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概论

诸子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源澄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诸子百家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
  • 历史
  • 经典
  • 入门
  • 学术
  • 通俗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7358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188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初阶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页数:1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孔子德配天地,故不可得而名。孔子当邪说横行之时,故直指本心,以救其失,于是伦理道德,终古不灭。孔子修撰六艺,私人授徒,于是齐民可得而学。孔子虽述而不作,中国文化则实自孔子开之。
  战国之世,孟、荀为儒家钜子,服膺孔子,以重其言,校以孔氏之学,虽不离宗,要因时为制,各有所偏胜,可谓善学已矣。
  道家立言,以遮为显,老子尚有所立,庄子几于无所立矣。孔老孟庄,时则相接,以孔观老,以孟观庄,一遮一表,相反相成,得此而几也。
  庄子之书,一言以蔽之,日复其性命之情而已。其所非刺者,则逆于性命之情者也。孟庄同时,其所感受,无不相同,其所以对治之方则异。
  吾之所以最钦乎墨子者,在其能损己利人,足以药今损人利己之病。《大取篇》曰:“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人以利天下也;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也。”此心此志,吾尝以此自勉,亦愿世人三复斯言。
  观商君治秦,其内外之政策,与今帝国相似,虽非长久之计,其致富强之速,则不可诬矣。
  韩非法治思想,大体承继商君而修正之,然发明法意,大畅厥辞,商君之法得之而益显。

作者简介

  李源澄(1909-1958),四川犍为县人,师从廖平、章炳麟。先后在无锡国专、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学院任教。著有《经学通论》、《诸子概论》、《秦汉史》、《李源澄学术论著初编》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孔子
孔子于旧教之新解(2)孔子前后德目之同异(3)本仁(5)依位(6)致中(7)政治思想(8)礼乐之意(11)学与教(12)孔子对于中国文化关系(15)
孟子
论性(19)论政(22)论政体(25)论士大夫之出(27)论士大夫之修养(31)
荀子
礼(36)论政(38)论学(41)论心性(44)
老子
道(48)以人合道(49)长久之道(50)南面之术(51)非战(53)去智(55)尚俭(56)
庄子
性命之情(59)平等之义(61)自由之义(64)养生之义(65)处世之义(68)无为而治(69)
墨子
天志(72)兼爱(74)尚同(77)尚贤(78)非攻(80)明鬼(81)非命(82)节用(83)节葬(86)非乐(89)
商君书
农战(94)修权(96)重刑(97)算地计民(98)来民(99)攻敌(100)
韩非子
法(104)术(108)耕战(112)
附录一:李源澄诸子论文集序(唐君毅)
附录二:李源澄传(赖皋翔)

精彩书摘

  论心性
  荀子之于心性,与孟子极相反者,在其离心而言性也。故言心则同,言性则异。《解蔽篇》曰:“夫何以知,日心知道然后可道。”又日:“人何以知道日心,心何以知,日虚一而静。”又日:“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正名篇》日:“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又日:“求者从所可受乎心也。”此以知觉处为心,与孟子同。孟子日:“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又日:“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惟心之谓与。”皆以知觉为心也。《正名篇》日:“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又日:“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性恶篇》日:“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论篇》日:“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卿以欲为情之应,情为性之质,欲恶则性恶。孟子言尽心知性,心性虽异,故不可离,性者不虑而得,心者缘官而知,知有是非,非性之善耶?心之知也,岂待学待事耶?孟子所谓性,欲之正也,故日:“可欲之谓善。”而其所谓欲者,则就无节之欲言也,故日:“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尽其心者,思则得之也。故日:“知其性也。”苟子离心性为二,而以欲之过节为性,故日性恶。荀卿亦未尝不知性为善也。《礼论篇》日:“两情者人生固有端焉。”此与孟子之言四端何以异矣。惟以隆礼义,重外忽内,故为性恶之说。《非相篇》日:“论心莫如择术。”《正名篇》日:“故知者论道而已矣。”此其立说之根本也。荀子虽言“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而其于内心之涵养,故不若外形之重,其弊滋多,不亦宜乎。

前言/序言

  《庄子·天下篇》论古之治方术者,自墨翟、禽滑厘以下,凡十馀家,其原皆本六经,内圣外王之道郁而不明,深悲夫百家之往而不返者,必不合矣。异代之后,道法儒墨形名阴阳之言,并存于世,而学者言六艺,必折衷于夫子。盖汉之兴也以纵横,其嗣尚黄老,又其嗣尚形名法术,其端屡更,弊亦相代。盖不待仲舒发策,而上下亦渐厌之矣。说者以武帝罢除百家,尊宠六经,为涂民耳目,锢蔽心智,与嬴秦异术同工。然则内极声色,外逐利欲,任桑、孔以搜粟算缗者,何尝出于六经乎?是知伪经术不足以诋诃真诸子也。嗣是以来,学者盘旋胶绕于六艺,目不覩先圣之原,而妄托于经以自侈。外无键而不闭,中无主而不留。于是方士乘之,则见袭于数术;佛氏乘之,则托援于道学。揉杂班驳,儒术遂为世诟病,而六经且束高阁。远洋神怪力乱之说,方将迎尘而尸祝之。怀宝迷邦,沿门托钵,可不悲哉。向使后世学者知百家之说原不异于六经,藉其同者以相和,异者以相攻,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则六经之光芒,以磨淬而愈耀,而诸子百家之学,亦灿烂迭兴,各有所明,皆可为用,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

《道通古今: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流与演变》 引言 浩瀚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其核心的动力之一便是源远流长的哲学思想。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璀璨曙光,到秦汉一统后的思想整合,再到魏晋玄学、隋唐佛儒会通,直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变迁,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不断回应着时代挑战,塑造着民族精神。本书《道通古今: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流与演变》旨在勾勒出这条波澜壮阔的思想长卷,从历史的纵深和思想的横向,深入浅出地展现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核心概念、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贡献,并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及其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百家争鸣——思想的黎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却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在此背景下,各种学派应运而生,对人生、社会、宇宙等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追问与探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儒家:仁、礼、中庸的政治伦理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强调爱人、忠恕之道;以“礼”为规范,主张社会秩序与和谐。他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关注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强调“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荀子则与孟子相对,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礼义教化来约束和改造。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对后世的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道家:道、无为、自然的人生哲学 老子,《道德经》的作者,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妄加干预,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其《庄子》一书充满了寓言故事和奇幻想象,展现了“逍遥游”的生命理想,倡导精神自由和超越世俗的智慧。道家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现实、回归本真的精神向往,对艺术、文学、养生等方面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法家:法、术、势的政治实践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商鞅、申不 கூறு、韩非等,主张以严苛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他们认为人性本自私,仅靠道德感化不足以维持社会秩序,必须依靠明确的法令和赏罚制度。法家强调“法、术、势”三者相结合,认为法律要公开公正,君主的权术要运用得当,势位要牢不可破,才能实现君主的统治和国家的强盛。法家思想在秦朝的统一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强调的法治精神也对后世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的社会理想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可以与儒家抗衡的显赫思想家。他提出了“兼爱”的主张,认为爱应普及于所有人,不分亲疏贵贱;主张“非攻”,反对战争,提倡和平;提倡“尚贤”,任用贤能之人。墨家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关注社会实际问题,追求“利”与“害”。墨家在战国时期曾一度盛行,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平民利益的关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名家:概念辨析与逻辑思辨 名家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专注于名(名称)与实(实际事物)的关系,进行概念的辨析和逻辑的推论。他们通过一系列的“论题”和“辩辞”,探讨语言的精确性以及概念的界限。名家的思想虽然在后世不像儒、道、法那样影响深远,但其对逻辑和概念分析的探索,为中国古代的理性思维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其他学派:阴阳家、纵横家、农家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阴阳家(邹衍等,以阴阳五行解释宇宙万物)、纵横家(苏秦、张仪等,以辩才游说诸侯)、农家(许行等,提倡耕织结合,强调农事重要性)等众多学派,他们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人生、自然进行了探索,共同构成了百家争鸣的壮丽图景。 第二部分:思想的整合与发展——帝国时代的哲学(秦汉至隋唐) 秦汉大一统奠定了中国政治格局,也开启了思想整合的新篇章。 秦汉:独尊儒术与黄老之学的余波 秦朝统一后,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但也为后来的思想整合埋下了伏笔。汉初,“黄老之学”(道家与法家结合)在治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休养生息,社会得到恢复。然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正统思想,并将其与阴阳五行等相结合,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代儒学”。这一举措对后世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魏晋:玄学与清谈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知识分子转而追求精神解脱。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兴起,他们借老庄之道,结合佛学,对“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问题进行探讨。玄学强调“清谈”,追求个人精神的自由与超脱,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佛学全盛与儒佛道三教合一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播与本土化,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各种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同时,道教也在不断发展,儒、释、道三教相互激荡、融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唐朝的思想界呈现出多元共存、相互吸收的局面。 第三部分:哲学的新高峰——宋明理学与晚明思想(宋元明清)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又一高峰,它是在回应汉唐以来儒释道思想的挑战后,对儒家思想进行的深刻重塑。 宋代: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北宋时期,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二程)为代表的理学逐渐形成。他们强调“理”作为宇宙的本体和万物的规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将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体现了儒者的担当。二程则系统地阐述了“理”的内涵,强调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的集大成 南宋的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构建了庞大而系统的“朱子学”。他将“理”与“气”相结合,认为“理”是形而上的本体,“气”是形而下的具体事物。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主张通过考察事物来认识“理”,并发展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解释体系。朱子学成为后世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教育和政治制度产生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影响。 陆九渊与心学的萌芽 与朱熹同时期,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的主张,强调“发明本心”,认为“理”就在人心之中,无需外求。他的思想为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明代:心学的勃兴与晚明的思想变革 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说。“知行合一”认为知与行是同一过程,不能分割;“致良知”则强调人人都具有内在的道德自觉,可以通过“致良知”来实现道德的完善。心学以其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在明代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晚明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思想界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些学者如李贽,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强调个体情感和个性解放,展现了早期的人文主义色彩。 清代:汉学与朴学的复兴 清代,由于思想控制的加强,理学一度成为僵化的教条。但与此同时,学界也出现了对汉代经学进行重新整理和考证的“汉学”或“朴学”的复兴。戴震等学者注重实证,对文字、音韵、训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史学、文字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结论:思想的回响与启示 《道通古今: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流与演变》一书,不仅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脉络,更在于揭示了这些思想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智慧。从儒家的入世担当,到道家的超脱自然,再到法家的务实治国,以及佛教的普度众生,中国哲学以其多元而统一的特质,构建了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 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陈列在故纸堆中的历史遗迹,而是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儒家的仁爱与责任中汲取力量,从道家的和谐与自在中寻求平衡,从法家的公平与秩序中借鉴经验,从佛教的包容与慈悲中获得慰藉。 本书的写作,旨在让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亲身感受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光芒,理解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期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挑战中,找到新的方向与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诸子”的学说体系庞杂,概念交错复杂。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异常亲切。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牵着我的手,一步步走进了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特别是在处理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术语时,作者总能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精准的阐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历史情境佐证,让抽象的哲学原理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在比较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处理手法,不是简单地罗列差异,而是深入探究他们思想产生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比如道家与法家在“无为”和“有为”上的张力,被剖析得入木三分。这种精妙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先秦思想“竞争与共存”状态的理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注释详尽而不突兀,阅读疲劳感很低,这对于一本学术性较强的著作来说,无疑是加分项。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诸子”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流于表面或过于偏执。而这本《诸子概论》之所以脱颖而出,在于它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之美”。作者在处理如“天命观”这类形而上的概念时,既没有陷入玄学思辨的泥潭,也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迷信,而是将其置于早期政治伦理的构建过程中进行考量,这种务实的态度令人赞赏。它不像某些读物那样,对某个学派进行过度的推崇或贬低,而是保持了一种冷静客观的学术立场,平等地呈现了它们各自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贡献。这种中正平和的论述,对于建立一个全面、立体的先秦哲学图景至关重要。读完此书,我对中国传统智慧体系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思想指南。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历史纵深感和思想的批判性。它没有将先秦诸子视为一堆静止不变的教条,而是将其置于春秋战国剧烈动荡的历史洪流中进行动态考察。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学派思想的“应激性”——比如法家思想的兴起正是对旧有礼乐秩序瓦解的一种激进回应。这种将思想与社会结构变迁紧密结合的分析框架,让整个先秦思想史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记忆,而成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史。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介绍完某一学派的观点后,往往会适当地引入后世对该学说的评论或挑战,这种“双向对话”的结构,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它教会我如何带着审视的目光去看待历史遗产,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或排斥。对于渴望深挖思想根源的进阶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想工具和分析维度,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作者在梳理先秦诸子学派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功力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尤其欣赏它对各个学派核心思想的提炼,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术语堆砌,而是真正挖掘出其思想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哲学旨趣。比如,书中对儒家“仁”的阐释,就跳出了传统道德教化的窠臼,将其置于社会结构变动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使得这个概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厚此薄彼,对墨家、道家、法家乃至阴阳家、名家等“杂家”的论述都给予了同等的尊重和细致的分析。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教科书,而是在与那些古代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审视古代思想智慧的独特视角。那种将复杂问题清晰呈现的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好的入门指南,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而言,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和校正。全书的行文流畅自然,逻辑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实属难得的佳作。

评分

读完这本,我立刻推荐给了几位对中国古典哲学感兴趣的朋友,尤其是那些被传统国学读物中陈旧的叙述方式劝退的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现代感,它摒弃了那种刻板的“之乎者也”,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黄金时代知识分子的风貌和挣扎。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竹简上散发的墨香,感受到百家争鸣时的思想碰撞的火花。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人物侧写”尤为精彩,比如对孔子在不同历史阶段形象的变迁分析,展现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非单一扁平化的“圣人”形象。这种充满人性光辉的叙事,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古代先贤的距离。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通俗化和趣味化,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

评分

道家立言,以遮为显,老子尚有所立,庄子几于无所立矣。孔老孟庄,时则相接,以孔观老,以孟观庄,一遮一表,相反相成,得此而几也。

评分

坦白说这是我近几年来花最多时间去读的一本书,两天两万不吃不睡,50个小时时间一气呵成看完--回肠荡气、满腹沉重、欲罢不能。知道自己才疏学浅,为这样的书写评价不免有些班门弄斧的嫌疑,但是不写实在是对不住我两个个晚通宵读了这样一本好书,好在笔记只是自己的笔记而已。喜欢这本书的,看过了就过了,没有读过且不敢兴趣的,暂且就此止步就是。 我对所有事情都有兴趣,所以我经常上当,在一个冷漠的社会里,你的热情在他们眼睛里就是不成熟。他们为面子活,你为兴趣活,你觉得你这样很开心,他们觉得你很无聊;你觉得你很真诚,他们觉得你在标榜自己。所以,我现在即使有兴趣也会装做“平常心”的样子,只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我这个人比较可靠。激情永远不能放在口头上,放在口头上就是闷骚——马上就的给你扣帽子。你必须一的个巴掌上去,给人看到五根手指头,他们才觉飞得你和他们一样。一样了,接下去才可以交流。不一样就要培养,培养不出,就是你领不清——人生除了物欲和强迫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即便如此,还要相互误读、有时夹带了各种自嘲与挖苦。难怪当我读过这本书之后,竟会流泪。我的生命接下去的一切似乎只剩下白描了。我不会缝殓衣,也不会做小金鱼,更不会升天。杀掉三千多人对我来说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我是多么渴望生活呀,但生活却连看也不看我一眼,我被禁锢在羊皮纸里,因为我很孤独;因为我很孤独,所以我只能去那个地方…… 天马流星拳、庐山升龙霸、钻石星尘拳,一个个 熟悉的名称,让人联想起那个上课在桌下偷偷看漫画,体育课在操场操练的动作,好书,值得推荐!小时候爱看,但没钱,也就一直没能买齐。长大后赚钱了,所以就买了。不是当年小时候看的版本,不过有机会买到一整套回味一下还是不错的。 所感所悟一一精彩呈现,得此鸳鸯谱,闪着智慧幽默的光。鸳鸯谱,靠谱。非常赞!正品!物流超快!好评!

评分

囤书还没看,印刷还不错

评分

近来发现,我们这代人的知识训练是非常有缺陷的。需要恶补。这套书正合适。

评分

都是华东师大出的,薄薄小小的一册,出人意料的薄。

评分

蜀学的特点就是以经为主,然后博杂。

评分

都是老早想买的书,做活动赶快下手

评分

物流很快,价格便宜

评分

高山仰止,慢慢学习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