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概論

諸子概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源澄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諸子百傢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文化
  • 曆史
  • 經典
  • 入門
  • 學術
  • 通俗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73581
版次:1
商品編碼:1021884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初階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頁數:12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孔子德配天地,故不可得而名。孔子當邪說橫行之時,故直指本心,以救其失,於是倫理道德,終古不滅。孔子修撰六藝,私人授徒,於是齊民可得而學。孔子雖述而不作,中國文化則實自孔子開之。
  戰國之世,孟、荀為儒傢钜子,服膺孔子,以重其言,校以孔氏之學,雖不離宗,要因時為製,各有所偏勝,可謂善學已矣。
  道傢立言,以遮為顯,老子尚有所立,莊子幾於無所立矣。孔老孟莊,時則相接,以孔觀老,以孟觀莊,一遮一錶,相反相成,得此而幾也。
  莊子之書,一言以蔽之,日復其性命之情而已。其所非刺者,則逆於性命之情者也。孟莊同時,其所感受,無不相同,其所以對治之方則異。
  吾之所以最欽乎墨子者,在其能損己利人,足以藥今損人利己之病。《大取篇》曰:“殺一人以存天下,非殺人以利天下也;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也。”此心此誌,吾嘗以此自勉,亦願世人三復斯言。
  觀商君治秦,其內外之政策,與今帝國相似,雖非長久之計,其緻富強之速,則不可誣矣。
  韓非法治思想,大體承繼商君而修正之,然發明法意,大暢厥辭,商君之法得之而益顯。

作者簡介

  李源澄(1909-1958),四川犍為縣人,師從廖平、章炳麟。先後在無锡國專、四川大學、雲南大學、西南學院任教。著有《經學通論》、《諸子概論》、《秦漢史》、《李源澄學術論著初編》等。

目錄

序一
序二
孔子
孔子於舊教之新解(2)孔子前後德目之同異(3)本仁(5)依位(6)緻中(7)政治思想(8)禮樂之意(11)學與教(12)孔子對於中國文化關係(15)
孟子
論性(19)論政(22)論政體(25)論士大夫之齣(27)論士大夫之修養(31)
荀子
禮(36)論政(38)論學(41)論心性(44)
老子
道(48)以人閤道(49)長久之道(50)南麵之術(51)非戰(53)去智(55)尚儉(56)
莊子
性命之情(59)平等之義(61)自由之義(64)養生之義(65)處世之義(68)無為而治(69)
墨子
天誌(72)兼愛(74)尚同(77)尚賢(78)非攻(80)明鬼(81)非命(82)節用(83)節葬(86)非樂(89)
商君書
農戰(94)修權(96)重刑(97)算地計民(98)來民(99)攻敵(100)
韓非子
法(104)術(108)耕戰(112)
附錄一:李源澄諸子論文集序(唐君毅)
附錄二:李源澄傳(賴皋翔)

精彩書摘

  論心性
  荀子之於心性,與孟子極相反者,在其離心而言性也。故言心則同,言性則異。《解蔽篇》曰:“夫何以知,日心知道然後可道。”又日:“人何以知道日心,心何以知,日虛一而靜。”又日:“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正名篇》日:“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又日:“求者從所可受乎心也。”此以知覺處為心,與孟子同。孟子日:“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又日:“操則存,捨則亡。齣入無時,莫知其嚮,惟心之謂與。”皆以知覺為心也。《正名篇》日:“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閤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僞。”又日:“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性惡篇》日:“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論篇》日:“性者本始材樸也。”荀卿以欲為情之應,情為性之質,欲惡則性惡。孟子言盡心知性,心性雖異,故不可離,性者不慮而得,心者緣官而知,知有是非,非性之善耶?心之知也,豈待學待事耶?孟子所謂性,欲之正也,故日:“可欲之謂善。”而其所謂欲者,則就無節之欲言也,故日:“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盡其心者,思則得之也。故日:“知其性也。”苟子離心性為二,而以欲之過節為性,故日性惡。荀卿亦未嘗不知性為善也。《禮論篇》日:“兩情者人生固有端焉。”此與孟子之言四端何以異矣。惟以隆禮義,重外忽內,故為性惡之說。《非相篇》日:“論心莫如擇術。”《正名篇》日:“故知者論道而已矣。”此其立說之根本也。荀子雖言“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虛一而靜,謂之大清明”,而其於內心之涵養,故不若外形之重,其弊滋多,不亦宜乎。

前言/序言

  《莊子·天下篇》論古之治方術者,自墨翟、禽滑厘以下,凡十馀傢,其原皆本六經,內聖外王之道鬱而不明,深悲夫百傢之往而不返者,必不閤矣。異代之後,道法儒墨形名陰陽之言,並存於世,而學者言六藝,必摺衷於夫子。蓋漢之興也以縱橫,其嗣尚黃老,又其嗣尚形名法術,其端屢更,弊亦相代。蓋不待仲舒發策,而上下亦漸厭之矣。說者以武帝罷除百傢,尊寵六經,為塗民耳目,錮蔽心智,與嬴秦異術同工。然則內極聲色,外逐利欲,任桑、孔以搜粟算緡者,何嘗齣於六經乎?是知僞經術不足以詆訶真諸子也。嗣是以來,學者盤鏇膠繞於六藝,目不覩先聖之原,而妄托於經以自侈。外無鍵而不閉,中無主而不留。於是方士乘之,則見襲於數術;佛氏乘之,則托援於道學。揉雜班駁,儒術遂為世詬病,而六經且束高閣。遠洋神怪力亂之說,方將迎塵而屍祝之。懷寶迷邦,沿門托鉢,可不悲哉。嚮使後世學者知百傢之說原不異於六經,藉其同者以相和,異者以相攻,閤異以為同,散同以為異,則六經之光芒,以磨淬而愈耀,而諸子百傢之學,亦燦爛迭興,各有所明,皆可為用,是時為帝者也,何可勝言。

《道通古今:中國哲學思想的源流與演變》 引言 浩瀚的中華文明,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其核心的動力之一便是源遠流長的哲學思想。從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璀璨曙光,到秦漢一統後的思想整閤,再到魏晉玄學、隋唐佛儒會通,直至宋明理學、明清之際的思想變遷,中國哲學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不斷迴應著時代挑戰,塑造著民族精神。本書《道通古今:中國哲學思想的源流與演變》旨在勾勒齣這條波瀾壯闊的思想長捲,從曆史的縱深和思想的橫嚮,深入淺齣地展現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流派、核心概念、代錶人物及其思想貢獻,並探討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演變及其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百傢爭鳴——思想的黎明(春鞦戰國時期) 春鞦戰國,一個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的時代,卻也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黃金時代。在此背景下,各種學派應運而生,對人生、社會、宇宙等根本問題進行瞭深刻的追問與探索,形成瞭“百傢爭鳴”的繁榮景象。 儒傢:仁、禮、中庸的政治倫理 孔子,作為儒傢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體係以“仁”為核心,強調愛人、忠恕之道;以“禮”為規範,主張社會秩序與和諧。他提倡“剋己復禮為仁”,關注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責任的統一。孟子則進一步發展瞭孔子的思想,提齣瞭“性善論”,認為人生而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並強調“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荀子則與孟子相對,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需要通過後天的禮義教化來約束和改造。儒傢思想在這一時期奠定瞭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對後世的政治、教育、倫理等方麵産生瞭無與倫比的影響。 道傢:道、無為、自然的人生哲學 老子,《道德經》的作者,是道傢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齣瞭“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和規律,強調“道法自然”,主張“無為而治”。“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不妄加乾預,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莊子繼承並發展瞭老子的思想,其《莊子》一書充滿瞭寓言故事和奇幻想象,展現瞭“逍遙遊”的生命理想,倡導精神自由和超越世俗的智慧。道傢思想為人們提供瞭一種超脫現實、迴歸本真的精神嚮往,對藝術、文學、養生等方麵也産生瞭深刻影響。 法傢:法、術、勢的政治實踐 法傢思想的代錶人物如商鞅、申不 கூறு、韓非等,主張以嚴苛的法律來治理國傢。他們認為人性本自私,僅靠道德感化不足以維持社會秩序,必須依靠明確的法令和賞罰製度。法傢強調“法、術、勢”三者相結閤,認為法律要公開公正,君主的權術要運用得當,勢位要牢不可破,纔能實現君主的統治和國傢的強盛。法傢思想在秦朝的統一中發揮瞭關鍵作用,其強調的法治精神也對後世的政治實踐産生瞭持續的影響。 墨傢:兼愛、非攻、尚賢的社會理想 墨子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可以與儒傢抗衡的顯赫思想傢。他提齣瞭“兼愛”的主張,認為愛應普及於所有人,不分親疏貴賤;主張“非攻”,反對戰爭,提倡和平;提倡“尚賢”,任用賢能之人。墨傢的思想具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關注社會實際問題,追求“利”與“害”。墨傢在戰國時期曾一度盛行,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平民利益的關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名傢:概念辨析與邏輯思辨 名傢以惠施、公孫龍為代錶,專注於名(名稱)與實(實際事物)的關係,進行概念的辨析和邏輯的推論。他們通過一係列的“論題”和“辯辭”,探討語言的精確性以及概念的界限。名傢的思想雖然在後世不像儒、道、法那樣影響深遠,但其對邏輯和概念分析的探索,為中國古代的理性思維發展提供瞭寶貴的遺産。 其他學派:陰陽傢、縱橫傢、農傢等 此外,春鞦戰國時期還有陰陽傢(鄒衍等,以陰陽五行解釋宇宙萬物)、縱橫傢(蘇秦、張儀等,以辯纔遊說諸侯)、農傢(許行等,提倡耕織結閤,強調農事重要性)等眾多學派,他們從不同角度對社會、人生、自然進行瞭探索,共同構成瞭百傢爭鳴的壯麗圖景。 第二部分:思想的整閤與發展——帝國時代的哲學(秦漢至隋唐) 秦漢大一統奠定瞭中國政治格局,也開啓瞭思想整閤的新篇章。 秦漢:獨尊儒術與黃老之學的餘波 秦朝統一後,焚書坑儒,實行文化專製,但也為後來的思想整閤埋下瞭伏筆。漢初,“黃老之學”(道傢與法傢結閤)在治國上發揮瞭重要作用,休養生息,社會得到恢復。然而,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將儒傢思想上升為官方正統思想,並將其與陰陽五行等相結閤,構建瞭具有中國特色的“漢代儒學”。這一舉措對後世中國的思想文化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 魏晉:玄學與清談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知識分子轉而追求精神解脫。以竹林七賢為代錶的玄學興起,他們藉老莊之道,結閤佛學,對“有無”“體用”“本末”等哲學問題進行探討。玄學強調“清談”,追求個人精神的自由與超脫,對中國文學藝術産生瞭深遠影響。 隋唐:佛學全盛與儒佛道三教閤一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過長期傳播與本土化,至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各種佛教宗派如禪宗、淨土宗等在中國落地生根,並深刻影響瞭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化。同時,道教也在不斷發展,儒、釋、道三教相互激蕩、融閤,形成瞭“三教閤一”的趨勢。唐朝的思想界呈現齣多元共存、相互吸收的局麵。 第三部分:哲學的新高峰——宋明理學與晚明思想(宋元明清)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又一高峰,它是在迴應漢唐以來儒釋道思想的挑戰後,對儒傢思想進行的深刻重塑。 宋代:理學的興起與發展 北宋時期,以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二程)為代錶的理學逐漸形成。他們強調“理”作為宇宙的本體和萬物的規律,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將儒傢的倫理道德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提齣瞭宇宙生成論;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體現瞭儒者的擔當。二程則係統地闡述瞭“理”的內涵,強調格物緻知。 南宋:硃熹的集大成 南宋的硃熹集宋代理學之大成,構建瞭龐大而係統的“硃子學”。他將“理”與“氣”相結閤,認為“理”是形而上的本體,“氣”是形而下的具體事物。硃熹強調“格物緻知”,主張通過考察事物來認識“理”,並發展瞭“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解釋體係。硃子學成為後世官方推崇的正統思想,對中國教育和政治製度産生瞭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影響。 陸九淵與心學的萌芽 與硃熹同時期,陸九淵提齣瞭“心即理”的主張,強調“發明本心”,認為“理”就在人心之中,無需外求。他的思想為明代王陽明心學的興起奠定瞭基礎。 明代:心學的勃興與晚明的思想變革 明代,王陽明繼承並發展瞭陸九淵的心學,提齣瞭“知行閤一”和“緻良知”的學說。“知行閤一”認為知與行是同一過程,不能分割;“緻良知”則強調人人都具有內在的道德自覺,可以通過“緻良知”來實現道德的完善。心學以其強調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特點,在明代社會産生瞭廣泛影響。 晚明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增加,思想界齣現瞭新的變化。一些學者如李贄,對傳統的價值觀念提齣瞭挑戰,強調個體情感和個性解放,展現瞭早期的人文主義色彩。 清代:漢學與樸學的復興 清代,由於思想控製的加強,理學一度成為僵化的教條。但與此同時,學界也齣現瞭對漢代經學進行重新整理和考證的“漢學”或“樸學”的復興。戴震等學者注重實證,對文字、音韻、訓詁等進行瞭深入研究,在史學、文字學等領域取得瞭重要成就。 結論:思想的迴響與啓示 《道通古今:中國哲學思想的源流與演變》一書,不僅梳理瞭中國古代哲學流派的脈絡,更在於揭示瞭這些思想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智慧。從儒傢的入世擔當,到道傢的超脫自然,再到法傢的務實治國,以及佛教的普度眾生,中國哲學以其多元而統一的特質,構建瞭豐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 這些古老的智慧,並非陳列在故紙堆中的曆史遺跡,而是至今仍能為我們提供深刻的啓示。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可以從儒傢的仁愛與責任中汲取力量,從道傢的和諧與自在中尋求平衡,從法傢的公平與秩序中藉鑒經驗,從佛教的包容與慈悲中獲得慰藉。 本書的寫作,旨在讓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親身感受中國古代思想傢們的思想光芒,理解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氣質,並從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期在當代社會的發展與挑戰中,找到新的方嚮與答案。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原本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諸子”的學說體係龐雜,概念交錯復雜。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卻異常親切。它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牽著我的手,一步步走進瞭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特彆是在處理那些容易産生歧義的術語時,作者總能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精準的闡釋,並且輔以大量的曆史情境佐證,讓抽象的哲學原理變得生動起來。我特彆喜歡它在比較不同學派觀點時的處理手法,不是簡單地羅列差異,而是深入探究他們思想産生的邏輯起點和價值取嚮的根本不同,比如道傢與法傢在“無為”和“有為”上的張力,被剖析得入木三分。這種精妙的對比分析,極大地提升瞭我對先秦思想“競爭與共存”狀態的理解。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體大小適中,注釋詳盡而不突兀,閱讀疲勞感很低,這對於一本學術性較強的著作來說,無疑是加分項。

評分

坦白說,市麵上關於“諸子”的書籍汗牛充棟,大多流於錶麵或過於偏執。而這本《諸子概論》之所以脫穎而齣,在於它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之美”。作者在處理如“天命觀”這類形而上的概念時,既沒有陷入玄學思辨的泥潭,也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迷信,而是將其置於早期政治倫理的構建過程中進行考量,這種務實的態度令人贊賞。它不像某些讀物那樣,對某個學派進行過度的推崇或貶低,而是保持瞭一種冷靜客觀的學術立場,平等地呈現瞭它們各自在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貢獻。這種中正平和的論述,對於建立一個全麵、立體的先秦哲學圖景至關重要。讀完此書,我對中國傳統智慧體係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思想指南。

評分

這套書的深度和廣度實在令人驚嘆,作者在梳理先秦諸子學派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功力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尤其欣賞它對各個學派核心思想的提煉,不是那種乾巴巴的術語堆砌,而是真正挖掘齣其思想背後的時代背景和哲學旨趣。比如,書中對儒傢“仁”的闡釋,就跳齣瞭傳統道德教化的窠臼,將其置於社會結構變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使得這個概念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作者並沒有厚此薄彼,對墨傢、道傢、法傢乃至陰陽傢、名傢等“雜傢”的論述都給予瞭同等的尊重和細緻的分析。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教科書,而是在與那些古代的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提供的不僅是知識點,更是一種審視古代思想智慧的獨特視角。那種將復雜問題清晰呈現的能力,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極好的入門指南,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而言,也能從中獲得不少啓發和校正。全書的行文流暢自然,邏輯脈絡清晰可見,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實屬難得的佳作。

評分

讀完這本,我立刻推薦給瞭幾位對中國古典哲學感興趣的朋友,尤其是那些被傳統國學讀物中陳舊的敘述方式勸退的人。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現代感,它摒棄瞭那種刻闆的“之乎者也”,用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筆觸,勾勒齣瞭那個黃金時代知識分子的風貌和掙紮。閱讀時,我仿佛能聞到竹簡上散發的墨香,感受到百傢爭鳴時的思想碰撞的火花。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人物側寫”尤為精彩,比如對孔子在不同曆史階段形象的變遷分析,展現瞭其思想的復雜性和多麵性,而非單一扁平化的“聖人”形象。這種充滿人性光輝的敘事,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古代先賢的距離。它成功地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實現瞭知識的通俗化和趣味化,成功地架設起瞭一座連接古老智慧與現代心靈的橋梁。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曆史縱深感和思想的批判性。它沒有將先秦諸子視為一堆靜止不變的教條,而是將其置於春鞦戰國劇烈動蕩的曆史洪流中進行動態考察。作者敏銳地捕捉到瞭不同學派思想的“應激性”——比如法傢思想的興起正是對舊有禮樂秩序瓦解的一種激進迴應。這種將思想與社會結構變遷緊密結閤的分析框架,讓整個先秦思想史的學習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點記憶,而成為瞭一部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遷史。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介紹完某一學派的觀點後,往往會適當地引入後世對該學說的評論或挑戰,這種“雙嚮對話”的結構,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批判性思維。它教會我如何帶著審視的目光去看待曆史遺産,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或排斥。對於渴望深挖思想根源的進階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思想工具和分析維度,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評分

挺不錯的 印刷裝幀都很滿意 紙張也不錯

評分

廖平官門弟子 經學入門書籍 可惜注釋不多

評分

道傢立言,以遮為顯,老子尚有所立,莊子幾於無所立矣。孔老孟莊,時則相接,以孔觀老,以孟觀莊,一遮一錶,相反相成,得此而幾也。

評分

蜀中自來多纔俊,李先生我朝開國之後窩在西南師院,去世得也早,所以影響很小,倒是在寶島為人所重,颱大文史哲研究所建所之後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整理瞭李先生的著作集齣來,可惜關山遠隔,咱這邊見不著,現在華東師大齣版社齣瞭李先生兩本代錶作,總是聊勝於無。

評分

好書一本。太好瞭。值得買。

評分

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

近來發現,我們這代人的知識訓練是非常有缺陷的。需要惡補。這套書正閤適。

評分

非常喜歡,下次再來。

評分

韓非法治思想,大體承繼商君而修正之,然發明法意,大暢厥辭,商君之法得之而益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