的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差异如何被细致描摹。要知道,香港的特殊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历史遗留问题和特定地缘政治环境的产物,要理解它如何与中华民国(乃至后来的“内地”)产生关联,必须有极其扎实的史料支撑和细腻的论证逻辑。如果书中能展现出对档案、口述史料的广泛运用,那这部作品无疑将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参考坐标。

评分

我非常看重一部学术著作的“史料关怀”程度。对于香港与内地关系这一命题,不同历史阶段的档案分散在世界各地,整理难度极大。我期待这一卷能够展示出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和严谨态度。例如,关于经济史的部分,如何将香港的贸易数据与内地的财政记录进行交叉比对,以更精确地量化双方的经济依赖程度?这需要极强的跨学科研究能力。此外,在处理涉及敏感历史事件时,作者的笔触是否能够保持历史学应有的客观与克制,不被任何单一的政治叙事所裹挟,而是基于证据链条进行推导和论证,这直接决定了这部作品的学术地位。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扎实的、可供后续研究者检验的基础框架,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部读物,而是一座重要的研究基石。

评分

读历史书,最怕的就是那种干巴巴、只有时间线堆砌的叙事方式,但从我对这套书以往的了解来看,他们更倾向于主题式的、带着清晰问题意识的探讨。因此,对于这一卷,我非常好奇它如何处理“关系”二字——它是单向的输血还是双向的互动?香港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内地”的政治力量,例如国民政府,提供了何种程度的支持或牵制?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一章专门剖析“上海滩金融家”与“香港洋行”之间的微妙博弈,那种跨越边界的财富流动和影响力渗透,往往是塑造宏大历史叙事的微观基础。此外,文化层面的影响,比如早期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如何在中西交汇的氛围中,反过来影响内地的思想界,也是一个极具挖掘价值的领域。希望作者能跳脱出简单的政治口号,去描绘一个多层次、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段岁月中,两地人民在时代洪流下的复杂情感与务实选择。

评分

二、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十二因缘

评分

图为《中华民国专题史》。盛捷 摄

评分

十二、家谱族谱和祠堂祭祀:死去的祖先荫及子孙

评分

七、另辟蹊径:有关的猜测

评分

第一回 古代中国的“天下”,近代世界的“万国”

评分

四、楼兰:古道西风

评分

第四回 佛祖西来?——众说纷纭的佛教传来途径

评分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评分

五、知识和观念的分离:固执的中国天下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