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全纪录

南京大屠杀全纪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宅巍,李德英 著
图书标签:
  • 南京大屠杀
  • 历史
  • 战争
  • 纪实
  • 档案
  • 侵略
  • 二战
  • 中国
  • 日本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598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92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字数:2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南京大屠杀全纪录》是一部揭露日本侵略者血腥罪行、讴歌南京军民英勇抗敌的历史纪实著作!期待世人在回顾此一悲惨事件时,一齐冷静反省战争所带来的残酷与惨痛,共同谴责国际暴行,尊重每一个民族的尊严及生命个体。在南京的土壤中,浸透了南京军民的鲜血,勇士们用大刀和手榴弹冲向敌阵,用对祖国的忠诚死守阵地;同胞们面对敌人的屠刀宁死不屈,用智慧和勇敢去消灭敌人。在他们的身上,充分显示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生命力,显示了中华民族为捍卫祖国独立的英勇气概和巨大凝聚力。

内容简介

  《南京大屠杀全纪录》详述了发生在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分别因其保卫首都和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杀,而举世瞩目。万千中国军人,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体中国军人和人民的光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但是,南京同胞面对侵略者的凶残屠杀,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在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事件中,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

作者简介

  李德英,1938年生,河南济源人。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长期从事杂志编辑和教育工作,并从事民国史研究和历史纪实文学创作。曾发表《陈诚军旅沧桑录》、《将军在海峡那边倒下》、《南京保卫战:唐生智蒙冤》等作品。
  
  孙宅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共出版著作(含合著)30余部,发表主要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南京大屠杀》一书,被评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被译成日文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金陵战云
1.卢沟桥畔的枪声
2.红军将领到南京
3.日机空袭首都
4.中国雄鹰搏击长空
5.大上海失陷
6.日军兵锋直指南京
7.委员长召开幕僚会
8.唐生智临危受命
9.组建首都卫戍军
10.军民誓死保卫首都
11.国民政府迁重庆
12.工业和文教机构西迁
13.两年前的军事演习
14.沉船封锁江面
15.两道国防线被突破
16.激战江阴
17.饶国华广德殉国
18.对手是松井石根
19.三条黑色的轨迹
20.乐以琴血洒蓝天
21.难民区挤满了人
22.蒋介石飞离南京

第二篇 南京血战
1.方面军发布攻城通告
2.来自句容、汤山的枪声
3.大胡山的厮杀
4.勇敢的工兵
5.淳化激战
6.牛首硝烟
7.坦克兵智勇杀敌
8.唐生智不去地下室
9.钟山勇士
10.喋血光华门
11.舍身烧毁目标
12.强盗的讹诈
13.谢造时壮志未酬
14.易安华牺牲在城墙下
15.誓不生还的敢死队员
16.血染棉花堤
17.全营牺牲在阵地上
18.镇江战情
19.罗卓英亲临前线
20.两将军血洒雨花台
21.用木盆埋葬团长
22.百人敢死队
23.城内筑起街垒
24.蒋介石下达撤退令
25.长江边乱成一团
26.英魂永驻紫金山
27.徐源泉巧渡长江
28.唐生智坐牛车撤退
29.严开运洒泪沉炮
30.总队长渡江历险
31.宋军长徒叹奈何
32.陈旅长危境获救
33.他们宁愿拼死在战车上
34.广东军艰难突围
35.首都陷落
36.令日军胆寒的笑声
37.宁死不屈的少年伤员

第三篇 秦淮泣泪
1.灾难的日子
2.松井石根人城
3.魔鬼的祭奠
4.杀人比赛
5.密令:杀掉全部俘虏
6.从尸堆中爬出的见证人
7.刘永兴死里逃生
8.潜伏在江水中的幸存者
9.他在枪响前倒在江中
10.草鞋峡死了五万多人
11.燕子矶尸骨累累
12.侥幸活下来的上士
13.操场上大开杀戒
14.三汊河尸积如山
15.手榴弹在人圈里爆炸
16.令人恐怖的菜地
17.血洗韩府村
18.肚肠子拖满秧田
19.王铁匠大难不死
20.用活人练习刺杀
21.他们在痛苦中死去
22.青砖墙上的血证
23.地洞里也躲不过厄运
24.芦苇丛中的惨事
25.三代人的悲剧
26.用人头祭马
27.被活埋者的哀号
28.大方巷水塘被血水染红
29.发生在火场的屠杀
30.他在烟囱里躲过劫难
31.马厨师险闯鬼门关
32.路边惨剧
33.用镪水浇身
34.石全子被劈成两半
35.薛世金痛失亲人
36.从树干上跌死的老人
37.“良民登记”的骗局
38.他们处理了十万具尸体
39.来自红□字会的报告
40.崇字掩埋队
41.红十字会的统计表
42.回民掩埋队
43.两名木材商人的证词
44.难民义务埋尸队
45.灵谷孤魂
46.一个妇女的遭遇
47.用刺刀挑出胎儿
48.一对不幸的母女
49.和尚被割去生殖器
50.逼令父亲奸亲女
51.用刺刀逼子丞母
52.以公媳成奸取乐
53.三个老妪遭残害
54.疯狂的纵火
55.野蛮的抢劫
56.古城满目疮痍

第四篇 石城不屈
1.机智勇敢的少年
2.李书海虎口脱险
3.范有林兄妹成仁
4.英雄司机梁志成
5.淹死日本军
6.侠女舍己救人
7.夫妇同杀敌兵
8.朱二姑娘壮烈身亡
9.她把枪藏在枕下
10.他们为保护妇女献身
11.奇女子勇斗兽兵
12.村女智杀敌军
13.红枪会令敌丧胆
14.回民不可侮
15.轰炸日军机场
16.毒酒出现在总领事的宴会上
17.游击队在南京城里活动
18.黄逸光谋刺汪精卫
19.强一虎喋血南京城
20.新塘伏击战
21.赤山杀敌
22.金牛山谷的战斗
23.拔除伪据点
24.桂子山歼敌
25.冈村宁次在降书上签字
26.谷寿夫毙命雨花台
27.比赛杀人者被枪决
28.松井石根走上绞刑架

精彩书摘

  《南京大屠杀全纪录》:
  1.卢沟桥畔的枪声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畔的枪声,震醒了沉睡的大地。在日本军队的一再挑衅下,中国军队忍无可忍,英勇地开始还击,一连打退了侵略者对宛平县城的三次进攻。这是人民的怒吼,民族的怒吼!中国人民全面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8日凌晨,正在庐山主持军官训练团的蒋介石,在他的牯岭别墅中,接到了北平市市长秦德纯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电报。他随即给北平发去急电: 宛平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这短短的19个字,来之不易。它凝聚了众多的历史教训,汇集了全国人民的赤诚努力。同是一个蒋介石,将近6年前,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给张学良将军的指示,却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个是“固守勿退”,一个是“力避冲突”;一个是“以备事态扩大”,一个是“以免事态扩大”。细微的文字变化,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抉择,包含了6年来的风云变幻。历史教育了蒋介石。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同一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一如既往,光明磊落。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在抗日的烽火中,加快了步伐。
  平津军民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英勇抗击日本军队的野蛮侵略。
  守卫平津的第二十九军,只有简陋的工事和落后的武器。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和对民族的忠心,与敌人浴血奋战。日军飞机、大炮的轰炸,使古都内外,地动山摇。中国军人用血与肉,阻止铁与火的进攻。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亲自率领部队,挥舞大刀,向敌阵冲去。一串机枪子弹射来,他身中五弹。赵将军“壮志未酬身先死”。副军长佟麟阁,站在最前沿指挥战斗。他的生命被日机投下的一枚炸弹夺去。
  中国军人,尽到了自己的职责。7月底,平津失陷。
  8月第13天,一个不吉祥的日子,日本军队又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点燃了战火。张治中将军毅然率部抵抗,给日军以沉重的回击。震惊世界的淞沪会战爆发了。
  在淞沪战场上,中国方面总共投入了70余个师,约70万兵力;日本方面先后投入了9个师团、2个支队和1个旅团,约30万兵力。百万军队,在这里拼搏厮杀。最激烈时,中国军队每小时的伤亡达1000人。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还很少有如此巨大的规模和壮烈的程度。炎黄子孙,在经受着一场血与火的痛苦考验。
  差不多在淞沪抗战爆发的同时,北平西北面的南口,又发生了猛烈的战斗。日本人要向山西进攻,人山西,必须敲开南口这扇大门。日军的进攻是立体的,天上、地上一起来。中国军队在恶劣的条件下战斗。他们在自己同伴血肉模糊的尸体中匍匐前进。有的士兵在身上捆一串手榴弹或一包炸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敌人的坦克。南口,使敌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9月下旬,刚刚组建不久的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显身手。平型关是一个普通的集镇,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大的名气。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这里成功地伏击了一支日本军队。指挥这次战斗的将领是林彪和聂荣臻。1000多名日军被打死、打伤。在双方装备悬殊的情况下,要消灭日军1000多人,并非易事,八路军因此名震中外。
  随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在大的格局上高高地飘扬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而且在局部战场上也出现了国共两党军队的携手合作。在山西忻口战役的战斗序列上,便赫然写着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和国民党将领卫立煌、杨爱源、傅作义的名字。昔日战场上的对手,如今成了抗击民族敌人的兄弟。
  10月以后,在江南大地上,又活跃着一支崭新的部队——新四军。这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军队的诞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洪流注进了新的血液。
  在山海关外的那一大片土地上,东北人民已经进行了6年的艰苦抗战。松花江上、白山黑水,到处都有东北抗日联军的足迹。他们的人数,虽比不上关内的正规军,但是,在打击日本侵略者和伪满统治者方面,他们的光荣历史却比其他军队要长得多。
  “七七”事变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抗日的烽火已经燃遍了东北、华北和江南大地。历史召唤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来保卫每一寸国土。
  卢沟枪声,唤醒了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亿万炎黄子孙,誓以鲜血写就新的光荣历史。
  2.红军将领到南京 在抗日烽火的召唤下,中华大地两个巨大的板块,正在重新结合。敌对了10年的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正在通过多种渠道,酝酿着两党的再次合作。
  8月9日,华北的枪炮声仍在继续。首都南京,毕竟远离万里长城。这里除了大街两旁增加了一些抗日标语外,仍同往日一样平静。街道上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
  可是,这一天的飞机场和中央饭店等处,却平添了许多军警、岗哨。明眼人一看便知,今天将有重要情况。
  ……
历史的沉思与文明的回响:一部关于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度探析 图书名称:文明的坐标:跨越时空的全球性历史事件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地域或特定时期的悲剧,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了自古代文明萌芽至近现代转型期,对全球历史进程、人类文明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的系列重大事件。我们旨在通过对这些关键节点的考察,揭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不同文明间的互动模式,以及人类面对挑战时所展现的复杂人性与抉择。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类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历史现象或事件集群,力求在广度与深度上达到平衡。 第一部:古代帝国的兴衰与文明的交汇 本部分着重探讨那些奠定了现代世界基础的古代帝国及其覆灭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我们将研究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持久影响,详细分析罗马帝国从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及其对西方法律、工程学和政治哲学的遗产。重点章节包括对汉朝与罗马帝国在地理隔绝状态下发展出相似治理结构的对比分析,以及丝绸之路开辟过程中,不同信仰体系与技术知识如何跨越欧亚大陆进行交流与碰撞。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一次具体的战役或暴行,而是帝国衰落后,权力真空如何催生新的社会结构,以及文化记忆如何在新的统治者手中被重塑。例如,对拜占庭帝国在保存古典文化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深入剖析,以及伊斯兰黄金时代对科学、数学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继承与发展。 第二部:宗教改革与思想的解放浪潮 本卷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塑造现代西方乃至全球思想版图的思想革命。我们详细考察了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复杂性,着重分析马丁·路德的思想如何挑战既有的神权结构,以及随之而来的三十年战争如何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确立了主权国家体系的雏形。然而,本书的视角并未局限于欧洲,而是扩展到其他文化区域中类似的“思想解放”时刻。我们将对比分析中国明清之际的理学发展与西方启蒙运动在追求理性、挑战权威方面的异同点,探讨不同思想流派如何影响了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探讨的重点在于,当主流思想范式遭遇挑战时,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如何做出反应,以及这些思想冲突如何最终催生了全新的社会契约与治理理念。 第三部: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与殖民扩张的内在逻辑 本部分深入研究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如何被纳入一个由海洋连接的经济网络。我们避免对殖民历史进行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侧重于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经济动力学、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早期积累的机制。详细研究了15世纪至18世纪间,白银流动如何成为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全球金融动脉。重点章节分析了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经济结构——它如何高效地服务于种植园经济,以及这一结构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西非和美洲社会的长远发展轨迹。此外,本书还对比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早期全球贸易中的不同策略,以及后来的荷兰和英国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和军事力量确立其霸权地位。我们关注的是系统性的经济重组如何重绘了世界权力地图。 第四部:工业革命的扩散与社会结构的剧变 工业革命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物质生产力的飞跃。本书剖析了这场革命的起源——从纺织业的技术突破到蒸汽机的发明——如何引发了人口的空前增长、城市化的加速以及新的阶级结构的诞生。我们细致考察了早期工厂制度下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并将其与同期中国、印度等非西方世界在面临西方工业品冲击时所经历的经济去工业化现象进行对比。本卷的核心在于探讨技术进步与社会公平之间的永恒张力:机器解放了生产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贫困形式和环境压力。对19世纪末电气化和化学工业的兴起,如何进一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并为下一阶段的全球冲突埋下了伏笔,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第五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危机与现代国际秩序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20世纪初期,人类社会在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却陷入了空前的集体暴力与意识形态对决。我们不单单叙述战争的经过,而是探究导致全球冲突的深层结构性原因:军备竞赛的逻辑、民族主义的极端化、以及帝国体系解体后的权力真空。重点分析了凡尔赛体系建立的内在矛盾,以及大萧条如何削弱了民主制度的合法性,为极权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土壤。我们探讨了不同政治哲学家如何在新秩序的废墟上构建新的治理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如何在二战后的国际体系中得到了体现与修正。核心在于理解,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冲突,是如何从20世纪的巨大动荡中抽象和演化出来的。 结语:经验的教训与未来的反思 全书最后部分总结了这五大历史板块中共同出现的关键主题:技术对伦理的挑战、权力转移的内在规律、以及不同文化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适应与抵抗。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层次、非线性的历史视角,帮助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是如何由无数次跨越时空的复杂互动、创新与毁灭共同塑造而成的。它强调的是历史作为一种参照系,在理解当前全球性挑战时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史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并非仅仅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简单汇编,而是能看出作者在梳理和解读大量一手资料时,所倾注的独到见解和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在对于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定性与时间线索的梳理上,作者提出了几处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角度,这些角度有效地填补了过去一些研究中的逻辑断层或模糊地带。例如,在分析特定时期信息流动的阻断机制时,其模型构建得非常清晰,让人恍然大悟。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和启发源泉;而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它又通过流畅的行文和清晰的脉络,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变得易于理解和吸收,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实现了知识普及与学术深度的完美平衡,这是非常难得的平衡点。

评分

这部鸿篇巨制,初捧在手,便觉分量之沉,非独纸张墨水之重,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无形历史重量。我向来对深度挖掘历史真相抱持着近乎执着的追求,尤其对于那些民族记忆中刻骨铭心的篇章,更是希望能有全面、立体、不带偏见的呈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内页的排版疏密得当,即便是面对海量的史料和图片,读来也不觉窒息。它没有采用那种煽情至极的叙事手法,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史官笔调,将我们带入那个特定时空。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事件发生前夕社会背景的铺陈,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犹如一把手术刀,剖开了导致悲剧爆发的诸多社会肌理和国际政治暗流。这种宏观的视野,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而非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的层面。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摩挲那些老照片,那些模糊却坚定的面孔,无声地控诉着时代的荒谬。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现场,让每一个阅读者都成为那个历史场景的目击者,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脉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老辣,丝毫没有一般历史著作容易陷入的沉闷与冗长。它巧妙地穿插了不同来源的证词、档案记录以及后期的学术考证,构建出一种错落有致的阅读体验。有那么几章,叙事仿佛电影蒙太奇般快速切换,将战火蔓延的混乱与平民无助的挣扎并置,强烈的对比之下,那种历史的残酷性便如潮水般涌来。与市面上许多侧重单一视角的记述不同,此书的信源广度和交叉印证令人叹服。它并未回避那些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早期记录,而是坦然呈现,并通过严谨的注释和脚注,引导读者去辨别、去思考。这种对史料的尊重和审慎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战后国际审判部分的处理印象尤深,它不仅罗列了判决结果,更深入探讨了追责的艰难性与历史正义实现的复杂历程,让人不得不深思“公义”二字背后需要付出的代价和付出的努力。

评分

阅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种混合了沉痛、敬畏与警醒的复杂情绪。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似乎有意地将最沉重的部分放置在不同的段落中,形成一种间歇性的冲击,而非一次性的击垮,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消化信息,并保持持续的思考能力。它所提供的,远不止是对过去暴行的记录,它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预警。通过对历史悲剧成因的层层剥离,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盲区、社会结构性的脆弱,以及国际秩序在关键时刻的失灵。这种对“教训”的提炼,是全书最具价值的部分。它迫使我思考: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极端思潮暗涌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构建起抵御类似灾难的社会防线?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份沉甸甸的“思考地图”。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应当具备超越单纯信息堆砌的能力,它必须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与伦理反思。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刻意渲染恐怖,但历史的重量却自然而然地压在了读者的心头。书中对于一些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坚守与挣扎的描摹,笔触细腻而充满人文关怀。例如,对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施以援手的个体行为的记录,那些微小的光芒,在巨大的黑暗背景下,显得愈发耀眼和珍贵。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锚定在鲜活的个体命运之上。每读完一个相关人物的小传或片段回忆,我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份记忆,必须被完整地、清晰地传承下去。这种由阅读引发的道德驱动力,远胜于任何空洞的说教,它直击人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通过这书,了解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中国人当自强,不忘国耻,仇恨日本!!!

评分

好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